想要追尋作文的真相,必然要從作文的定義入手。
黎錦熙在1925年出版的《作文及文學教學法》 中的《國語的“作文”教學法》一章中是這樣的表述的:
在小學國語科,作文向來稱“綴法”(北京各小學校課程多用此稱,實在是當初從日本尋常小學課程中沿襲而來的?墒恰熬Y文”一詞,其來已久,如《漢書》“自孔子后,綴文之士眾矣。”綴文即“屬文”,綴[ㄓㄨㄟ]屬[ㄓㄨ]是一聲之轉!稘h書·賈誼傳》“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薄妒酚洝べZ生傳》作“屬書”,屬書即今所謂“綴字”,綴輯字句以成文也。)但法令上,如舊學制《國民學校令》則稱“作法”(這個名稱,在日本是怕與修身科的作法相混,所以不用。中國當初定學校課程時,將修身科的作法改為“禮儀”,——于是就把國文科的綴法改稱為作法了。)而新學制《小學國語課綱要》草案則稱“作文”。綜合說來,綴法、綴文、作法、作文四個名稱,還是綴法這個名稱好些。因為所綴所作,在初年級并不盡是用符號標記出來的“文”,大部分還只是“語言的活動”,故不將“文字”表著出來,而只稱“綴法”,可以使這名稱的界說多包容初年級的那一部分,而且稱用時可以減少那一定要執筆為文的誤會。所以“作文”這個名稱雖然覺得直截了當,但不如向來沿用的“綴法”意正詞嚴。
這段文字清楚地解釋了“作文”這個詞語產生和被使用的經過,其中談到的“綴法”一詞非常準確地概括出了基礎階段作文的活動特征,但這個特征是針對人的活動而言的, 而不是以作文作為直接的描述對象。所以黎錦熙的答案還不足以解答我們的困惑。
既然黎錦熙沒有給我們提供足夠的信息,那么我就看看目前關于作文的定義是什么?查了一下得到下面這個四個定義。
作 文:寫文章(多指學生練習寫作)⑴
作文:學生作為練習所寫的文章。⑵
寫作:寫文章(有時作為練習所寫的文章)⑶
文章:把有組織的話用文字寫成的篇章。⑷
從這幾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個概念,作文、文章、寫作、文字。不管是動詞性還是名詞性的作文和寫作在概念中都包含著“文章”這個概念,“文章”是由“有組織的話用文字寫成”的,這樣一來我們其實面臨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對靜態的“文字”的指向進性分析,另一個是處于動態的“組織”這些文字的原則。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一般的《語言學概論》是這樣描述文字的:“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一種文字的發展變化,主要是出于完善地記錄語言的需要。”⑸在這樣的描述中,文字失去了它自己的獨立的地位,文字成為了語言的附庸。因為這句話是以語言為主體的描述行為,而我們要從“文字”的主體去看待它的作用。
文字作為語言的補充形式,它打破了語言不可長時間保留的局限,成為了穿越時空而傳達信息的符號。這是為人們所共知的,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文字本身也是記錄時間和空間的工具,同時文字也是人類所創造出的記錄人類活動的工具,因此我們可以說,文字承載著時空與人的烙印穿越時空而傳達信息。也就是說,文字的指向其實只有三種“時間、空間、人事”⑹。在這三種指向里,又可根據穩定性分為兩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時間”,之所以把時間屬性確定為第一等級,是因為時間的流逝是不可改變的;而第二等級中的“空間”“人事”都不能脫離“時間”而獨自存在。在這里要說明的是這三種指向的內容,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匯集在每一漢字中的;蛘哒f,每一個漢字都包含了“時間、空間、人事”這三種指向,但這三種指向并不是平均分配的。當孤立的漢字一個一個被連綴起來時,各自不同的屬性被表出,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側重于“時間”的連綴產生敘述,側重于“空間”的連綴產生描寫和說明,側重于“人事”的連綴產生議論和抒情。進而,由語句構成的文章也就具有了這三種指向。這三種指向看似很少,但“時間”一直在不停地流逝;“空間”中有萬物,“人事”中有萬事,而且“每一物,每一事”都有著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這些內容不同的組合結果,就形成了無窮無盡的文章。⑺但也正因為文章自身有著這三種指向,也就必然因側重不同而誕生出不同的文體,例如,側重“時間”的文章,可歸為歷史類文體;側重“空間”的文章,可歸為實用類文體;側重于“人事”的文章,可歸為抒情類文體和文學類文體。
這時我們可以說,文章(學生做所的文)的本質就是對“時,空,人”進行統一的記錄。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第二個問題——文字的動態組織原則。
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提到:“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边@段話乍看上去談到了文章的形成過程和組織原則,其實不然從“人之立言”到“積章而成篇”是談文章是由“積”而生的,但他并沒有說明“積”所以遵循的動態原則是什么。而后面的“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边@些話,更接近于對一既成篇文章進行修改。所以我們還要看從源頭看一下這個動態的組織原則。
我們知道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使用的是結繩記事和圖畫記事的方式。后來文字的出現以其豐富的表現力取代“結繩記事”、“圖畫記事”的方式,雖然“結繩”與“圖畫”被取代了,但“結繩記事”、“圖畫記事”卻決定了組織文字的動態原則。這個組織文字的動態原則就是“歷時”與“暫時”的結合。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把兩個問題弄清楚了。我們可以說,我們找到了作文這一行為的真相。這個真相就是,作文(寫文章)就是使用文字從“時間,空間,人事”任何一個內容上入手,通過在“歷時”和“暫時”之間不停切換的形式,對“時間,空間,人事”進行統一的記錄。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