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90年代,人們就已開始研究一天中不同時間的記憶力差別,
希望對影響學習方式的元素能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應用于教育中。
1978年,美國圣約翰大學的里塔鄧和肯尼斯鄧兩位教授做了一個一天當中記憶力的比較。
他們根據實驗的結果將記憶的最佳時段分成了以下四個大類:
大約30%的人在早晨記憶力最佳。這些人在一清醒時就已經做好了吸收新知識的準備。
大約30%的人在下午記憶力最佳。他們往往在午飯之后才算是真正活了過來。
大約30%的人在晚上記憶力最佳。他們就是所謂的“夜貓子”。
大約10%的人沒有任何時間偏向性。他們似乎在任何需要進行學習的時候都能夠集中精力學習。
1993年,美國查爾斯頓學院辛西婭梅的研究又表明,老年人在清晨的記憶力達到高峰的較多,而年輕人在下午和晚上達到記憶力的最高峰最常見。
綜合大量研究發現,大多數人的最佳記憶時間段不一定是早晨,特別是“夜貓子”們的最佳記憶時間段是離開了學校的晚上。因此,不考慮個體差異就強迫自己早起背單詞記憶公式,不一定是最好、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原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早上記憶力最好!那最佳記憶時間到底是什么時候?這需要根據記憶時間特點來學習、強化知識,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測測自己屬于哪個時間
可以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各個時間段找一些不認識的單詞來記憶。
早上背誦的,到中午看看還得記得多少;中午背誦的,晚上看看還記得多少……以此類推,看看哪個時間段記憶最好。
還可以在這幾個時間段內觀察學習狀態,來分析出哪個時間段是最佳記憶時間。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3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