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進程是有序的--一個孤立的記憶活動是按照識記--保持--認知或回憶的程序進行的。
"記"是認知或回憶的先決條件。沒有對知識與經驗的識記,認知或回憶就不會發生。在通常情況下,如果識記時能讓被記事件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痕跡深,結構牢),日后就能夠輕松地將它回憶起來;如果在識記時都未能讓被記事件在大腦中留下什么印象,那么,日后要將它回憶起來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記憶的信息按規律遺忘
識記過的知識或經驗或某一物品重新出現時能認出來,叫做認知,亦叫再認。
識記過的知識或經驗或某一物品并不在面前時能回想起來,叫做回憶,也叫追憶。
心理學水平上的研究結果表明,雖然認知和回憶都是在首次識記知識或經驗或物品……于腦中保持一段時間后結構痕跡的重新活躍,但卻存在著"認知"容易"回憶"難的規律--凡能回憶起來的都能準確無誤地認知,而能認知的卻不一定能準確無誤地全部回憶起來。對此,安德森等認為,"再認"相當于"決策過程","回憶"則包括"搜尋和決策"兩個過程。
經驗也表明,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信息遠不如認知的多。
識記后保持的時間有短有長
知識、經驗、事件、物品等被人的感覺器官接收并轉錄為信(訊)息輸入大腦后,根據記憶時間的長短,記憶可以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種。
瞬時記憶又稱感覺記憶。這是一類保持時間不超過一秒鐘的瞬現即逝、須臾即忘的記憶。
據研究,大腦對由感覺器官輸入的此類信(訊)息不作心(實際上是腦)理加工,也沒進行重復,形成的痕跡大都是表淺而活動的,在一秒鐘以后就消失,遺忘后不能恢復。
瞬時記憶往往是人們自己感覺不到的。
短時記憶是一類保持時間大于一秒但不超過一二分鐘的瞬現即逝、須臾即忘的記憶。短時記憶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我們要給一個不經常聯系的人打電話,從電話簿中查找到電話號碼,電話接通之后,還沒等到電話打完,我們就已經把電話號碼忘記了。
據研究,大腦對由感覺器官輸入的此類信(訊)息只作簡單的加工和必要的重復,形成的痕跡大都是表淺而活動的,在一二分鐘以后自行消失,遺忘后不能恢復。
長時記憶是一類保持時間大于一二分鐘--能保持較長時間的記憶,有的可經年甚或終生不忘。
據研究,大腦對由感覺器官輸入的此類信(訊)息進行了儲存前的主動而又積極的心(實際上是腦)理加工,形成的痕跡大都是結構的、深刻而牢固的,保持在腦中的時間較長,即便是遺忘,通過努力大都能回想起來。
同一內容經過反復記憶,就可以延長記憶的時間,把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記憶的信息按規律遺忘
"先快后慢"的遺忘規律首先被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艾賓浩斯通過為期一個月的自身實驗(采用機械記憶法,熟記13個由兩個輔音與一個元音構成的無意義音節,用節省法計算出不同時間間隔的遺忘率),首次發現了遺忘先快后慢的規律,還將其轉錄為遺忘曲線,并于1885年公布于世--研究記憶的新篇章由此開始。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