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環境:指學校的教學水平、師資力量、學校風氣、社會和家庭對學習的重視程度等,如在整日嘈雜的麻將聲中,在父母大聲爭吵和瀕于破裂的家庭中,孩子是不能安心學習的。
(2)學習者因素:指兒童本身智力水平及心理狀況等。智力因素:學習困難兒童智力發展水平低于同齡正常兒童的平均水平。兒童在智商低于兩個標準差以下,即智商在70分以下時(智商70-90分為邊緣狀態;90分以上才屬正常),容易出現學習困難。兒童的智力因素受遺傳、圍產期的損傷及早期教育訓練的影響。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對人們活動發生影響的因素,包括學習動機、興趣、情緒、意志行為活動和個性特征都可以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因此對學習困難兒童應注重兒童心理衛生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3)教師、家長和學牛之間的相互作用:教師和家長不僅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還要注意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創造良好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和親子關系。如果教師和家長給孩子施加刻板的、抽象的教育太多或寄予的期望值過高,孩子盡了全力仍難以達到目標,久而久之,孩子會感到學習太苦,沒有意思,甚至出現厭學情緒。還有的孩子因某種原因或學習方法等問題,不能達到教師和家長的滿意程度,常受到諷刺挖苦,或家長常拿自己的孩子與鄰居的孩子及其他學生攀比,長此以往,孩子不但沒有激發起上進心,而且連自尊心也喪失了,導致學習困難。另外,家長的表率作用對兒童的影響也較大。父母愛學習,孩子從小必然受到影響。父母常常評論、贊許“讀書無用論”等不利于學習的觀點,對孩子可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容易導致兒童的學習困難。
(4)身體疾。簝和趯W校學習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而且還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有的孩子體弱多病,經常缺課,使得所學的功課連續性間斷,學習的內容聯系不起來,自然會導致學習困難;有的孩子由于慢性病和先天性疾病,由于沒有什么疾病的表現,容易讓家長忽略,對這樣不健康的兒童采取和健康兒童一樣的要求,自然會導致學習困難;另外患病的兒童往往由于缺課的機會多,而患兒的體力又跟不上緊張的學習,使得兒童在壓力下引起學習情緒和學習精力降低。
(5)心理發育不良:兒童的心理發育,包括思維、情感、行為、意志、注意力、記憶力、智力、個性、道德觀念的形成等幾個方面。兒童的智力雖然正常,但兒童在其他心理方面發展偏差,也會影響學習效果。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4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