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分析現實,會發現:華僑的孩子能發出和老外絕對一樣的語音,他們是不是中國人?
原因不在于環境,而是語音動作、音色都和老外一致(老外的聲音響亮、有底氣,好像從口腔后面發出來的,或像唱歌一樣好聽,或覺得怪怪的)。
其實學過聲樂、表演、臺詞、播音、戲曲等聲音藝術的人,同樣可用這種音質來說話。無需羨慕他們“天生的好嗓子”,更不必羨慕別人生活在國外,或有語言環境。
氣息不足會造成:聲音不響亮、不清晰,在不該停的地方停,一字一停,連不成長句,笨拙、不流利。
我就精確地教給學員我在原播音工作的經驗——腹式呼吸和科學的發聲(聲帶振動)以及調動鼻、口、喉等腔體共鳴的操作過程。音色和氣息徹底改變,底氣充足,清晰、響亮,才能和老外的語音一樣精確。
圖六 漢語和英語共鳴部位的區別
圓A為英語語音共鳴的主要部位,
圓B為漢語語音共鳴的主要部位
科學的呼吸、發聲,額外讓我們終生受益--嗓音美化和保健。課程結束后,常有學生興奮地告訴我們,“老師,我那天唱歌,以前唱不上去的高音,現在能唱上去了”:
1.聲音洪亮、清晰、悅耳。2.長時間說話不疲勞,防治咽炎和嘶啞。3.說話有底氣,形象高大,自信。4.唱歌音域增寬,高音區更高,低音更區更低。
附:有同學說他以前學過類似的“腹式呼吸”、“五腔共鳴”等技巧?
——實際上,有些教師只借用了發聲學的概念,而沒教給學生具體操作過程,因為他們沒受過播音、聲樂等專業訓練。比如,告訴學生“要口腔后面發聲,五腔共鳴,腹式呼吸”等等,學生還是不得要領。原因是,沒掌握聲帶振動和腹式呼吸的具體技巧,就追求所謂的口腔后部發聲或五腔共鳴,就像無米之炊。學生當然無法復制老師的效果。另外,并不是“收小腹”就能達到教學目標,還是耐心地在授權教師的反復矯正下,重新學習呼吸、發聲和共鳴的根本技巧吧!
腔體共鳴(共振)的原理是:
下圖中,黃色的木樁(相當于人體充足的氣息),將第一只鐘(相當于聲帶)敲響(相當于聲帶振動發聲)之后,第二只鐘(相當于口、鼻、喉、胸、顱等腔體)跟著振動(相當于腔體共鳴)。
而如果第一只鐘沒被敲響(相當于沒做到聲帶振動發聲),其他的鐘(相當于口、鼻、喉等腔體)怎么可能“共振”呢?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