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壇通告: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點擊>>站內搜索<<,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對應的解答!
您的位置:快速記憶法 > 心得分享 > 學習心得 > 合唱藝術學習心得

合唱藝術學習心得

2009/1/27 12:50 作者:350490299 本文已影響:2855人 
羅丹說:“藝術杰作是人類心靈寶貴的財產”。指導老師反復告訴我們:“歌唱是文化的一種反映,表達你對世界的理解”。“音樂有它的娛樂功能,又有它的美育功能……我們要側重它的美育性,使自己的精神、情操得到陶冶,從美感中獲得快樂,從美感中得到精神的升華。”可見,我們進入合唱隊,面對各種中外音樂作品,其學習內容有著極為深刻的文化蘊涵。每個人都要嚴格按照勞師提出的文化素養要求和藝術訓練要求努力學習、不斷提高,才能成就一支合格的合唱隊伍。



通過幾年的合唱訓練我有以下心得體會:
第一要先學會“用耳聽”再學會“用心聽”。唱不準,唱不好,人們往往只會怪“嘴巴”——“喉嚨不好”。其實,錯不在嘴巴,首先錯在耳朵,耳朵不準,聲音就不準。節奏要靠耳朵聽,氣息、感情的強弱起伏、自然流暢也要靠耳朵聽,合唱中各聲部的默契配合、歌聲與伴奏的默契配合更是離不開耳朵聽。所以,我認為唱歌的首要本領是“耳朵聽”,可以說,不會用耳朵的人就不會唱歌——至少唱不好歌。而我們平時學習中,往往犯這樣一種錯誤——只想唱,不想聽,這恰恰是音樂學習中的大忌。鐘情于歌唱,這無可厚非,但不重視“聽”,就不是真正的愛歌唱。鋼琴彈,不聽;老師講,不聽;別人唱,也不聽。老師示范時,要求還沒聽清楚,還沒聽到“心”里去,就自以為“懂”了,急急忙忙跟著唱,一錯再錯,反反復復,結果卻是“鞏固了錯誤”,離開“唱好”的目標越來越遠,老師說排練“成本高”,就是這個道理。合唱訓練中還有一個“大忌”:老師個別指導別的聲部時,好象“與己無關”,自己給自己“放假”,休息“講老空”,一片嗡嗡聲。須知,聽老師分析別人的得失,對自己的提高極有好處,不聽,不但是自己的大損失,也干擾了他人的學習。學會“傾聽”,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提高,更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第二要“用心去悟用心去唱”。簡單地講,“用心”要做到三個“心”:
其一要“細心”。對老師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地聽、仔細地聽,不論是節奏、音準,還是發聲、氣息,等等等等,都要細細品味,認真對照。合唱是“精致”的藝術,任何粗心發出的聲音都會影響合唱的和聲和音色的結構。
其二要“真心”。合唱,作為一種群體的歌唱藝術,最重要注重群體的和諧效果,每個人都要真心的放棄自我表現,把心融入集體。只有“心合”才是真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
其三要“虛心”。人人都會有值得驕傲的過去,特別是熱愛歌唱的老年人,都有自己的唱歌經歷、經驗和習慣,因此,要學會“舍棄”,任何理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虛心學習心得歌唱審美概念,使我們的歌唱更具時代性。


第三要“用心”修煉自身的“意氣”
老師曾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練聲時,我們好象站在高山上,心內一片陽光,充滿浩然之氣……”,“內心要充滿成就感和幸福感”,這就是“內心的支點”,需要我們具有較高的精神和文化修養,才能真正“得氣出感”。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具體要求,但“意氣”要高,立意要深,即民族性和時代性,這個道理,適用于每一首歌曲。我的體會是:“意氣”即“技術性和藝術性”,既體現在方法技巧層面上,更體現在文化意識層面上,要努力學習歌唱技巧,更要努力提高文化修養,這樣由感而生、發自內心的歌聲,才是能表情達意的歌聲,才能真正感人,這也正是我們每個人在合唱藝術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人說“樂從和”、“樂以和眾”。只有做到“由耳入心”,再“因心出聲”,才能真正做到心氣相通,聲聲相應,達到“以聲達情”的目的。豐富的色彩,不同音色、聲部的平衡、和合,主副旋律的協調起伏,精確配合,這樣的合唱隊,才是與文化名城發展相適應的合格的合唱群體。這也正是指導老師高度概括而富有哲理的一句話——“有文化的歌唱”。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6692.html
快速記憶法 - 逍遙右腦記憶 - 右腦記憶論壇 - 速讀訓練軟件
Powered by DiY-Page 6.5.0 © 2005-2025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