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性的啟示 2008-02-08 20:41 閱讀60 評論0 字號: 大大 中中 小小 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指北或是指南并不影響它辨明各種方向的功能,但它確實會使人注意到事物的相對性和觀念的多極性,以及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關于對立面的統一和相互關聯的深刻認識。從西方的觀點看,以歐洲為中心,中國是在“遠東”。但如果從中國再繼續往東,就到了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對歐洲人來 說,這應該是“遠西”了。從加利福尼亞往西走卻又回到了歐洲人眼中的“遠東”。這種認識甚至已融入到日常用語之中,漢語中里“危機”直譯成英文就是 “danger-opportunity”(危險———機會),它反映了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往任一方向發展的潛在可能性。在現實生活中正是這樣的。
教育要創新,必須面臨被顛覆,顛覆有正有負。中國自十八世紀以來,拋棄了固有的數學教育全盤西化。歐美一些數學教育家想用計算器取代煩人的計算過程。再來看看美國的諾貝爾獎榮耀難掩靠依賴國外智力人才的“斷層”危機。近年來,美國聯邦方面有總統背書,進行數理教育補強。2002年經布什總統簽署生效,規定學生必須參加每年一次的英數測驗。學生如果未達標,學校將受處罰。所以數以千計的公立學校,正在加強數學和英語教學,以提高測驗成績,期望達標。根據教育政策中心(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調查,美國有三分之二的學區,取消了音樂、歷史、社會課時,增加英數的學習時間。美國教育部發言人查德.柯比(Chad Colby)說:“英語、數學是重要的兩門學科,因為他們是教育的根基.......”。
2004年上海的一所學校嘗試對一年級的課程實施大膽變革,根據"兒童形象思維能力強和抽象思維能力弱"的特點,完全取消了延續了55年的數學必修課。引進了字眼相同的“英數”課。用"英數"課取代一年級的數學課,http://www.southcn.com/edu/xinwenbobao/200409160159.htm 美國人正在加強的“英數”課,本應是中國人的“漢數”課。這就告訴我們:你手持“指南針”同樣對歐洲人來說,“遠東”會變成“遠西”,“英數”本應變成“漢數”,否則“減負”會變成“加負”,浪費孩子寶貴的意象資源。而將原先一年級的數學內容轉移至三四年級補上,就好比說:孩子面對圓球搬不動,但是推得動,為什么要放棄利用推的能力,來提高搬的能力,而等到幾年后來搬動呢?難道"英數"課取而代之是因為“兒童形象思維能力強”的緣故嗎?不可思議的是引進"英數"課是揚中國兒童形象思維能力之長還是補抽象思維能力之短呢?20年的意念珠算教育實踐證明是意象思維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發現孩子的形象邏輯思維能力強,一年級的數學可以提前。那種全盤否定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或全盤接受外來文化的拿來主義都是十分有害的。我們與國際接軌,不該與國粹脫軌。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8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