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共10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4分)
1.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論中,哪一項得不到新興地主階級的肯定
A.“道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B.“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
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2.孔子認為作為社會性的人要“仁者愛人”,要“克己復禮”,因而其本質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它是
A.追求天下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張仁政 D.天人感應
3.清康熙帝為北京孔廟提寫“萬世師表”的匾額,主要是為了表彰孔子對中國古代
A.政治思想的貢獻 B.倫理道德的貢獻
C.哲學思想的貢獻 D.教育實踐和理論的貢獻
4.儒家思想經過2000多年的不斷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荀子根據時代需要對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現在
A.提倡“仁政” B.提倡“以德服人”
C.主張禮法并用 D.提出“天人感應”
5.被董仲舒發揮了的儒學的大一統思想,能被漢武帝采納,實際上是因為它吸收了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韓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6.宋代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由此導致的社會行為現象是
A.知識分子埋頭科舉不問政事 B.封建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形成
C.早期民主啟蒙思想潛滋暗長 D.農民起義受到社會的廣泛譴責
7.導致明清時期產生帶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趨沒落之外,還在于
A.抗清斗爭高漲 B.社會相對安定
C.商品經濟的發展 D.階級矛盾相對緩和
8.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董仲舒主張“君權神授”,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釋正確的是
A.孟子、黃宗羲都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 B.三種主張都與當時社會狀況密切相關
C.三種主張都遭到當時統治集團的輕視 D.三種主張都反映社會轉型時期的劇變
9.儒家思想的許多積極部分不僅對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被動亞一些國家、民族所包含,被世界所推崇。這表明
A.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B.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也具有統一性
C.人類社會的文化最終將會走向統一 D.優秀文化具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10.《東方人的思維方式》一書中認為:每一種外來文化都被采用作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來文化有助于日本進步,日本人就把它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事實來接受。這種態度造成了“和魂漢才”的觀念。這種“和魂漢才”觀念反映了
A.日本文明的中國化 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大河文明的海洋化 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二.非選擇題(每題20分)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子路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也。”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
材料二 至論天下之理,則要妙精微,各有攸當;亙古亙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為能盡之,而其所行所言,無不可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宮便殿奏禮》
材料三 前三代,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余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
(1)據材料一指出孔子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2)據材料二指出朱熹對儒家思想的態度并分析其本質。
(3)據材料三指出李贄對儒家思想的態度與朱熹有何不同?其觀點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特征?
(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的歐洲啟蒙思想家對初期傳入的中國文化的研究很熱心,伏爾泰贊揚中國的歷史記載說:“絕無埃及人和希臘人那種自稱受到神的啟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國人的歷史一開始寫得符合理性。”狄德羅稱贊儒學“只須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國平天下�!�
(1)材料中啟蒙思想家從什么角度評價中國文化?這種評價有何特點?
材料二 孔子學院在全球開設的速度,引發了世人包括中國人自己的驚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學院,覆蓋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10年,全球將建
建成50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現在已經不是我們要推廣,而是各國的大學爭著要辦,擋都擋不住”。全世界孔子學院正以每4天誕生1所的速度增加。
(2)結合孔子核心思想和材料指出,孔子學院在全球廣泛開設會對世界產生怎樣積極的影響。
材料三
派別
代表人物
主張
評價
道家
老子、莊子
無為
表現其沒落、消極的情緒
儒家
孔子
仁、禮
緩和矛盾、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孟子
仁政
調和階級矛盾,以利于封建統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利用自然、發展生產的朝氣和信心
法家
韓非子
主張法治、加強君主專制
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度的進取精神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迫切愿望
(3)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些思想觀點在建立和諧社會方面有合理成分。
材料四 在2007年9月28日的祭孔大典中,山東曲阜公開向社會征集出了“國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論語》經典”,它們分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鄰;禮之用,和為貴。
(4)請選擇上述名言中的任意一句,說明被評選(征集)出的理由。
(5)綜合上述材料,今天我們對儒家思想應當采取何種態度?
13.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膽小怕事),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論語》
(1)根據材料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張。孔子當時是怎樣傳播自己的思想主張的?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紀皆燒之,……天下敢藏有《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馬遷《史記》
材料三(董仲舒建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宜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董仲舒《對策》
(2)材料二和材料三對待孔子學說(儒學)的態度各是什么?當代史學家馮天瑜稱董仲舒為當時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對儒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哪兩個方面?
材料四 言論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應“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論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3)指出言論一、二各是誰的觀點,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儒家思想長盛不衰的原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187483.html
相關閱讀:湖南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上學期高二寒假歷史試題精編
高二歷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測試卷(有答案)
浙江省溫州2012年高二歷史下冊階段性測試題(帶答案)
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寒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