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逍遙右腦為大家推薦了上學期高二歷史寒假作業試題,請大家仔細閱讀,希望你喜歡。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
1.某歐洲文化旅游團在一所中學圖書館參觀時問學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這句話反映的思想,最早見于中國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A.Kong Qiu B.Zhu 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2.電影《墨攻》講述了由香港影星劉德華飾演的墨家智者革離孤身拯救遭十萬趙國大軍圍攻的梁城的故事,據說拍戲前劉德華苦讀相關劇本資料,下列介紹故事背景的資料違背史實的是
A.思想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階層開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學派成員會使用鐵犁牛耕 D.“學在官府”導致墨家不能辦私學
3.某村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經常這樣教育自己的子孫:“施恩圖報非君子,恩將仇報是小人”“為人處世不可有貪心,衣能蔽體,食能果腹,足矣”“得饒人處且饒人”“浪費一粒糧食就會遭到五雷轟頂”。你認為老人的言論反映出他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哪些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1791年,在伏爾泰逝世13年后,伏爾泰的遺骨被遷葬到巴黎先賢祠。遷葬之日,10人為他送葬,佇立街頭迎送靈柩的人更是多達60萬。他被巴黎人民 如此景仰和愛戴的主要原因是()
A.他明確提出三權分立學說
B.他熱情倡導“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論”
C.他是法國啟蒙運動不可爭辯的領袖,影響深遠
D.他編纂了《純粹理性批判》,使啟蒙思想進一步深入人心
5.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國成功實施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F代火箭推進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國的火藥發明。中國的這項發明開始應用于軍事是在( )
A.漢朝初 B.唐朝末 C.宋朝初 D.明朝末
6.郭沫若為張衡墓題詞:“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此評價的依據不包括 ( )
A.張衡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代表作有《二京賦》
B.張衡在地震學方面貢獻卓著,制作了地動儀
C.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
D.張衡改進了天文儀器,創制了《授時歷》
7.1819年,瓦特逝世,后人為了紀念他,把功率計算單位定為“瓦特”(Watt)。以下說法不準確的是 ( )
A.瓦特創立近代物理科學體系
B.瓦特發明的改良蒸汽機突破了生產發展的動力“瓶頸”
C.瓦特使人類進入到蒸汽時代
D.瓦特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能源革命
8.李鴻章說:“自秦政變而敗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為心傳。自商鞅、王安石變法而誅絕,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悅。今各國一變再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兢,即敗亡絕而不悔!辈牧媳砻骼铠櫿轮鲝( )。
A.堅持中國的守法傳統 B.學習西方的變法改革
C.改變傳統的守舊思想 D.為人臣必須明哲保身
9.歷史學家陳旭麓評價一歷史事件時說:“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認識起點,進而追溯到幾千年歷史凝結而成的文化傳統,并對這種傳統進行了總結性的理性批判!痹撌录( )
A.中共“二大” B.新文化運動
C.國民革命 D.二次革命
10.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的重要論著是( )。
A.《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B.《論持久戰》、《論人民民主專政》
C.《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和《論聯合政府》
D.《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11.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它們的共同點主要有( )
①思想核心是實事求是、谑屈h集體智慧的結晶、壅瞻崃颂K聯的經驗、苁菍︸R列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恩格斯說:“和啟蒙學者的華美語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 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諷刺畫!边@段話揭示了下列哪一文學現象產生的時代背 景?(??)
A.古典主義文學? B.現實主義文學
C.浪漫主義文學? D.啟蒙運動文學
13.下 列美術作品與所對應的美術流派錯誤的是(??)。
A.《馬拉之死》──新古典主義美術
B.《自由引導人民》──浪漫主義美術
C.《播種者》──現實主義美術
D.《格爾尼卡》──印象畫派
14.戰國初期,魏國李悝首倡“盡地力之教”,實施平抑米價的平糴法,以免谷賤傷農;同時制定《法經》六篇,以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惫室员I法為《法經》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會問題是
A.私有制開始確立,盜賊現象普遍 B.小農經濟脆弱,農民破產被迫造反
C.商人不滿平糴法,轉而淪為盜賊 D.重農抑商政策,導致禮樂制度崩潰
15.商鞅變法后,一個由奴隸轉化來的農民,要想擔任一定的官職、并擁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隸,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徑是
A.世襲 B. 多生產糧食布帛
C. 經營工商 D.取得軍功
16.北魏均田制實行后,文獻中出現了 “莊園”一詞,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實行后,“莊園”一詞的使用更普遍。這反映了均田制實施后( )
A. 井田制得以恢復 B. 不存在土地私有現象
C. 仍存在土地兼并現象 D. 莊園由中央直接管理
17.北宋詩人蘇舜卿曾這樣描述:“游嬉于廛市間,以鬻巧繡畫為業,衣服舉措不類軍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說:“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雇人荷之!鄙鲜霾牧贤怀龇从沉吮彼沃衅诿媾R哪一社會問題( )
A.冗官 B.冗兵 C.積貧 D.積弱
18.恩格斯說:“戰爭證明:哪怕出于純粹軍事上的考慮,俄國也需要鐵路和大工業。于是,政府著手培植俄國的資本家階級。但是這個階級沒有無產階級是無法存在的,而為了創造無產階級分子,不得不實行所謂農民解放!辈牧现械摹皯馉帯笔侵
A.克里米亞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十月革命
19.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曾說:“與其讓農民自下而上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報告中說:“農民抱怨封建義務過重。”兩則材料對比說明( )
A.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徹底性
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農奴
D.農奴沒有獲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20.農奴制改革后,俄國的農業生產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
①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顯著提高②農業生產結構更新③新的生產技術得到應用④農民逐漸擺脫貧窮走向富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19世紀上半葉的日本人曾經這樣記述日本社會中封建統治級與商人的關系:“今世的諸侯,不論大小……都是對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們借錢,并仰賴江戶、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維持生計!睂@段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A.日本的封建統治者十分重視商業的發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諸侯
C.日本商品經濟的發展,富商地位、實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為日本封建幕府的階級基礎
22.“(明治維新時)改革的動力是西化……英國模式自然作為鐵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以及許多商業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改革軍事(后來采用普魯士模式),海軍當然還是學習英國;大學則歸功于美國!睂ι鲜霾牧系睦斫獠徽_的是
A.日本積極主動學習西方
B.日本學習西方領域廣
C.選擇西方各國最先進的領域學習 ,學習外來文明與本國國情相結合
D.過多學習外國,使日本失去自己的特色
23.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時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關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鹽田、鳥飼、豬狩等姓則源于生產勞動。這些姓氏的出現,主要與明治維新的哪條措施有關( )
A.廢除封建身份制度 B.“廢藩置縣” C.“殖產興業” D.“文明開化”
24.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寫到“人人封章,得直達于上。舉國鼓舞歡蹈,民間疾苦,悉達天聽,每日每署封章皆數十”。這一現象實質上反映了( )
A.統治者的決策有了大量的依據 B.君主專制統治已不得人心
C.民族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的強烈愿望 D.戊戌變法得到全國各階層的熱烈歡迎
25.梁啟超認為“戊戌變法雖時日極短,現效極小,而實二十世紀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也!毕铝杏嘘P維新變法運動的評價,與此說法吻合的是( )
A.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 B.開辟了向西方學習的強國御侮之路
C.形成了近代中國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
二、非選擇題(共三題50分,其中26題16分,27題16分,28題18分)
26.史學界認為,15~18世紀是世界歷史的轉型時期。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歐洲人的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變化。而同一時期,中國社會雖也有發展,但與歐洲相比傳統觀念變化不大。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4分)
(1)這個時期歐洲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4分)
(2)同一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哪些新思想?(4分)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15~18世紀在思想觀念上歐洲變化巨大、中國變化較小的根源。(8分)
26.(1)歐洲的變化:追求貨幣財富,重商主義盛行;人文主義出現,否定以神為中心;啟蒙思想產生和發展,批判、否定專制王權和貴族特權。(任答兩點4分)
(2)中國的變化:工商皆本思想(2分)出現了反對君主專制的民主思想。(2分)
(3)根源:
經濟上:歐洲商品經濟發展迅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廣泛;中國自然經濟根深蒂固,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4分)
政治上:歐洲君主權力相對弱小,支持工商業發展,以此增強統治實力;中國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實行閉關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4分)
27.閱讀分析材料,據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公元471年,在孝文帝控制王權時,北魏開始有計劃地實行漢化政策;在宮廷中使用漢語,拓跋貴族的服飾漢化,采用漢人的風俗習慣,使用漢族人的姓氏。他也鼓勵拓跋貴族與漢族人通婚。為增加漢人對拓跋貴族的尊敬,孝文帝頒布政令,允許拓跋族人與漢族貴族為同等地位。
──《人類文明史圖鑒叢書》
材料二:明治政府頒布法令:官員禮服為西式禮服,提倡人們穿西裝;為使日本人長得更高天皇下達食牛肉的敕令。歐式磚瓦建筑不斷興建;有軌馬車、人力車、火車成為人們新的交通工具……。
材料三:改變日本傳統生活方式的極端做法,不僅花費了大量的寶貴資金,而且傷害了一般日本人的感情,因而引起他們的反感,并引發社會震動!髮W教授,小說家夏木漱石批評這種歐化風氣是一種“輕佻”行為,他擔心淺薄地模仿西方會失去“日本人的特性”。著名醫學專家森鷗外也反對完全以歐洲為模子來改變日本的習俗、制度和機構。甚至福澤諭吉也改變了腔調,認為日本的傳統文化不能全面放棄, 應“盡量少拋棄”,而對西方文化應盡量多吸收,從而提出了“少棄多采主義”。
──馬克?《世界文明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對當時北魏政權產生了哪些影響?(8分)
(2)材料二反映了當時日本的什么政策?并結合材料三和 所學知識對這一政策進行評價。(6分)
(3)結合上述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歸納說明為什么許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風易俗作為革新的重大舉措?(2分)
27.(1)目的:為了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促進社會進步(或適應民族融合趨勢)(4分)影響: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可,爭取到漢族地主對北魏政權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轉化。(4分)(2)政策:“文明開化”政策。(2分)評價:它有利于引進、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改造日本社會習俗;有利于日本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2分)但是對西方文化的全盤接受,弱化了日本傳統文化。(2分)(3)原因:舊的風俗往往會起到阻礙改革的消極作用,通過移風易俗,促使人們接受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為改革開路。 (2分)
28.閱讀分析材料,據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 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下圖是關于王安石變法的漫畫。
材料三:維新黨的計劃太輕率了,太危險了,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一位強者的勇氣……皇帝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他的顧問康有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經驗,他們簡直是以好心腸扼殺了“進步”──他們把足夠幾年吃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
──(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商鞅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從中反映了哪兩種不同勢力之間的矛盾?(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變法面臨著怎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對變法的結局有何影響? (4分)
(3)據材料三指出戊戌變法存在哪些不足?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些不足的社會根源。(6分 )
(4)綜合上述材料,簡要歸納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2分)
28.(1)原因:貴族保守勢力的反對抵制;秦孝公去世。(2分)矛盾:新興地主階級與舊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2分)(2)問題:保守勢力強大;用人不當,出現危害百姓的現象。(2分)結局:最終造成變法的失敗。(2分)(3)不足:維新派缺乏足夠的勇氣和經驗;變法操之過急。(4分)根源: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存在軟弱妥協性。(2分)(4)統治者的支持與否;改革者的策略與膽識;人民大眾是否擁護等(任意兩點即可,其它符合題意說法也可適當給分)(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231293.html
相關閱讀:浙江省溫州2012年高二歷史下冊階段性測試題(帶答案)
上學期高二寒假歷史試題精編
高二歷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測試卷(有答案)
湖南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寒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