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17課 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17 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標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2、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3、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4、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講授新:
導入:“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繼往開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 這不僅僅是豪邁的歌詞,更是中國人民的心聲。我們有幸出生在80年代,見證了上個世紀我國的第三次巨變;領略了小平同志的偉人風采;享受了改革開放帶的豐碩的物質和精神明成果。 常言道:“喝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作為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有必要也有責任回過頭 了解一下這段輝煌的探索史。
一、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標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
1、背景:
(1)革結束,兩個“凡是”阻礙了左傾錯誤糾正;
你如何看待“兩個凡是”?
是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體現,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
(2)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思想;
原因:人們要求糾正“革”錯誤與“兩個凡是”錯誤
目的:沖破理論禁區,糾正革以的極左路線
鄧小平一針見血指出:“兩個凡是”的實質“就是想原封不動地把毛主席晚年的錯誤思想堅持下去!
毛澤東在世時,個人崇拜的浪潮鋪天蓋地,什么“一句頂一萬句”,“句句是真理”,什么“萬歲、萬歲、萬萬歲”,“幾百年、幾千年出一個”、“萬壽無疆”等等充斥神州,毛澤東到后已不是“人”,而是“神”了。
意義:1978年春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 會奠定了思想基礎,也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3)鄧小平重新恢復工作。
2、重大決定:
(1)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錯誤口號;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政治路線)
(2)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重新評價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組織路線)
3、意義
(1)是黨的歷史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標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
二、經濟領域的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什么?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取得突破?
率先突破:農村 (安徽、四川)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原因
A、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到社會的穩定;
B、人民公社的體制(一大二公)不能調動家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
C、農民生產生活困難。
“日日窩窩頭,月月 難見面(白面),三月吃頓肉,樂得賽過年!
安徽:“乞丐大省”
萬里 (安徽省委書記)調查中發現:“一些農民過年連一頓餃子都吃不上!薄稗r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紅蘿卜櫻子混煮面成的黑糊糊的,霉爛的地瓜面散發著刺鼻的氣味!薄叭規卓谌酥挥幸粭l褲子!
鳳陽花鼓詞:
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
(2)過程(內容)
A、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含義: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通過對土地經營制度的改革,使農戶成為生產經營的主體,基本上形成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軌經營體制!氨WC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極大解放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
材料:鳳陽縣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三年跨了三大步。
1980年產糧 5.02億公斤
1981年產糧 6.70億公斤
1982年產糧 7.15億公斤
安徽一農民寫:借新帳還舊帳帳帳不清,吃一斤買一斤斤斤不斷,橫批:已經過去!耙悦,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花鼓詞:
“說鳳陽道鳳陽,改革鼓點先敲響,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飛出金鳳凰”。
想一想:新中國成立以,我國農村經歷了哪幾次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
1950土地改革——1956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
B、1984年產業調整: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
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C、合同訂購制與市場收購制代替統購派購制
D、2000年稅費改革
目的: 理順分配關系
內容: “三個取消一個逐步二個調 整一項改革”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步驟
A、擴大企業自主權: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
B、“放權讓利”:大力改革國有企業,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過程和結果
70年代未,開始,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
1984年,全面展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2年,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對外開放
我國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的形成、特點?
我國已經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
選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城市的理由1、靠近國際市場(香港、澳門);2、與海外有密切的聯系(僑鄉);3、海陸便利;
4、有廣闊的經濟腹地為依托。
二、黨風建設
1、原因: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正之風滋生蔓延,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腐蝕極大。
體制的不健全(權力監督機制、法制);個人思想上的蛻化變質;境的影響(行賄行為、腐朽思想)。
2、主要內容:反腐倡廉;“三個代表”
3、改革開放與以前黨風建設的不同
整風、群眾運動揭批、法律嚴懲;法制化、制度化。
三、政治體制改革
必要性: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民主取代集權、法治取代人治);濟體制改革的要求(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分領導干部的貪污腐化(緊迫性)。
1、前提方向:在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同時,積極探索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各種形式。
2、過程:廢除人民公社,建立鄉鎮體制;實行黨政分開。原有體制優勢部分強化與完善。
3、改革模式變化:傳統的集權模式——民主模式
4、改革的主要任務:教材P143
5、農村政治體制改革:村民自治
6、政體改革目標: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四、改革戰略:團結一心奔小康
1、宏偉目標: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社會
2、形成:
(1)提出: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
(2)定量表述:黨的“十二大”
(3)“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三大”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8455.html

相關閱讀: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