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教案
課標要求:
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史實,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了解資產階級思想和無產階級思想的不同;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五四運動之后成為社會新思潮的主流;了解問題與主義之爭;
②比較當時傳入中國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分析各種思潮的結局,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經過學習思考、比較分析、反復探索和實踐的救國救民的真理,進而領會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對中國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分析五四愛國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引導學生結合前兩節內容,歸納概括分析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及其實踐效果,從而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歷史的必然結果;
②在中,教師盡量設計一些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并給予及時的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五四愛國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理解新事物的發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樹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②通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了解和認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馬克思主義在紛繁的新思潮中脫穎而出的歷程及它的影響。
難點: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教學建議:
1、整體教學思路:本課知識理論性強,與中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離,所以教師要盡量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設計貼近學生年齡特征的問題,以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本課知識。可借助于多媒體提供相關的背景資料等進行教學。本節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這一線索可分為四個階段:開始傳入??正式傳播??爭鳴競逐??廣泛傳播,可讓學生帶著這一線索去梳理本節內容。
2、導入:利用多媒體投影材料“馬克思主義學說很符合中國國情,很能夠指導中國革命找到一個正確的道路,它是經過種種選擇比較之后,它不是某一個人,是一批人,是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進的青年人,要救國救民,大家共同認定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錄》),教師設問:先進的中國人是如何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的理論武器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導入新課。
3、關于“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一目,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的開始傳入,二是馬克思主義的正式傳播及其影響。建議教師:
(1)馬克思主義的開始傳入,教師在講解時可適當補充材料,幫助學生理解以下幾個問題:
①馬克思主義能夠傳入中國的條件有哪些?(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指出:一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的出現,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力;二是新文化運動為各種思潮的傳入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三是知識分子探索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愛國心。)
②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十月革命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情況(注意梁啟超、朱執信、無政府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教師要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是在十月革命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后),
③分析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時的特點(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指出:馬克思主義剛傳入,中國人只是初步接觸,所以宣傳不全面,其中不乏誤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甚至缺乏準確和客觀,因此,馬克思主義在當時中國的社會影響并不大)。
(2)馬克思主義的正式傳播及其影響,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①了解馬克思主義正式傳播的背景。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國際、國內兩方面分析,國際方面強調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國內方面則注意引導學生探討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正式傳播之間的關系,并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使新文化運動由資產階級文化革命運動轉變為廣泛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運動。
②了解李大釗的生平以及其在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引導中國人走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學過,可由學生主講,教師則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的圖片、資料乃至視頻剪輯等輔助。
③教師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分析李大釗等人傳播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指出:首先進一步提高了人們的覺悟,促進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發展;其次在知識分子中掀起了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熱潮,并有一批知識分子在李大釗的影響下轉變成為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者;與此同時,在思想上發生轉變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多,他們開始接受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之間的橋梁。而他們的積極宣傳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的顯著特點)

4、關于“新思潮的競起”一目,建議教師:
(1)引導學生分析新思潮競起的原因。(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指出:一、五四運動的洗禮,使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數人改變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舊觀念、舊思想,開始關注社會主義,出現宣傳社會主義的熱潮。二、各種刊物爭相介紹社會主義思想,但當時對社會主義又缺乏科學的認識,所宣傳的社會主義內容紛繁龐雜。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的影響。
(2)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列表歸納對比當時各種新思潮。(附表)
名 稱主要代表基本主張簡單評述
無政府主義
泛勞動主義
新村主義
空想社會主義
實用主義
基爾特社會主義
5、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一目,建議教師:
(1)引導學生思考:馬克思主義能夠廣泛傳播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在與其他各種思潮的斗爭過程中得到廣泛傳播的,論戰是其最主要的途徑。)
(2)關于“問題與主義之爭”,可讓學生轉換角色,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上個世紀初,舉辦一場“問題與主義之爭”的模擬辯論會,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領會問題與主義之爭的相關內容。辯論結束后,教師適時的總結指出:這場論戰的實質是社會主義革命論與社會改良主義的論戰,它標志著新文化運動內部馬克思主義者與改良主義者分裂的開始。(要求:課前教師提前布置學生利用互聯網等查閱相關的資料,為辯論做好準備工作;辯論中,要求必須以理服人,史論結合,切忌空發議論。在辯論中,教師可以作辯論會的主持人,也可以加入到其中一方,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其中。)
(3)關于“工讀互助團實踐的失敗”的內容,教師只需依據教材點出其失敗的原因和影響即可。
(4)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繼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途徑和影響。(途徑:一是組織學會,研究學習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宣傳馬克思主義;二是通過論戰,繼續和各種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劃清界限。意義:擴大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傳播,使先進的知識分子更加堅定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就中國的信心,壯大了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6、本課小結:引導學生歸納為什么先進的中國人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來救中國。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1157.html

相關閱讀: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