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七單元第1課 19世紀中葉的俄國【特色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七單元第1 19世紀中葉的俄國【特色教案】
一、俄國的農奴制
1、農奴制的含義:
農奴制是在以勞役制為主要剝削方式的地主莊園經濟基礎上建立起的一種經濟、法律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處于社會最低層,實際上是農奴。農奴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特定階級,尤其在歐洲。農奴依附于封建主,租種農奴主的土地(稱為份地),有自己的生產工具。農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納租稅。封建主可以買賣或轉贈。
2、確立:17世紀中期俄國《法律大全》的頒布,農奴制正式確立。見《歷史縱橫》
3、發展:18世紀中后期,農奴制擴展到新吞并的烏克蘭、波蘭等地。19世紀中葉,俄國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村人口一半以上是農奴。



思考:當時俄國農奴制下的農奴處境怎么樣?
材料1:農奴連同妻子兒女及其財產都屬于領主所有;農奴永遠不能隨意離開主人,如果逃亡,領主有權無限期追捕。 并追回其妻子兒女及其財產。 ——《法律大全》
材料2:農奴的主要膳食為卷心菜湯、黑麥面包、小麥或小米制成的粥。他們的住房狹小,常常只有一間同牲口擠在一起的小屋。 ——當時俄國官方的一份調查報告
材料3:19世紀上半期俄國報紙上,有出售家奴與閹馬的廣告.有飼養豬犬和吹笛唱歌等專長的農奴竟與馬匹同列。他們住房狹小,常常只有一間同牲口擠在一起的小屋。
答:政治上:受壓迫,沒有人身自由;
經濟上:受剝削,生活貧困不堪。

19世紀上半期農民騷動:

“農奴制是國家腳下的火藥庫,尤其是因為軍隊也是農民編成的,便是更加危險了!
——時任全國警察局長給沙皇的報告

二、俄國的工業發展


俄國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英國蒸汽輪船

19世紀中期俄國與西方經濟比較:

結論:俄國社會經濟遠遠落后于西歐其它國家。


資本主義發展的六個條:


當時的俄國具備這些條嗎?

自由勞動力:農奴被緊緊束縛在土地上,失去人身自由;
技術知識:手工工場階段。
市場:人民購買力低,國內市場狹小,國際競爭力弱,國際市場也狹小。
資金:經濟水平低,投入工業的資金不充足。
原料:農業經營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
結論:步履艱難。


19世紀俄國一名知識分子說:“維護奴役人的農奴制度本身,是不會有成效的,而且也毫無裨益,無論在社會良心或當代工業、國民福利和國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處它的死刑!

三:新思潮的涌動
1、背景:青年軍官受西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
2、新思潮的內涵 :反對沙皇專制,廢除農奴制。
3、表現:(1)“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年)
(2)平民知識分子對國家現狀和未發展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由于受啟蒙思想的影響,俄國貴族中的資產階級化的知識分子,秘密成立一些革命團體,主張通過軍事政變推翻沙皇統治。1825年12月,利用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彼得堡宣誓機會,舉行武裝起義,雖然遭到鎮壓,但它喚起了人們的覺醒,標志著俄國革命的開端,對后的革命產生重大的影響。

俄國知識分子對國家現狀和未發展展開討論 :
知識分子派別的劃分:
守舊派——主張平緩改革;
改革派——必須解放農民,由農民向地主贖買份地。
激進派——無條給農民自由與土地。


這些平民知 這些識分子,革命民主主義者。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主張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廢除農奴制度。雖然沒有成功,但給沙皇和貴族地主敲響了喪鐘。

四:克里米亞戰爭
1、時間:
2、目的:
3、經過:
4、結果:

材料:當時英、法的大部分軍隊都已使用新式步槍---有線膛槍,俄國95?的士兵仍然使用射程只有300步的拿破侖時代的舊式火槍—滑膛燧發槍。英、法和土耳其共有作戰用的蒸汽艦281艘,俄國黑海艦隊多數為帆船,蒸汽艦只有24艘。英、法向前線運送物資,在海上使用的是蒸汽機驅動的輪船,俄國使用的是木牛和木制帆船。俄國的鐵路還未修到南部,俄國軍隊在國內調動的時間比英、法軍隊從本國調往戰場所需的時間還要長。


結論:軍事裝備落后、蒸汽動力少、交通運輸落后、

材料2: “克里米亞戰爭的特點就是采用原始生產形式的民族對幾個擁有現代生產民族進行的絕望的搏斗!----------恩格斯
思考:為什么說克里米亞戰爭是俄國的一場絕望的搏斗?這場戰爭的失敗暴露了哪些問題?引發了哪些結果?
答:
(1)因為社會制度和經濟水平的落后使俄國全無獲勝的希望。
(2)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暴露了俄國經濟和軍事的落后,落后的根又在于腐朽的農奴制。
(3)戰爭的失敗導致俄國國際地位下降,也加劇了國內的社會危機,農民起義不斷。沙皇統治面臨嚴重危機。

練習: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們搞改革呢?這就是把俄國拖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力量。地主農奴主不能阻撓俄國同歐洲商品交易的增長,不能保持住舊的崩潰的經濟形態。如克里木(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解放以前農民的“叛亂”每十年都要高漲一次。這使頭號大地主亞歷大二世不得不承認,從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材料二:“明現正以它的力量反對我們,我們已為與明的這場斗爭做什么準備工作了嗎?我們不能以我們所有廣闊的領土和無數的人口對付這場斗爭。當我們談論反對拿破侖的光榮戰役時,我們忘記了自那時以,歐洲一直在進步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而我們卻一直停步不前。我們不是在走向勝利,而是在走向失敗,我們唯一得到的一點安慰是,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 ———D.華萊士
(1)從材一中歸納指出俄國實行農奴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不得抄錄材料原)
答: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農奴的反抗斗爭。
(2)材料二中“我們與明的斗爭”指的是什么?什么歷史事驗證了材料的預測?
答: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的俄國將與工業高度發達的西歐國家發生沖突?死锩讈啈馉。
(3)材料二中“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政治目的?
答:只有廢除農奴制度,盡快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才是俄國的出路。

根據填表:19世紀中葉俄國社會情況分析:
問題及表現原因對策
政治農奴生活貧困,農奴反抗,騷動農奴制,農奴是地主的私有財產改革落后的農奴制
經濟受工業革命的影響遠遠落后于歐洲其他國家農奴制下缺乏勞動力市場資金技術等
思想十二月黨人起義,知識分子激烈爭論(新思潮)受西歐經濟和社會進步影響,對落后制度不滿
軍事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國際地位下降,階級矛盾激化武器裝備交通運輸指揮系統后勤供應落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0655.html

相關閱讀: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