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 綜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較
問題1: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處:
背景:封建統治危機和民族危機嚴重
動因:資本主義發展,富國強兵要求
輿論準備:先進知識分子通過著書立說,創辦報刊,創辦團體組織宣傳變法,特別運用西方的啟蒙思想為武器
內部條:經濟形態落后,政治危機、社會矛盾激化,但新的經濟力量和階級力量有所發展
外部條:民族危機,外侵略同時帶進西方化
領導力量:都是封建性統治集團
主要內容: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對本國政治體制有所改革,注意振興工商業和發展新式教育
問題2:為什么會有相同之處?
君主專制政體、封建自然經濟、閉關鎖國政策等影響,傳統化思想作用等
問題3:根據本材料一,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是因為軍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嗎?
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日本客觀上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實力強
問題4:本材料2、3反映出中國和日本在改革過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評價雙方的立場?
中國:只注重學習西方的軍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習西方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固守原的傳統
日本:不僅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也學習西方的生活方式,主張適時而變
立場:李:站在地主階級立場,頑固堅持舊的封建傳統,具有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場,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學習西方的好傳統,堅持適時而變
問題5:本材料4反映的和中日改革什么關系?對甲午戰爭有什么影響?
說明中國的改革阻力重重,主要自統治者的腐朽和落后以及各國的干涉。而日本說國際環境相對寬松,國內阻力較弱。中國在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
(一)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比較
1、主要內容的異同:
洋: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建立海軍,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
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體制,經濟方面大力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實行軍事改革和明開化政策。
差異:中國只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未引進先進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還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制度。
2、結果的異同:
洋: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明: 是日本成為亞洲強國。
甲午戰爭可以證明
原因:
1)經濟原因:中日兩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
2)政治原因:中日兩國統治者階級基礎不同
(二)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比較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是中日兩國在面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況下進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
日本不僅引進西方技術,更引進西方的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中國僅僅是引進技術。中國盡管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在一定時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從根本講,中國的封建生產關系和封建上層建筑是要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此,中國的戊戌變法最終會失敗。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會。
這最終導致兩國大相徑庭的結果。
(1)社會背景不同:
其一、人民的反抗持續而猛烈;新興地主、商人不滿;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成為眾矢之的
其二、 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封建危機嚴重中外勢力相互勾結,封建勢力較強大
時代背景 國內:
明治維新:列強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陷于極端孤立地位
戊戌變法:清政府對內依靠漢族官僚地主,對外妥協退讓,共同絞殺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很強大
國際:
明治維新:世界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
戊戌變法: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并開始瓜分中國
(2)領導力量不同
其一、盡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中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斗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清掃敵對舊勢力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其二、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領導者 :明治維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戊戌變法:有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士大夫
參加者:明治維新:反幕府的強藩、廣大農民和市民、商人、手工業者
戊戌變法: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發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其二、在中國戊戌變法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于資產階級維新勢力并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政治方面 :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戊戌變法: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經濟方面:明治維新: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企業
戊戌變法: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興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預算決算
社會生活方面:明治維新:提倡“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戊戌變法:設立中小學堂,京師大學堂;準許設報館,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
軍事方面:明治維新:實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戊戌變法:精練陸軍,擴建海軍
(4)國際環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中期,當時世界還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開始。由于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其二、中國戊戌變法已是19世紀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這時帝國主義列強也決不愿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5)思想化傳統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維新知識分子容易吸收外國的新思想、新化,西方學說普及早
其二、中國儒家思想傳統思想化根深蒂固,比較難接受新鮮事物
(6)結果的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逐漸使日本成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
其二、中國戊戌變法失敗了,中外勢力更加緊密的勾結在一起,中華民族的危機進一步加深。
小結: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對比表
項目明治維新戊戌變法
社會背景人民的反抗;新興地主、商人不滿;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成為眾矢之的(1)封建危機嚴重(2)中外勢力相互勾結,封建勢力較強大。
領導力量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等聯合力量強大。資產階級把希望寄托在無實權的皇帝身上,不敢發動群眾,頑固派力量強大。
具體措施發布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強制大力推行。 變法詔書如一紙空,無法推行。
國際環境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西方列強入侵中國 帝國主義時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思想化傳統知識分子容易吸收外國的新思想、新化,西方學說普及早傳統思想化根深蒂固,比較難接受新鮮事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3755.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