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美蘇爭霸
歷史 教案
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使學生了解或掌握赫魯曉夫的對外基本戰略;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美蘇爭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蘇爭霸;80年代的美蘇關系。
2.能力方面:(1)通過對美蘇爭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2)通過美蘇爭霸的后果和影響的教學,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對美蘇爭霸的形成和發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美蘇爭霸局面的形成和演變是兩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外交戰略以及國際環境是密切聯系的,從而培養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認識。(2)通過對美蘇爭霸過程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了嚴重威脅,從而對學生進行反霸斗爭的教育。
4.學法指導:(1)引導學生整體把握美蘇雙方在爭霸的三個階段的基本態勢,讓學生學會綜合概括歷史知識的方法。(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有關的字,圖表資料,幫助學生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和美蘇雙方在爭霸中的基本態勢是重點。50至80年代的世界,是雅爾塔體系發展、演變時期。這一階段,在國際關系領域,出現了美蘇爭霸的局面。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提出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愈演愈烈,自50年代后期起,美蘇爭霸的格局逐漸形成。進入60年代,兩大陣營內部已經出現了劇烈的變化,由美蘇兩極主宰世界的“雅爾塔體系”,進而演變為美蘇爭霸的局面,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成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本節的核心就是美蘇爭霸在不同階段的演化過程,這個過程整體性強,環環相扣,不可割裂,學生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對50至80年代的世界形成正確認識,同時有利于培養能力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難點: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蘇爭霸中,美蘇雙方對外戰略的調整是難點。進入60年代,兩大陣營內部出現了劇烈的變化,由美蘇兩極主宰世界的“雅爾塔體系”,進而演變為美蘇爭霸的局面。所以,六七十年代是美蘇爭霸的政治格局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美蘇關系更加復雜化了。學生對美蘇雙方戰略調整的原因,在不同區域的不同表現,既明爭暗斗又妥協緩和的基本態勢的實質不易形成全面深刻的認識,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利用材料,積極思維,共同分析,解決難點問題。
堂教學設計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請你說說是怎樣變化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憶并作答)
師:二戰以后,英法等西歐國家的實力普遍削弱,而美蘇兩國的實力空前加強,國際關系中原有的均勢被打破,于是出現了一種以美蘇兩極為主要矛盾的相對穩定的新的國際關系結構。這就說明了,決定國際關系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國實力的對比是否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歸根到底是由一個國家的實力所決定的。隨著美蘇兩國實力的此削彼長,從50年代后期起,逐漸形成了美蘇爭霸的世界政治格局。今天,我們就學習
第三節 美蘇爭霸。
一、美蘇爭霸的形成
師: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魯曉夫就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逐步改變斯大林時期同西方尖銳對抗的政策,以和解的姿態,提出了一套爭取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蘇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目標。這一戰略目標在1956年2月的蘇共二十大上得到了確認,赫魯曉夫就曾經坦率地告訴美國記者:“我們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我們為和平聯合起,那么就不會有戰爭,那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挑起戰爭,我們只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靜下。”那么,赫魯曉夫依據什么認為蘇聯可以同美國“平起平坐”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師:到赫魯曉夫執政中期,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縮短了同美國的差距。有一組統計數字提供給大家:首先在經濟方面,195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占美國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內縮小了27個百分點。其次在軍事方面。50年代初蘇聯的軍事編制達到550萬人以上,而美國在1947年到1950年間,只維持140萬人左右的規模。第三,在核力量方面,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53年蘇聯氫彈爆炸成功,從而結束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同時,從世界范圍看,國際關系力量對比也發生了變化,社會主義陣營已經形成,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陣營,使美國稱霸世界的計劃屢屢受挫。這些都使得蘇聯有可能從新的實力地位出發,執行新的外交政策。
師:前面我們講到,戰后初期,美國憑借經濟、軍事方面的優勢,推行全球擴張的霸權政策。那么,赫魯曉夫追求與美國平起平坐,讓美國承認蘇聯擁有與美國同等的權利去主宰世界,這實質上是一種什么政策呢?
生:(回答)
師:根據以上的分析,請你歸納出美蘇爭霸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生:(歸納總結)
師:外交戰略和實力對比的變化,直接影響了美蘇爭霸局面的形成,而其中,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是美蘇爭霸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美蘇爭霸形成的時間是50年代后期。
師:那么,美蘇爭霸的情況如何呢?蘇聯能否真正做到同美國“平起平坐”呢?讓我們一起了解美蘇爭霸的概況。
二、美蘇爭霸的概況
師:美蘇爭霸從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經歷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由于不同的外交戰略和實力對比的差異又表現出不同的態勢。
師:清說出美蘇爭霸第一階段的時間,并概括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什么?
生:(閱讀教材,然后回答問題)
1.第一階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既緩和又緊張(師生共同分析緩和方面的三個事例)
師:50年代中期,對奧和約的簽定,結束了二戰后奧地利被美、蘇、英、法四大國分割占領的局面,奧地利成為中立國家。對奧地利而言,這是它現代史上的一大轉折。條約給奧地利帶了持久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但更重要的是,條約對世界局勢特別是歐洲局勢的緩和起了積極作用。西方國家認為,這是蘇聯的一次實質性讓步,東西方關系開始“解凍”。第二個事例是蘇聯承認聯邦德國,1955年蘇聯和聯邦德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蘇聯承認聯邦德國是面對現實的~種選擇,它改善了蘇聯在國際上的形象,壯大了蘇聯“和平攻勢”的聲勢;同時,也使西方難以回避民主德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事實。第三個事例是赫魯曉夫第一次訪美。赫魯曉夫是第一位訪問美國的蘇聯最高領導人。1959年9月,赫魯曉夫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馬里蘭州的總統療養地戴維營進行了會談。赫魯曉夫的美國之行沒有取得什么實際成果,但他認為這本身就給人以美蘇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物的印象。實際上,戴維營會談是蘇聯推行蘇美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它反映出美、蘇兩大國戰略地位的微妙變化,美國實際上承認了蘇聯與美國同是超級大國的事實。在戴維營會談期間,美國還公開希望赫魯曉夫對中國施加壓力,迫使中國放棄解放臺灣,統一祖國的立場,阻止中國走自力更生發展核武器的道路。而赫魯曉夫為了迎合美國,也企圖以犧牲中國的利益換取“美蘇合作”。這樣,中蘇關系逐步惡化。這一時期,蘇中關系逐步惡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并作答)
師:緊張方面的事例有兩個:“柏林墻”的修筑和“古巴導彈危機”。(電腦顯示“柏林墻”畫面,引導學生回憶有關的簡單知識)
師:“柏林墻”是德國分裂和歐洲分裂的標志,是東西方冷戰的象征。“柏林墻”筑起兩個星期后,蘇聯撕毀美、蘇兩國為期三年的禁止核試驗的協議,恢復了一系列核試驗。美國也不甘示弱,肯尼迪總統下令恢復地下核試驗。美、蘇雙方之間核軍備競賽迅速升級。
師:有沒有同學了解“古巴導彈危機”?
生:(如了解,可簡單敘述)
(電腦多媒體動態顯示古巴導彈危機的經過“蘇聯秘密向古巴運送導彈”——“蘇聯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美國實行武裝封鎖”——“蘇聯撤走導彈”,教師適當講解。)
師:(1)蘇聯為什么在古巴設置導彈?(2)蘇聯為什么能夠在古巴設置導彈?(3)
蘇聯為什么會在美國的戰爭恐嚇下,乖乖地運走導彈?這說明了什么?
生:(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師:經過此次較量之后,蘇聯決心全力發展核武器,導致兩個超級大國新的激烈競爭。
生:(閱讀教材,并說出美蘇爭霸的第二個階段的時間和特點)
2.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蘇進攻美防守。
師:這一時期蘇聯和美國的態勢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美國是轉攻為守,蘇聯則是從蘇美合作主宰世界轉變為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六七十年代蘇聯為什么能夠推行積極進攻的爭霸戰略?
師:(投影圖表“美蘇戰略核武器對比表”)
生:(學生分析并回答問題)
師:1964年上臺執政的勃列日涅夫積極擴軍備戰。從這張圖表我們可以看出,到70年代,就軍事力量的對比而言,蘇聯已經從戰略劣勢轉為戰略均勢,并日益顯出超過美國的趨勢,同時,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也大為縮小。蘇聯工業總產值從1950年相當于美國的30%,上升到1975年的大約80%。日益增強的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成為勃列日涅夫積極進攻戰略的支柱。那么,蘇聯全球性進攻戰略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1)歐洲是美蘇爭霸的重點,那么蘇聯推行全球性進攻戰略,為什么在歐洲搞“緩和”呢?(2)應該如何理解蘇聯在歐洲的“緩和”政策?(3)這種“緩和”戰略產生了什么樣的后果呢?
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并作答)
師:蘇聯在亞洲進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擴張活動,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
(電腦動態加聲樂顯示“蘇軍入侵阿富汗路線圖”)
師: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實行直接的軍事占領,直接威脅海灣地區和印度洋地區的和平,標志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另外,蘇聯還加緊對中國進行壓制和軍事威脅,以致釀成中蘇邊境的武裝沖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69年的珍寶島事。70年代初,蘇聯已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
師:與蘇聯相反,美國在這一時期卻轉攻為守,這主要是由于美國的實力相對削弱的原因,美國的實力為什么會相對削弱呢?
生:(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學過的知識回答問題)
師:迫于形勢的變化,1969年尼克松擔任美國總統后,對美國的對外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
師:(投影資料,如下)
美國將參加各盟國和朋友的防務和發展活動,但是美國不能而且也不會制定全部方案,擬訂全部計劃,執行全部決定,負起保衛世界自由國家的全部責任,只有在我們的幫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認為是符合我們的利益的時候,我們才會給以幫助。
——美國總統尼克松1970年對外政策報告
師:請結合這段資料說一說尼克松在1970年提出的對外政策,同戰后初期的杜魯門主義有什么不同點?
生:(學生思考并作答)
師:這種政策調整,是美國力量衰弱過程中的產物,它的基本傾向是收縮美國的海外態勢,收縮的重點是亞洲。為此,尼克松在亞洲采取了兩大步驟:一是1979年美軍從越南撤出,二是開始同中國實現關系正;。
師:(投影圖片“1972年2月21日,周恩總理在機場迎接尼克松一行”,教師講述)請問在這之前,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的是什么態度?
生:(回憶所學知識作答)
師:盡管美國的對外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但是美國仍不失為資本主義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仍然擁有巨大的經濟軍事實力,而且不管如何調整策略,美國都沒有放棄它的霸權政策。
3.第三階段(80年代)美強硬蘇收縮
師:1981年就任美國總統的里根,提出了對內振興經濟,對外重振國威的口號,在這個口號的指導下,里根政府在整頓國內經濟的同時,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作出了重大調整,開始對蘇聯采取強硬態度,以遏制蘇聯全球性進攻的勢頭。
(結合教材,師生問答,了解美國強硬政策的表現)
師:80年代中期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戈爾巴喬夫提出了在核時代,“人類的生存高于一切”,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作法,轉而裁減軍備。1987年,戈爾巴喬夫和里根簽署了全部銷毀兩國中短程核導彈的條約。這個條約雖然只能削減美蘇兩家核武庫的大約4%,但它終究是自出現核武器以達成的第一個削減核軍備的協議,蘇聯在對外戰略上由擴張轉向全面收縮。(結合教材,師生問答,了解蘇聯全面收縮的表現)
師:這一時期的蘇聯,為什么要轉為全面收縮呢?
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并回答問題)
小結:
1.投影圖片。(附后)教師總結本內容。
2.學生分組討論:在美蘇爭霸的不同階段,美國和蘇聯對中國采取了什么政策,并分析采取這些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6524.html
相關閱讀: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