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90分鐘第Ⅰ卷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1.郭沫若認為:東周列國社會制度的變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達到質變階段。能說明的史實是(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B.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戰國初,各國紛紛變法,廢除奴隸制 .秦朝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戰國時期戰爭連綿不斷,但社會經濟卻得到相當大的發展,其根本原因是( ).各諸侯國為爭霸注重生產B.封建制度的確立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農民對土地的依附關系減輕.商鞅變法的歷史功績不包括( ).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進了經濟的繁榮.打擊了血緣宗法制度.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過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實際上是少數民族 ( ).內遷的過程 .封建化的過程 ?.農業化的過程 ? .漢化的過程.”這里所說的 “徹底變革”是指 A....假設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寧三年,若參加科舉考試,怎樣才能被錄取( ).背誦詩賦詞章.學習“四書五經”.聯系實際,學習經義策論.依靠“恩蔭”.8.右圖是英軍在一戰中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號稱“陸戰之王”,請問這種新式武器采用當時最新的科技成果有 ①煤炭的廣泛使用 ②內燃機的發明與制造③煉鋼技術的突破 ④石油的廣泛運用 ⑤蒸汽機的改進與運用 ⑥煉鐵技術的進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④⑥9.一戰期間,美國對一戰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協約國集團作戰。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美國與協約國經濟聯系密切 ②“無限制的潛艇戰”給美國造成重大損失 ③美國愛好和平 ④謀取戰后霸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共同之處有 ( )①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 ②少數大國操縱會議,充滿矛盾 ③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 ④涉及中國問題,侵犯中國主權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11.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帶來了普遍嚴重的政治危機,西方世界出現社會大動蕩,其中改變歷史進程最大的事件是 ( )A.民族解放運動發展 B.社會主義運動興起 C.法西斯主義思潮泛濫 D.反法西斯斗爭興起12.從1948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基本為西歐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丘吉爾把美國的做法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美國這一“慷慨的舉動”的實質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續 B.幫助歐洲經濟復興C.引誘東歐各國擺脫蘇聯控制 D.以經濟手段控制西歐13.朝鮮戰爭從內戰擴大為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的關鍵因素是( )A.操縱安理會通過了指責朝鮮的決議 B.宣布武裝援助韓國C.出動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 D.組成“聯合國軍”干涉朝鮮戰爭14.國際聯盟的總部設在日內瓦,聯合國的總部設在紐約,這些事實表明( )①蘇聯的國際地位上升 ②世界的中心從歐洲向其他地區轉移 ③歐洲國家的綜合實力下降 ④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5.古巴導彈危機以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而結束,這一結局表明( )A.是古巴傾向于美國的結果 B.是古巴傾向于蘇聯的結果C.表明這一時期戰略優勢在蘇聯 D.表明這一時期戰略優勢在美國16.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國家應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機發生。下列選項中與上述主張最為貼近的是( )A.凡爾賽體系 B.羅斯福新政 C.法西斯體制 D.斯大林模式17.梁啟超曾指出“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這表明梁啟超認為變法之本在于學習近代西方的A.科學知識 B.選官制度 C.軍事技術 D.教育與政治制度.人類歷史發展到20世紀出現了世界大戰,其原因包括( )①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個整體 ②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飛速進步、鄣蹏髁x國家間的戰爭,會影響到它們控制下的區域、艿蹏髁x國家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變得空前激烈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9.近年來,國際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溫和之風,“伙伴關系”屢見報端。冷戰時期的那種兩極對立、劍拔弩張的氣氛,正在向一種“碰撞中磨合”、“競爭中協調”的新型國際關系中演變。這種變化( )A.表明國際政治多極化新格局已經建立起來 B.中國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C.國際恐怖主義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權國家或集團對外政策的務實調整20.造成中東地區戰爭頻繁、和平進程艱辛的因素有(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宗教矛盾③資源豐富④大國干預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6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幣,夏國增賜,養兵西陲,費累百萬。 ——《宋史》 (2)王安石變法針對“積貧”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還有哪兩“事”?依據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變法取得的成效。(6分)(3)依據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廢除的原因。(4分)(4)有關王安石變法的評價,目前史學界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肯定說,認為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說,認為王安石變法是一場脫離實際的變法運動。請選擇其中一種意見,發表評述。(3分).材料一 梭倫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規定:根據每年的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為四個等級,并擔任相應官職。第一等級:500 麥斗以上稱為“五百麥斗級”,可擔任執政官、司庫及其他一切官職。第二等級:300 麥斗以上稱為“騎士級”,可以擔任執政官及其他一切官職(司庫除外)。第三等級:200 麥斗以上稱為“牛扼級”,只能擔任低級官職!牧隙 伯里克利執政時期,除十將軍外,一切官職向各等級男性公民開放。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十天左右召開一次,凡二十歲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參加,每人在大會上都擁有發言權和表決權。請回答:(1)材料一劃分公民等級的依據是什么?在當時有怎樣的歷史意義?(2 )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有怎樣的變化?說明了什么?(3)綜合兩段材料,評價雅典的民主制度。.1901年)材料二? 盧梭學說,于百年前政界變動最有力者也,而伯倫知理(歐洲政治思想家)學說,則盧梭學說之反對也。二者孰切真理?曰:盧氏之言,藥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藥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藥證相反,則舊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藥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啟超《新民叢報》(1903年) (1)材料一中“學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對盧梭等人思想的看法。(5分) (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實際,如何理解梁啟超“用藥不可不慎”的觀點?(10分) 24.材料一 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3月1日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比美國歷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國,《解放宣言》僅關系到少數黑人,而在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壓倒多數的人口。解放農奴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證明是不可避免的......這些發展意味著1914年的俄國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時的俄國更與歐洲相似得多。然而,這些不斷增長的相似之處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國社會中的某些分裂和沖突。--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1年改革使斗爭空前激烈,俄羅斯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為"現代化的普適道路"而遵循前進,還是找一條"俄羅斯特殊性"之路?這就是此后半個世紀展現在俄羅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態......--錢乘旦《現代化的特殊性道路》請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中俄同與歐洲"相似"的表現并闡釋這種"相似"說明了什么?(2)農奴制改革是如何體現"俄羅斯特殊性"的?這種"特殊性''對人類歷史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高二歷史考試答案一、選擇題:遼寧省朝陽縣某高級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69286.html
相關閱讀:浙江省溫州2012年高二歷史下冊階段性測試題(帶答案)
高二歷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測試卷(有答案)
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寒假試題
上學期高二寒假歷史試題精編
湖南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