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專題總體設計思路
本專題講述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歷程,分三時講授。
第一的內容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破壞了中國社會原有的經濟結構,中國社會經濟中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從1 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一些官僚、地主、買辦和商人開始利用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創辦近代企業,于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沿海地區出現。甲午戰爭以后到20世紀初,在內外因素的共同刺激下,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的發展。
第二的內容是“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民國初年,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主要原因,首先是中華民國的建立,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因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都有所減少。但是大戰結束以后不久,列強卷土重,“春天”很快就過去了。抗戰爆發前夕,國民政府制定了一些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工業又有了短暫的發展。民國后期,由于官僚資本的野蠻掠奪、戰爭的巨大消耗,以及美國的經濟侵略,使得民族工業遭到巨大打擊,大量的工商企業破產倒閉。
第三的內容是“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近代中國資本主義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不僅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而且直接威脅著它的生存,把它推向艱難的境地。隨著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逐漸成為中國社會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為了本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利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不懈的斗爭,這種斗爭集中地表現在反對侵略,反對獨裁專制和爭取民族獨立、民主自由兩方面。
本專題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性及其造成這種階段性的原因。 2.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在不同階段的表現。
難點:1.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對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作用。2.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
■一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簡述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知識與能力]
思考買辦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閱讀圖片《古代中國農村的家庭紡織業》和鄭觀應《盛世危言》的材料,培養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圖片和歷史材料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張謇和榮氏兄弟的事跡,并進行評價,使學生能把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結合在一起思考,從而使學生了解個人命運與社會環境的密不可分。引導學生既要關注自身發展,又要關注社會發展。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提供的材料、圖片以及教師的引導,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為使學生感性地了解歷史,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比如,一個扮人物,一個扮記者,進行一次采訪,使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充分地發揮。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和閱讀法等學習有關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教師要使學生理解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艱難,讓學生體會到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既要關注自身發展,又要關注社會發展。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內容分析
◆鴉片戰爭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中國開始出現,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結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不僅破壞了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結構,同時也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本第一部分內容講的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過程以及表現,描述了西方資本主義在鴉片戰爭后利用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獲得的特權,大肆向中國傾銷工業品,打擊了中國傳統的家庭手工業,直接造成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從而也為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
◆教材首先綜述了傳統社會里中國經濟的特點。圖片《古代中國農村的家庭紡織業》非常形象地再現了自然經濟的模式——男耕女織。但是這種田園牧歌式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鴉片戰爭后逐漸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伴隨著五口通商,中國的國門逐漸被打開,中國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動,為民族工業的產生創造了條。
◆近代民族工業首先出現于東南沿海一帶。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到甲午戰爭前,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與束縛下,中國民族工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教材中介紹了民族工業產生的兩條途徑:一種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于近代工礦企業;另一種是部分手工工場開始采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從1895年到1913年民族工業在內外一系列有利因素的刺激下,形成了一個發展的高潮。教材中用了一定的篇幅介紹了主張“實業救國”的代表人物張謇,并列舉了當時的幾個比較有名的民族工業企業。
本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近代中國民族工業興起的背景及意義。
難點: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與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關系;初創時期的民族工業多集中于輕工業的原因;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遠遠超過官僚資本,成為中國工業資本的主體的意義;基于民族工業而產生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與壯大對于此后中國社會政治的影響。以上幾個難點多帶有一定的理論性,也比較抽象,需要教師逐步引導學生理解。
(三)問題解答
[學習質疑] 買辦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提示:買辦擁有巨額資金,又同外商企業有較多的聯系,從理論上講,應該能夠大大促進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事實并非完全如此,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條下,買辦收入的大部分被買辦及其家族浪費掉。消費之外的積累,大部分寄存或附股于外商企業,同外商資本合流;有少量轉化為土地從事封建剝削;真正興辦中國近代企業的包括官督商辦和商辦企業,在19世紀后半期,更可說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數了。
買辦投資于近代工業、航運業始于19世紀70年代初洋務派創辦官督商辦企業。據現有材料,1873年唐廷樞、徐潤接辦輪船招商局后,該局有徐潤投資至少24萬兩,唐廷樞投資至少10萬兩,買辦出身的陳樹棠據稱投資10萬兩,此外,大約還有鄭觀應的投資。上海機器織布局有鄭觀應、徐潤、唐汝霖等人的股份。名為官督商辦實際上是商辦的礦業,如安徽池州煤礦有徐潤、楊德的投資;熱河承平銀礦有徐潤、唐廷樞和李耀的投資。買辦投資于大型民族工業主要是在20世紀以后的事情。
買辦以其有較大的資金,又有興辦近代工業所必須的某些洋務知識,對于近代工業的創辦有一定的貢獻。
[想一想]
為什么在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階段,創辦民族工業的多是官僚和地主?
答案提示:原因之一:地主、官僚和商人是最早與西方侵略者打交道的中國人,他們在與西方國家交往的過程中,深受各種不平等條約的刺激,既痛感于利潤被侵略者所掠奪,又看到了中西之間的巨大差距,因此創辦了一批近代資本主義民族工業,希望實現國富民強。
原因之二:他們把地租和高利貸剝削收入的一部分投資于近代工業,是因為新式工業能給他們帶比較優厚的利潤。
[自我測評]
1.連線
繼昌隆繅絲廠 張謇
發昌機器廠 陳啟沅
保興面粉廠 方舉贊、孫英德
大生紗廠 榮宗敬、榮德生
2.了解了張謇的經歷后,談一談你所理解的“學而優則仕”。
答案提示:1894年(光緒二十年),張謇參加會試,高中狀元,按例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戰爭爆發后,張謇力主抗戰。甲午戰爭失敗后,張謇憤于朝廷的“昏聵”,同時又深憂于外國資本主義在內地設廠,將會導致“盡撤藩籬”“喧賓奪主”的惡果,因此產生了“實業救國”的思想,先后創辦了一系列工礦企業、教育等其他事業。
從張謇的事跡可以看出,知識分子的最高使命是為國分憂,為國家強大而奮斗,不論是為仕,還是在商,最終目的,都是要為國家貢獻自己的所學。
[材料閱讀與思考] 根據以下材料,你認為外國機制棉紡織品的輸入對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起了什么樣的作用?(材料略)
答案提示:19世紀70年代,外國資本主義加強了對中國的商品傾銷和原料掠奪,中國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由于外國廉價機制紡織品的傾銷開始廣泛解體,廣大農民被迫到市場上購買洋紗洋布及其他生產資料,小農經濟日益與市場聯系起。
外國資本憑借侵略戰爭和不平等條約攫取的一系列特權,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侵略,是中國自然經濟初步解體的外部條。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和小手工業生產既無法與外國資本主義傾銷的商品競爭,也無法長期阻擋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沖擊。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爆發前的時期內,以“男耕女織”為核心的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四)教學評價建議
[評價目標] 了解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評價方法] 觀察法
[評價過程] 設計觀察表格記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熱情等方面的變化,觀察的項目可以預先設計在表格里,也可以隨時擇取。表格可以與學生學習檔案放在一起,也可以掛在教室的墻上,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如條許可,教師可運用錄音機、錄像機、攝像機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進行觀察,提高觀察法的可信度。
[評價總結] 評價的方法有多種,此處只采用了觀察法一種方法,了解學生學習興趣的變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可采取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五)歷史問題注釋
[資本主義萌芽]
理解資本主義萌芽應該從以下三個角度出發:
1.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經濟現象,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生過程,而不是指一種內含的因素或發展趨勢。萌芽狀態是一個漸進的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質逐漸增長,舊質逐漸消亡,因而,代表萌芽的經濟實體就不能不具有過渡性和兩重性,也就是說,在考察萌芽的存在的時候,不能要求它純粹的資本主義性質,它必然會包含或多或少的封建性的東西;也不能要求它具備資本主義的全部機能,而只是主要的機能。資本主義萌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經歷數百年的歷史,而總是在封建社會內部稀疏地存在著。它的出現,不必借助于暴力,也不一定以暴風雨式的所謂原始積累為前提。
2.資本主義萌芽指的是一種生產關系,而不是一廠一店,因而不能用舉例子的方法論證。它指的是一種社會關系,而不是個別人之間的關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這種生產關系,是在封建社會晚期,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條時產生的。在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會史中許多進化的事物一樣,它會有一些偶發的、先現的現象,但不能因此認為資本主義的萌芽過程已經開始。這就是說,在考察資本主義萌芽時,必須把考察的對象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之中,看這個地方有沒有產生資本主義關系的土壤和氣候。同時,考察的對象必須有一定的量,不能相信孤證。必然性是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所以,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總是具有多發性,是可以重復觀察到的。
3.資本主義萌芽,對于它所出現的社會和時代說,是一種新的、先進的生產關系,它具有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它一旦產生,除非有不可抗拒的原因,是不會中途夭折的,而是引導向新的生產方式。因而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應具有連續性。這就是說,我們考察資本主義萌芽,就要估計它的歷史作用,如果它只是歷史上的一段插曲,也就不必花那么大力氣去研究了。任何經濟現象都是一個過程,不會突然發生,也不會驀地消滅,必有它的繼承性和發展階段性。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5一7頁
[發昌機器廠]
該廠原是以打鐵為業的方舉贊、孫英德在1866年合伙設立的一家打鐵作坊,資本不過二三百元,工人四五個。設在上海虹口外商老船塢的對面,專為老船塢打制修配船用零。據稱,發昌在1869年已開始使用車床,雖無獻證明,但該廠在《申報》上所刊廣告已稱“發昌號銅鐵機器車房”。到1876年該廠又有廣告稱有“小火輪出售,由英國的,并有自造的數只”;第二年,又廣告稱“專造大小火輪機器,已經造起數艘�!嬖扉T市車床、汽錘、銅鐵器皿”。1879年,方舉贊退休后,在方逸侶經營下,發昌在19世紀80年代大發展。它經營銅鐵翻砂、鐵工,制造各種機器,造小火輪仍為主要業務。據老工人講,到1890年,發昌有車床、鉆床、牛頭刨、龍門刨、鍘床等近20臺,廠內“可容納200人工作”,另有翻砂、制模等車間,以及“水汀爐子間”供應蒸汽動力。但是,這時老船塢已歸規模甚大的英商耶松船廠所有,不再由發昌加工零。到1895年,發昌業務已冷落,全廠僅有60余人,也不再造船了。1899年,發昌無法維持,盤給耶松,成為老船塢的一個車間。
[張謇]
張謇(1853—1926),中國近代實業家、教育家、立憲派。江蘇南通人,16歲中秀才,1885年中舉人,1894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中日戰爭后,致力于實業與教育。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建議兩江總督劉坤一及江南各省宣布東南互保。1906年組織預備立憲公會,任副會長。1909年,任江寧高等商業學堂監督;同年任江蘇咨議局議長。1911年,任農工部大臣兼江蘇宣慰使,但辭職不就。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擔保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30萬元,以解救臨時政府的財政困難。1913年,任熊希齡內閣工商、農林總長及全國水利局總裁。1914年5月,國務院改制,任農商總長。袁世凱稱帝時,被封為“嵩四友”,不受。1919年,任江蘇新運河督辦。1921年,任吳淞商埠督辦。1926年8月24日,病逝于南通。遺著有:《張季子九祿》、《柳西草堂日記》、《嗇翁自訂年譜》。
張謇是清末民初中國政壇上比較重要的人物之一。曾先后創辦大生第一、第二、第八等紗廠、廣生榨油公司、復興面粉公司、資生鐵冶公司、大達輪船公司紡織公司。1934年共有紗錠17萬余枚,布機1200余臺(1935年第二紡織公司倒閉,1952年第一、第三紡織公司公私合營,1966年國營)。另外又建立了一系列鹽業、榨油、面粉、冶鐵、輪船等企業,形成大生資本集團。與此同時,他把經營實業的部分盈利,投入化教育事業。先后在南通創辦了通州師范學校等十余所學校,其中紡織、農業、醫學三校成績最好,1920年三校并為南通大學。在南通以外的其他地方,張謇還倡議并資助建立了一些學校。
[陳啟沅與繼昌隆繅絲廠]
陳啟沅(1834—1903),字芷磬,號息心老人、息心居士,廣東南海人。少年時涉獵諸子百家、星象輿地諸書,希望能夠科場高中,“兩赴童試”,后因“父沒,……遂棄書而繼父志,……以農桑為業,實則半農半儒也”。嗣后,小有余蓄,惟“家計日繁,棄農學賈”,成為商人。赴安南(今越南)幫助兄長料理商務,后遍歷南洋各埠,見法式先進機器繅絲,產品精良,于是動了回國興辦機器繅絲廠的念頭。1872年回國,第二年在南海西樵鄉簡村創辦了繼昌隆繅絲廠,占地約40畝,以銀4000兩建廠房,購置機器設備,以銀3000兩作為流動資金。該廠有煮沸水鍋爐一座,腳踏式繅絲工作位300個,焙繭室一間以及焙房、藏繭室等。1874年秋冬之際投產,有職員30余名,雇傭工人六七百人。出絲精美光潔,遠銷歐美,遂獲厚利,為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因“果著成效,機房中人又聯群挾制,鼓動風潮,謂此風一開則工人失業,生計立窮,無知之民相率附和,幾欲將絲廠毀拆”。1881年,因同業競爭,被視為異端,南海知縣下令停產。將絲廠遷徙澳門,最初命名為和昌,后改名為復和隆,1885年又遷回簡村,改名世昌綸。1903年,陳啟沅在南海去世。著有《理氣溯》、《蠶桑譜》、《周易理數會通》、《陳啟沅算學》等。
[保晉礦務公司]
清末西人民為收回該省已失礦的權益而建立的近代礦業企業。1898年(光緒三十四年),西商務局與外資福公司訂立借款開礦合同,出讓該省潞安、澤州、平定、孟縣、平陽等處煤鐵諸礦的開采權。1900年前后,福公司前往勘礦并要求封閉華人已開采各礦,西人民一致反對,同時按畝出捐,集資創設了保晉礦務公司。1907年公司成立,實收股本為銀162萬兩,官私都有,贖回被奪礦權并經營大同、陽泉等礦,享有減免厘稅特權。公司成立初期,年產煤只有數千噸,辛亥革命后,增至10余萬噸。抗日戰爭期間為日本劫奪,戰后由國民政府接收。解放后,礦區收歸國有。
[啟新洋灰公司]
中國最早創設的私營水泥廠。其前身是1899年(光緒十五年)李鴻指派唐廷樞創辦的唐細棉土(英水泥cement的音譯)廠,官商合辦。由于經營不善,1900年由周學熙接手,不久因有開平煤礦墊款,與開平煤礦一起,為英國商人霸占。1906年周學熙收回重辦,并據為己有,改名啟新洋灰公司。股本100萬元,因為與袁世凱關系密切,取得了一系列的經營特權,規模不斷擴大。1924年兼并了湖北水泥公司,1932年擴充為甲、乙、丙、丁、戊五個分廠。1932—1935年,年產量達24.7萬噸,占當時全國水泥產量的43.7%,年平均銷售量占全國水泥總銷售量(包括進口水泥)的40%。1927—1937年累積利潤1740萬元。1934年又投資江南水泥公司,成為中國水泥工業的巨擘。為了與外商競爭,1925—1936年間,先后與華南、中國、江南等水泥公司進行聯營�?箲鹌陂g,被日軍劫奪,所產水泥全部供日軍用。抗戰勝利后被國民政府接收,后又發還。新中國成立后,該公司于1954年實現公私合營,1966年改為國營。
[清末新政]
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主要內容有:
1.編練新軍
1901年下詔停止武科舉,淘汰綠營。1903年設立練兵處,派慶親王奕匡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充會辦大臣,鐵良幫同辦理。1904年練兵處和兵部會同奏定《新軍營制餉》和《陸軍學堂辦法》,計劃全國編練陸軍常備軍36鎮。各省成立督練公所,由督撫兼管,設有將軍都統省份,由將軍都統任督辦。1905年又成立巡警部,派徐世昌為巡警部尚書,辦理警政。
籌餉,“非練兵無以自強,而練兵必先籌餉”。練兵與籌餉是“新政”的兩大重點,籌餉尤為重要。清政府既要償付《辛丑條約》規定的巨大賠款,又要辦“新政”,財政竭蹶愈甚。為此,它百計羅掘,加捐加稅。1903年便強制采取兩項措施,一是用攤派法,令各省州縣官吏每年上繳中飽浮費320萬兩;二是根據袁世凱在直隸籌集煙酒稅80萬兩的謊報,命令各省認真稽征煙酒稅,攤定各省每年共繳640萬兩,兩項合計近1000萬兩。此外,巧立名目,層層勒索,無奇不有。
2.廢科舉,興學校
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1903年頒布各類學堂程,統一全國學制。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成立學部,同時在京師設立仕學院,進士館,各省設立吏館。此外,令各省派遣官費留學生,鼓勵自費留學。學成回國,經考核后分別賞給進士、舉人等各項出身。
3.振興商務,獎勵實業
1903年正式成立商部,奕匡之子載振為尚書,張謇等為顧問。其后又頒布了一些有關商務和獎勵實業的程,如《商部程》、《獎勵公司程》、《重訂鐵路簡明程》、《勸辦商會簡明程》等。在這些程中清政府宣布自由發展實業為合法,承擔了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責任。
4.整頓官制
1901年7月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派慶親王奕匡總理外務部事務。其后陸續裁撤了河東河道總督、湖北、云南、廣東巡撫及江寧織造衙門等閑曹和重疊的機構。同時裁各部書吏及各省州府縣差役,下令停止捐納買官。
表面上看,這些新政措施與戊戌維新相類似,實則二者性質不同。1901年1月西太后在西安發出新政上諭時,即規定了它的性質:“世有萬古不變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w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即是說封建專制制度是萬古不變,“新政”只是求在具體的統治方法上有所變通。所以它與康有為倡導變法水火不相容,“殊不知康逆之講新法,乃亂法也,非變法也”。
清政府的“新政”,產生了復雜的影響,這與其主持者的主觀動機并不一致:
新軍在清政府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中雖然起過一定的作用,但到后大部分為革命黨所掌握,成為發動辛亥革命顛覆清王朝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為辦“新政”,加捐加稅,使清王朝原本就已腐敗的吏治更加腐敗,由是激起的各地人民群眾抗捐抗稅斗爭的持續發展,又成了加速辛亥革命高潮到的催化劑。
廢科舉、興學校和“獎勵工商”雖非“新政”的重點,但其客觀影響不容忽視。前者在教育史上有其地位,促進了近代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產生,而且有助于西學新知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傳播。后者雖然多屬官樣,但有關政策法令的公布畢竟打破了“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提高了工商業者的社會地位,從而也有助于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清政府的“新政”,又為野心家袁世凱擴充個人勢力提供了機遇。1901年11月李鴻病逝,清廷任命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6月實授)。袁一到任,便抓“練兵籌餉”。1902—1905年,先后編練成北洋六鎮,共計兵額6萬一7萬人。又將盛宣懷控制下的大批洋務企業奪取過,并加以擴充。袁世凱以北洋六鎮為政治資本,憑借經濟實力,結黨營私,聲勢日盛,左右了朝政。袁世凱勢力的崛起,無論對清政府的命運,還是對20世紀初年的中國政局,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鄭師渠主編:《中國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第305—308頁。
[鄭觀應]
鄭觀應又名官應,廣東香人。據鄭觀應自述:“年十七(1858年)小試不售,即奉嚴命,赴滬學賈。從家叔秀學英語,入寶順洋行管絲樓,兼管輪船攬載事宜�!编嵱^應在寶順洋行工作了9年,到26歲(1868年)寶順停業時離開。后與人合辦生茂茶棧,辦攬載行,投資中外合資的公正輪船公司,被推為董事。從1874年起,擔任太古輪船公司買辦8年,實為這家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在這個時期,幾次納資捐官,最后得候補道銜。他又將當買辦的優厚收入,陸續投資于洋務派企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上海機器織布局等,并且在充當買辦的同時,兼任過上�?棽季謺k、上海電報局總辦等職務。1882年,受李鴻札委,任招商局幫辦,兼營織布局,同時辭去太古輪船公司買辦職務,成為洋務派辦企業主力人物之一。鄭觀應自稱一生是“初則學商戰與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著有《盛世危言》等書,具有比較豐富而深刻的經濟思想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盛世危言]
鄭觀應著,1893年刊行,在《救時揭要》和《易言》的基礎上撰寫而成�!兜榔鳌菲窃摃目傉�。在《商務》、《商戰》、《稅則》、《農功》等篇中,提出經濟改良主義的主張;在《西學》、《議理》、《議政》等篇中主張政治上向西方學習,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在《學�!�、《公舉》、《公法》等篇中,主張廣開藝學,培養人才,用西書,辦報紙。此書是鄭觀應的代表作,版本較多,卷數編排多有差異。
[實業]
實業是舊時對工商業的統稱。清末,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了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工業技術,以增強反侵略能力,亦即“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后又提出允許商民投資建立西方式新式工業的主張�?涤袨閯t提出“成大工廠以興實業”,出現了“實業”一詞,還主張把中國定為“工國”。清光緒十八年(1902年),張謇將實業定義為“實業者,西人賅(兼)農工商之名”。以后“振興實業”、“實業救國”的口號日趨普遍。1919年孫中制定了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藍圖——《實業計劃》,在實業建設的規模以及認識上,都超過了前人。
[買辦]
買辦又稱“康白度”(葡萄牙語的音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服務的中間人或代理人。原指歐洲人在印度雇傭的當地管家。在中國,鴉片戰爭前通常指在廣東公行中為外國商船采購伙食、用品,或為外國商館管理內部事務,或從事于行商制度所允許的居間買賣的商人。鴉片戰爭后廢除公行制度,外國商人在通商口岸設立洋行,雇傭通曉外語、熟悉商情、有一定財力和信用的中國商人代辦進出口具體業務,給他們一定的傭金,這些人習慣上被稱為買辦,這時的買辦已與戰前的截然不同,不再是單純的中外貿易居間人,而開始為外國侵略者效勞,成為被洋商收買的代理人,成為西方殖民勢力侵華的重要工具。買辦商人為外國資本家推銷商品,收購原料,經辦業務,把自己的生存發展和侵略者緊緊聯結在一起,他們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重要社會支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3321.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