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訓練
基礎鞏固
1.自由民權運動的實質是
A.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B.資產階級民主運動
C.農民階級暴動 D.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2.1889年日本憲法制定的原因是
①由于農民負擔加重,發生暴動
②中小資產階級和地主掀起“自由民權運動”
③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不滿情緒強烈
④為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穩定社會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3.日本政府第一任內閣首相是
A.木戶孝允 B.西鄉隆盛 C.高杉晉作 D.伊藤博文
4.下列關于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由伊藤博文起草
B.天皇權力受議會限制
C.國家主權掌握在天皇手中
D.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
5.1894年,同意放棄過去對日不平等條約中規定的治外法權的國家是
A.美國 B.法國 C.英國 D.德國
6.下列國家或地區遭到日本侵略的先后順序是
①琉球 ②朝鮮 ③臺灣
A.①②③ C.③①② B.③②① D.①③②:
強化提高
7.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其主要依據是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資產階級是改革的領導者
C.改革廢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發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
8.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主導因素是
A.天皇權力至高無上,支持革新力量進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權,力行革新,順應了時代潮流
C.廢藩置縣,建立近代統一國家,形成統一市場
D.引進西方科學技術,推行“文明開化”政策
9.日本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未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領導者與封建制度聯系密切
B.資產階級還沒有能力克服封建專制主義
C.倒幕中人民沒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憲法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10.明治維新后,日本社會發生的新變化主要有
①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 ②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③由半殖民地狀態走向了殖民擴張道路 ④封建等級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
課外延伸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853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軍找不到一張克里米亞的軍用地圖,士兵素質較差。軍隊缺少軍需,而奸商貪官卻倒賣軍用物資。結果傷亡30萬人后戰敗,接受苛刻的和約。
材料二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理率四艘軍艦來到日本,以武力叩關。幕府被迫開國,不久相繼和美、英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承認開港通商、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
??岳麓版教科書
培理來航
材料三 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指出俄國與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
(2)俄國、日本兩國的改革對本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哪些相同影響?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新領導人“感興趣的那些“增強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舉例說明日本民族是怎樣”為自己去掠奪“的?
12.胡適曾在20世紀初期說:“日本一個小島圍,那么貧癖的土地,那么少的人民,因為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等幾十人的努力,只因為他們拼命為大家,肯拼命地用這個世界的新工具,居然在半個世紀之內一躍而成為世界強國之一!焙m這一觀點是否正確?請結合史實論證說明。
高考鏈接
13.(2003年全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在《脫亞淪》一文中說:“為今日計,我國不能再盲目等待鄰國達成文明開化,共同振興亞細亞,莫如與其脫離關系而與西洋文明共進退。支那(指中國)和朝鮮是日本的鄰邦,同他們打交道用不著特別客氣,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處理!覀內毡救艘x絕亞細亞東方的惡友。”福澤諭吉的觀點被稱為“脫亞入歐論”。
材料二 1890日本首相在國會演說中聲稱,日本不僅要防衛國境線,而且要保衛國境線外的“利益線”。這一演說被認為是日本“大陸攻策”確立的標志。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福澤諭吉對亞洲鄰國持何種態度,主張對它們采取何種政策。
(2)根據所學知識說明日本“大陸政策”的內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線”論對 “大陸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
(3)根據所學的知識分析日本出現“脫亞入歐論”和提出“大陸政策”的社會經濟原因。
14.(2007年大連模擬)改革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一種形式,19世紀中期的俄國、日本最具有典型特色。
請回答:
(1)簡要概括俄國、日本改革的相同歷史背景。
(2)俄、日兩國的改革都為本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試結合“解放法令”和明治政府的有關措施分別簡要說明。
(3)1904~1905年俄日為爭奪朝鮮和中國東北而交戰。這次戰爭與兩國改革有什么必然聯系?
參考答案
基礎提高
1.B C項是一干擾項,A項中的“革命”不對;B、D兩項相比較,符合題干“實質”之意的是B項“資產階級民主運動”。
2.B 其中③表述不符合史實,當時日本政府給予他們種種特權和經濟上的扶植,不可能會產生不滿情緒。
3.D B、c所述兩位是倒幕派的領袖人物;A、D所述兩位相比較,符合題意的是D項“伊藤博文”。
4.B B項“天皇權力受議會限制”其實是“天皇獨立專權”。
5.C 1894年,日本同英國簽訂條約,英國同意放棄在日的治外法權,美國等國是隨后放棄的。
6.D 日本于18972年侵占琉球,1876年侵略朝鮮,1874年侵略臺灣。
強化提高
7.D 改革建立的應是天皇專制;B項應考慮到還有中下級武士;C、D兩項相比較,符合題干“主要依據”之意的正確答案是D項。
8.B A、B、C、D四項都是其因素之一,但 A項“天皇權力至高無上”是《1889年憲法》頒布后獲得的,C項“廢藩置縣”是一項措施,D項是一外因;符合題干“主導因素”之意的應是B項。
9.A 日本的倒幕維新運動,均是由中下級武士領導的,倒幕之后建立的明治維新政府,本質上是個藩閥政府,這就使封建傳統觀念和專制主義政治得以保留!度毡镜蹏攴ā分詭в袧夂竦姆饨ㄉ,正是這種保留的反映。B、C兩項雖也屬原因,但起的作用都不如A項重要。
10.C 明治維新前,日本是一個封建國家,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所以①正確,明治維新期間,頒布的《日本帝國憲法》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明治維新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同時,廢除了不平等條約,結束了半殖民地狀態,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課外延伸
11.【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及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題可結合材料進行回答,注意語言應簡潔;第(2)題應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影響。第(3)題注意理解材料三中“西方文明”的含義是什么,實際上是考查明治維新的內容和影響。
答案:
(1)俄國:克里米亞戰爭失敗,暴露農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國內矛盾。日本:西方列強入侵,被迫開國,民族危機嚴重。
(2)都使本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都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3)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文明開化,提倡資本主義文明。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或20世紀30年代侵華戰爭)。
12.【解析】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試題。成績是怎樣取得的,圍繞這個中心,基本可以得出三種結論?隙ㄟ@一觀點的,論證時需重點強調倒幕派的強大和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及引進西方科技的學習精神。否定這一觀點,則需要說明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否僅僅“幾十人的努力”的結果。認為觀點不全面的則要運用日本強國的種種手段措施來說明。
答案:
觀點正確論:①明治維新的成功和日本的發展興盛根本上是其自身努力奮斗的結果。②明治維新前,倒幕派果敢推翻幕府統治,明治維新中伊藤博文等大刀闊斧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清除了封建割據;并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發展教育,實現了社會轉型。③明治維新后繼續發展經濟,推動了日本的強盛。 _
觀點錯誤論:①其強盛并不是伊藤博文等幾十人努力的結果。武裝倒幕有廣大人民參加,特別是中下級武士的作用,經濟發展多是國民奮斗的結果;②日本的飛躍并不是僅僅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等幾個方面,而日本強盛是建立在對海外掠奪基礎之上的。如侵朝戰爭,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③胡適的言論不過是為其資產階級改良主張尋找歷史依據而已。
觀點不全面論:(綜合以上兩方面論述作答即可)
高考鏈接
13.【解析】通過閱讀分析,從材料一中可以歸納出日本對中國和朝鮮的既定政策為模仿歐洲國家的侵略。第(2)問要求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后,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而材料二中的“利益線”只不過是它侵略的一個借口。第(3)問也要根據所學知識回答,要求從經濟角度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市場、資源,通過經濟手段又難以達到目的,只有靠侵略來實現。
答案:
(1)對亞洲鄰國持輕蔑態度。主張模仿歐美列強侵略亞洲鄰國。
(2)以侵略中國為中心,把侵略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第一步。為侵略提供了借口。
(3)日本帝國主義發展需要擴大國內外市場,由于國內封建殘余嚴重等原因,更需要國外市場,這一目的難以通過經濟手段達到,更多依靠軍事手段。
14.【解析】第(1)題先回憶兩國改革的背景,再從中找出相同點。第(2)題主要回答兩國改革內容中,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的措施。第(3)題實際是回答日俄戰爭的目的。
答案:
(1)歐洲工業文明的沖擊;國內各種社會矛盾尖銳。
(2)俄國:廢除農奴制,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商品銷售市場;貴族地主掠奪大量贖金,積累了資金。
日本:廢藩置縣,統一國內市場;“四民平等”提供更多勞動力: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提供資金、技術和人才。
(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廣闊的國外市場和原料產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8389.html
相關閱讀: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