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習目標
預習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認識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
二、預習內容
(一)、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1、目的:為了打破 、 等國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反對核威脅。
2、成就:
(1)“兩彈一星”:
①1964年,中國第一顆 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
②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制 成功。
③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 實驗成功。
④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 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2)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
①決策: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 的戰略決策。
②成就:2003年10月15日,載著楊利偉的“ ”飛船成功升空。
③影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 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1、雜交水稻培育的背景:
(1)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關乎國計民生。
(2)為了提高糧食產量,許多科學家付出艱辛的努力。 是他們中杰出代表。
2、雜交水稻的培育的過程:
(1)1964年袁隆平發現 水稻。
(2)1973他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 ”。
(3)2001年,袁隆平獲得“ ”
3、雜交水稻培育的影響:
(1)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 的第一人,多次獲得 ,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2)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解決了 中國人的 的吃飯問題。
(3)也被認為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 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 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聘請袁隆平為 ,為一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
(三)、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發展
1、計算機的研制和發展
(1)背景:
1946年,美國研制出世界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
,中國開始計算機研制工作。
(2)成就:
1983年,研制出“ ”
越來越先進的 計算機在十幾年間先后問世。
(3)地位:
中國高性能 研制技術已經居于世界前列。
(4)意義:
加速了國家 發展。
2、生物技術
(1)成就:
A、1965年,人工合成 在中國首次,這是世界上第一個
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 的時代。
B、到20世紀末,中國在依靠 技術改良 、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究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意義:
①開辟了人工合成 的時代。
②為提高國民 和 作出了貢獻。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識記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2、理解黨和政府的戰略決策與科學技術發展之間的聯系,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
3、探究科技的發展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重難點
1、重點:建國后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
2、難點:科技的發展在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淺出準確簡練的講述本節課文所涉及的科學知識
二、學習過程
合作探究一:閱讀本課內容,找一找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過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回憶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表格。
時間科技戰略制定戰略原因取得的科技成果
20世紀50~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以來
合作探究二:結合歷史背景,比較20世紀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國發展高科技側重點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合作探究三: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三、反思總結:新課程改革要求要轉變教學方式,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教學設計就是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設計而成的,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可取的地方:
1、重新整合教材內容,用表格的形式展現,且由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填寫,能迅速突破重點。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既能深化課堂教學,突破難點,又能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應該是歷史教學的本質所在。
3、在導入中結合了現實,注意課堂氣氛的渲染;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大量圖片,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
當然,在教學實踐中也有些不足,如沒有照顧到基礎知識、思維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使得有少部分學生難以完成教學任務。以后在實踐中將會注意分組,由學習能力相對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相對弱的學生,真正實現合作而有效的學生自主學習。
(四)當堂檢測
1、鄧小平在哪次大會上重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A. 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B. 一屆人大會上
C. 全國科技大會上 D. 全國政協大會上
2、標志著中國國防力量加強,打破美國、蘇聯核壟斷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B. 實施“星火計劃”
C.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D. 秦山核電站建立
3、標志著中國進入航天時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東方紅”I號發射成功
C. “神舟”號飛船進太空 D. “遠望”I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使用
4、“兩彈一星”是指
A. 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B. 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C. 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D. 核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5、袁隆平的科技成就產生的影響,最主要是
A. 第一個選育出雜交水稻優質品種 B. 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C.雜交稻解決國人吃飯和世界糧食問題 D.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課后練習與提高
1、“中國進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試驗,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御,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消滅核武器”!霸谌魏吻闆r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下列說法符合材料所闡述的觀點的有①中國將不再發展核武器②中國不承諾不使用核武器③中國承諾不使用核武器④中國將繼續必要的核試驗⑤發展核武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滅核武器⑥發展核試驗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工業
A ③④⑥ B ①②⑥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2、下面所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成就,能直接而充分說明科技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經濟發展的有:
A.一箭多星技術的掌握 B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C 葛洲壩水利工程建成 D 雜交水稻培育成功和推廣
3、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這是因為:
A.鄧小平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東方魔稻”
B.鄧小平制定了撥亂反正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新型重合肥
C.鄧小平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新型復合肥
D.鄧小平制定了撥亂反正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東方魔稻”
4、下列科技成就,是我國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錯誤路線干擾,堅持科學探索而取得的是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銀河一I”型計算機誕生③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④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5、新中國建立后的十幾年中,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當時居世界之首的是: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C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D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成功
6、標志著中國進入航天時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東方紅”I號發射成功
C. “神舟”號飛船進太空 D. “遠望”I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使用
7、材料題
材料一:
兩彈一星
材料二:
材料三:
(1) 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書本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后,為什么在國家經濟、技術基礎都很薄弱的艱苦條件下科技事業卻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材料四:“誰掌握了科學進步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發展國民經濟的制高點,誰就可以在以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錢學森
(2)結合你身邊發生的變化并聯系材料說說建國以來取得的科技成就產生了哪些作用?
學案答案
合作探究一:
時間科技戰略制定戰略原因取得的科技成果
20世紀50~70年代重點發展“兩彈一星”,加快國防科技發展的方針加強國防,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維護國家安全。1960年第一枚火箭(酒泉)
1960年仿制近程導彈成功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
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五)
1975年首顆返回式衛星成功(第三)
1979年“望源”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第四)
20世紀80年代方向調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發揮科技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國內: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科技現代化成為首要任務;
國際上: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激烈。“863”計劃
星火計劃
火炬計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教興國”戰略高科技發展迅速,知識經濟興起,科技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全球化進程加快!吧裰邸5號、6號宇宙飛船成功發射(第三)
合作探究二:結合歷史背景,比較20世紀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國發展高科技側重點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解題關鍵:中國發展高科技的戰略的變化
思路引領:戰略決策的制定基于特定的歷史環境;針對不同的歷史背景,黨和政府制定了不同的科技發展決策
答案提示: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敵視中國,想要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60年代中蘇關系也急劇惡化;美蘇兩個大國的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中國面對非常惡劣的國際環境,為了沖破美蘇兩大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積極發展高新科技,以鞏固國防、維護中國的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
80年代以后,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戰略,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環境也有了重大變化。這一時期,我國進行了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指導,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
合作探究三: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原因:
(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科技事業發展的創造了前提;
(二)是黨和政府對科技發展的重視和正確決策,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保證;
(三)是優秀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業中的開拓創新和無私奉獻。
影響:
1、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安定的環境
2、促進了我國生存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3、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特別是雜交水稻的培育,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有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
(四)當堂檢測1-5:CCBAC
課后練習與提高:
教學設計第19課: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歷史必修Ⅲ第七單元第19課的內容,主要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技術成就及作用。本課在內容上承接了第三單元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又連接著現實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運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識記新中國在核技術、導彈、空間技術、生物技術以及計算機領域的重大成就;通過列表歸納新中國重大科技成就,培養歸納分析能力;
通過這些成就在生產領域中的運用,學生理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進一步探究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列表歸納新中國在科技領域內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確各項成就在中國與世界科技發展領域中的地位、意義;
借助多媒體,通過影視資料、圖片等再現歷史情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表格分析、影視、圖片等再現的歷史情景,學生認識我國科技成就在許多領域內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培養危機意識,增強使命感、激發為振興祖國發憤讀書的志向。
本課重點:
新中國建立后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
本科難點:
科技的發展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養學生尊重科學、關注科學發展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必修Ⅰ、必修Ⅱ學習,對新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及當時的世界格局已經有所了解,已經初步具備了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背景知識。
學生通過第一單元、第四單元的學習對古代中國科技發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國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經有所了解,這將有助于理解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五、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等
六、課前準備
七、課時安排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復習導入
1、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
2、思考: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領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幾方面?為什么?
3、思考:從中國近代的政治、經濟狀況來看,近代中國的科技發展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衰弱;制度腐敗、經濟落后、戰亂頻仍、列強侵略)
4、圖片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5、教師總結以上問題,歸納成下列圖示。并由此引入新課。
古代(輝煌)——近代(衰弱)——新中國(振興)
(三)講授新課
一、新中國科技發展概況
1、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為我國科技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B黨和國家對科技事業的重視,制訂了科技發展的長遠規劃;
1956年將原子能、火箭、電子計算機列為發展重點
1963年部署原子彈、導彈、氫彈的研究實驗,安排人造衛星的研制;
1986年“863計劃”及以后的“星火計劃”
C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無私奉獻;
D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及科教興國戰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儲備;
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2、主要領域
核研究、航天技術、計算機應用和農業新品種研究
二、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1、含義2、背景
【探究】新中國成立后,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么作出“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
【探究】出示下列材料,要求學生進行課堂討論
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鄧小平
問題:你怎樣理解鄧小平的這段話?
3、成果
【探究】計算機投影下列四幅圖片。
圖片1—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圖片2—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時的景象。圖片3—大亞灣核電站;圖片4—秦山核電站。
思考:你從上述四幅圖片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三、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1、南優2號的選育
2、雜交水稻選育的意義
四、計算機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發展(主要成就及其地位與意義)
【探究】建國以來科技成就有什么重大作用和意義?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本課要旨”,掌握核心內容。同時強調指出:“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持續奮斗,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雜交水稻、陸相成油理論與應用、高性能計算機等為標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振奮了我們的民族精神”。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3236.html
相關閱讀: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