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與結構
《課程標準》要求: 了解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說明其藝術成就。
知識網絡結構:
※精析與探究:
1.列表歸納南戲和元雜劇的興起的背景、劇種特點及其影響。
劇種興起時間興起地點興起的背景劇種特點成就
南戲兩宋之際浙江溫州以及福建泉州、福州一帶。工商業發達,城市經濟繁榮,民間表演技藝十分興盛。體制較自由,劇本結構可長可短,各個角色都可以唱,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多種形式。我國戲劇開始走向成熟。
雜劇元朝北方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知識分子地位低下。統治者的喜愛。將詩詞、歌唱、對白、音樂、舞蹈等多種表演形式結合在一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角色配合。出現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元曲四大家”,標志我國戲劇已經完全成熟。
2.分析京劇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它為什么會長盛不衰?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道光年間,又有湖北漢劇藝人進京,參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漢合流”的局而;經過廣大徽漢藝人的表演實踐,徽劇與漢劇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個新的劇種——京劇。
京劇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從上層權貴逐漸走向民間,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行,形成了一種大眾化趨勢。
※鞏固與拓展
一、選擇題:(每題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
1.下圖是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銅面具,這一文物與哪一古老的戲劇形式相關?
A.儺戲
B.南戲
C.皮影戲
D.傀儡戲
2.兩宋之際,在閩浙沿海城市流行的戲劇形式主要是
A.儺戲 B.南戲 C.雜劇 D.京劇
3.中國古代戲曲成熟的標志是
A.儺戲的形成 B.南戲的流行
C.元雜劇的興起 D.京劇的形成
4.元雜劇流行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城市經濟的發展 ②市民階層的壯大
③知識分子地位低下 ④元朝統治者重視戲曲文化的發展
A.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右圖的雜劇作品的作者是
A.關漢卿
B.白樸
C.馬致遠
D.王實甫
6.下列劇種中于2001年5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是
A.南戲 B.徽劇 C.昆劇 D.京劇
7.京劇的形成得益于四大徽班進京,這一京劇形成過程中的大事發生于
A.康熙年間 B.乾隆年間 C.道光年間 D. 同治年間
8.京劇深受人們喜愛的根本原因是
A.產生于全國政治文化中心
B.融合并吸收多劇種和曲調的優點
C.得到朝廷統治者的推崇
D.其他劇種的衰落
二、非選擇題:
9.簡述京劇的藝術特點和成就。
參考答案
知識結構填充:
溫州 泉州 福州 知識分子 市民階層 歌唱 舞蹈 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
關漢卿 馬致遠 徽班 同治 光緒
鞏固與拓展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12345678
答案ABCCDCBB
二、非選擇題:
9.特點:①講究唱、念、打、舞。②講究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節奏變化,輕重緩急。③有生、旦、丑、凈四大行當。④用各種臉譜表現人的性格、忠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5232.html
相關閱讀: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