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2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目標
[內容目標]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二戰后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達的原因和表現,知道二戰后美國重要的經濟政策和重要歷史人物,了解二戰后美國經濟政策的變化和調整的過程,認識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機制的新特點。
認識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是戰后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達的主要原因,二戰后美國經濟政策的不斷變化和調整實際上是對新政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認識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模式,深刻認識美國壟斷資本主義和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本質,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分析歷史本質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根據教科書和教師提供的相關材料,以及自己收集的有關材料,通過閱讀(閱讀文字材料、圖片材料、數字材料)獲取信息,知道二戰使美國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中占絕對優勢,分析國家的調節和干預是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達的主要原因,理清二戰后美國經濟政策的變化調整至20世紀90年代經濟出現新特點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進而加深對二戰后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經濟政策變化調整的認識。
在此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豐富材料的同時,應注意探究式,設計有針對性、啟發性和互動性的問題,組織學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重要的歷史問題、歷史概念和美國這一時期重要的經濟政策。教師要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給予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二戰后美國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及戰后不同歷史階段美國經濟政策的不斷變化調整的了解、探究和認識,知道美國是戰后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理解二戰后美國經濟政策的變化調整實際上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形式和策略的變化。
認識美國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充滿生機和活力,進一步認識美國國家全面干預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模式推動了經濟的巨大發展。
深刻認識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仍然沒有背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周期性循環的規律,進一步認識美國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社會兩極分化不斷加劇,以此來認識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
(二)教學內容分析
◆羅斯福新政實施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對美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本課講述二戰及二戰后各個歷史時期美國對新政的繼承和發展,推動了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長期穩定持續高速發展。二戰后初期美國經濟在世界占絕對優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達,此后各個歷史時期針對經濟發展的時代和情況的變化,對經濟政策不斷加以調整和變化,實際上是對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的形式和策略的調整,開創了以不同的形式和策略實現國家全面干預經濟而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
◆教材首先介紹了二戰后初期美國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中占絕對優勢,并分析了二戰期間美國統管經濟及戰后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和調節,促使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達。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實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使美國于50年代初步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70年代面對經濟“滯脹”繼續實行凱恩斯主義,實施緊縮財政政策和赤字財政政策,沒有使美國經濟走出“滯脹”困境;80年代實行反凱恩斯主義的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經濟政策,實現了經濟的復蘇和連續增長;90年代實施“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使美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深刻變化,進入經濟持續增長的“新經濟”時代。
◆教材以“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美國的‘新經濟’”三目,講述了二戰后美國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過程。
[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本目主要分四個層次講述以下四個問題:
1.第一,戰后初期美國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中占絕對優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鞏固新政成果的基礎上,急劇擴張自己的經濟實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巨大發展,戰后初期,美國的經濟實力在全球占絕對優勢。第二,美國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份額,確立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優勢地位。美國土地和人口占世界6%,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工業生產總量1948年占53.4%(1938年34%),黃金儲備1948年達243.99億美元,占74.5%(1937年是127.9億美元),冰箱洗衣機占85%,玉米占70%,等等。世界各國欠美國債務500多億美元,美國大危機以來的長期蕭條局面完全改觀。正如英國外交大臣所說,美國“今天正處在拿破侖戰爭結束時英國的地位。拿破侖戰爭結束后,英國掌握全世界財富的約30%,而今天,美國則掌握大約50%!(托馬斯?佩特森:《美蘇對抗》,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11頁)第三,美國確立了戰后世界經濟的領導權。其標志是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確立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領導地位,美國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2.二戰期間美國政府統管經濟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鞏固。二戰期間,新政的體制和政策保留下來,為應付戰爭,聯邦政府統管經濟,建立龐大的經濟調節機構,對主要的經濟部門實行全面的調節和管理,推動了戰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一,興建大批企業,保證戰時經濟的迅速增長。第二,巨額的國家資本的投資和采購,刺激了經濟的迅速增長。1941―1945年,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英、蘇等國供應了490億美元的軍用物資和糧食,大大刺激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第三,龐大的“曼哈頓計劃”,不僅投資20億美元之巨,更集中了19.9萬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使美國擁有了空前的智力優勢。二戰期間美國經濟高速增長,1940―1945年工業增長速度年均16.9%,1945年相比1939年工業生產能力擴大了約40%,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水平大大提高。
3.美國政府全面加強經濟的調節和干預的表現。
第一,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達的主要原因是依靠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和調節。表現在三個方面:①政府利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②鼓勵出口,以大量出口刺激生產和消費,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③政府大力投資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義政策。第二,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程度遠遠高于西歐各國。美國政府干預經濟不是實行國有化,而是依靠政府開支,大量軍事訂貨,實行優惠稅率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以提高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程度。第三,美國的經濟體制仍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國家成為整個壟斷資產階級的總代表,總“資本家”,國家干預是以堅持私有制為前提的,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也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性質。
4.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第一,“黃金時期”是指50年代初美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增長的時期,到1969年結束;第二,“黃金時期”的表現:①1955―1968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4%,4%是高度繁榮的增長,1945年、1961年、1971年國民生產總值分別為1350億美元、5233億美元、10634億美元;②1965―1970年工業生產速度年均增長達18%;③1970年擁有的世界經濟的各項指標(見教材)。
[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
本目主要講述了二戰后四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政策。貫穿一條主線,二戰結束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政策的變化調整,是對美國新政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形式和策略的變化。
1.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政府施行“凱恩斯主義”干預經濟
第一,凱恩斯主義主張“有效需求決定論”,主張充分就業,刺激消費需求;運用貨幣政策,擴大投資需求,加強國家干預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第二,二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歷屆政府都繼承新政傳統,推行凱恩斯經濟政策:①戰后到50年代:杜魯門政府通過《1946年就業法》,推動充分就業,實行廉價民用住宅計劃,擴大保險范圍,促進生產和消費,推動經濟繁榮;艾森豪威爾政府沿襲和發展杜魯門的社會經濟政策,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范圍,提高救濟金額,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投資教育,支持農業價格政策,適應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②60年代:肯尼迪政府通過“新邊疆政策”,對內實行經濟改革,進―步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約翰遜政府繼續肯尼迪政府的事業,實行“偉大社會”施政綱領,實行大規模財政赤字,降低失業率,促進經濟增長。③二戰后幾次經濟危機期間,政府干預調控經濟體現得更加充分,危機發生,政府實行反危機的經濟政策,以減輕危機的破壞,控制失業率,穩定經濟發展,穩定社會秩序。第三,這一時期政府干預經濟的結果:①促使美國經濟高速繁榮發展,出現了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②這種經濟政策的問題,巨額財政赤字,嚴重的通貨膨脹,并對70年代的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但這不是國家干預經濟模式的問題,而是“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運用產生的問題。
2.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面對經濟“滯脹”,聯邦政府繼續運用凱恩斯主義干預經濟
第一,經濟“滯脹”。①原因:中東石油危機的影響,引發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②表現:經濟低速發展,通貨膨脹,失業增加,加劇經濟惡化。第二,70年代歷屆政府交替使用緊縮財政和赤字財政的經濟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尼克松政府實行新經濟政策,福特政府繼承尼克松的經濟政策,卡特政府實行反經濟“滯脹”政策。雖最終都收效甚微,卻提供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寶貴經驗。第三,70年代聯邦政府面對經濟“滯脹”調節的失敗,只說明凱恩斯主義無法解決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經濟的環境情況發生了變化,國家干預經濟的策略、經濟政策的運用也應該作相應的調整和變化。
3.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實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經濟理論
第一,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理論。供給學派強調供給創造需求,認為發展經濟應擴大供應而不是需求,只要供應充足,需求就會跟上,經濟就會穩定增長;貨幣學派認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是貨幣量而不是需求,主張是控制貨幣發行量,反對擴大政府開支、增加財政赤字來對付經濟衰退和擴大就業。這兩個學派為解決滯脹危機提供了新思路。第二,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實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理論主張,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措施是:里根政府大規模削減政府開支和緊縮貨幣來醫治通貨膨脹,用大規模減稅和加大國防開支來醫治生產停滯;布什政府繼承了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成效:1982年,經濟開始復蘇,逐漸走出經濟“滯脹”困境,并出現了1983―1989年連續6年的經濟增長。第三,80年代末美國經濟再次衰退。其原因是里根政府大規模增加國防開支,特別是“星球大戰計劃”的巨大投入,造成高赤字、高國債,嚴重阻礙了經濟持續發展。第四,結論:說明面對國家的經濟滯脹困境,聯邦政府運用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理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是有效的,這實際上是對新政經濟政策的發展。
4.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實施“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取得卓越成效
克林頓政府實施“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主張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肆诸D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措施:平衡預算,消滅赤字,償還國債;精簡政府機構縮減開支,增加稅收,鼓勵消費,解決財政赤字;大力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投資教育科技、社會保險,大力投資環境保護來解決就業問題;推行積極的對外貿易政策,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促進經濟的發展?肆诸D對經濟的調整,使美國出現了二戰結束以來最長時間的經濟繁榮。
[美國的“新經濟”]
本目主要講了三個問題
1.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新一輪經濟持續擴張和繁榮
第一,美國新一輪經濟持續擴張和繁榮的原因。克林頓政府消滅長期的巨大財政赤字,實現了預算平衡,改變了宏觀經濟的嚴重失衡,促使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良性互動;信息技術的推動。第二,新一輪經濟持續擴張和繁榮時期。1991―2000年,長達10年持續擴張和繁榮。是繼二戰以后50―70年代初的“黃金時期”、80年代連續6年經濟增長之后的第三個新的經濟增長期,創下了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的新記錄。第三,美國出現新一輪經濟持續擴張和繁榮的表現。①持續保持經濟發展的高增長率;②通貨膨脹問題被解決;③巨額財政赤字消失,出現了50年代以來首次巨大的財政盈余;④失業率降到30年來的最低;⑤美國企業利潤大增,市場繁榮,出口猛增,股市繁榮。
2.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經濟發展出現新特點
第一,“新”在較長時期經濟持續繁榮高速發展;第二,“新”在沖破了凱恩斯主義“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率不會同時出現”的理論,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率同時出現,基本實現零通脹下的充分就業;第三,“新”在經濟運行機制發生深刻變化:用技術創新,用供應來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來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經濟增長伴隨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率,打破了經濟增長、失業率和通貨膨脹連動的關系。
3.美國“新經濟”的本質
第一,美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沒有改變,壟斷資本在國家中占支配地位,國家政權為壟斷資本利益服務。第二,美國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嚴重,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第三,美國“新經濟”沒有背離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循環的規律,2001年又進入新一輪經濟衰退期。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
1.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達的原因及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2.二戰后美國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及歷屆政府干預經濟的措施。
難點:
1.理解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等經濟理論
2.美國“新經濟”時代經濟運行機制的深刻變化。
(三)問題解答
[學習質疑]
1.如何理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答案提示:略。(見前述有關內容)
2.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出現哪些新特點?
答案提示:新特點有:①“新”在較長時期經濟持續繁榮高速發展;②“新”在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率同時出現,基本實現零通脹下的充分就業;③“新”在經濟運行機制發生深刻變化:打破了經濟增長、失業率和通貨膨脹連動的關系。
[想一想] 上面表中的數字說明了什么? (材料略)
答案提示:①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開始了經濟復蘇,擺脫了70年代以來的經濟滯脹困境;②1982年以后美國經濟連續增長;③說明里根政府實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理論的主張,對經濟的調節和干預是有效的。
[議一議] 里根政府與克林頓政府的經濟政策有哪些不同?
答案提示:里根政府與克林頓政府以不同的經濟政策、經濟措施實現國家干預經濟。其主要的不同是:
第一,奉行的經濟理論不同。①里根政府實行振興經濟改革,實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經濟理論;②克林頓政府實行“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
第二,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措施不同。
(1)里根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措施:①以大規模削減政府開支和緊縮貨幣來醫治通貨膨脹;②以大規模減稅來推動經濟結構調整;③以加大國防開支(1985年正式推出戰略防御計劃)來促進高科技、社會經濟和國防力量,醫治生產停滯。
(2)克林頓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措施:①平衡預算、消滅赤字、償還國債;②通過精簡政府機構縮減開支,增加稅收,鼓勵消費解決財政赤字;③通過大力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投資教育科技、社會保險、大力投資環境保護來解決就業問題;④推行積極的對外貿易政策,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促進經濟的發展。
[自我測評]
1.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主張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三個經濟學派經濟主張主要不同是:
①凱恩斯主義經濟主張是“有效需求決定論”。主張充分就業,刺激消費需求;運用貨幣政策,擴大投資需求,加強國家干預經濟,促進經濟發展。
②貨幣學派的經濟主張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是貨幣供應量。主張控制貨幣發行量,反對以擴大政府開支、增加預算來對付經濟衰退和擴大就業,反對國家過多地干預經濟。
③供給學派的經濟主張是“供應決定論”。在供給和需求關系上,供給決定需求,供給創造需求,只要供給充足,需求就會跟上,整個社會經濟就會出現穩定增長,主張減稅刺激經濟發展。
2.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克林頓政府實施的“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國家調節經濟的機制更為靈活;②科技革命掀起新高潮,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信息產業飛速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③經濟運行機制發生深刻變化,打破了經濟增長、失業率和通貨膨脹連動的關系,實現了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④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美國企業區域結構調整,給美國帶來區域優勢和國際競爭的優勢;⑤二戰結束以來為經濟長期穩定繁榮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⑥國際和國內良好的政治環境。
[材料閱讀與思考]
為什么美國的財富總是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中?美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是誰?
答案提示:教師可利用“歷史問題注釋”中提供的統計表,組織學生學習討論。
1.美國的財富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中的原因:第一,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壟斷資本控制國家政權,國家政權為壟斷資本服務。第二,有推動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的“新”因素的原因:①以信息技術和因特網為驅動力的“新經濟”,由于原本貧富的差別,決定了受教育程度的差別,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②飆升的股市,繁榮的股票市場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原本個人擁有的資本量和知識技能的差別決定了進入股市所獲取的信息及股票收益能力的巨大不同;③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生產要素的國際化,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拉大了原有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
2.美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壟斷資本家。
3.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美國的財富越來越集中在極少數人的手中給美國社會和經濟發展會帶來的影響,以及給我們的啟示。
(四)教學評價建議
[評價目標]
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及時了解學生參與收集材料、學生間合作討論的情況,注意張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發表獨立的獨到的觀點。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也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
[評價方法]
談話法、觀察法、測驗法等,并:把學生的學習成果記錄于學習檔案。
[評價過程]
第一步:課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家庭或圖書館的資源,通過圖書或網絡,查閱收集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相關資料。第二步:導入新課。教師和學生互動,簡要回顧羅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和對美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并討論二戰中美國的地位及其對美國產生的影響。第三步:教師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巧妙地設計教學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二戰后初期開始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絕對優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達。20世紀50――60年代聯邦政府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干預經濟,推動美國經濟進入“黃金時期”的高速發展,70年代繼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卻沒能使美國經濟擺脫“滯脹”困境;80年代里根政府運用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理論干預經濟實現了經濟連續增長;90年代,克林頓政府“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使美國進入經濟持續增長的“新經濟”時代。把握各個歷史時期運用不同的經濟政策干預經濟的情況。第四步:開展教學活動。在收集有關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歷史事實,就羅斯福新政對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進行討論或寫小論文。第五步:總結性評價。了解學生掌握美國在二戰后繼承和發展羅斯福新政的國家干預經濟政策,成功地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經濟模式。
[評價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參與收集資料、參與討論、學生合作學習的情況,也注意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的情況,進行激勵性的、總結性的評價。使學生在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的基礎上,能升華認識“美國國家干預經濟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模式,推動了美國經濟社會的持續高速發喂,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充滿生機和活力”,并進一步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中國應該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培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社會責任感”。
(五)歷史問題注釋
[曼哈頓計劃]
1942年美國羅斯?偨y批準啟動的核研究的龐大工程。計劃取名為“代用材料發展實驗室”,后來根據工程管區的名稱“曼哈頓”取名為“曼哈頓計劃”!奥D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趕在戰爭結束以前造出原子彈。為了使原子彈研制計劃能夠順利完成,軍事當局建立了聞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奧本海默被任命為實驗室主任(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開始時認為只要6名物理學家和1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就足夠了。但1945年時,在“曼哈頓工程區”工作的科學家、科技人員有15萬人之巨。1945年7月15日凌晨5點30分,世界上第―顆原子彈“胖子”試驗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
“曼哈頓計劃”不僅造出了原子彈,也留下了14億美元的財產和數量巨大的世界―流的科學家。1946年,美國通過了《1946年原子能法令》,它標志著美國戰時核計劃的結束和新的過渡時期的開始,也成為和平時期整個美國原子能發展的指導綱領。
[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1890―1969),美國第34任總統(1953年1月20日至1961年1月20日),生于得克薩斯州丹尼森城一個貧苦家庭。他出世時,雙親除日常穿的衣服和簡單的日用必需品外,一無所有。艱苦的環境和嚴格的要求,使艾森豪威爾從小就養成了堅強的意志、良好的習慣和健壯的體魄。
1911年艾森豪威爾21歲時靠自己的努力進入著名的西點軍校。1930年、1939年先后在美國參謀總長麥克阿瑟和陸軍參謀長馬歇爾領導下工作。1942年負責擬定歐洲盟軍聯合作戰計劃,主張“先歐后亞”戰略,盡快開辟西歐第二戰場,進攻德國。1943年晉升當時美國最高的軍銜五星上將。1943年指揮西西里島登陸戰役,迫使意大利投降并對德宣戰,軸心國解體。1944年被任命為歐洲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指揮6月6日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歐洲第二戰場。1953年當選總統,1956年連任。
[肯尼迪和新邊疆政策]
約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17―1963),美國第35任總統(1961年1月20日至1963年11月22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就讀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29歲即當選為議員。1960年參加總統競選,以“新邊疆”口號,擊敗尼克松。1961年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天主教徒總統?夏岬显诰吐氀菡f中說道:“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么。”任職開始就遇到了美國入侵古巴慘敗的事實,1962年處理了古巴導彈危機,干涉剛果事務,出兵越南,開始了長達10年之久的侵越戰爭。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
“新邊疆”是肯尼迪在總統競選中提出的口號,并組織了一個由一流專家和政界元老組成的龐大研究小組,1961年就任總統時,準備了約277項立法要求,形成了他的“新邊疆施政綱領”。對外爭奪世界霸權,對內實行社會經濟改革。取得了多項立法成就,制定了發展空間技術計劃,實施大規模阿波羅工程。經濟方面,推行凱恩斯主義,大量減稅,實行長期赤字財政政策,并在以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和用工資一物價指標抑制通貨膨脹方面,取得進展。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再度加強,新政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1963年遇刺身亡后,繼任總統約翰遜繼續推動“新邊疆”事業。
[約翰遜和“偉大社會”施政綱領]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1908一1973),美國第36任總統(1963年11月22日至1969年1月20日),生于得克薩斯州。1960年作為民主黨候選人被選舉為副總統。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接替了總統職位。繼任后,約翰遜提出了建立“偉大社會”的政策,并以“向貧窮開戰”作為該政策的主要綱領,但不幸的是美國已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之中。1964年約翰遜競選連任成功,擴大了印支戰爭,受到美國人民的強烈反對。1965年,派兵侵入多米尼加共和國。隨著投入越南戰爭的兵力越來越多,預算赤字像滾雪球一樣增加,國內通脹率高居不下。任期屆滿之后,約翰遜不再競選總統。在他去世的第二天,越南停戰協定在巴黎簽字。
約翰遜在1965年國情咨文中正式提出“偉大社會”綱領,他要求國會在教育、醫療、環境保護、住房、反貧困和民權等領域采取廣泛的行動,并在立法上取得“登峰造極”的成功,成為羅斯福新政以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改革的新的里程碑。約翰遜的“偉大社會”綱領和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都是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改革,它把新政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其核心是推行長期赤字財政政策,在一個時期內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但導致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持續的通貨膨脹,而且“偉大社會”綱領和“新邊疆政策”都是在對外不斷擴大侵越戰爭的條件下推行的,巨額的軍費開支大大加劇了通貨膨脹,使約翰遜政府面臨重重危機。這也是“偉大社會”綱領衰落的原因,同時也給美國經濟、政治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尼克松]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1913―1994),美國第37任總統(1969―1974)。1952年后同艾森豪威爾參加競選,任兩屆副總統,1968年以共和黨身份參加競選,最終獲勝入主白宮。
尼克松上臺后,面臨美國經濟開始衰退、經濟滯脹等困擾美國經濟的問題,他采用削減開支、抑制貨幣供應量等措施來對付通貨膨脹,并根據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實行新經濟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維持美元地位。當美元地位無法維持時他面對現實,作出符合實際的選擇,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實行貶值。在對外關系方面,尼克松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實行戰略收縮和緩和外交為特點的尼克松主義。最終結束越南戰爭,訪問莫斯科,積極推動中美關系發展,1972年2月訪問中國,為中美關系正;伷搅说缆贰
1972年競選連任成功,但因競選班子成員潛入華盛頓水門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器的“水門事件”,被迫于1974年8月8日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迫辭職的總統。
[福特]
杰拉爾德?魯道夫?福特(1913一),美國第38任總統(1974年8月9日一1977年1月20日),1935年畢業于密執安大學。1941年獲耶魯大學法學學士學位,后又獲密歇根州立大學、耶魯大學等院校的法學博士學位。1949年任國會眾議員,1973年10月被尼克松總統任命為副總統。
1974年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福特于同年8月9日繼任總統,是美國惟一一位未經選舉的總統。同年9月8日下令赦免尼克松。就職后,面對通貨膨脹,恢復經濟,解決能源短缺等問題,把政府干預作為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他想緩和因“水門事件”而引起的矛盾,自己曾兩次遭遇暗殺。1976年謀求連任,敗在卡特手下。1972年、1975年、1981年福特曾三次訪問中國。
[卡特]
吉米?卡特(1924一),美國第39任總統(1977年1月20日至1981年1月20日),1924年10月1日生于美國佐治亞州,1970年任佐治亞州州長,以辦事富有實效、積極消除種族歧視贏得聲譽。
1977年,競選擊敗福特出任總統。在國內,欲意實行行政和經濟改革,但遭國會強烈反對。在國際上,在當政時期,把巴拿馬運河的管理權交還給了巴拿馬;實現了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正;忻纼蓢浇⒘送饨魂P系;推動中東實現和談;在埃及與以色列和談并在簽署戴維營協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他爭取連任敗給里根。
卸任后創辦卡特中心,致力于調解國際沖突,20世紀80年代解決海地危機,在國際上贏得了巨大聲望。1995年獲聯合國和平獎,1997年獲印度英?甘地獎,獲1998年度聯合國人權獎。
[里根]
羅納德?里根(1911―2004),美國第40任總統(1981年1月20日至1989年1月20日),1932年畢業于伊利諾伊州尤里卡學院,1937年踏入漫長的電影演員生涯,共參加過50部左右的影片演出。1966年、1970年兩屆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在1980年總統競選中提出保守的政綱,以樂觀親和的態度鼓吹美國的傳統價值觀,獲51%的選票任總統,1984年以59%的選票競選連任。
里根采用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經濟理論,主張大規模削減開支、緊縮貨幣來抑制通貨膨脹,以在大幅增加軍事經費、銳減非國防性開支的同時降低稅收來治理經濟滯脹,刺激經濟快速增長。1982年經濟開始復蘇,此后出現持續穩定增長。1983年開始整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和平時期軍備,提議建造一套美國戰略防衛系統,即“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的出籠,是美蘇核軍備競賽加劇的結果。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戰略核力量處于均勢,美國為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同時,也為了通過曠日持久的、耗資巨大的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拖垮,制定了“星球大戰”計劃。
1983年3月,美國總統里根制定《總統戰略防御倡議》。1985年1月,美國正式公布了這一計劃,擬建的戰略防御系統將不僅使用常規彈頭,而且將使用激光、粒子束、電磁軌炮和截擊彈等高新技術武器。常規彈頭和高新技術武器將被部署在外空、空中和地面,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天衣無縫”的防御盾牌。
這項計劃出籠后,幾年內美國國會先后撥出數百億美元用于研制各種高新技術武器,總共動用了1萬多名科學家來參與這項計劃的研究、設計和武器制造工作。整個計劃全部耗費預計為1萬億美元。原打算1994年實施防御計劃,20世紀末建成整個防御系統。蘇聯解體后,隨著美俄核力量對比的變化,克林頓政府于1993年宣布不再繼續執行“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戰略防御計劃,它除了加強國防作用以外,同40年代的“曼哈頓計劃”、60年代的“阿波羅計劃”一樣,具有強大的經濟科技職能,企圖通過這一計劃的實施,以帶動一大批高技術群的發展,以保持美國在經濟、軍事、科技上的領先地位。它是一項全面的國家總體戰略。
[比爾?蓋茨]
微軟公司主席和首席軟件設計師。微軟公司是為個人計算機和商業計算機提供軟件、服務和Internet技術的世界范圍內的領導者。截至2000年6月的上個財政年度,微軟公司收入達229.6億美元,在60個國家的雇員總數超過了44000人。
比爾?蓋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兩個姐姐一塊兒在西雅圖長大,13歲時開始了計算機編程。1973年考進了哈佛大學,大三的時候,離開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創建的微軟公司中。在計算機將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辦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這樣信念的引導下,他們開始為個人計算機開發軟件。在蓋茨的領導下,微軟持續地發展改進軟件技術,使軟件更加易用,更省錢和更富于樂趣。蓋茨十分重視慈善事業,支持在全球醫療健康和知識學習領域的慈善事業。
[布什]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24年6月12日生于馬薩諸塞州密爾頓,美國第41任總統(1989年1月一1993年1月)。布什家教很嚴,年輕時受到良好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海軍當飛行員。
1970年被任命為常駐聯合國代表,1974年任美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聯絡處主任。1980年、1984年連任副總統。1988年大選獲勝,就任美國第41任總統。布什執政后,內政政績平平,但外交活躍。在布什任期內,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布什提出“新大西洋主義”,調整與盟國關系。1989年2月25日至27日,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1991年,發起“沙漠風暴”的軍事進攻得勝,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張。1992年,布什謀求連任失敗。
[克林頓]
比爾?克林頓,美國第42任總統(1993―2001)。1946年8月19日出生于美國阿肯色州,法學博土學位。1979年,他就任阿肯色州第40任州長,年僅32歲,被新聞界稱為“孩子州長”。1992年,他在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勝,擊敗布什,當選美國第42任總統。實施“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沖破了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和低失業率不會同時出現”的理論,基本實現零通脹下的充分就業,經濟運行機制發生深刻變化。實現了較長時期的經濟持續繁榮發展。
[1951年以來美國五等份分組家庭貧富差距變化統計資料]
美國五等份分組家庭的貧富差距變化統計表(單位:%)
年份 最低的20% 第二個20% 第三個20% 第四個20% 最高的20%
195l 5.0 11.9 17.0 23.1 43.0
1961 4.7 11.9 17.5 23.8 42.2
1971 5.5 12.0 17.6 23.8 41.0
1981 5.1 11.3 17.4 24.4 41.8
1986 4.6 10.8 16.8 24.0 43.7
1989 4.6 10.6 16.5 23.7 44.6
1990 4.6 10.8 16.6 23.7 44.3
1992 4.3 10.5 16.5 24.0 44.7
1994 4.2 10.0 15.7 23.3 46.9
1995 3.7 9.1 15.2 23.3 48.7
1999 3.6 8.9 15.0 23.2 49.4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0554.html

相關閱讀: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