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要求:
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認識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
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專題的學習,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認識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2)過程與方法:本課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多而零散,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分階段記憶。同時,要結合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背景對其加以分析,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歷程,能對其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了解新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的人生理想。
課時:
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新中國科技成就。要引導學生了解新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標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強綜合國力中的意義。
難點: 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現代中國科技進步的史實的了解。加深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重要命題的理解。
教學建議:
(1)“科研的起步與國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到“文革”爆發前,我國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師需要讓學生依據教材理清線索即可,同時可以補充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講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但不需要補充太多的課外知識,把課文中的內容講清楚,使學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關的影片資料,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3)“走向世界的中國科技”一目,主要講述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從核技術、空間技術、運載火箭研究、信息技術和生物工程幾個方面闡述成就即可。在講述中需要教師補充一些圖片、文字和影視資料,增強直觀性。
教學過程:
導入:我國科技發展的歷程?
(1)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世界領先;
(2)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國科技遠遠落后于西方先進水平;
(3)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現代科技事業也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一、起步與成就:
1.背景:科技基礎薄弱;社會環境動蕩
2.政府措施:
建立發展方針??“自力更生”
成立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國家科技委
壯大科研隊伍??歸國“游子”;政府培養
編制遠景規劃
3.成就:國防科技,醫學、農業科技
4.曲折:
5.表現:科研事業受挫,科研工作癱瘓,科技差距拉大。
二、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
1.背景:文革結束,鄧的口號,兩次會議召開,科技體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鄧小平明確提出
3.意義:反映了時代特點,概括了科技作用,成為理論基礎。
三、走向世界:
1.原因:“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科技規劃的實施
2.成就:核技術,空間技術,運載火箭研究,信息技術,生物工程
學思之窗一:
材料:“我在美國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做點事!
他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他是誰? _____________錢學森
材料:2004年“感動中國”評委會對袁隆平的評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能,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是鄧小平;二靠袁隆平。
學思之窗二:
材料:歐洲在16世紀以后,就誕生出現代科學(即近代科學)。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在16?18世紀卻沒有產生現代科學,這些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現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沒有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現代科學。
問題一 16?18 世紀中國科學技術狀況如何?
問題二 為什么沒有產生現代科學?
問題三 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將現代科學引入中國?結果怎樣?
問題四 從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國家獨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可靠保證。
1、建國后在國防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人物有( )
(1)錢學森(2)郭沫若(3)鄧稼先(4)袁隆平
2、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是在
A、1949年 B、1988年 C、1985年 D、1976年
3、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義有( )
A、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 B、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1717.html
相關閱讀: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