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
一、單項選擇題: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新氣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出現改革變法風潮 B、思想文化繁榮
C、鐵器與牛耕的出現與推廣 D、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
2、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所反映的社會矛盾是
A、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 B、農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隸主的矛盾 D、新興地主和奴隸主貴族的矛盾
3、戰國時期,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的措施有
①選賢任能,獎勵軍功 ②實行俸祿制 ③實行中央集權制 ④確認土地私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戰國時期,最合乎社會發展需求,并成為各國變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5、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王紛紛變法的直接動力是
A、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B、確立封建制,摧毀奴隸制的需要
C、階級斗爭尖銳 D、要稱雄天下的欲望
6、之所以說管仲實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變革,主要因為它
A、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擴大了作戰的兵源 C、爭取了民眾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7、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反映了
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D、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
8、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率先通過變法強盛起來的是
A、商鞅變法―秦國 B、管仲改革―齊國 C、李悝變法―魏國 D、吳起變法―楚國
9、下列各項內容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為田開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頓吏治,革新政治 ④盡地力之教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10、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
①變法內容所側重的領域不同
②春秋時期改革主要是維護舊貴族的統治,戰國時期變法主要是沖擊舊秩序
A、①正確②不正確 B、①不正確②正確 C、①②均正確 D、①②均不正確
11、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主要形式是
A、戰爭 B、革命 C、變法 D、思想爭鳴
12、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
A、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 B、發展新興封建經濟 C、富國強兵增強國力 D、正式廢除井田制
13、《史記》評商鞅變法時說:“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這種現象主要得益于
①獎勵耕織 ②獎勵軍功 ③燔詩書而明法令 ④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錢財投放到農業 B、獎勵農民從耕織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貸者兼并土地 D、滿足秦國兼并戰爭的需要
15、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開始于
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時期 D、西漢時期
16、對秦國來說,商鞅變法起到的決定性的歷史作用是
A、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 B、秦國的軍事實力日漸強大
C、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D、加速了秦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17、秦國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是
A、經濟發展 B、軍事強大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商鞅變法最為徹底
18、商鞅在秦國變法,“商君雖死,秦法未敗”,造成這一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變法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
C、變法得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擁護 D、變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19、商鞅變法遭受貴族保守勢力抵制、破壞和反撲的主要原因是
A、以法律的形式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 C、廢除“世卿世祿制” D、普遍推行縣制
20、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性有
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
③按爵位等級占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 ④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吳起)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谑悄掀桨僭,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史記?卷65孫子吳起列傳》
?材料二。ㄉ眺保┝蠲駷槭参槎嗄了具B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 ――《史記?卷68商君列傳》
?材料三 (趙)靈王北略中山地……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彼旌,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西有褸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通鑒選?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內容方面有何相同之處?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過什么途徑達到?
(3)材料三的核心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內容?
(4)概括以上三條材料的結果,并據此談談你的認識。
22、你認為商鞅變法的哪一經濟措施對后來的封建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為什么商鞅要采取這一政策?試分析其主要影響?
23、恩格斯說:“如果政治權力的行為違反了經濟的發展,在大多數的場合,政治權力總要為經濟的發展所擊敗!苯Y合商鞅變法的成功經驗,從正面談談你對恩格斯這一論斷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12345678910
答案CDBDDABCAC
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CCCDBADDCD
二、材料題
21、(1)削弱奴隸主貴族勢力,提高軍隊戰斗力。因為在戰國劇烈兼并的戰爭環境中,政權與軍隊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2)富國強兵。途徑:用什伍制連坐法建立嚴密的基層組織;用大力賞罰的辦法發展農業生產;以軍功為基礎,授爵賜田,削弱舊貴族勢力。
(3)胡服騎射。因為趙國地處北方,受以騎射見長的游牧民族威脅大,趙國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脅并向北發展。
(4)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認識:要發展、強盛,必須進行改革,因循守舊,必然失敗。改革必然受到舊傳統勢力的阻撓,要頂住各種阻撓,把改革進行到底。
22、措施:重農抑商。
原因:①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②國家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③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將農民束縛于土地之上。④工商業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⑤商品經濟不發達,不如經營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經濟的反映,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
影響:積極:①促進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②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政權。消極:①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導致經濟結構單一。
24、答案:(1)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專政。變法順應了當時封建經濟發展的要求,使用權秦國政治權力得到鞏固,進而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局面。
(2)恩格斯認為政治權力的行為必須適應經濟的發展,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正確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4448.html
相關閱讀: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