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影與電視》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課的內容。本章包含三節內容,分別從文學、美術、音樂、電影、電視幾個方面描述了19世紀以來由于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千姿百態的現代藝術形式憑借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崛起。電影與電視的發明,使人們模仿、再現生活的手法更加豐富多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而“縮短”,文學藝術已真正從知識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間,使大眾不僅成為文學藝術作品的欣賞者,而且成為它們的創作者。
2、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識:
①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包括產生的條件、時間、地點、人物、作用;
②電影產生的過程;發展趨勢
③電視的特點與功能
能力:
①理解影視藝術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②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鑒賞影視作品的水品和審美情趣。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認識和分析電影、電視產生和發展過程,學會分析重大歷史事件的方法;
②通過一系列生動的電影素材,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影視藝術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反映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
②杰出的影視藝術家創造了優秀的作品,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寶庫。
根據以上目標,確定以下重、難點:
3、教學重、難點:
①重點:電影、電視藝術起源與發展過程;電視的特點與功能;
②難點:影視藝術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條件
一、教學方法及理論依據:
1、教學方法:本節是第四單元的第三課,因此要對第四章《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的階段特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初步形成學生的“大歷史觀”,正確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脈絡。
一是階段特征教學法:引導學生對第四章各節之間的關系做一個初步的判斷,得出文化的發展源自社會的進步,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這一認識。
二是采取互動式教學法:由于學生對電影和電視兩類藝術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所以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理論依據:
①根據新課標的精神與理念,主動探究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并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從宏觀的了解到微觀的挖掘這樣一種教學思維,有助于學生掌握清晰的歷史現象;
②充分地利用學生已有的感知體驗,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并在循序漸進中自然地得出新的感知是一種直接有效的辦法。
二、學法指導:
A 學習電影和電視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指導學生用閱讀分析史料法、歸納法分析問題。
B 分析影視產生的條件時,可聯系當今社會的影視現象,通過遷移的方式,引導學生挖掘一些隱性知識。如:科學技術的進步;商業利潤的驅使等。
教具準備:投影儀、幻燈片、有關的原始歷史影像和資料等。
三、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由于學生對電影、電視兩類藝術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因此導入環節,我個人認為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幾種:
⑴播放幻燈片《古代人是怎樣看電影的》
⑵引用高爾基的一段話“突然……有什么東西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響,畫面在抖動,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們面前沸騰著奇妙的生活……突然之間,它消失了。我們面前呈現……一塊白色銀幕,看來上面什么都沒有了。但是不知什么人,仍誘使你去想象剛才視乎看到的地方……隨后不知怎的,你隱的感覺到驚心動魄”
⑶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影片或電視劇
⑷提問式,詢問學生什么是“第七藝術”和“第八藝術”以及他們名字由來的原因
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戲劇等,都是早在蒙昧時代或者文明時代的初期便已經出現。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為現代藝術的電影和電視才相繼出現,成為人類科學史與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因此,電影常常被人們稱作“第七藝術”;與此同時,作為姊妹藝術的電視則被稱作“第八藝術”。在所有的藝術種類中,只有電影和電視是最年輕的現代藝術,也只有電影和電視,是我們唯一知道其誕生日期的藝術種類。)
2、講授知識:
教材共分成兩個子目:“默片時代”和“坐擁天地”。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我把子目換成“電影藝術的起源和發展”和“電視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一)電影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這一子目我主要講四個問題:電影藝術產生的條件;電影藝術產生的概況;電影的發展過程;電影經歷的發展階段。
①電影藝術產生的條件
這個問題教材涉及較少,可采用啟發式教學:電影需要電,那么電什么時候出現的?(有了電,電影的出現成為可能)
當然★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以來,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突飛猛進,為電影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
物質文明滿足了,人們就會追求精神享受★精神文明的需求
還有個重要的因素★商業利潤的驅動
(事實上,早在電影、電視誕生的初期,其商品屬性就已經顯露出來。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因為在巴黎的一家大咖啡館里首映了電影,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便成為了富翁。
正是由于爭拍影片的熱潮,使得20世紀20年代的洛杉磯近郊小鎮好萊塢,迅速變成了一個新興的城市。)
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會對“視覺暫留”與“縮短曝光”加以解釋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后,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后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后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后,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②電影藝術產生的概況
這個環節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難找出電影產生的時間、地點、人物(1895年12月28日 法國巴黎的一間咖啡館 盧米埃爾兄弟)
★細心的學生會問,我們曾經在第十六課《近代科學技術革命》中講過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而且從時間上來看要比盧米埃爾兄弟要早,那為什么這里卻沒有提及愛迪生而是盧米埃爾兄弟呢?那么到底是誰最早發明的電影呢?
其實兩個都對,如果問法國的,那一定是盧米埃爾兄弟;如果要問美國的,那肯定是愛迪生。
美國人愛迪生失去了成為電影之父的大好機會。實質上,在盧米埃爾兄弟之前,愛迪生已經發明了可以容納50英尺鑿孔影片的電影視鏡。只是電影視鏡只能供一個人通過放大鏡觀看,愛迪生拒絕公開他的影片,認為此舉會“殺死一只會生金蛋母雞”。偉大的發明家因此錯過了“金蛋”也失去了“母雞”。
③電影的發展過程
從對電影做出貢獻的角度(發明者、改革者、演員、場所、獎項五個角度)去解答這一問題。
第一步:盧米埃爾兄弟(法)發明電影
第二步:格里菲斯 (美)改革電影 “現代電影之父”
《一個國家的誕生》
第三步:卓別林 (英)《大獨裁者》、《城市之光》、《摩登時代》
第四步:好萊塢以及著名導演與明星簡介
第五步:奧斯卡獎的相關內容
④電影經歷的發展階段
這是拔高的環節
★從無聲到有聲(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只是加進四支歌,一些臺詞和音樂伴奏;第一部完全有聲電影是《紐約之光》)
★從黑白到彩色(最初人工為膠片上色,因為工作量大,因此選擇重點來涂色,代表作《戰艦波將金號》;第一部彩色電影是《浮華世界》(1935年),采用彩色膠片)
★從小規模、低技術到大規模、系列化、專業化制作(比如《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號》 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立體電影、全景電影、數字電影等)
可以預見,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進入新世紀的電影今后必將發生更加巨大的變化。
相對電影,電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這一子目的難度相對較小,我采取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二)電視藝術的起源于發展
首先,從電影到電視的過渡,我會選擇性的采用幾種方式:
(1)播放美國總統候選人的辯論轉播
(2)引用廣東2007年高考第24題
(3)從當下熱播的節目、電視劇入手(十七大、嫦娥奔月)
其次是正文部分。這一子目,我也分四個問題:電視的發明及發展概況、電視的特點、電視的功能、電視的影響。
其中前三個子目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教材解決。
至于第四個問題(電視的影響),我采用問組討論或辯論的方式,這樣既能鞏固教材中的知識點又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學會從整體的角度看待問題。
3、回顧教材:把教材的體系、框架、線索重新梳理一遍
4、布置作業、鞏固復習:
①電影、電視藝術起源與發展過程
②影視藝術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條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4705.html
相關閱讀: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