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專題主要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演變的脈絡。這一過程共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各有時代特色。本課為第二個歷史階段,漢武帝時代形成儒術獨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滅學之禍”的儒學,經過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的系統改造,形成適應大一統時代需要的新儒學。
董仲舒“倡導儒學”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儒術取得獨尊地位;太學的建立,標志著儒學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漢武帝時代起,儒學思想逐漸被確立為我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年的正統思想;隋唐開始的科舉制,使儒學思想全面影響了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漢代儒學興起的相關內容,分析其對中國文化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關知識,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獨立思考與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教師要予以適當的指導與及時而準確的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發展路程的認識,弘揚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現象的恰當評價,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三、重點難點:
重點:儒學在漢代的興起及其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難點:對“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興起及科舉制度的產生與發展幾個問題形成客觀的評價。
四、教學建議:
可采用以下方式導入:漢武帝時代,是中國古代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書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學思想,逐漸成為正統思想。結合相關知識思考:漢武帝時代儒學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問題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填寫預習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從“無為”到“有為”講兩個問題:
1、漢初“無為”的時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評價。
2、從“無為”到“有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要講述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講授時,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和“學習思考”,回答這兩個問題:漢武帝時代儒學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漢武帝時代中國政治“大一統”局面得到鞏固。
(2)儒學大師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為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3)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獻策,從而完成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文化體制和文化政策的轉變。
2、客觀評價
一方面遏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儒學地位的上升,漢王朝加強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促進了歷史文化的發展。
三、儒學成為正統
1、漢武帝創建太學,建立郡國學校
2、太學興立的標志和影響
(1)太學的建立是漢王朝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的表現之一,標志著儒學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學的興立,帶動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為普通地主階層子弟入仕提供了機會。
(3)太學生接受儒學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對他們的觀念傾向有一定的影響,東漢形成了太學清議的政治現象。當時太學的議政運動,使黑暗的政治勢力被迫有所收斂。
建議教師在講授時,充分利用課本已有資源如“史學爭鳴”、“學習思考”等,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使自己的認識、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實與客觀。
四、小結:通過對漢代起占主導地位的儒學與早期儒學加以比較,了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吸納各派觀點的過程,以此來把握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趨向。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又是怎樣發展的呢?下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宋明理學”
九、板書設計
一.從“無為”到“有為”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三、儒學成為正統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單元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前預習學案
【預習目標】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背景.特點.內容.作用.措施
【預習內容】
一、背景
(1)漢初,統治者吸取“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
(2)漢武帝時.社會潛伏著危機( 、 、 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提出
(1)特點:把 、 和陰陽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內容①提出“ ”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②宣揚“ ”.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③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 ”。
(3)作用:有利于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對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
3、措施
(1)表現①起用 參與國家大政。② 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
③興辦 ,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④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 。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祟的 思想,逐漸成為 。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學習目標】
1.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背景.特點.內容.作用.措施
2.漢代儒學的內容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背景.特點
(二)合作探究
1.漢代儒學的內容①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②宣揚“君權神授”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③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
2.漢代儒學的作用:有利于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對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
3、措施
(1)表現①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
②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
③興辦太學,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④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祟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 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精講點撥】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戰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秴问洗呵?不二》篇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 “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彼枷氪笠唤y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議秦始皇采取強硬措施)“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名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也,醫樂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鼻厥蓟什杉{了李斯的建議,“下焚書之命,行偶語之刑”,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戰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廣袤的思想原野上,萬馬齊喑。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三 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請回答:
(1)則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思想界怎樣的發展趨勢?原因何在?
(2)根據材料,為了順應上述趨勢,自戰國到西漢先后進行了哪些努力?
(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如何評價秦漢時期的這種努力?
【當堂檢測】
1.西漢時災異頻發。每當災害發生,皇帝常下“罪己詔”。據黃仁宇先生統計,《漢書》中記載皇帝頒布“罪己詔”多達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頒布“罪己詔”受哪一學說或主張的影響
A.“天人感應”學說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C.“大一統”的主張 D.“三綱五!睂W說
2. “董仲舒是有漢一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我們民族性格中的封閉自我,因循守舊等等劣根性,都與之直接相關!(馮天諭等著《中華文化史》)這一觀點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B.肯定董仲舒的“獨尊儒術”主張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統”學說 D.否定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學說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直接服務于
A.封建經濟的分散性 B.封建國家的中央集權
C.“百家爭鳴 D.分裂割據
4.儒家思想長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對儒家思想作了發揮 B.儒家思想適應了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被廣泛傳播 D.儒學成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經之路
5.漢興之初,劉邦崇尚黃老之學,推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而70余年后劉徹強行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這種文化政策變化的路徑實際上反映了
A.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此消彼長的殘酷性 B.從立國安邦到皇權專制的現實變化與需要
C.道學理論的缺陷和新儒學的博大精深 D.統治集團內部權力爭奪與利益分配的沖突
6.儒家思想能夠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持了長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體系根據時代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②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沒有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④封建官辦教育對儒家思想的大力傳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中認為: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對這一思想理解最準確的是
A.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感嘆人性本惡,呼喚王道
C.建議以禮人法,以禮入俗 D.主張民性本善,君權神授
8.“董仲舒……開啟了儒學神學化、儒學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進程”,最能體現這句話的思想是
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天人感應”“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統” D.三綱五常
課后練習與提高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日:“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膽小怕事),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論語》
(1)根據材料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張?鬃赢敃r是怎樣傳播自己的思想主張的?
材料二 (李斯上奏) “非秦紀皆燒之,……天下敢藏有《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馬遷《史記》
材料三 (董仲舒建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宜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董中舒《對策》
(2)材料2和材料3對待孔子學說(儒學)的態度各是什么?當代史學家馮天瑜稱董仲舒為當時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對儒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哪兩個方面?
材料4:言論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應“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論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3)指出言論一、二各是誰的觀點?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儒家思想長盛不衰的原因。
參考答案
【預習內容】
一、與民休息 諸侯國勢力日益膨脹 土地兼并劇烈 匈奴為患 積極有為
二、道家 法家 君權神授 三綱五常
【當堂檢測】
1.【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題干可知,如果君主的行為有過失,上天就會提前警示,這是董仲舒新儒學中“天人感應”的觀點。“君權神授的觀點說明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敬鸢浮緿
2.【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董仲舒的“三綱五!睂W說,很好地體現了統治者的利益;但它也束縛了人們的頭腦,形成了封閉、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答案】D
3.【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了文化的統一,從而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故選B!敬鸢浮緽
4.【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使其具有了鞏固君權、維護專制統治的作用!敬鸢浮緽
5.【解析】漢初推行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國家實力增強,但仍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如諸侯國實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這些都威脅著西漢的穩定。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積極有為的政策。因此答案選B!敬鸢浮緽
6.【解析】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因此③說法不對。凡備選項中有③均可以排除!敬鸢浮緽
7.【解析】緊扣“有善質” “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考慮。本段話的意思是說,人本性天生是善良的,而在現實中卻不善,所以上天設立君主,引導人民從從善,強調了君權的神授!敬鸢浮緿
8.【解析】儒學神學化、儒學宗教化、孔子教主化,是指儒學的獨尊地位,這是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開始的!敬鸢浮緼
【課后練習與提高】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題,概括材料中心意思,并注意聯系、歸納教材內容。第(2)題,材料2是秦朝時期“焚書坑儒”;材料3是西漢“獨尊儒術”。第(3)題。根據材料4即可判斷并概括核心思想。 第(4)題,主要從自身發展和時代需要方面回答。
【答案】(1)實施德政;禮治。興辦私學;編撰書籍。(或周游列國宣傳主張)
(2)反對和肯定。發展儒家學說;提升儒家地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7003.html
相關閱讀: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