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生物一模試卷
一、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滿分31分)
1.在大蒜根尖分生區細胞的一個細胞周期中,在同一時期發生的變化是( 。
A.中心體的移動和紡錘體的形成
B.DNA雙鏈解旋和蛋白質的合成
C.DNA數目加倍和染色體數目加倍
D.核膜、核仁的消失和赤道板的形成
2.下列是以洋蔥為材料進行實驗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經染色后,在高倍鏡下能觀察低溫誘導洋蔥細胞染色體數加倍過程
B.經染色后,在高倍鏡下能觀察到洋蔥根尖分生區多數細胞的染色體
C.洋蔥鱗片葉細胞在發生質壁分離復原時,細胞的吸水能力逐漸降低
D.內表皮經甲基綠吡羅紅染色后,能觀察到細胞中大部分區域呈綠色
3.胃內的酸性環境是通過質子泵維持的,質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釋放的能量,可驅動1個H+從胃壁細胞進入胃腔和1個K+從胃腔進入胃壁細胞,K+又可經通道蛋白順濃度進入胃腔,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甘氨酸可能是組成質子泵的單體之一
B.胃內酸堿度是機體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之一
C.H+從胃壁細胞進入胃腔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
D.K+由胃壁細胞進入胃腔不需要質子泵的作用
4.有研究認為,一種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致病機理是:由于患者體內某種輔助T細胞數量明顯增加,釋放的淋巴因子增多,引起效應T細胞與胰島B細胞結合并使其裂解死亡,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效應T細胞將抗原呈遞給胰島B細胞致其裂解死亡
B.這種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功能異常引起的
C.輔助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促進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
D.該患者體內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量低于正常生理水平
5.科學工作者為了監測和預報某草原鼠害的發生情況,對田鼠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進行調查,發現在最初的一個月內,種群數量每天增加1.5%,據此分析錯誤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標志重捕法估算該地區田鼠的種群數量
B.最初一個月內,田鼠種群增長模型可構建為N1=N0λt,其中λ為1.015
C.最初一個月內,田鼠的生存環境是空間條件充裕、食物充足、氣候適宜
D.數月之后,當田鼠種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時,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時期
6.如圖為某家系遺傳系譜圖,已知Ⅰ2患白化病,Ⅲ3患紅綠色盲癥,如果Ⅳ1兩對基因均為顯性純合的頻率為 ,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條件是( 。
A.Ⅱ4、Ⅱ5、Ⅲ1均攜帶相關致病基因
B.Ⅱ5、Ⅲ1均沒有攜帶相關致病基因
C.Ⅱ4、Ⅱ5攜帶白化病基因,Ⅲ1不攜帶白化病基因
D.Ⅲ1攜帶白化病基因,Ⅲ2同時攜帶白化病、紅綠色盲癥基因
二、解答題
7.電鏡下觀察小腸上皮細胞,發現細胞膜上有許多種不同的膜蛋白,如:與Na+和葡萄糖轉運有關的膜蛋白A、與細胞粘著性有關的膜蛋白B、能與某種激素發生結合的膜蛋白C、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等,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膜蛋白的合成場所是 ,導致四種膜蛋白分子結構差異的根本原因是 。
(2)膜蛋白D的特性是 。▽懗鰞牲c即可),膜蛋白C 。ㄌ“能”或“不能”)與促甲狀腺激素相結合;
(3)發生癌變的小腸上皮細胞的膜蛋白 (填“A”或“B”或“C”或“D”)減少,將發生癌變的小腸上皮細胞用含3H標記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培養液培養,一段時間后再移至普通培養液中培養,不同間隔時間取樣,檢測到被標記的癌細胞比例減少,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是 .
8.有兩種植物,分別生長在強光下和隱蔽處,現從這兩種植物體上各取一片彼此相似的葉片,分別放在兩個透明盒子中,在適宜溫度條件下,逐漸增加光照強度,測定葉片放氧速率,結果如表:
光強(μmol光子) 0 10 25 50 100 250 500 600
放氧速率[μ molO2/(m2•s)] 葉片A ? ?10 ?5 ?1 5 15 30 30
葉片B ? ?0.5 1.5 3 6 10 12 11
(1)由表中數據可以推測,取自強光下的葉片是 。
(2)光照強度>500μ mol光子/(m2•s)時,可推知葉片A放氧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葉肉細胞呼吸作用產生的CO2轉移途徑是 ;
(3)若將A、B兩葉片放氧速率繪制成曲線圖,大約在175μm mol光子/(m2•s)時兩條曲線相交,則此交叉點的生物學含義是 ;
(4)為提取葉片B中的色素,研磨前在研缽中除加入剪碎的葉片外,還應加入 ,經快速研磨、過濾,將濾液收集到試管中,塞上橡皮塞,將試管置于適當的光照條件下2?3min后,試管內的氧含量 .
9.棉花幼鈴(幼果)獲得光合產物不足,會導致其脫落,為研究某種外源激素對棉花光合產物調配的影響,某課題組選擇生長整齊的健壯植株,按以下步驟進行實驗:激素處理24h→用放射性物質喂飼葉片30min→24h后測定該葉片和幼鈴等的放射性強度,激素處理方式和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上述處理不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強度).
注:數字分別為葉片和幼鈴的放射性強度占全株總數放射性強度的百分比
(1)該放射性物質中被標記的元素是 ,由實驗結果推斷,幼鈴脫落顯著減少的是 組.
(2)B組幼鈴放射性強度百分比最低,是因為B組葉片的光合產物 ,為優化實驗設計,增設了D組(激素處理葉片),則各組幼鈴的放射性強度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順序是 ,由此可知,正確使用該激素可改善光合產物調配,減少幼鈴脫落.
(3)若該激素不能促進插條生根,卻可促進種子萌發和植株增高,該激素最可能是 。
10.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對相對性狀,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為直鏈淀粉,遇碘變藍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為支鏈淀粉,遇碘變橙紅色,現在用純種的非糯性水稻(AA)和糯性水稻(aa)雜交,獲得F1.
(1)取F1花粉加碘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果是 ,出現該結果的原因是 ,此實驗結果驗證了 ;
(2)取F1花粉離體培養,獲得的植株的主要特點是 .
選修【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
11.如表為某微生物培養基的配方,請回答相關問題: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2HPO4 3g 尿素 1.0g
K2HPO4 1g C6H12O6 30g
MgSO4•7H2O 0.5g 瓊脂 15g
FeSO4 0.01g H2O 1000mL
NH4NO3 0.3g
(1)按物理性質劃分,該培養基屬于 培養基,無論配制何種培養基,在原料稱量、溶解之后都要先 ,然后分裝、包扎并滅菌,常用的滅菌方法是 。
(2)根據培養基的成分判斷,該培養基能否用于分離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 ,原因是 。
(3)為檢測尿素分解菌是否存在,還應加入 ,如果存在,將出現 反應.
(4)微生物常用的接種方法有 。
【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
12.人的血清白蛋白(HSA)在臨床上需求量很大,通常從人血中提取,但由于艾滋病病毒(HIV)等人類感染性病原體造成的威脅與日俱增,使人們對血液制品顧慮重重,如果應用基因工程和克隆技術,將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轉入奶牛細胞中,那么利用牛的乳腺細胞生產血清白蛋白就成為可能,其大致過程如下:
Ⅰ、采用良種供體奶牛的卵母細胞和精子,通過體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Ⅱ、將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導入奶牛受精卵,形成重組細胞;
Ⅲ、電脈沖刺激重組細胞,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
Ⅳ、將胚胎移植到受體母牛的子宮中,最終發育成轉基因小牛.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步驟Ⅰ中,在體外受精前,需要對奶牛的精子進行 處理,受精時,往往一個卵母細胞只能和一個精子結合,受精過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反應包括 .
(2)實驗步驟Ⅱ中,將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導入奶牛受精卵的最為有效的方法是 。
(3)實驗步驟Ⅲ中,進行動物早起胚胎的體外培養時,培養液中除了含有各種無機鹽和有機鹽類、維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營養成分外,還要添加 和動物血清.
(4)實驗步驟Ⅳ中,應選擇性別為 的奶牛胚胎進行移植.
2019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生物一模試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滿分31分)
1.在大蒜根尖分生區細胞的一個細胞周期中,在同一時期發生的變化是( )
A.中心體的移動和紡錘體的形成
B.DNA雙鏈解旋和蛋白質的合成
C.DNA數目加倍和染色體數目加倍
D.核膜、核仁的消失和赤道板的形成
【考點】細胞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
【分析】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
(1)間期: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
(3)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
(4)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解答】解:A、大蒜是高等植物,其細胞中不含中心體,A錯誤;
B、DNA雙鏈解旋和蛋白質的合成都發生在分裂間期,B正確;
C、DNA數目加倍發生在分裂間期,染色體數目加倍發生在分裂后期,C錯誤;
D、核膜、核仁的消失發生在前期,而赤道板不是真實存在的結構,不會形成,D錯誤.
故選:B.
2.下列是以洋蔥為材料進行實驗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經染色后,在高倍鏡下能觀察低溫誘導洋蔥細胞染色體數加倍過程
B.經染色后,在高倍鏡下能觀察到洋蔥根尖分生區多數細胞的染色體
C.洋蔥鱗片葉細胞在發生質壁分離復原時,細胞的吸水能力逐漸降低
D.內表皮經甲基綠吡羅紅染色后,能觀察到細胞中大部分區域呈綠色
【考點】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實驗;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分析】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實驗的原理:
1、低溫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子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2、該實驗的步驟為選材→固定→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3、該實驗采用的試劑有卡諾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紅染液(染色),體積分數為15%的鹽酸溶液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解離).
【解答】解:A、由于在制作裝片過程中,要進行解離,使細胞失去活性,所以在顯微鏡下不可能觀察到染色體加倍的連續過程,A錯誤;
B、大多數細胞處于有絲分裂的間期,看不到染色體,故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經染色后,只能觀察到少數細胞的染色體,B錯誤;
C、質壁分離復原過程中隨著細胞逐漸吸水,細胞液濃度逐漸降低,細胞吸水能力逐漸降低,C正確;
D、用甲基綠和吡羅紅染色DNA和RNA,結果是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可觀察到紅色比綠色區域廣泛,D錯誤.
故選:C.
3.胃內的酸性環境是通過質子泵維持的,質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釋放的能量,可驅動1個H+從胃壁細胞進入胃腔和1個K+從胃腔進入胃壁細胞,K+又可經通道蛋白順濃度進入胃腔,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甘氨酸可能是組成質子泵的單體之一
B.胃內酸堿度是機體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之一
C.H+從胃壁細胞進入胃腔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
D.K+由胃壁細胞進入胃腔不需要質子泵的作用
【考點】內環境的理化特性;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及其異同.
【分析】細胞膜內外的離子分布:鈉離子在細胞外的濃度高于細胞內,鉀離子濃度在細胞內高于細胞外,然后結合題意分析,“質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釋放的能量,可驅動1個H+從胃壁細胞進入胃腔和1個K+從胃腔進入胃壁細胞”,說明Na+?K+泵參與離子跨膜運輸過程需要消耗ATP分子,故Na+?K+泵運輸離子的過程是主動運輸.
【解答】解:A、質子泵起到載體的作用,其化學本質可能是蛋白質,因此甘氨酸可能是組成質子泵的單體之一,A正確;
B、胃是消化道,不屬于內環境,B錯誤;
C、H+從胃壁細胞進入胃腔需要消耗ATP,所以其方式是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C正確;
D、K+可經通道蛋白順濃度進入胃腔,不需要質子泵的作用,D正確.
故選:B.
4.有研究認為,一種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致病機理是:由于患者體內某種輔助T細胞數量明顯增加,釋放的淋巴因子增多,引起效應T細胞與胰島B細胞結合并使其裂解死亡,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效應T細胞將抗原呈遞給胰島B細胞致其裂解死亡
B.這種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功能異常引起的
C.輔助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促進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
D.該患者體內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量低于正常生理水平
【考點】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分析】特異性免疫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其具體過程如下:
根據題意可知,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B細胞由于自身免疫反應而被破壞,導致患者體內胰島素缺乏,該病患者可通過注射胰島素治療,據此答題.
【解答】解:A、效應T細胞不能呈遞抗原,效應T細胞與胰島B細胞結合并使其裂解死亡,A錯誤;
B、這種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功能異常引起的,B正確;
C、輔助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促進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C正確;
D、胰島素能夠促進組織細胞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也就是促進葡萄糖進入組織細胞,因此該患者體內胰島素缺乏,葡萄糖進入組織細胞發生障礙,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量低于正常生理水平,D正確.
故選:A.
5.科學工作者為了監測和預報某草原鼠害的發生情況,對田鼠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進行調查,發現在最初的一個月內,種群數量每天增加1.5%,據此分析錯誤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標志重捕法估算該地區田鼠的種群數量
B.最初一個月內,田鼠種群增長模型可構建為N1=N0λt,其中λ為1.015
C.最初一個月內,田鼠的生存環境是空間條件充裕、食物充足、氣候適宜
D.數月之后,當田鼠種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時,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時期
【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J型增長曲線:在食物(養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種群的增長率不變,數量會連續增長.
2、S型增長曲線:在自然界中,環境條件是有限的,因此,種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線無限增長.當種群在一個有限的環境中增長時,隨著種群密度的上升,個體間由于有限的空間、食物和其他生活條件而引起的種內斗爭必將加劇,以該種群生物為食的捕食者的數量也會增加,這就會使這個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從而使種群數量的增長率下降.當種群數量達到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值時,種群數量將停止增長,有時會在K值保持相對穩定.
【解答】解:A、調查某地區的田鼠的種群數量,采用標志重捕法,A正確;
B、最初一個月內,田鼠種群增長模型可構建為Nt=N0λt,由于種群數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為l.015,B正確;
C、最初一個月內,田鼠的生存環境是空間條件充裕、食物充足、氣候適宜,屬于理想條件,種群數量呈J型曲線,C正確;
D、數月之后,當田鼠種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時期,有害動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錯誤.
故選:D.
6.如圖為某家系遺傳系譜圖,已知Ⅰ2患白化病,Ⅲ3患紅綠色盲癥,如果Ⅳ1兩對基因均為顯性純合的頻率為 ,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條件是( 。
A.Ⅱ4、Ⅱ5、Ⅲ1均攜帶相關致病基因
B.Ⅱ5、Ⅲ1均沒有攜帶相關致病基因
C.Ⅱ4、Ⅱ5攜帶白化病基因,Ⅲ1不攜帶白化病基因
D.Ⅲ1攜帶白化病基因,Ⅲ2同時攜帶白化病、紅綠色盲癥基因
【考點】伴性遺傳;常見的人類遺傳。
【分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白化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ㄏ嚓P基因用A、a表示),色盲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ㄏ嚓P基因用B、b表示),則Ⅱ4的基因型為AaXBXb,Ⅱ5的基因型為A_XBY.
【解答】解:根據分析可知,Ⅱ4的基因型為AaXBXb,Ⅱ5不攜帶相關致病基因,即其基因型為AAXBY,則他與Ⅱ4(AaXBXb)所生Ⅲ2的基因型為 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Xb.在此基礎上,如果Ⅲ1不攜帶相關致病基因(AAXBY),則他與Ⅲ2所生Ⅳ1的基因型為 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Xb.因此Ⅳ1兩對基因均為顯性純合的概率是 時,需滿足的條件是Ⅱ5、Ⅲ1均不攜帶相關致病基因.
故選:B.
二、解答題
7.電鏡下觀察小腸上皮細胞,發現細胞膜上有許多種不同的膜蛋白,如:與Na+和葡萄糖轉運有關的膜蛋白A、與細胞粘著性有關的膜蛋白B、能與某種激素發生結合的膜蛋白C、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等,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膜蛋白的合成場所是 核糖體 ,導致四種膜蛋白分子結構差異的根本原因是 轉錄的mRNA不同(轉錄的DNA基因不同)。
(2)膜蛋白D的特性是 高效性、專一性 (寫出兩點即可),膜蛋白C 不能。ㄌ“能”或“不能”)與促甲狀腺激素相結合;
(3)發生癌變的小腸上皮細胞的膜蛋白 B。ㄌ“A”或“B”或“C”或“D”)減少,將發生癌變的小腸上皮細胞用含3H標記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培養液培養,一段時間后再移至普通培養液中培養,不同間隔時間取樣,檢測到被標記的癌細胞比例減少,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是 依據DNA半保留復制特點,移到普通培養基的被標記細胞,(第1次增殖的結果是標記細胞仍占100%),隨著細胞增殖次數的增加,不被標記的細胞開始出現并不斷增多,故被標記細胞比例減少。
【考點】細胞的分化;酶的特性;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蛋白質合成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階段,其中轉錄的模板是DNA的一條鏈,翻譯的模板是mRNA.
2、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3、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1)無限增殖;
(2)形態結構發生顯著改變;
(3)細胞表面發生變化,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易轉移.
4、DNA的復制方式為半保留復制.
【解答】解:(1)蛋白質的合成場所是核糖體;蛋白質合成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階段,其中轉錄的模板是DNA的一條鏈,翻譯的模板是mRNA,因此導致四種膜蛋白分子結構差異的根本原因是轉錄的mRNA不同(轉錄的DNA基因不同).
(2)膜蛋白D能水解二糖,是一種酶,其特性有: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促甲狀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狀腺,因此小腸上皮細胞上的膜蛋白C不能與促甲狀腺激素相結合.
(3)細胞癌變后,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減少,導致細胞之間的黏著性降低,因此發生癌變的小腸上皮細胞的膜蛋白B減少;將發生癌變的小腸上皮細胞用含3H標記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培養液培養,一段時間后再移至普通培養液中培養,依據DNA半保留復制特點,移到普通培養基的被標記細胞,(第1次增殖的結果是標記細胞仍占100%),隨著細胞增殖次數的增加,不被標記的細胞開始出現并不斷增多,故被標記細胞比例減少.
故答案為:
(1)核糖體 轉錄的mRNA不同(轉錄的DNA基因不同)
(2)高效性、專一性 不能
(3)B 依據DNA半保留復制特點,移到普通培養基的被標記細胞,(第1次增殖的結果是標記細胞仍占100%),隨著細胞增殖次數的增加,不被標記的細胞開始出現并不斷增多,故被標記細胞比例減少
8.有兩種植物,分別生長在強光下和隱蔽處,現從這兩種植物體上各取一片彼此相似的葉片,分別放在兩個透明盒子中,在適宜溫度條件下,逐漸增加光照強度,測定葉片放氧速率,結果如表:
光強(μmol光子) 0 10 25 50 100 250 500 600
放氧速率[μ molO2/(m2•s)] 葉片A ? ?10 ?5 ?1 5 15 30 30
葉片B ? ?0.5 1.5 3 6 10 12 11
(1)由表中數據可以推測,取自強光下的葉片是 A。
(2)光照強度>500μ mol光子/(m2•s)時,可推知葉片A放氧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CO2濃度 ,葉肉細胞呼吸作用產生的CO2轉移途徑是 從線粒體進入葉綠體;
(3)若將A、B兩葉片放氧速率繪制成曲線圖,大約在175μm mol光子/(m2•s)時兩條曲線相交,則此交叉點的生物學含義是 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的凈光合速率相等(A、B兩葉片凈光合速率相等);
(4)為提取葉片B中的色素,研磨前在研缽中除加入剪碎的葉片外,還應加入 無水乙醇、碳酸鈣、石英砂(二氧化硅) ,經快速研磨、過濾,將濾液收集到試管中,塞上橡皮塞,將試管置于適當的光照條件下2?3min后,試管內的氧含量。ɑ荆┎蛔儭。
【考點】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
【分析】分析表格:光照強度為0時,葉片只進行呼吸作用,因此吸收的氧氣量表示呼吸速率;放氧速率大于0后,此時的放氧速率表示凈光合速率,即表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比較葉片A和葉片B可知,葉片B提前達到光補償點,因此該葉片應取自弱光條件下.
【解答】解:(1)由表中數據可知,葉片A的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均高于葉片B,并且葉片A的最大光合速率高于B,因此葉片A取自強光下.
(2)光照強度>500μ mol光子/(m2•s)時,葉片A已經達到光飽和點,表明光照強度已經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又由于題干中提出,實驗條件為“適宜溫度條件”,因此葉片A放氧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CO2濃度;由于此時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葉肉細胞呼吸作用產生的CO2轉移途徑是從線粒體進入葉綠體;
(3)根據題意,大約在175μmol光子/(m2•s)時兩條曲線相交,此交點的生物學含義是A、B兩葉片凈光合作用速率相等..
(4)為提取葉片B中的色素,研磨前在研缽中除加入剪碎的葉片外,還應加入無水乙醇、碳酸鈣、石英砂(二氧化硅),經快速研磨、過濾,將濾液收集到試管中,塞上橡皮塞.由于研磨后葉綠體遭破壞,只有色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所以試管內氧氣含量基本不變.
故答案為:
(1)A
(2)CO2濃度 從線粒體進入葉綠體
(3)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的凈光合速率相等(A、B兩葉片凈光合速率相等)
(4)無水乙醇、碳酸鈣、石英砂(二氧化硅) (基本)不變
9.棉花幼鈴(幼果)獲得光合產物不足,會導致其脫落,為研究某種外源激素對棉花光合產物調配的影響,某課題組選擇生長整齊的健壯植株,按以下步驟進行實驗:激素處理24h→用放射性物質喂飼葉片30min→24h后測定該葉片和幼鈴等的放射性強度,激素處理方式和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上述處理不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強度).
注:數字分別為葉片和幼鈴的放射性強度占全株總數放射性強度的百分比
(1)該放射性物質中被標記的元素是 碳 ,由實驗結果推斷,幼鈴脫落顯著減少的是 C 組.
(2)B組幼鈴放射性強度百分比最低,是因為B組葉片的光合產物 輸出減少 ,為優化實驗設計,增設了D組(激素處理葉片),則各組幼鈴的放射性強度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順序是 C>A>B>D ,由此可知,正確使用該激素可改善光合產物調配,減少幼鈴脫落.
(3)若該激素不能促進插條生根,卻可促進種子萌發和植株增高,該激素最可能是 赤霉素。
【考點】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根據題意可知,實驗為研究某種外源激素對棉花光合產物調配的影響,因此實驗的自變量為是否利用外源激素處理,因變量為葉片和幼齡的放射性強度.圖中A組不用激素處理,作為空白對照,而BC作為實驗組,并且BC之間又可以進行相互對照.
【解答】解:(1)題中研究外源激素對棉花光合產物調配的影響,光合作用產物一般用碳元素標記.首先標記CO2,CO2被固定為C3,C3被光反應提供的[H]還原為糖類和C5.由題干可知,幼鈴脫落是光合產物不足導致,對比A、B、C三組,發現C組幼鈴中有機物占比最高,因而幼鈴脫落顯著減少.
(2)B組中葉片的放射性強度的百分比較高,說明有機物占比較多,輸出較少.由題中數據可知,激素可抑制葉片有機物的輸出,有利于幼鈴有機物的輸入,因而用激素處理葉片,導致葉片有機物輸出明顯較少,且小于B組,因而幼鈴的放射性強度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為C>A>B>D.
(3)赤霉素能夠促進種子萌發和植株增高,但不能促進扦插枝條生根.
故答案為:
(1)碳 C
(2)輸出減少 C>A>B>D
(3)赤霉素
10.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對相對性狀,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為直鏈淀粉,遇碘變藍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為支鏈淀粉,遇碘變橙紅色,現在用純種的非糯性水稻(AA)和糯性水稻(aa)雜交,獲得F1.
(1)取F1花粉加碘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果是 一半花粉呈藍黑色,一半花粉呈橙紅色 ,出現該結果的原因是 F1水稻細胞中含有分別控制合成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一對等位基因Aa.F1形成配子時,A和a分離,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含A配子合成直鏈淀粉,遇碘變藍黑色;含a配子合成支鏈淀粉,遇碘變橙紅色,其比例為1:1 ,此實驗結果驗證了 基因分離定律;
(2)取F1花粉離體培養,獲得的植株的主要特點是 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考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
【分析】根據題意分析可知:用純種的非糯性稻和糯性稻雜交,得到F1,則F1的基因型為Aa,能產生A和a兩種基因型的配子,且比例是1:1;已知非糯性花粉遇碘呈藍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橙紅色,所以F1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后,在顯微鏡下隨機選擇多個視野,兩種顏色的花粉粒數量比例約為1:1.
【解答】解:(1)根據題意分析可知:用純種的非糯性稻和糯性稻雜交,得到F1,則F1的基因型為Aa,能產生A和a兩種基因型的配子,且比例是1:1;已知非糯性花粉遇碘呈藍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橙紅色,所以F1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后,在顯微鏡下隨機選擇多個視野,兩種顏色的花粉粒數量比例約為1:1.由于 F1水稻細胞中含有分別控制合成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一對等位基因Aa.F1形成配子時,A和a分離,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含A配子合成直鏈淀粉,遇碘變藍黑色;含a配子合成支鏈淀粉,遇碘變橙紅色,其比例為1:1,該結果驗證了基因的分離定律.
(2)取F1花粉離體培養,獲得的植株是單倍體植株,其主要特點是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故答案為:
(1)一半花粉呈藍黑色,一半花粉呈橙紅色 F1水稻細胞中含有分別控制合成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一對等位基因Aa.F1形成配子時,A和a分離,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含A配子合成直鏈淀粉,遇碘變藍黑色;含a配子合成支鏈淀粉,遇碘變橙紅色,其比例為1:1 基因分離定律
(2)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選修【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
11.如表為某微生物培養基的配方,請回答相關問題: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2HPO4 3g 尿素 1.0g
K2HPO4 1g C6H12O6 30g
MgSO4•7H2O 0.5g 瓊脂 15g
FeSO4 0.01g H2O 1000mL
NH4NO3 0.3g
(1)按物理性質劃分,該培養基屬于 固體 培養基,無論配制何種培養基,在原料稱量、溶解之后都要先 調pH ,然后分裝、包扎并滅菌,常用的滅菌方法是 高壓蒸汽滅菌。
(2)根據培養基的成分判斷,該培養基能否用于分離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 不能 ,原因是 培養基中含有NH4NO3,尿素不是唯一氮源。
(3)為檢測尿素分解菌是否存在,還應加入 酚紅 ,如果存在,將出現 紅色 反應.
(4)微生物常用的接種方法有 平板劃線法或稀釋涂布平板法或稀釋混合平板法。
【考點】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培養基對微生物的選擇作用.
【分析】1、微生物培養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無機鹽,此外還要滿足微生物生長對pH、特殊營養物質以及氧氣的要求.對異養微生物來說,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為營養要素成分時并不是起單一方面的作用.
2、微生物常見的接種的方法
①平板劃線法:將已經熔化的培養基倒入培養皿制成平板,接種,劃線,在恒溫箱里培養.在線的開始部分,微生物往往連在一起生長,隨著線的延伸,菌數逐漸減少,最后可能形成單個菌落.
②稀釋涂布平板法:將待分離的菌液經過大量稀釋后,均勻涂布在培養皿表面,經培養后可形成單個菌落.3、尿素分解菌可以用酚紅指示劑來檢測,其細胞內的脲酶可以把尿素分解為氨而使酚紅指示劑呈紅色.
【解答】解:(1)分析表格可知,該培養基中加入瓊脂作為凝固劑,因此屬于固體培養基.不論何種培養基,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裝前,要先進行PH 調整.培養基常用的滅菌方法為高壓蒸汽滅菌.
(2)根據培養基的成分判斷,培養基中含有NH4NO3,尿素不是唯一氮源,因此該培養基不能用于分離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
(3)為檢測尿素分解菌的存在與否,在以尿素為唯一氮源的選擇培養基中加入酚紅指示劑,如果存在尿素分解菌,則指示劑將變紅色.
(4)微生物常用的接種方法有平板劃線法或稀釋涂布平板法或稀釋混合平板法.
故答案為:
(1)固體 調pH 高壓蒸汽滅菌
(2)不能 培養基中含有NH4NO3,尿素不是唯一氮源
(3)酚紅 紅色
(4)平板劃線法或稀釋涂布平板法或稀釋混合平板法
【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
12.人的血清白蛋白(HSA)在臨床上需求量很大,通常從人血中提取,但由于艾滋病病毒(HIV)等人類感染性病原體造成的威脅與日俱增,使人們對血液制品顧慮重重,如果應用基因工程和克隆技術,將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轉入奶牛細胞中,那么利用牛的乳腺細胞生產血清白蛋白就成為可能,其大致過程如下:
Ⅰ、采用良種供體奶牛的卵母細胞和精子,通過體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Ⅱ、將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導入奶牛受精卵,形成重組細胞;
Ⅲ、電脈沖刺激重組細胞,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
Ⅳ、將胚胎移植到受體母牛的子宮中,最終發育成轉基因小牛.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步驟Ⅰ中,在體外受精前,需要對奶牛的精子進行 獲能 處理,受精時,往往一個卵母細胞只能和一個精子結合,受精過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反應包括 透明帶反應和卵細胞膜反應。
(2)實驗步驟Ⅱ中,將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導入奶牛受精卵的最為有效的方法是 顯微注射法。
(3)實驗步驟Ⅲ中,進行動物早起胚胎的體外培養時,培養液中除了含有各種無機鹽和有機鹽類、維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營養成分外,還要添加 激素 和動物血清.
(4)實驗步驟Ⅳ中,應選擇性別為 雌性 的奶牛胚胎進行移植.
【考點】動物細胞與組織培養過程;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胚胎工程的概念及操作對象.
【分析】1、體外受精過程包括卵母細胞的采集和培養、精子的采集和獲能、體外受精,其中卵母細胞的采集和培養的方法:(1)主要方法是:用促性腺激素處理,使其超數排卵,然后,從輸卵管中沖取卵子,直接與獲能的精子體外受精.(2)第二種方法:從已屠宰母畜的卵巢中采集卵母細胞;
(3)第三種方法:是直接從活體動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細胞,叫活體采卵.
2、受精過程為:頂體反應→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帶(透明帶反應)→卵細胞膜反應(卵黃膜封閉作用)→卵子完成減數第二次分裂并釋放第二極體→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開始.
【解答】解:(1)體外受精前,對精子要進行獲能處理;阻止多精入卵的兩道屏障是透明帶反應和卵黃膜封閉作用.
(2)將目的基因導入動物細胞最有效的方法是顯微注射法.
(3)進行動物早起胚胎的體外培養時,培養液中除了含有各種無機鹽和有機鹽類、維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營養成分外,還要添加激素和動物血清.
(4)血清白蛋白要從乳汁中提取,只有雌性奶牛才能產生乳汁,因此胚胎移植時,必須選取雌性奶牛的胚胎進行移植.
故答案為:
(1)獲能 透明帶反應和卵細胞膜反應
(2)顯微注射法
(3)激素
(4)雌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264941.html
相關閱讀:2019屆山東濰坊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2019.03)word版
北京市朝陽區2019-2019學年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中統一考試
高中生物指導: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識點
天津市七校2014屆高三12月聯考 生物 Word版含答案
【解析版】湖南省耒陽市振興學校2014屆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