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廣東省廣州市高考生物模擬試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以下關于葉綠體與線粒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都有較大的膜面積,有利于代謝高效進行
B.都需要以水作為代謝的原料
C.都含有DNA和RNA
D.都能生成ATP并為各項生命活動直接提供能量
2.下列對果蠅某基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復制時,不會出現差錯
B.一條脫氧核苷酸鏈中,相鄰的A、T堿基均以氫鍵連接
C.全部堿基中,若C占30%,則A占20%
D.轉錄出的mRNA只能指導一條肽鏈的合成
3.如圖是甲、乙兩種單基因遺傳病的家系圖(不考慮基因突變).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乙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與在該家系中的發病率相同
B.乙病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C.Ⅲ7不可能含有來源于Ⅰ2的甲病基因
D.Ⅰ1和Ⅰ2均是雜合子
4.下列有關人體細胞生命歷程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細胞凋亡是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B.造血干細胞的分化程度比胚胎干細胞的分化程度高
C.衰老個體中,細胞都處于衰老狀態
D.在適宜條件下,癌變細胞能無限增殖
5.下列有關生物變異的敘述,不合理的是( )
A.基因突變會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
B.染色體變異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觀察到
C.可遺傳的變異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D.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重組
6.下列可“雙向”進行的是( )
A.金絲雀?草的胚芽鞘中生長素的極性運輸
B.縮手反射時興奮在神經元間的傳遞
C.人體血漿和組織液間的物質轉移
D.草原生態系統中狼和兔子間的能量流動
二、解答題(共4小題,滿分39分)
7.洋蔥是高中生物實驗的常用材料.請回答:
(1)利用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觀察DNA和RNA的分布時,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被染成綠色的細胞結構是__________.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中沒有而黑藻葉肉細胞中含有的細胞器是__________.
(2)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常選用紫色的洋蔥鱗片葉,實驗中可以根據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變化來判斷和比較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程度.
(3)觀察洋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時,解離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使用低倍顯微鏡觀察時,需找到__________區的細胞,其中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所進行的物質準備主要是__________.
8.人體感染流感病毒后,往往伴隨發燒的癥狀.請分析回答:
(1)人體發燒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毒素或人體T淋巴細胞分泌的__________作用于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最終引起__________(填激素名稱)的分泌量增加,該激素使機體__________增加.
(2)發燒時多喝水可使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刺激__________中的滲透壓感受器,使垂體釋放的__________減少,尿量__________,有利于毒素排出體外.
9.請分析回答某湖泊生態系統的相關問題:
(1)湖泊群落的__________是區別不同湖泊群落的重要特征.沉水植物生長于湖泊的中央區域,挺水植物生長于近岸區域,喜濕的植物生長于岸邊,旱生植物分布于離岸較遠處,這種分布主要體現了群落的__________(填“水平”或“垂直”)結構.
(2)湖泊中的腐生細菌和真菌將動物糞便、動植物殘體分解成的無機物可供植物再利用,它們所屬的生態系統成分是__________,這主要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__________功能.
(3)附近的某飼料廠將少量污水排入湖中,但該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這是因為生態系統__________.
10.玉米是二倍體,體細胞中有20條染色體(無性染色體).控制粒色的基因(A/a)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控制玉米抗病特性的基因(B/b)位于另一對同源染色體(5號染色體)上;純種黃?共≈仓旰图兎N紫粒不抗病植株雜交所得F1表現為黃粒抗。埛治龌卮穑
(1)要測定玉米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需要測定__________條染色體.這兩對性狀中的顯性性狀分別是__________,這兩對基因遵循的遺傳定律是__________.
(2)在F2中,黃?共≈仓甑幕蛐陀衉_________種,紫?共〉闹仓曛屑兒献铀急壤莀_________.紫?共≈仓曜杂山慌渌煤蟠校兒献铀急壤莀_________.
(3)現有基因型為BBb的三體玉米植株,能產生基因型為BB、Bb、B、b的4種配子,若染色體數異常的配子(BB、Bb)中雄配子不能參與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參與受精作用,則三體抗病玉米植株(BBb)自交的子代中不抗病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
三、[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共1小題,滿分15分)
11.釀酒過程中若操作不慎,所釀的酒可能變酸.分析回答:
(1)釀酒所需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產生的酒精可以與__________ (試劑)發生顯色反應.
(2)在變酸的酒的表面觀察到的菌膜是__________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若要對該菌進行初步分離純化,比較便捷的操作是:采用__________法(填“平板劃線”或“稀釋涂布平板”)把它們接種到__________(填“固體”或“液體”)培養基上,經培養得到肉眼可見的__________.
(3)實驗室中常用__________法對培養基及器皿進行滅菌.不同培養基的具體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__________、__________和無機鹽.
四、[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共1小題,滿分15分)
12.回答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培育轉基因植物的相關問題:
(1)培育轉基因植物過程的核心步驟是構建基因表達載體,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體細胞中__________,并且可以通過復制遺傳給下一代,同時,使目的基因表達和發揮作用.
(2)構建基因表達載體時,可利用DNA連接酶連接被限制酶切開的__________鍵.
(3)組成基因表達載體的單體是__________.基因表達載體中的啟動子是__________識別和結合的部位,這種結合完成后才能驅動目的基因通過__________(填過程)合成mRNA.
(4)用兩種限制酶XbaI和SacI(兩種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獲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若利用該片段構建基因表達載體,應選用下圖中的何種Ti質粒?__________
(5)將受體細胞培養成植株需要應用__________技術,該技術的理論依據是__________.
2019年廣東省廣州市高考生物模擬試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以下關于葉綠體與線粒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都有較大的膜面積,有利于代謝高效進行
B.都需要以水作為代謝的原料
C.都含有DNA和RNA
D.都能生成ATP并為各項生命活動直接提供能量
【考點】線粒體、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
【專題】正推法;細胞器.
【分析】線粒體和葉綠體都是具有雙膜結構的細胞器,線粒體的內膜向內凹陷折疊擴大膜面積,葉綠體的類囊體垛疊形成基粒增大膜面積;線粒體和葉綠體都含有少量DNA和RNA,是能半自主復制的細胞器;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二者的反應都需要水參與;線粒體產生的ATP用于各項生命活動,葉綠體產生的ATP用于光合作用.
【解答】解:A、線粒體和葉綠體都具有較大的膜內面積,有利于提高代謝效率,A正確;
B、線粒體的有氧呼吸和葉綠體的光合作用都需要水分子參與,B正確;
C、線粒體和葉綠體都含有少量DNA和RNA,C正確;
D、葉綠體光反應產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應,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線粒體、葉綠體的結構、功能的比較掌握.
2.下列對果蠅某基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復制時,不會出現差錯
B.一條脫氧核苷酸鏈中,相鄰的A、T堿基均以氫鍵連接
C.全部堿基中,若C占30%,則A占20%
D.轉錄出的mRNA只能指導一條肽鏈的合成
【考點】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專題】正推法;DNA分子結構和復制;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分析】1、DNA分子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苷酸,脫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鍵連接形成脫氧核苷酸鏈,DNA分子一般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組成,兩條鏈上的堿基遵循A與T配對、G與C配對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2、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保證了DNA分子準確無誤地進行,在DNA分子復制過程中,由于外因和內因作用也會發生差錯,造成基因突變.
【解答】解:A、DNA分子在復制時可能會出現差錯,A錯誤;
B、一條脫氧核苷酸鏈中,相鄰的A、T堿基以?脫氧核糖?磷酸?脫氧核糖?連接,B錯誤;
C、由于雙鏈DNA分子中,A與T配對、G與C配對,因此A+C=T+G=50%,如果C占30%,則A占20%,C正確;
D、一條mRNA可以合成多條肽鏈,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DNA分子的結合和結構特點,DNA分子復制,翻譯過程,旨在考查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并對相關知識進行準確識記,
3.如圖是甲、乙兩種單基因遺傳病的家系圖(不考慮基因突變).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乙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與在該家系中的發病率相同
B.乙病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C.Ⅲ7不可能含有來源于Ⅰ2的甲病基因
D.Ⅰ1和Ⅰ2均是雜合子
【考點】常見的人類遺傳。
【專題】遺傳系譜圖;人類遺傳病.
【分析】分析系譜圖:Ⅰ1和Ⅰ2均不患甲病,但他們有一個患甲病的女兒,即“無中生有為隱性,隱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說明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乙病具有傳男不傳女的特點,可能是伴Y遺傳。
【解答】解:A、遺傳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與在該家系中的發病率不同,A錯誤;
B、乙病具有傳男不傳女的特點,可能是伴Y遺傳病,B錯誤;
C、Ⅲ7可能含有來源于Ⅰ2的甲病基因,C錯誤;
D、Ⅰ1和Ⅰ2均不患甲病,但他們有一個患甲病的女兒,這說明Ⅰ1和Ⅰ2均是雜合子,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結合系譜圖,考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要求考生識記幾種常見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特點,能根據系譜圖判斷這兩種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4.下列有關人體細胞生命歷程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細胞凋亡是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B.造血干細胞的分化程度比胚胎干細胞的分化程度高
C.衰老個體中,細胞都處于衰老狀態
D.在適宜條件下,癌變細胞能無限增殖
【考點】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的分化;細胞凋亡的含義.
【專題】正推法;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分析】1、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結果:使細胞的種類增多,功能趨于專門化.
2、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
3、細胞衰老的特征細胞內水分減少,結果使細胞萎縮,體積變小;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細胞色素隨著細胞衰老逐漸累積;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減慢,新陳代謝減慢.
4、癌細胞的特征:失去接觸抑制,具有無限增殖的能力;細胞形態結構發生顯著改變;細胞表面發生變化,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使細胞間黏著性降低,導致癌細胞易擴散轉移.
【解答】解:A、細胞的凋亡是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A正確;
B、造血干細胞為功能干細胞,故它的分化程度比胚胎干細胞的分化程度高,B正確;
C、衰老個體中,也有細胞都處于幼嫩狀態,如造血干細胞,C錯誤;
D、由于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粘著性降低,故導致癌細胞易在體內分散和轉移,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分化、細胞癌變、細胞衰老和細胞凋亡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分化的概念及意義;識記細胞衰老的特征;識記細胞凋亡的概念,能正確區分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識記細胞癌變的特征,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5.下列有關生物變異的敘述,不合理的是( )
A.基因突變會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
B.染色體變異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觀察到
C.可遺傳的變異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D.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重組
【考點】基因重組及其意義;基因突變的特征;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
【專題】正推法;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分析】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1)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這會導致基因結構的改變,進而產生新基因;
(2)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包括兩種類型,①自由組合型: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隨著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交叉互換型: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體),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換而發生重組.此外,某些細菌(如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在人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產生基因重組.
(3)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變異(重復、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體數目變異.
【解答】解:A、基因突變是指DNA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這會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A正確;
B、染色體變異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B正確;
C、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它們可以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C正確;
D、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也能導致基因重組,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生物變異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生物變異的類型及特點,掌握基因重組的兩種類型,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6.下列可“雙向”進行的是( )
A.金絲雀?草的胚芽鞘中生長素的極性運輸
B.縮手反射時興奮在神經元間的傳遞
C.人體血漿和組織液間的物質轉移
D.草原生態系統中狼和兔子間的能量流動
【考點】內環境的組成;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情況;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生態系統的功能.
【專題】正推法;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內環境與穩態.
【分析】1、極性運輸:生長素只能由形態學上端運向形態學下端;極性運輸是細胞的主動運輸.在成熟組織中可以通過韌皮部進行非極性運輸.
2、興奮在神經元間的傳遞是單向的,只能由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導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傳導,這是因為神經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小體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通過突觸間隙,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發生興奮性或抑制性的變化,從而引起下一個神經元的興奮或抑制.
3、能量流動指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喪失的過程.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在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間的密切聯系,可以通過能量流動來實現.能量流動兩大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解答】解:A、生長素在胚芽鞘中的極性運輸只能從形態學的上端運輸到形態學的下端,A錯誤;
B、興奮在神經元間的傳遞是單向的,因為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B錯誤;
C、血漿和組織液可以相互滲透,C正確;
D、能量流動生態系統中是單向流動的,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意在考查學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的能力.
二、解答題(共4小題,滿分39分)
7.洋蔥是高中生物實驗的常用材料.請回答:
(1)利用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觀察DNA和RNA的分布時,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被染成綠色的細胞結構是細胞核.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中沒有而黑藻葉肉細胞中含有的細胞器是葉綠體.
(2)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常選用紫色的洋蔥鱗片葉,實驗中可以根據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質層的位置等的變化來判斷和比較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程度.
(3)觀察洋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時,解離的主要目的是用藥液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使用低倍顯微鏡觀察時,需找到分生區的細胞,其中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所進行的物質準備主要是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考點】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專題】觀察類實驗;蛋白質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有絲分裂.
【分析】1、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分布實驗的原理: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綠和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對細胞染色,同時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的結果是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說明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
2、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步驟:解離(解離液由鹽酸和酒精組成,目的是使細胞分散開來)、漂洗(洗去解離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龍膽紫、醋酸洋紅等堿性染料)、制片(該過程中壓片是為了將根尖細胞壓成薄層,使之不相互重疊影響觀察)和觀察(先低倍鏡觀察,后高倍鏡觀察).
【解答】解:(1)DNA能被甲基綠染成綠色,而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因此利用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觀察DNA和RNA的分布時,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被染成綠色的細胞結構是細胞核.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中沒有而黑藻葉肉細胞中含有的細胞器是葉綠體.
(2)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常選用紫色的洋蔥鱗片葉,實驗中可以根據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質層的位置等的變化來判斷和比較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程度.
(3)觀察洋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時,解離的主要目的是用藥液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使用低倍顯微鏡觀察時,需找到分生區的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其中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所進行的物質準備主要是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故答案為:
(1)細胞核 葉綠體
(2)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的位置
(3)用藥液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分生 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點評】本題考查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分布實驗、觀察細胞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實驗,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較多,如實驗的原理、實驗采用的試劑及試劑的作用、實驗現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
8.人體感染流感病毒后,往往伴隨發燒的癥狀.請分析回答:
(1)人體發燒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毒素或人體T淋巴細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于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最終引起甲狀腺激素(填激素名稱)的分泌量增加,該激素使機體產熱增加.
(2)發燒時多喝水可使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刺激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使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減少,尿量增加,有利于毒素排出體外.
【考點】體溫調節、水鹽調節、血糖調節.
【專題】正推法;體溫調節、水鹽調節與血糖調節.
【分析】1、寒冷環境→皮膚冷覺感受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增加產熱(骨骼肌戰栗、立毛肌收縮、甲狀腺激素等分泌增加),減少散熱(毛細血管收縮、汗腺分泌減少)→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2、當人體失水過多、飲水不足或吃的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受到刺激→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減少.同時大腦皮層產生渴覺(主動飲水).
【解答】解:(1)人體發燒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毒素或人體T淋巴細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于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最終引起甲狀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加產熱.
(2)發燒時多喝水可使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刺激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使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減少,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增加,有利于毒素排出體外.
故答案為:
(1)淋巴因子 甲狀腺激素 產熱
(2)下丘腦 抗利尿激素 增加
【點評】本題考查體溫調節、水鹽調節和免疫調節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
9.請分析回答某湖泊生態系統的相關問題:
(1)湖泊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湖泊群落的重要特征.沉水植物生長于湖泊的中央區域,挺水植物生長于近岸區域,喜濕的植物生長于岸邊,旱生植物分布于離岸較遠處,這種分布主要體現了群落的水平(填“水平”或“垂直”)結構.
(2)湖泊中的腐生細菌和真菌將動物糞便、動植物殘體分解成的無機物可供植物再利用,它們所屬的生態系統成分是分解者,這主要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物質循環功能.
(3)附近的某飼料廠將少量污水排入湖中,但該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考點】群落的結構特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
【分析】1、群落的特征:物種豐富度、空間結構(垂直分層和水平結構)、種間關系、群落演替等;
2、群落的結構
(1)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
意義:植物的垂直結構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所以動物也有分層現象(垂直結構).
(2)水平結構:群落的水平結構主要表現特征是鑲嵌分布.
意義:水平結構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它們呈鑲嵌分布.
3、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無機環境);
(2)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少數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細菌;
(3)消費者:主要是動物,還有少數營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細菌和真菌,還有少數動物,如蚯蚓、屎殼郎等.
【解答】解:(1)湖泊群落的物種組成即豐富度是區別不同湖泊群落的重要特征.濕地中的沉水植物生長于水域的中央區域,挺水植物生長于近岸的淺水.喜濕的植物生長于岸邊,旱生植物分布于離岸較遠處,體現了群落中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結構.
(2)湖泊中的腐生細菌和真菌屬于分解者,能將動物糞便、動植物殘體分解成的無機物供植物再利用,這主要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物質循環功能.
(3)少量污水排入湖中,但該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能通過調節維持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
故答案為:
(1)物種組成 水平
(2)分解者 物質循環
(3)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點評】本題考查了群落的結構及生態系統的結構,要求考生識記群落的結構及特征、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掌握各組成成分的生物類型及功能,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10.玉米是二倍體,體細胞中有20條染色體(無性染色體).控制粒色的基因(A/a)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控制玉米抗病特性的基因(B/b)位于另一對同源染色體(5號染色體)上;純種黃?共≈仓旰图兎N紫粒不抗病植株雜交所得F1表現為黃?共。埛治龌卮穑
(1)要測定玉米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需要測定10條染色體.這兩對性狀中的顯性性狀分別是黃粒、抗病,這兩對基因遵循的遺傳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2)在F2中,黃粒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4種,紫?共〉闹仓曛屑兒献铀急壤 .紫?共≈仓曜杂山慌渌煤蟠,純合子所占比例是 .
(3)現有基因型為BBb的三體玉米植株,能產生基因型為BB、Bb、B、b的4種配子,若染色體數異常的配子(BB、Bb)中雄配子不能參與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參與受精作用,則三體抗病玉米植株(BBb)自交的子代中不抗病植株所占比例是 .
【考點】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及應用.
【專題】遺傳基本規律計算;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分析】根據純種黃?共≈仓旰图兎N紫粒不抗病植株雜交所得F1表現為黃粒抗病,可知這兩對性狀中的顯性性狀分別是黃粒、抗病,則純種黃?共≈仓昊蛐蜑锳ABB,純種紫粒不抗病植株基因型為aabb,雜交所得F1黃?共锳aBb,F1自交所得的F2為黃粒抗。ˋ?B?):黃粒不抗。ˋ?bb):紫?共。╝aB?):紫粒不抗。╝abb)=9:3:3:1.
【解答】解:(1)玉米是二倍體,體細胞中有20條染色體(無性染色體),要測定玉米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需要測定10條染色體.純種黃?共≈仓旰图兎N紫粒不抗病植株雜交所得F1表現為黃?共,故這兩對性狀中的顯性性狀分別是黃粒、抗。刂屏I幕颍ˋ/a)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控制玉米抗病特性的基因(B/b)位于另一對同源染色體(5號染色體)上,因此這兩對基因遵循的遺傳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2)在F2中,黃?共≈仓甑幕蛐陀4種,分別是AABB、AABb、AaBB、AaBb,紫粒抗病的植株(aaB?)中純合子aaBB所占比例是 .紫?共≈仓辏╝aB?)中aaBB占 ,aaBb占 ,則B的基因頻率為 ,b的基因頻率為 .因此紫粒抗病植株自由交配所得后代中,純合子所占比例是BB+bb= × + × = .
(3)據此推斷,讓該三體抗病玉米(BBb)自交,其產生的卵細胞有BB、Bb、B、b,其比例為 1:2:2:1,精子有B、b,其比例為 2:1;故子代中非抗病玉米所占比例為bb= × = .
故答案為:
(1)10 黃粒、抗病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2)4
(3)
【點評】本題考查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及應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
三、[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共1小題,滿分15分)
11.釀酒過程中若操作不慎,所釀的酒可能變酸.分析回答:
(1)釀酒所需的微生物是酵母菌,產生的酒精可以與酸性的重鉻酸鉀 (試劑)發生顯色反應.
(2)在變酸的酒的表面觀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若要對該菌進行初步分離純化,比較便捷的操作是:采用平板劃線法(填“平板劃線”或“稀釋涂布平板”)把它們接種到固體(填“固體”或“液體”)培養基上,經培養得到肉眼可見的菌落.
(3)實驗室中常用高壓蒸汽滅菌法對培養基及器皿進行滅菌.不同培養基的具體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無機鹽.
【考點】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
【專題】實驗性簡答題;微生物的分離、培養和應用;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的制作.
【分析】果酒的制作離不開酵母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代謝類型是異養兼性厭氧型,酵母菌果酒發酵的原理是C6H12O6 2C2H5OH+CO2.果醋的制作離不開醋酸菌,醋酸菌是原核生物,其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實驗室微生物培養的技術的核心都是防止雜菌污染.
【解答】解:(1)釀酒所需的微生物是酵母菌,產生的酒精可以與酸性的重鉻酸鉀反應,變成灰綠色.
(2)在變酸的酒的表面觀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若要對該菌進行初步分離純化,比較便捷的操作是:采用平板劃線把它們接種到固體培養基上,經培養得到肉眼可見的菌落.
(3)實驗室中常用高壓蒸汽滅菌法對培養基及器皿進行滅菌.不同培養基的具體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無機鹽.
故答案為:
(1)酵母菌 酸性的重鉻酸鉀
(2)醋酸菌 平板劃線 固體 菌落
(3)高壓蒸汽滅菌 碳源 氮源
【點評】本題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實驗室微生物的培養,要求考生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熟記酵母菌和醋酸菌的細胞結構特點和它們的新陳代謝類型,明確醋酸菌是嚴格的好氧菌.此外還要求考生熟記微生物培養的相關事宜,明確微生物培養的核心是防止雜菌污染.
四、[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共1小題,滿分15分)
12.回答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培育轉基因植物的相關問題:
(1)培育轉基因植物過程的核心步驟是構建基因表達載體,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體細胞中穩定存在,并且可以通過復制遺傳給下一代,同時,使目的基因表達和發揮作用.
(2)構建基因表達載體時,可利用DNA連接酶連接被限制酶切開的磷酸二酯鍵.
(3)組成基因表達載體的單體是脫氧核苷酸.基因表達載體中的啟動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這種結合完成后才能驅動目的基因通過轉錄(填過程)合成mRNA.
(4)用兩種限制酶XbaI和SacI(兩種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獲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若利用該片段構建基因表達載體,應選用下圖中的何種Ti質粒?甲
(5)將受體細胞培養成植株需要應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該技術的理論依據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考點】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
【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基因工程.
【分析】農桿菌轉化法(約80%的轉基因植物都是用這種方法獲得的)
1、農桿菌轉化法的具體過程:
(1)利用土壤的Ti質粒構建基因表達載體,即將目的基因整合到土壤農桿菌的Ti質粒上.
(2)將整合了目的基因的Ti質粒導入土壤農桿菌細胞內.
(3)利用土壤農桿菌感染植物細胞,該過程實際上是將含有目的基因的土壤農桿菌Ti質粒導入植物細胞內.
(4)含有目的基因的土壤農桿菌Ti質粒進入植物細胞后,可以把自己的一段基因整合到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這段基因中包含了目的基因.
2、原理:農桿菌中的Ti質粒上的T?DNA可轉移至受體細胞,并且整合到受體細胞染色體的DNA上.根據農桿菌的這一特點,如果將目的基因插入到Ti質粒的T?DNA上,通過農桿菌的轉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細胞中染色體的DNA上.
3、農桿菌特點:易感染雙子葉植物和裸子植物,對單子葉植物沒有感染力;Ti質粒的T?DNA可轉移至受體細胞,并整合到受體細胞的染色體上.
4、轉化:目的基因插人Ti質粒的T?DNA上 農桿菌→導入植物細胞→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細胞染色體上→目的基因的遺傳特性得以穩定維持和表達.
【解答】解:(1)構建基因表達載體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體細胞中穩定存在,并且可以通過復制遺傳給下一代,同時,使目的基因表達和發揮作用.
(2)DNA連接酶的作用是在DNA片段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
(3)基因表達載體的本質是DNA,其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苷酸;基因表達載體中的啟動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這種結合完成后才能驅動目的基因通過轉錄合成mRNA.
(4)用兩種限制酶XbaI和SacI(兩種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獲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
甲、該Ti質粒中含有限制酶XbaI和SacI的切割位點,且用這兩種酶切割可將目的基因插入T?DNA中,甲正確;
乙、該Ti質粒中不含限制酶SacI的切割位點,乙錯誤;
丙、該Ti質粒中含有限制酶XbaI和SacI的切割位點,但用這兩種酶切割不會將目的基因插入T?DNA中,丙錯誤;
丁、該Ti質粒中不含限制酶XbaI的切割位點,丁錯誤.
故選:甲.
(5)將受體細胞培養成植株需要應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該技術的理論依據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故答案為:
(1)穩定存在
(2)磷酸二酯
(3)脫氧核苷酸 RNA聚合酶 轉錄
(4)甲
(5)植物組織培養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點評】本題結合圖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操作步驟,掌握各步驟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問題,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307923.html
相關閱讀:2019屆山東濰坊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2019.03)word版
【解析版】湖南省耒陽市振興學校2014屆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 W
北京市朝陽區2019-2019學年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中統一考試
天津市七校2014屆高三12月聯考 生物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指導: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