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學年度高二歷史期末考試一、選擇題1、《左傳》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西周時維持這一體系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級制 D.世襲制2、一位西方學者評論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系和教育!睆奈拿靼l展的角度看,這一轉變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促使中國古代政治A.從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從井田制向小農經濟轉變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 D.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3、《尚書》多次提到“民主”:如“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意思是說,上天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湯,使為民主。對材料中“民主”的正確理解是A.“民主”是指最高統治者 B.中國的民主早于西方C.成湯是民主的領導者 D.商朝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4、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公元前6—5世紀中國、希臘政治發展的特點分別是A.從諸侯國家走向統一/建立起民主政治B.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奠基C.官僚政治趨于完備/確立三權分立機制D.專制皇權正式確立/居民參與公民政治5、某電視專題片中出現了三組鏡頭,分別反映了不同朝代為解決洪水災害,中央政府的運作情況: ①蜀郡洪水為患,丞相與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給皇帝裁決 ②渝州發生洪災,中書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門下省審核后,再交尚書省,尚書省交工部、戶部辦理 ③徐州府爆發洪災,閣臣據皇帝旨意寫成詔書,直送工部、戶部執行賑災。據所學知識判斷,上述歷史場景最早出現的朝代分別是A. 秦、唐、元 B. 秦、唐、明 C. 秦、元、清 D. 漢、宋、明6、時人評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對這番話,下述理解與史實相符的是A.東漢察舉制度的流弊,推舉出來的文人及武將多不勝任B.唐代科舉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門子弟才識多平庸C.宋代科舉取士的結果,導致重文輕武,武將怯于外侮D.明代八股取士的遺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7、中國服飾在不同歷史時期特征各異,如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 “清新”,漢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壯豪放”,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這里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歷史現象分別是( )A、宗法制、“百家爭鳴”、民主政治、新思潮萌發B、郡縣制、“罷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學盛行C、郡縣制、“百家爭鳴”、國家富強、“經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爭鳴”、國家富強、理學盛行8、蘇州博物館有兩種《百家姓》古籍,姓氏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刻本為: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明刻本為:朱奉天運、富有萬方……這種排列主要體現了A.皇權的獨尊 B.宗法制度的強化 C.姓氏文化的豐富 D.文化專制的擴展9、如右圖所示,這一封建王朝A.實行分封制B.實行郡縣、封國并存制C.中央集權與地方政權互不干涉D.處在分裂割據之中10、學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后,探究小組的同學們寫了一些歷史小論文。其中論文標題出現史實錯誤的是A.《略說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軌跡》 B.《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利弊得失淺談》C.《試論清代皇權與相權的相互制約》 D.《隋唐三省六部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11、《國語?晉語》載:“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難,欲擅晉國,今其子孫將耕于齊,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蓖ㄟ^該記載我們可以確信春秋時期A.農民的社會地位迅速提高 B.牛耕開始使用C.各國統治者推行重農政策 D.社會秩序混亂12、“民農則重(持重),重則少私義(議),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裆岜径履﹦t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边@反映出作者①倡導無為而治 ②維護農民利益 ③主張重農抑商 ④維護社會穩定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13、右圖是陜西米脂出土的東漢牛耕畫像石。從圖中我們能讀出的正確歷史信息有:①牛耕在當時得到了推廣②鑄鐵業是當時重要的手工業部門 ③東漢繪畫技術高超④東漢精耕細作技術得到提高A.①②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4、在傳統農業社會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半徑很小,下列解釋不正確的是A、“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B、絕大多數人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中C、土地是主要的生產資料,居民流動性很小D、傳統農業社會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15、2008年7月28日,《奇跡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在中國科技館開幕,重新定義的新“四大發明”——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首次集體亮相。下列關于新“四大發明”史實的陳述,正確的是 ( )A.甘肅放馬灘西漢墓出土的紙質地圖,說明西漢時期的紙張主要用來繪制地圖B.明代嘉興機戶沈大德使用花樓機,大大提高了絲織品的質量C.夏商周三代被稱為我國的“青銅時代”,青銅被大量用于制作禮器、農具、兵器等D.唐朝制瓷業分工細,品種多,北方盛產青瓷,著名的秘色瓷也已出現16、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黃金時代”的標題下寫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意義。下列屬于這場“商業革命”的史實是A.出現獨立經營的商人 B.大量的商業市鎮興起C.生產領域出現工場手工業 D.流通領域出現紙幣17、一位前往洛陽經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陽城中一處專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務、匯兌、裝卸貨物,均極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這棟建筑物里唱戲酬神。這位商人最可能身處那個時代A.漢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18、清人郭嵩燾說: “中國商賈夙稱山陜,山陜人之智術不能望江浙,其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廣,而世守商賈之業,唯其心樸而心實也”,對這一材料理解錯誤的是A.江西湖廣商人善于把握商機 B.晉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誠信C.江浙商人富于經商能力 D.晉商因樸實而從事商業19、《九章算術》中的《均輸章》第27題:“今有人持米出三關,外關三而取一,中關五而取一,內關七而取一,余米五斗。問本持米幾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這則材料反映了A.實行抑商政策 B.漢代關稅的數額相當高C.農業的重要地位 D.對“市”嚴格管理20、從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戰國時期的“民得買賣”這種變化所反映的實質是:A.私田開墾越來越多 B.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生產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權得到承認 D.生產關系的變革21、在一個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答記者關于物價上漲的問題時說:“我一邊看網,一邊腦子里想起一段話。就是‘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溫總理所引詩句體現了百家爭鳴時期A.尚力、尚賢,主張節儉的墨家思想 B.關注民生、注重和諧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發展的法家思想 D.“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22、2009年7月22 ,兩千多年來時間最長的日全食橫掃我國蘇州等地的長江流域。歷史上,西漢宣帝年間發生一次日食時,宣帝即刻下詔說:“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聯之不逮、吏之不稱也。”漢宣帝的認識和做法體現了哪種主張?( )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大一統 C.天人感應 D.無為而治23、《潛伏》使“潛伏”一度成為流行詞,而真正說出潛伏真諦的經典臺詞是(李克農)科網:“在特殊的環境下面,什么都可以靈活應變,但是信仰絕不能變。”歷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異族強權面前,正氣浩然,風骨錚錚,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他的這種氣節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想主流是( )A.黃老之學 B.佛學 C.程朱理學 D.陸王心學24、人們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皇帝”,依靠他拯救眾生。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及皇權的長期統治便凝聚成對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識。農民戰爭并不反對這種意識,企圖用一個“明君”去代替“暴君”。開始對這種看法提出質疑的是A.董仲舒 B.朱熹 C.黃宗羲 D.王陽明25、以下是著名學者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評價,其中屬于評價老子及其道家學說的是A.崇功利,尚干涉,鞏固君權,抑制民權。(蘇淵雷)B.人對自然只能任(順從) 和法(效法),不能違背它。(范文瀾)C.同情公室,反對私門,一味開倒車。(郭沫若)D.其思想深信政府萬能,而不承認人類個性之神圣。(梁啟超)26、《焚書?答耿中丞》說:“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故為‘愿學孔子’之說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謂我愿之歟?”李贄此話的含義主要是A.批判摧殘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獨立思考權利C.揭露道學家們的虛假面目 D.主張親身實踐并學以致用27、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展現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下列表述準確說明下圖場景古代科技成就內涵的是A.中國最早發明了造紙術 B.隋朝時雕版印刷印品精良C.蔡倫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對世界貢獻巨大 D.活字印刷術是劃時代的重大發明28、右圖為近期河南安陽出土的曹操墓石牌!安懿佟爆F身,驚醒“劉備”,四川省彭山縣牧馬鄉蓮花村的劉備墓,再次受到關注。兩墓可能出土的文物是 ①隸書書寫的墓碑 ② 《蘭亭序》真跡 ③大量成熟的青瓷 ④鋼制刀劍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29、印度總理尼赫魯曾說:“世界上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它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優美的……”關于顏真卿字體(右圖)的說法正確的是A.溫柔婉約,如春意柳鶯 B.講究法度與2011-2012學年度高二歷史期末考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204397.html
相關閱讀: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