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高2014屆入學考試文綜測試(歷史部分)1.顧炎武說“盡天下一切之權而收之在上,而萬幾之廣,因非一人所能操也,而權乃移于法。于是多為之法,以禁防之,雖大奸有所不能逾,而賢智之臣亦無效尺寸于法之外,相與兢兢奉法,以求無過而已。于是天子之權,不寄于人臣,而寄于胥吏!亓顭o權,而民疾若不聞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國命乎?”可見顧炎武認為國家衰落的根源是A.皇權高度強化 B.法律過于嚴苛 C.官員不思進取 D.權力寄于胥吏2.《周禮?秋官司寇??氏》載:“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則以水火變之!边@反映了中國古代:A.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 B.動物性肥料的嚴重不足C.勞動人民的勤勞本質 D.農業上重視適時耕作A.B.C.D.4.上海紡織女工楊秀燕從1965年開始記錄家里的每一筆開銷,小到幾分錢,大到幾百元,無一遺漏,一記就是37年。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帳”,卻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當作寶貝一樣收藏起來。它的歷史價值主要在于A.B. C.D.5.1895年,嚴復翻譯《天演論》,宣揚“進者存而傳焉,不進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陳獨秀認為:“求適今世之生存,則根本問題,不可不首先輸入西洋式社會國家之基礎!币陨喜牧戏从车闹行膯栴}是 A.“進化論”成為中國各階層普遍接受的理論 B.晚晴到民國初年中國思想界沒有實質性變化 C.救亡圖存是當時社會思考的焦點 D.中國欲改變命運必須引進西方的制度6.陳獨秀認為:“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保ā缎虑嗄辍返6卷1號)這段話 A.倡導以民權之說作為政治制度改革的理論基礎 B.主張以民主科學精神重新評估中國傳統文化 C.呼吁尊師重教,倡導認真學習 D.號召中國人民向十月革命學習7.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一方針主要在哪兩個領域展開 ①政治領域 ②文學藝術領域 ③經濟領域 ④科學研究領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8.“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是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其中“不折騰”是吸取了建國以來哪些歷史事件的教訓①農業合作化運動②大躍進運動③人民公社化運動④文化大革命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9.從古希臘羅馬的民主制到近代西方代議制的發展中,可以看出人類對理想的共同追求是A.社會公正 B.三權分立 C.民主共和 D.共產主義10.在19世紀后期的西方社會,上、中等階層激烈反對國家為促進較大的社會平等而做出的任何干預。他們論證說,他們應得到幸福和成功,因為他們已證明自己較無能的窮人更“適合”,而且,大公司對小公司的兼并是“生存斗爭”的一部分。這種觀點 A.由達爾文提出 B.受到了進化論的影響 C. 由凱恩斯提出 D.受到了相對論的影響11.列寧說:“毫無出路的處境十倍地增強了工農的力量,使我們能夠用與西歐其它一切國家不同的方法來創造發展文明的根本條件”。十月革命“用與西歐其它一切國家不同的方法”的含義是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來奪取政權 B.以社會主義的方式推進國家的現代化 C.開創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 D.利用商品、市場和貨幣關系發展經濟12.“它對戰后世界經濟的恢復、發展和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它主要是美英兩個國家為維護戰后自身利益而進行斗爭、達成妥協的結果,帶有明顯的西方金融霸權主義的色彩! “它”指的是 A.布雷頓森林體系 .雅爾塔體系 C.關稅與貿易總協D.歐經濟共同體分)材料一 唐分官階為九品……中書令門下侍中及尚書令皆為三品官。若論此三省之來歷,尚書本是皇宮內廷秘書……中書依官名論,也即是在內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則是在宮中奉侍皇帝。故就官職名義言,這三個官原本都是內廷官。中書主發令……門下省所掌是一種副署權……尚書省則僅有執行命令之權。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依據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的特點。依據所學知識,分析唐朝這樣設置官職的目的。(8分)材料二 從世界史的觀點看,美國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獨立宣言》已宣布:“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庇谑,美國人民在革命期間和革命之后,通過了旨在使這一宣言不僅在紙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實現的種種法律。他們沒收并分配了親英分子的大地產,將公民權擴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婦女)都擁有了選舉權。許多州政府通過了禁止輸入奴隸的法律。已建的教會被廢除,宗教信仰自由成為國家的法律。十三個州都正式通過了包括人權在內的憲法,這一憲法保證公民天賦的權利。一個獨立的共和國在美洲的建立,在歐洲被廣泛地解釋為:它意味著啟蒙運動的思想是切實可行的――一個民族有可能建立一個國家,有可能制定一種建立在個人權利基礎上的切實可行的政體。于是,美國成為自由和機會的一個象征,作為一塊新的、沒有歷史負擔和枷鎖的大陸而受人羨慕。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評述材料二中對美國革命的認識。(8分)材料三 1868年6月11日,日本新政府公布了政府組織法,即《政體書》。其中規定“天下之權力皆歸太政官”,“太政官之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使無偏重之患”。其中 “議政官”分設上下兩局,上局主要由政府官員組成,“掌管創立政府、制定法律、決定機密政務”以及“明賞罰、定條約、宣戰、議和”等權力;下局由各藩推舉的貢士(優秀人才)組成,主要任務是討論租稅、驛遞的章程、造貨幣等,實際是上局的咨詢機構,而無決定權。行政官輔佐天皇督理一切政務,完備天皇親政的體制。刑法官掌刑法、監察、裁判、警察等司法權。――摘編自伊文成、馬家俊《明治維新史》(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日本新政府的太政官體制。(8分)14.近來霧霾天氣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現代社會對健康的關注已提到相當的高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8分)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發生了一次“霾災”,數日霧霾不散,導致通惠河上的漕運停止,京城多處糧倉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員到天壇祭天外,還親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緒年間京城曾出現一次嚴重的“霾災”,數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內“祭天驅霾”。而民間遇有“霾災”出現時,人們多到龍王廟前拜求龍王“驅霾祈雨”,并在莊稼種植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現了一次 “霾災”,京畿之農人“蕓鋤時令苗稍疏,預防風霾”。 ――《古代北京“霾災”的記載》(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對“霾災”采取了哪些做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8分)材料二 近代中國知識界較早就開始關注空氣污染問題。當時的報刊對近代西方工業化過程中所發生的大氣污染現象多有報道評論,并警醒國人:“各國人士,漸漸對這個問題加以注意。東京警察當局已于最近舉行煤煙防止宣傳,開始‘都市凈化運動’了!苯詠碚兔耖g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氣污染)。政府頒布一些條例、實施工廠檢查,開展工廠安全運動、平民新村運動,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煙被周圍居民視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煙囪等減輕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陸上交通管理規則,其中規定“汽車行駛時,不得瀉放發出巨響或含有煙霧惡臭氣體”。廣州市政府制定頒行車輛肩輿交通規則,其中規定“車夫須常注意車機潔凈。勿許機油飛燼,及放出穢氣等弊”。濟南市政府也頒布過取締市區桐油煎熬的法規。 ――《中國近代城市大氣污染及治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民國時期“空氣污染”的原因。(4分)材料三 1952年,處于急速發展期的英國倫敦,終于嘗到了工業污染帶來的苦果:l2月5日至l0日,倫敦市內空氣污染嚴重,導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這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措施整治環境。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啟示錄:1952,被霧霾扭轉的英國》(3)根據材料二、三,分析中英兩國在處理類似問題上的異同點。(12分)(4)今天中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你認為我國在今后城市化的進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4分)入學考試文綜測試(歷史部分)答案1.A 2.A 3.A 4.D 5.C 6.B 7.D 8.C 9.A 10.B 11.B 12.A13.(1)內廷官變為政府官員(外廷官);三省分工負責,互相牽制。(4分)提高辦事效率,加強皇權。(4分)(2)評述:創造出新的共和制政體;實踐了啟蒙思想的基本原則;實現了政教分離;用憲法和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天賦權利。(4分,任答2點即可)體現了美國資產階級的首創精神;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對人類的政治民主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4分,任答2點即可)(3)太政官體制力圖仿效歐美國家的三權分立體制,形式上實四川省成都七中2014屆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236053.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