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學質量檢測(一)文科綜合歷史部分試題12.祖先祭祀是古代社會與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宗廟活動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資格。此規定源于A.宗法制 B.分封制 C.“推恩令” D.郡縣制13.有的朝代出現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分離的現象,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談到某個朝代的后期“立國于西北而植根于東南”。這個朝代可能是A.西漢 B.唐代 C.北宋 D.明代14.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演進的曲線圖示。與d點直接相關的是A.孟子、荀子 B.董仲舒、主父偃 C.朱熹、王守仁 D.李贄、王夫之15.有研究者認為,近代以來中國出現過五次大的留學熱潮。其中20世紀初的留學熱潮A.多選擇蘇俄為目的國 B.政府起了主要推動作用C.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鞏固了清政府的統治16.當《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傳回時,消息靈通的中國人群情激昂。蔣介石日記載:“排日風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國國民第一次之示威運動,可謂破天荒之壯舉。”此“壯舉”是A.新文化運動 B.五四運動 C.國民革命運動 D.國共合作17.有一記錄反映了新中國外交歷程的12集紀念光盤,每一集的標題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外交特點。其中反映了20世紀后半期中蘇關系特點的標題是A.“求同存異”“患難與共”“情深意長”B.“分道揚鑣”“冤家路窄”“峰回路轉”C.“若即若離”“冰釋雪融”“錦上添花”D.“一往情深”“風云突變”“重歸于好”18.企業家柳傳志回憶說:過去報紙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爭,全是社論。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報》竟然登載如何養豬的報道,(感覺)氣候真的要變了!柳傳19.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中說:“,A.主張人是自由和獨立的 B.反對宗教信仰C.認為教皇無權閱讀《圣經》 D.支持廢除基督教20.蘇聯史研究專家聞一在他的著作《凱歌悲壯》里,把蘇聯的歷史依次分為五個時期:凱歌年代、退卻年代、剝奪年代、戰爭年代、戰后年代。其中“退卻年代”是指A.俄國十月革命時期 B.戰時共產主義時期C.新經濟政策時期 D.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時期21.思想領域的進步推動了科學的發展。下列各項能夠印證這一結論的是A.文藝復興與經典力學 B.宗教改革與生物進化論C.啟蒙運動與牛頓力學體系 D.馬克思主義與相對論22.它的簽訂,至少體現了三方面的意義,首先,制定了國際貿易活動的“行為準則”使國際貿易行為規范化、國際市場秩序化。其次,通過大幅度地削減關稅和限制非關稅壁壘,奠定了國際自由貿易的基礎。最后,充當國際“商務法庭”,發揮貿易仲裁作用!八笔侵窤.布雷頓森林體系 B.雅爾塔體系C.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D.歐洲經濟共同體23.“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這話聽來好像很對,沒有材料你出什么貨?沒有史料你寫什么歷史?但深入追尋一下,也是有問題的!裕皇且环植牧铣鲆环重洠峭环植牧显诓煌说哪X袋里,在不同時代的人的腦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貨。對這段話理解最為準確的是A.史料是歷史學的重要基礎 B.史料解讀當遵循邏輯性C.史料蘊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讀具有主觀差異38.(26分)危機一詞,含有險境和機會并存的意思。某種意義上,改革就是倒逼促進的,危機成為改革的催化劑,而改革的成功與否,除改革自身的因素外,與相應的社會環境等客觀條件也有密切的關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29年10月美國股票市場出現大崩潰,開始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危機,羅斯福上臺后大刀闊斧地實施“三R”,即復興、救濟、改革。材料二 中國今日根本之危機,全在經濟之殘破。以致國民生活日益困窮……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紀之今日。(一)振興農業悉以合作社為基礎……(五)促進工業……由政府分別保護并獎勵之。(八)調整金融……健全貨幣政策與匯兌政策。——蔣中39.(2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冊語文課本收錄的文章統計表。類別或者內容馬列經典著作和政論文本土文學農業、工業傳統教育和憶苦思甜篇數151394材料二 2004年,廣東教育出版社編寫的語文新教材中特設了“走近經濟”單元,收錄了經濟學家王則柯的《錢》、茅于軾的《市場經濟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谌私贪嫘W語文教材中,有關外國選文有92篇,占所有課文的20%,內容涉及科學、人文、自然、風物等各個方面,而且,選文所涉及的國家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訟BCBBDBACACD38.(26分)(1)問題:銀行倒閉;企業破產;農產品滯銷;失業劇增;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社會矛盾尖銳。(4分。任意一點1分,不超過4分。) 措施:整頓財政金融;調整工業生產;調節農業生產;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等。(6分。任意一點2分,不超過6分。)(2)背景:國家經濟“殘破”;“國民生活日益困窮”;中國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4分。任意一點2分,不超過4分。) 影響:促進了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分。表述為具體的工商業、農業、金融業的恢復和發展,同等給分。;為抗戰勝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2分)相似:采取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2分)(3)改革和調整:國家大力干預經濟(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人民資本主義;經營者革命;建立福利國家;發展第三產業等。(4分。任意一點2分,不超過4分。)影響:戰后資本主義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2分)39.(26分)(1)特點:馬列原著和政論文章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農業建設的文章。(4分) 背景:中蘇關系逐漸惡化,對社會主義發展的爭論;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主義建設大規模展開,強調有限發展重工業;“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影響。(6分。任意一點2分,不超過6分。)(2)變化:內容更豐富多樣;突出經濟;選編外國文學作品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4分。任意一點2分,不超過4分。) 原因: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科教興國、三個面向等教育方針的提出;人們思想進一步解放;經濟全球化的影響。(8分。任意一點2分,不超過8分。)(3)教材作為教育的載體,它具有時代特色;為社會發展服務,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每天發布最有價值的高考資源 每天發布最有價值的高考資源 每天發布最有價值的高考資源www.gkstk.cn廣東省佛山市2014屆高三教學質量檢測(一)歷史試題(WORD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250876.html
相關閱讀: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廣東省“十二校”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