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浙江寧波市2013屆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試卷說明:

浙江寧波市2013屆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歷 史 試 題第I卷(選擇題,共50分)一、本卷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王景)遷廬江(位于安徽)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犁耕,由是墾辟倍多,境內豐給!薄逗鬂h書》的這段記載反映當地 A.大力治理黃河基本消除了水患 B.采用鐵犁牛耕提高了農業產量 C.推廣曲轅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積 D.農民豐衣足食促進了商業發展2.與漢朝、魏晉時期相比,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對當時社會的進步意義主要在于 A.能選拔到道德優異有議政能力的人 B.有利于鞏固豪強地主的統治地位 C.有利于選拔人才,擴大統治基礎 D.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3.蘇軾認為“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唐代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的一大高峰。下列各項中,與該現象的產生無關的是 A.統治者注重理學,重視文化的發展 B.唐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C.政府鼓勵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文化繁榮 D.注重對外文化交往,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4.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以下有關明朝國家管理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廢除了丞相,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B.注重人才選拔,鼓勵思想自由發展 C.鼓勵發展對外貿易,擴大對外交往 D.保護資本主義萌芽,扶植新的經濟因素的發展5.《大學》里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蓖蹶柮鞯哪囊粋主張剛好與之契合? A.知行合一 B.存天理,滅人欲 C.心外無物 D.致良知6.“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循天下之公”,這些觀點 A.是皇權強化、傳統社會生產關系發生變化的反映 B.是批判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的呼聲 C.反映了軍機處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現實 D.是對當時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應7.2012年6月象山小白礁I號沉船打撈出水了“盛源合記”玉。ü糯烫柹處偷挠≌拢⑽靼嘌楞y幣、精美青花瓷、銅器、錫硯臺等773件器物。同時還出水了寧波特產的用于壓船艙的梅園石,另外還出水了29枚銅錢,以“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為多。根據上述情況,下列推斷不正確的是 A.從出水實物可以推斷沉船的年代可能為清朝中晚期 B.從出水物品可以推斷這是一艘商貿運輸船 C.從出水梅園石可以推斷此船可能是從寧波出發或停靠過寧波 D.從出水的西班牙銀幣可以推斷此船曾到西班牙進行過商業貿易8.《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賊之。”該社會現象的改變開始于 A.明末清初 B.清末民初 C.新中國成立后 D.改革開放后9.從《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再到《辛丑條約》的簽訂,主要反映了 A.資本主義侵華國家的不斷增多 B.資本主義不同階段的對外侵略特征 C.中國通商口岸開放的不斷深入 D.資本主義商品輸出的侵略要求10.有學者提出了“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的觀點。其中“第一次巨變”當指 A.由君主專制走向共和 B.由落后走向富強 C.由愚昧走向科學 D.由封閉走向開放11.讀圖1中國面粉出口增長趨勢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社會為面粉業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B.面粉業是當時中國的第~大工業 C.面粉出口的增長得益于歐洲對面粉需求量的增加 圖1 D.南京國民政府保護工商業促使民族資產階級投資面粉業 12.美國學者特里爾在其著作《毛澤東傳》里這樣評價毛澤東在某時期的作用:猶如摩西率領以色列入走出埃及。把一個由不同成份組成的群體加以鍛煉,使之變成一種對自己事業深信不疑的強有力的運動。該評價所對應的事件應是 A.國民大革命的爆發 B.南昌起義的發動 C.長征的勝利 D.新中國的成立 13.圖2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至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的 國內生產總值結構圖。下列對此圖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一五”時期農業比重大,在于國家重點發展農業 B.“二五”時期農業比重下降主要是自然災害造成的. C.“二五”時期工業比重上升是政企分開的結果 D.第三產業比重基本穩定,原因是當時實行計劃經濟14.圖3是某一時期的“結婚證”,從中反映了①結婚有法可依 ②“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對個人生活的影響③“結婚證”突顯了深刻的時代烙印 ④法治完全遭到破壞A.②③④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圖315.《春天的故事》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的故事。下列事件發生在1979年的有:①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②中美建立外交關系,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廴珖舜蟪N瘯鷾试O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 ④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16.下列事件與鄧小平主持或支持有關。請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①支持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②恢復高考制度 ③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④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17.圖4中的三個標識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根據中國國情在不同地區先后設立的管理制度。三者的共同之處是A.都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不同的社會制度B.都實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體制C.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統一管轄和行使主權D.都有較大的自治管理權和行政自主18.美國《時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雜志封面(圖5)。封面標題為“CHINA’S NEW FACE-What Reagan Will See”(意為中國的新面貌,里根將會看到什么?)。里根這時來中國,可能會看到的標語是A.與火箭爭速度,和日月比高低B.一國兩制、和平統一C.開發浦東、開放浦東D.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下面是某同學對中國共產黨歷次會議召開時間、會議內容及意義的整理,其中完全正確的是20.《中國農民調查》記載:小崗村前任書記沈浩認為小崗村現在發展遠遠落后于其他明星村,原因正是當年的分田到戶。小崗村的土地分散,還是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只能解決吃飯問題,不能解決發展問題。中國現在發展的比較好的明星村都是靠集體經濟壯大的。對此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A.當年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是個錯誤的決定 B.分散的家庭經濟不適合現今社會化大生產 C.只有國有經濟,才能保證經濟的健康發展 D.中國所有的農村地區僅適合發展集體經濟21.17世紀,原產美洲的高產作物土豆傳入中國。與此相關的背景是 A.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而引進 B.鄭和下西洋時從美洲帶回 C.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時帶入 D.新航路開辟后,由于世界聯系加強而傳入22.據統計,英國煤炭消費量從.1800年的1000萬噸,猛增到1856年的6000萬噸。下列各項中,與該現象的出現無關的是A.蒸汽機的推廣使用B.煤炭開采能力的提高C.“鐵路時代”的到來D.煤炭發電的需要23.19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位英國人來到美國,在那里進行了建立人人平等的“新和諧公社”理想社會的嘗試。公社所有成員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和諧”相處。下列關于這一“嘗試”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這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 B.這一設想在當時社會是無法實現的C.這一做法與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 D.這一嘗試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起了重要作用 24.導致圖6(出自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中 1980年后中蘇兩國糧食產量出現不同趨勢的原因 是:①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 改革的決定》開始了農村的改革②中國實行“包 產到戶”,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③戈爾巴喬夫的經濟“加速發展戰略”陷于困境④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 圖6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25.法國是二個富有藝術氣息的國度,下列成就與法國有關的是①開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②最先打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旗號 ③產生了最為著名的后期印象主義畫家④放映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 A.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第II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第26題1 9分,第27題1 4分,第28題1 7分,共50分。26.(19分)近年來隨著國際政治力量的消長和重組,體現在地緣政治不斷有熱點凸顯,有的媒體甚至以“新一輪冷戰”來形容當前的國際關系。這一現象也引發了學術界對一戰后美蘇冷戰的重新關注。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冷戰爆發以來,國際學術界對冷戰起源的研究持續不斷先后出現了“正統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等三個學派!罢y派”在40~50年代占據主流。他們認為,蘇聯尋求世界霸權是導致冷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修正派”在60年代成為主流。他們認為,冷戰的爆發應該由美國負責。資本主義的經濟需要一個世界體系,而美國的決策者們擔心.蘇聯和其周圍的共產黨國家會與世界經濟體系相互隔絕,因此對蘇聯發動了冷戰!昂笮拚伞庇70年代興起。他們認為,美蘇兩國的實用主義政策,以及雙方的一系列決策錯誤與誤解,是冷戰發生的重要原因,雙方對冷戰的爆發都負有責任。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把研究的視野擴大到了歐洲和亞洲,探討浙江寧波市2013屆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251273.html

相關閱讀: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