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中2014屆高三第四次質檢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時間:9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 2015.12.17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內容。這反映了當時A.農業的收成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B.農業生產已是重要的經濟活動 C.巫師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織者 D.自然環境惡化影響農業生產 3.雍正帝統治時期,清朝中央機構出現三足鼎立狀態,下列表示正確的是? A B C D 4.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理學家辯論,甲方批評乙方做學問“支離”,乙方批評甲方做學問“太簡”。下列各項中,屬于當時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的是A.格物致知 B.發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5.《十二銅表法》第9表規定:“不得為了任何個人的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對刑事判決不服的,有權上告……任何人非經審判,不得處死刑!痹摋l款體現了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B.審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權益C.制定法律的權力掌握在議會手中D.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 6.人們在研究歷史中,由于立場和觀點的差異,對歷史事件的解釋(評價)往往會有不同,如關于鴉片戰爭這一事件:過去,英國史學家總以英國利益為中心來理解;我國史學家則從民族命運來思考這一戰爭;在當今文明史觀認識下,人們又會有新的結論。能正確反映上述說法的排列是A.英國史學觀/侵略戰爭,中國史學觀/文明沖突,文明史觀/商業戰爭B.英國史學觀/侵略戰爭,中國史學觀/商業戰爭,文明史觀/文明沖突C.英國史學觀/商業戰爭,中國史學觀/侵略戰爭,文明史觀/文明沖突D.英國史學觀/文明沖突,中國史學觀/商業戰爭,文明史觀/侵略戰爭 7.以下對上海租界的描述中,最能說明租界為“國中之國”的事實是A.租界內公園禁止讓華人入內,引發華人抗議B.美英等國聯手成立了工部局C.租界內租地建屋、開設店鋪等事,須先由外國領事發給執照D.租界有下水道、自來水、路燈和平整的街道 8.《十三行史料展》記述鴉片戰爭前夕廣州十三行的興盛說明....—17世紀在歐洲被稱為。用全球史觀審視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是.A.第①段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始于新航路的開辟B.第②段英法完成工業革命加緊殖民擴張 C.第③段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是英國D.第④段說明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把殖民擴張推向頂峰 18.右圖反映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 “甲線段”所示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主要得益的經濟理論是A. 社會主義的高度計劃經濟 B. 自負盈虧的分配管理制度C.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D. 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形勢觀 19.1958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大規模地搜集全國民歌》的社論,各地報刊紛紛開辟民歌專頁、專欄,僅半年時間,全國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種。數月內旅客們在上海列車段“旅客意見簿”上寫下的詩歌達5300多首。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國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進步C.政治活動強烈影響到文化藝術 D.社會主義的文學創作空前繁榮 20.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頒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為全民財產,禁止土地買賣、出租等。糧食稅頒布后的1922年,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頒布了《土地勞動使用法》,允許出租土地和使用雇傭勞動。該政策的出臺和實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徹底廢除 B.農村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認C.農業改革進一步發展 D.商品經濟的主導地位得到鞏固 21.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后,美國商品獲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場,國內商品價格也有一定提高,債務人特別是農民的債務負擔減輕了將近一半。對這些變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 整頓財政金融B. 調整農業結構. 復興工業生產D. 實行社會救濟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主權正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此現象反映了A.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 B.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C.政治多極化趨勢加強 D.國際組織多元化趨勢材料一 內閣位于英國行政組織這座金字塔的頂端,是實際上的最高行政機關,擁有最高的行政權,被稱為“立法與行政的連鎖”、“政治拱門的基石”!慝I成《英國政體與官制史》(1)結合18世紀上半期的相關史實,指出英國內閣被稱為“立法與行政的連鎖”的具體表現。(4分)材料二 一個國家使用的所有商品,應該在國內加工制成……應日日夜夜地尋找機會把國家的剩余貨物以制成品形式推銷給這些外國人,以換取黃金和白銀……除非出于重要的考慮,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進口國內有充分供應且質量良好的商品!T?霍尼克(1638—1712)(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觀點,指出其觀點反映了什么經濟思想?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英國政府踐行這一經濟思想的具體措施。(7分) 32.(15分)雖然戰爭的噪音從來沒有在人類生活的這個星球上停止過,但全世界人民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對和平的追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科爾和施密特70年代訪華時,鄧小平作為副總理曾經會見過他們。在會談中,當時中國曾堅持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觀點,但德國客人則表示了不同意見。毛澤東在會見施密特時曾說,他知道蘇聯要干什么,將要發動一場戰爭。而施密特則認為大的戰爭不可能發生。材料二 10年后,鄧小平在會見這兩位德國客人時舊話重提,但觀點卻發生了變化。鄧小平說:那時你們來訪問,我們曾經談到戰爭危險,F在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一點變化。我們感到戰爭危險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爆發的因素在增長。他強調:中國最不希望發生戰爭,中國太窮,要發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環境里才有可能。 (以上材料摘編自蘇臺仁4分)(2)觀點:反對商品進口,保護本國商貿發展;鼓勵制成品出口,賺取海外資金(2分);思想:重商主義(2分);措施:頒布《航海條例》;鼓勵出口,建立海外貿易公司,支持工商業者參與貿易競爭;參與殖民爭霸斗爭,占領殖民地。(3分)(3)背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漲”問題;凱恩斯主義失靈,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理論大行其道;各國紛紛探索新的經濟發展和調控模式。(3分)特點:英國政府一直介入經濟活動;根據經濟發展不同狀況,政府介入的程度和方式有所變化。(4分)32.(1)原因:兩極格局中,美蘇爭霸;中蘇關系惡化;開展“文革”,以階級斗爭為綱,“左”傾思維盛行。(3分)(2)觀點:感到戰爭危險仍然存在。(1分)論證:兩極格局,冷戰尚未結束;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國際經濟舊秩序使南北差距繼續拉大。(3分) 觀點: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爆發的因素在增長。(1分)論證:多極化趨勢加強;歐共體、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壯大;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密切。(4分) 觀點:中國最不希望發生戰爭。(1分)論證:中國進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俄國克里木戰敗——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黑船事件 ——明治維新甲午戰爭 ——戊戌變法福建省福州八中2015屆高三第四次質檢考試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254125.html
相關閱讀: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