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4學年上學期高三年級第七次周練歷史試卷考試時間:2015年10月本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 (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恩格斯說:“在新的設防城市的周圍屹立著高峻的城墻并非無故:它們的壕溝深陷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們的城樓已經聳入文明時代了!逼浜x是( )A.這些城址體現了政治權力已經形成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強制性力量 B.早期國家尚未形成 C.氏族制度處在父系階段D.這些城址明顯體現了等級制森嚴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談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時說:“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于天,爭乃不生!币罁鶎W知識可知這里的“天”是指( )A.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 B.表現自然現象的天道C.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確定繼承人選的天子《左傳》記載,晉國趙鞅率軍與鄭國交戰于鐵,臨戰發表誓詞:“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边@反映出當時晉國( )A.分封制度受到沖擊 B.郡縣制度全面推行C.宗法等級秩序變動 D.國家政權趨向松散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迅速崛起!笆颗c一般社會成員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他們往往能超越個人經濟地位和階級背景的狹隘限制, 從社會進步、國家興旺、民眾富足的宏觀角度和長遠目標上思考政治人生!币韵卵哉撃艹浞煮w現該觀點的是( )①士有懷居,不足以為士也 ②士可殺不可辱 ③士志于道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A①②③ 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漢武帝曾言:“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凌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后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后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睂Σ牧侠斫獠徽_的是( )A漢武帝認為漢朝制度不成熟、不完善,所以要進行變革B.漢武帝欲變革制度以傳后世C.漢武帝變更制度是為了解決王國問題D.漢武帝認識到出師征伐將勞民傷財宋、明以來中國歷史存在大量“官無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現象有史料載,胥吏們“父以傳子,兄以傳弟,錢糧出入,盡歸掌握”。對這一現象理解不正確的是( )A.說明了宗法制分封制的長期存在 B.實際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結果C.導致國家組織能力被嚴重地削弱 D.使得國家財政稅收改革往往阻力巨大元朝行省有權參與議定路府州縣所掌的賦稅數額、征收方式,也擁有對路府州縣賦稅額高低上下、此增彼減的調整權。鎮戍與淮河以南的漢軍諸萬戶及新附軍等,則直接由行省管轄。材料表明元朝( )A地方享有自治權 B.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 C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雙重性 D.地方權力被嚴重削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數應以5040人為上限,因為這個數字是個人能認識并充分交流的極限。關于他的這一想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造就了古希臘城邦小國寡民的特點B.說明柏拉圖反對雅典民主政治制度C.柏拉圖認為民主制度不適用于希臘城邦D.與我國的道家思想有某些類似之處英國1701年頒布的《王位繼承法》規定:當今國王和丹麥安娜公主死后且無后嗣時,為保障我們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訂更詳明的規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這應當由國王陛下得貴族院和平民院議員的同意,以國王的權力加以規定。該規定說明英國( )A.議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來限制王權 B.議會與國王在政治權力上實現了平衡C.國王有權獨立確定英國王位繼承人 D.國家權力重心開始由國王轉移至議會1“美國憲法的目的是規范和限制政府的權力,以保護人民免受惡政之苦。換句話說,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惡,而非被治者之惡!边@一觀點體現了美國1787年憲法( )A.體現分權制衡原則 B.人民獲得廣泛的民主自由 C.符合美國大多數人的利益 D.使美國政府處于無權地位1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參議院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任期六年。漢密爾頓解釋美國設立參議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夠“推行正當之措施”,所以應該對參議員“予以較長之任期”。其主張對參議員“予以較長之任期”主要是考慮到( )A.參議院的穩定決定美國政局的穩定 B.在美國立法權高于司法權C.“權力制衡”是美國憲法的基本精神 D.參議員專司其事才能提高其專業能力1、“防止濫用權的第一道防線當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選舉、監督和罷免官員的權力。國會由人民選舉產生,對政府來說最重要的錢袋主要由民選的眾議院來掌管,表達自由的權利保證了輿論監督的實施?偨y雖然由選舉團產生,但選舉人不得由議員或官員兼任,保證了立法和行政兩大部門的人選由選民決定。”這段話體現的主要觀點是( )A人民是防止濫用權力的唯一防線。B.立法和行政權必須分立C人民選舉和監督政府,是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的有效途徑。D人民管理政府的錢袋就是防止腐敗的有效途徑。13.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當路易十六執政時,他所繼承的是一個自路易十四時代就已經達到空前鼎盛的專制的王朝!蟾锩窃谌嗣駥琳惺茏钶p的地方爆發的……在大革命之前,歐洲國家幾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農奴制,而法國在14—15世紀就廢除了農奴制。法國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財富增長得更快……經驗告訴我們,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候!弊髡哂^點的實質是( )A.革命前法國的社會矛盾并不尖銳B.專制社會里,君主改革容易帶來危險C.經濟繁榮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D.經濟繁榮加速了革命的到來《拿破侖法典》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這一條款體現的原則是 ( )A.天賦人權 B.人權至上 C.契約自 D.自由平等從19世紀50年代末俾斯麥對德國未來制度做了這樣的構想:既能保持普魯士王朝和容克階級的政治統治優勢,又能在經濟方面照顧資產階級的利益,并使兩個階級利益互相融合,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基礎。這種設想在1871年帝國憲法中加以定型,最終促成了德意志新體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專制制度與民主制度并不沖突 B.統一使德國資產階級利益全面保障C.統一后德國制度更具有專制色彩 D.德國的政治體制適合國情19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過《禁止污蔑太平天國案》,蔣介石稱贊說;“太平天國之歷史,為十九世紀在東方第一光榮之歷史!钡, 1930年后國民黨政權對太平天國運動則進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導致這種轉變的原因應該是( )A.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 B.國民大革命的興起C.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的興起 D.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17.歷史學家田玄認為:“辛亥革命走向沒有從南方推進到北方,沒有從長江流域推進到全國!纬筛锩\動沿海、沿江城市先進內地和邊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進,北方城市落后先進的城市成為革命的舞臺,落后的城市成為反革命的基地!痹斐蛇@種情況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國城市現代化動向的不平衡B.經濟重心的南移C.清朝統治中心在北方D.南方交通發達當得知國民政府將要進行北伐時,莫斯科的聯共(布)和共產國際表示了強烈的反對。1926年6月下旬,共產國際遠東局主席經斯基到達上海,勸說陳獨秀及中共中央放棄對北伐的支持態度。蘇聯方面反對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認為北伐只是一種討伐軍閥的行為,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義B.不希望看到資產階級性質的國民黨統一中國 C.害怕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引來帝國主義的聯合干涉進而危及自身D.認為國民黨和共產黨在當時實力弱小,開展北伐必遭失敗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諸問題》中寫到:“鄉村是統治階級的四肢,城市才是他們的頭腦與心腹,單只斬斷了他的四肢,而沒有斬斷他的頭腦、炸裂他的心腹,還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边@表明( )A.中共還沒有找到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B.他認清了當時中國的國情C.他認識到農民階級力量的偉大 D.中共黨內對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認識不一致2有學者認為,俄國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完成了“從沙皇政府的專橫恐怖到廣泛的政治自由的急劇轉變”。列寧在二月革命后不久也承認:“目前在世界各交戰國中,俄國是最自由的國家!庇纱丝梢钥闯觯 )A.臨時政府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性質 B.臨時政府代表了廣大俄國人民的利益和要求C.列寧支持臨時政府采取的各項政策 D.列寧承認了臨時政府的合法性21957年西歐六國簽訂《羅馬條約》。對此,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會見法國代表團時說:“(歐洲)共同市場建成的那一天,將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贏得戰爭(指“冷戰”)勝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國支持“共同市場”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美國希望歐洲一體化為美國霸權服務 B.歐洲一體化旨在擺脫美蘇“冷戰”的威脅C.歐洲一體化增強了其對抗美國的實力 D.“冷戰”的形成是歐洲一體化的必備條件 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在《中國大趨勢》一書中,形容中國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為連接紐帶,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領導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參與為結構特征的“縱向民主”,是一種有別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橫向民主”)道路,使中國穩定轉型,避免了以往西方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資源浪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中國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 B.政治協商是中國民主政治的特點 C.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無需借鑒西方 D.“中國模式”應該在世界各國推廣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達《浙江省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規程(試行)》通知,標志著該省在全國率先推廣“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這個模式被學術界形容為“三權”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領導權、村委會的行政權之外,另設立村務監督委員會,以監督村干部執行村務。對于上述事實,最恰當的表湖北省普通高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第七次周練 歷史試題 Word版含解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14637.html
相關閱讀: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廣東省“十二校”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