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6屆高三生物寒假作業答案輔導(蘇教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門類。以下是生物網為大家整理的2016屆高三生物寒假作業答案輔導(蘇教版),希望能幫助大家在寒假期間鞏固復習。

1.下列化合物和結構中,由相同元素組成的是

A.纖維素、胰島素、高爾基體B.ADP、轉運RNA、mRNA

C.脂肪、核苷酸、中心體D.抗體、酶、內質網

2.圖甲表示以一條模板鏈合成一條子鏈的過程,圖乙表示生物體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圖甲所示過程對應圖乙的②過程B.③④過程所需的原料相同

C.④過程不在細胞內進行D.⑤過程只需要DNA聚合酶

3.洋蔥是常用的實驗材料,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觀察有絲分裂實驗中,剪取洋蔥根尖2~3cm制作裝片

B.觀察質壁分離實驗中,選用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做材料

C.觀察葉綠體實驗,不能選洋蔥鱗片葉內外表皮細胞做材料

D.觀察DNA、RNA的分布實驗,可選洋蔥內表皮細胞做材料

4.草原上獅子與羚羊可根據對方的氣味進行獵捕和躲避獵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羚羊在奔跑過程中,血液中胰島素含量升高

B.羚羊在奔跑過程中,內環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加快

C.題干中的案例說明物理信息能調節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D.在食物鏈中,獅子最多獲得羚羊同化總能量的20%

5.下列有關果酒、果醋發酵和腐乳制作的敘述,正確的是

A.果酒制成后只需將裝置轉移至溫度較高的環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B.果酒發酵在無氧環境下進行,果醋和腐乳發酵在有氧條件下進行

C.果酒和果醋制作過程利用的微生物種類相同

D.腐乳制作過程利用的微生物都屬于原核生物

6.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2,4-D對迎春花進行插條生根的研究,其實驗結果如右圖。其中1、2、3、4組分別是培養環境中2,4-D濃度為a、b、c和清水組的生根數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圖示說明實驗中2,4-D濃度關系為a

B.圖示濃度b是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C.實驗結果表明,植物體產生的2,4-D與生根有關

D.實驗結果可說明,2,4-D對根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

7.(雙選)對下列圖形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圖可表示麥芽糖的合成過程,A代表起催化作用的酶

B.乙圖可表示次級精母細胞,細胞內無同源染色體

C.丙圖可表示兩物種的捕食關系,兩者相互選擇,共同進化

D.丁圖可表示種群增長速率與時間的關系,a點時種群數量最大

8.(雙選)下列關于基因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是核心步驟B.常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連接酶

9.(16分)蘆薈是一種易于栽種的植物,因其具有殺菌、美容、抗衰老和防曬等作用。請回答:

(1)研究發現沙塵天氣影響蘆薈生長,分析認為:首先沙塵天氣直接影響葉綠體中的產生,其次沙塵堵塞蘆薈葉氣孔,影響光合作用的階段。

(2)蘆薈具有一種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間氣孔開放,吸收CO2并轉化成蘋果酸儲存在液泡中;白天氣孔關閉,液泡中的蘋果酸分解釋放CO2參與光合作用,如圖一、二:

圖一圖二

①蘆薈氣孔夜間開放,白天關閉,這有利于適應環境。

②白天蘆薈進行光合作用利用的CO2的來源有和若某一時間突然降低環境中CO2的濃度,短時間內蘆薈細胞中C3含量的變化是(填增加基本不變或減少)。夜晚蘆薈(填有或無)光合作用的暗反應發生。

(3)應用組織培養技術培育蘆薈幼苗的操作可歸結為:

蘆薈細胞愈傷組織根、芽植物體

則A過程稱為,B過程稱為。在此過程中,由于微生物無處不在,所以嚴格進行是組織培養獲得成功的關鍵。

10.(16分)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下圖表示人體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幾種調節方式。

(1)如圖所示,在神經纖維上放置兩個電極,并連接到一個電表上,如果分別在X、Y處給予一個適宜的相同刺激,可觀察到電表指針的偏轉次數分別是和。

(2)在圖中Z處給予某種藥物后,再刺激軸突X,發現神經沖動的傳遞被阻斷,但檢測到Z處神經遞質的量與給予藥物之前相同,這是由于該藥物抑制了的功能。

(3)如果該圖代表人在抵御寒冷時的部分調節過程,則細胞甲可能是細胞,分泌物a可代表其分泌的激素;當血液中激素b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又反過來抑制甲細胞分泌物質a,使人體內激素b的含量不至于過高,則激素b是,此過程體現了激素b存在著調節機制。激素分泌后是彌散在內環境中的,但激素釋放到內環境后僅作用于靶細胞,原因是。

(4)科學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慮、緊張等心理應激)會使T細胞活性下降,對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對腫瘤細胞的監控能力下降,還間接導致機體生成抗體的能力降低,其原因是T淋巴細胞可以分泌免疫活性物質。

(5)上圖充分說明,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內環境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11.(16分)科學家對獼猴(2n=42)的代謝進行研究,發現乙醇進入機體內的代謝途徑如圖所示。缺乏酶1,喝酒臉色基本不變但易醉,稱為白臉獼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積累刺激血管引起臉紅,稱為紅臉獼猴還有一種是號稱不醉獼猴,原因是兩種酶都有。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乙醇進入機體的代謝途徑,說明基因控制性狀是通過;從以上資料可判斷獼猴的酒量大小與性別關系不大,判斷的理由是。

(2)基因b由基因B突變形成,基因B也可以突變成其他多種形式的等位基因,這體現了基因突變具有的特點。若對獼猴進行基因組測序,需要檢測條染色體。

(3)紅臉獼猴的基因型有一對紅臉獼猴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現為不醉獼猴和白臉獼猴,若再生一個不醉獼猴雄性個體的概率是。

(4)請你設計實驗,判斷某白臉獼猴雄猴的基因型。

實驗步驟:

①讓該白臉獼猴與多只純合的不醉獼猴交配,并產生多只后代。

②觀察、統計后代的表現型及比例。

結果預測:

Ⅰ.若子代全為紅臉獼猴,則該白臉獼猴雄猴基因型為aaBB。

Ⅱ.若子代紅臉獼猴∶不醉獼猴接近于1∶1,則該白臉獼猴雄猴基因型為aaBb。

Ⅲ.若子代,則該白臉獼猴雄猴基因型為。

12.(16分)肝細胞能將甲醛轉化成甲酸從而具有解除甲醛毒害的功能,研究人員為驗證肝臟的):

(1)表中實驗組不需要放置肝臟小塊的是組。

(2)圖中曲線丙是組實驗的結果,說明肝細胞在代謝過程中會。

(3)圖中曲線是A組實驗的結果,這說明。

(4)研究發現一定濃度的甲醛可誘發染色體斷裂,為進一步驗證肝臟的解毒功能,研究人員同時進行了如下實驗。方法步驟如下:

①取新培養的具有分裂能力的正常淋巴細胞懸液3等份,備用。

②按上表的實驗設計培養肝臟15min后,取三組裝置中的,分別加入備用的淋巴細胞懸液中繼續培養一段時間。再分別取淋巴細胞進行染色、制片。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并對比分析。

③實驗結果:添加了組中的肝臟培養液的淋巴細胞出現異常,而其他兩組的淋巴細胞正常。

一、選擇題:

1.下列各項中,可視為物質進入內環境的實例是

A.尿液匯集到膀胱中B.牛奶被飲入胃中D.胰島素被注射到皮下組織中C.氧進入血液中的紅細胞里

2.有關人體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敘述,正確的是

A.內環境主要由血液、組織液和淋巴組成,正常人體的內環境穩態需要多個系統的參與

B.激素在調節人體穩態時,主要起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人體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有限

D.所有穩態的調節中樞都在大腦

3.將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腦垂體提取液的培養液中,同時檢測某種激素的含量,經過一段時

間培養后,再檢測培養液中該激素的含量,發現該激素含量增加,這種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狀腺激素D.雌激素

4.下圖表示機體內生命活動調節的途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圖示可以說明神經系統可調控內分泌系統的活動B.感受器①下丘腦⑦內分泌腺構成一個完整的反射弧C.①過程既有電信號的傳導又可能有化學信號的傳導D.如果內分泌腺為甲狀腺,則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增加

A.激素調控反應速度迅速B.人生理活動主要是通過激素調控

C.激素調控的啟動較慢、持續時間較長D.激素調控作用范圍局限,反應時間短

6.給發育遲緩的小白鼠注射生長激素后,發育情況并沒有改變,該小白鼠體內發生病變的腺體可能是

A.甲狀腺B.性腺C.胰腺D.腎上腺

7.下列關于人體血糖平衡調節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血糖平衡的調節是在神經、激素的共同調節作用下完成的

B.甲狀腺激素促進糖的氧化,因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C.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調節過程中起拮抗作用

D.血糖平衡的調節中樞在下丘腦

8.下列對人體內水和無機鹽平衡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只依靠神經調節B.在神經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主要通過腎臟來完成

C.只依靠體液調節D.在神經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主要通過循環系統來完成

9.下列關于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A.興奮在反射弧上都是以電信號形式傳導

5.下列對激素調控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B.激素有選擇地被血液運輸到靶器官、靶細胞

C.腦干內有呼吸中樞、語言中樞等重要的生命活動中樞

D.內環境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10.關于艾滋病的說法正確的是

A.艾滋病是一種遺傳病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擊T淋巴細胞

C.艾滋病主要通過唾液傳染D.艾滋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11.將某抗原先后兩次注射到同一個小鼠體內,其體內抗體水平的變化如右圖所示。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該過程屬于細胞免疫

B.A的形成主要與記憶細胞增殖分化有關

C.再次注射抗原發生的反應比初次反應更強

D.抗體是由效應B細胞(漿細胞)分泌的

12.大面積燒傷時,若護理不當,易發生感染而引起嚴重后果,原因是

A.特異性免疫的能力減弱

B.非特異性免疫的能力減弱

C.體液大量損失

D.營養物質不能及時補充,影響皮膚再生

13.2009年,在墨西哥產生,造成全球數千萬人感染的甲型HlNl流感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下列關于人體對甲型HlNl流感的免疫過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抗體只能作用于細胞外的流感病毒,而不能作用于細胞內的流感病毒

B.體液免疫通過抗體對流感病毒起防御作用

C.人體可通過效應B細胞和效應T細胞產生抗體抵抗病原體

D.效應T細胞能與靶細胞密切接觸,最終導致靶細胞裂解死亡

14.下列關于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A.單側光照射下,胚芽鞘的背光側比向光側的生長素含量多B.生長素可在植物體內進行極性運輸,極性運輸是細胞的被動運輸

C.植株去掉頂芽后,側芽的生長素濃度降低,側芽加快生長

D.在蘆葦生長期用一定濃度的赤霉素溶液處理,可增加蘆葦的纖維長度

15.下列有關生長素生理作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能促進月季插條的生根B.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鈴

C.用于人工培育無子番茄D.能促進香蕉的成熟

16.下列現象體現生長素兩重性的是

A.莖的向光性B.莖的背地性

C.根的向地性D.培育無籽番茄

17當植物受到環境刺激時,下圖中所表示的生長素分布與生

長情形正確的是(黑點代表生長素的分布)

A.①④

C.③⑤B.②④D.②⑥

18胚芽鞘產生生長素的部位、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彎曲生長的部位分別是

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D.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

19.將植物橫放,莖彎曲向上生長,根彎曲向下生長。這與重力影響生長素的分布和根、莖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有關。如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①A處生長素濃度較B處高,莖對生長素敏感性高,A處生長受抑制,

B處生長快,莖向上生長

②D處生長素濃度較C處高,根對生長素敏感性高,D處生長受抑制,

C處生長快,根向下生長

③C處生長素濃度較D處高,根彎曲向下生長

④B處生長素濃度較A處高,莖彎曲向上生長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0在果樹栽培過程中,常用剪去頂芽的技術來擴大樹冠,提高產量,其目的是()

A.保證光合作用正常進行B.減少呼吸作用

C.促進植物多開花D.解除頂端優勢,促進側芽生長

21.下列關于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A.赤霉素能促進細胞的伸長B.生長素只能促進植株的生長

C.乙烯是一種氣體激素D.脫落酸能抑制細胞分裂

22.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魚蝦構成的是

A.一個種群B.多個種群C.群落D.生態系統

23.種群研究的核心問題是()

A.種群的特征B.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D.年齡組成的規律C.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

24.決定人口增減動態的主要因素是

A.種群數量和密度B.種群年齡結構

C.種群性別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25.生態學家高斯(Gause)在0.5ml培養液中放入5個大草履蟲,在培養第5天之后大草履蟲的數量基本維持在375個左右,將此數值定為K值。關于K值的描述,正確的是

A.高斯實驗得到的K值僅適用大草履蟲在該培養條件下

B.高斯實驗得到的K值也適用大草履蟲在其它培養條件下

C.不同的物種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K值相同或近似

D.相同的物種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K值有可能不同

26海洋漁業生產中,合理使用網眼尺寸較大的網具進行捕撈,有利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下列不正確的解釋是().

A.更多幼小的個體逃脫,得到生長和繁殖的機會

B.減少捕撈強度,保持足夠的種群基數

C.維持良好的年齡結構,有利于種群數量的恢復

D.改變性別比例,提高種群出生率

27.下面是調查雙子葉植物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過程,其中操作正確的是()①確定調查對象②計數③選取樣方④計算種群密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①③②④

28.探究吲哚乙酸對月季插條生根的作用,結果如下圖。有關實驗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是

A.不同濃度的吲哚乙酸處理扦插枝條的時間應不同

B.本實驗可以不設用蒸餾水處理扦插枝條的對照組

C.使扦插枝條產生相同根數的吲哚乙酸濃度相同

D.吲哚乙酸超過一定濃度范圍能抑制扦插枝條生根

29.在對某農田中的田鼠的種群密度調查時,第一次捕獲并作標記20只,一個月后捕獲田鼠20只,其中有標記的田鼠8只,則該農田中田鼠的數量約為()

A.400只B.50只C.160只D.28只

30.圖示種群在理想環境中呈J型增長,在有環境阻力條件下呈S型增長。下列有關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及其應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當種群數量到達e點后,增長率為0

B.種群增長過程中出現環境阻力是在d點之后

C.防治蝗災應在害蟲數量達到c點時進行

D.漁業捕撈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點

二、非選擇題:

31.據右圖中種群數量變化,回答下列問題:(1)種群J型曲線只有在條件下才能出現。

(2)圖中的陰影部分可以表示。

(3)K值也稱作,當環境條件變化時,種群的K值也會發生相應改變。

(4)自然狀態下種群數量達到600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

(5)影響種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種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畫出S型增長曲線的對應的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縱坐標的具體數值不要求)

32.(2016北京理綜)環境激素是指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而排放到周圍環境中的某些化

學物質,為研究環境激素H對小鼠產生精子數的影響,用玉米油和環境激素H分別處理對照組和實驗組雄性小鼠(每千克體重注射12.5mL,每天1次,連續21天,n=20)。

請分析并回答:

(1)表中數據顯示,環境激素H濃度增高,小鼠生成精子數________。

(2)小鼠腦中的________調節________釋放的相關激素能刺激睪丸分泌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并生成精子。精子是由睪丸中________細胞(2n)經________發育來的。

(3)正常雄鼠體內性激素濃度偏高會抑制腦中相關激素的釋放,該調節方式稱為________。

(4)有的環境激素可造成精子染色體缺失,這是精子DNA分子發生________和DNA片段________所致。

(5)環境激素可沿著________傳遞進入人體,被靶________接受后干擾精子生成,從而

使人的生育能力降低。

33.萘乙酸(NAA)是科學家通過化學的方法合成和篩選的在結構和生理作用方面與生長素相似的物質,其生理作用也與濃度密切相關,探究萘乙酸(NAA)對扦插枝條生根作用的最佳濃度范圍,在農業生產的應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實驗原理:

萘乙酸與生長素一樣,對植物生長的調節作用具有性。

二、實驗過程與方法:

(1)取材;取山茶花植株生長良好的半木質枝條,剪成57cm,每段插條芽數相同。

(2)實驗:①將插條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如圖1;②將處理過的插條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溫度(25~30℃)。

(3)記錄:小組分工,根據實驗數據,建立生物模型如圖2。

三、結果分析與評價:

(1)從圖2中,可得出的結論是。

(2)設置蒸餾水組的目的是。

(3)實驗的自變量是,實驗過程中,溫度、處理時間等要一致,其原因是。

(4)每組都選取10根插條,其目的是。

34.請完善下列探究實驗并回答相關問題。

實驗材料:酵母菌、潔凈的試管、滴管、高壓滅菌過的5%葡萄糖溶液、顯微鏡、血球計數板

等必需材料和儀器。(實驗時間為一周)

(1)提出問題:酵母菌種群數量是怎樣隨時間變化的?

(2)作出假設:。

(3)實驗步驟:

①在試管中加入5%葡萄糖溶液10mL,接種少量的酵母菌,置于適宜條件下培養七天。②每天取樣,用血球計數板測定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情況,并記錄數據。

(4)實驗結果:根據實驗結果,得出如下模型。

(5)結果分析:

該酵母種群的K值約是,從第6天后種群的數量開始下降,其原因是:。

(6)問題探討:

①下列關于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的相關操作不正確的是

A.培養用具及培養液都經過嚴格的滅菌處理

B.培養期間,每天定時取樣計數

C.用吸管直接從靜置一段時間后的培養液中取樣

D.要獲得較為準確的數值,減少誤差,應多次記數,求平均值

②在計數時,按以下順序操作(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細胞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再將計數板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計數。

A.吸管吸取培養液滴于蓋玻片邊緣

B.蓋玻片蓋放在計數室上

C.多余培養液用濾紙吸去

高二生物暑假作業參考答案

一、1-5DCDDC6-10ABBDB11-15ABCBD16-20CABBD21-25BBCDA26-30DDDBA

二、非選擇題:

31.(1)理想(2)由于環境阻力被淘汰的個體(3)環境容納量(4)0

(5)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6)略

32.(1)減少(2)下丘腦垂體精原減數分裂(3)負反饋(4)斷裂丟失(5)食物鏈細胞

2016屆高三生物寒假作業答案輔導(蘇教版)就分享到這里了,更多高三生物寒假作業請繼續關注生物網高中頻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48948.html

相關閱讀:寧夏銀川九中2015屆高三2月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
江西省2019屆高三第一次聯考測試生物試題及答案
廣東肇慶市201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
談高考生物復習的回歸課本
高中生物試題指導:解答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