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考生物考點生物群體的穩態與調節專題精講精練試題(帶參考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專題六 生物群體的穩態與調節
(時間:50分鐘 滿分:100分)
一、(每小題5分,共70分)
1.(創新預測)以下關于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亞熱帶生長的常綠闊葉林組成一個種群
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優勢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顯著變化
C.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群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恢復力穩定性越大
D.發展生態農業,能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解析 常綠闊葉林中包含很多生物,不應屬于種群;在群落的演替過程中優勢種群的基
因頻率變化不大,弱勢種群的基因頻率變化較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群越多,營養結
構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越大,恢復力穩定性越小。
答案 D
2.(高考題變式)圖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態系統中兩個種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區范圍。兩個種群均以橡樹為食,圖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  )。

A.兩種群在秋季競爭食物,但在夏季不發生競爭
B.兩種群在秋季產生地理隔離
C.夏季氧氣供應充分,但在秋季供應不充分
D.兩種群在夏季發生隨機交配
解析 由于兩種群的取食對象相同,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就存在著生存斗爭——競爭。
夏季食區范圍不同,不能隨機交配;X指秋季食區范圍相同,不存在地理隔離;食區范
圍與氧氣供應關系不大。
答案 A
3.(高考題變式)下列關于種群數量變動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
A.在營養、空間、氣候和無敵害等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增長的數學模型表示為:
Nt=N0λt
B.一個物種引入新的地區后,一定呈“J”型增長
C.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要盡量降低其K值
D.一個呈“S”型增長的種群,數量在K2左右時增長速率最大
解析 一個物種引入新的地區后,如果沒有天敵,適應當地環境才能呈“J”型增長。如果該生物不能適應當地環境就會被淘汰。
答案 B
4.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草原生態系統比農田生態系統的群落結構復雜
B.環境條件分布不均勻是形成群落水平結構的原因之一
C.我國南方熱帶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謝活動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過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參與生態系統的碳循環
解析 我國北方四季分明,一年中溫度變化較大,而南方熱帶雨林中溫度、水分均較適
宜,其分解者的代謝活動較強;草原生態系統比農田生態系統(農作物種類單一)動植物
種類多,群落結構復雜;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濕度的大小等環境條件分布不
均勻使群落有一定的水平結構;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使無機環境中的CO2進入生物群落,
通過細胞呼吸產生CO2又歸還到無機環境中參與碳的循環。
答案 C
5.(創新預測)下列調查活動或實驗中,計算所得數值與實際數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標志重捕法調查褐家鼠種群密度時標志物脫落
B.調查某遺傳病的發病率時以患者家系為調查對象
C.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時在分布較稀疏的地區取樣
D.用血球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統計方格內和在相鄰兩邊上的菌體
解析 樣方法的關鍵是隨機取樣,在較稀疏的地區取樣結果一定比實際結果小。
答案 C
6.(創新預測)圖示一個能夠自我維持穩態的生態系統所需的條件,則X最可能代表 (  )。

A.生物因素 B.互利共生關系
C.能量流動 D.物質循環
解析 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不僅要有穩定的能量來源并正常流動,還需要正常的物質循
環過程,它是能量流動的載體。
答案 D
7.(創新預測)右圖中甲表示人體不同體液間的物質交換,乙表示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過程,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
A.人體過敏反應時,甲圖中的c增加引起水腫
B.乙圖中的c可以說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C.甲圖中d處的CO2濃度最高
D.乙圖中b所處營養級貯存的能量最少
解析 甲圖中a、b、c、d分別表示組織液、淋巴、血漿和細胞內液,乙圖中a、b、c、d分別表示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和無機環境。過敏反應使組織液(a)增多引起組織水腫,
A錯。生產者(a)才是生態系統的基石,B錯。乙圖中的b是分解者,它不屬于食物鏈,
算不上是營養級,D錯。CO2產生于細胞內,所以細胞內液中的CO2濃度最高。
答案 C
8.(2010•安徽理綜)生物興趣小組為了調查兩個河口水域的水母類動物類群(甲、乙)的種類組成及其數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撈網(網口內徑50 cm,網身長145 cm,網目孔徑0.169 mm)各隨機取樣3次,調查結果如下表(單位:個)。
物種1物種2物種3物種4物種5物種6物種7物種8物種9物種10
甲類群樣本155100151204202110
樣本252300231304102212
樣本348200201503902014
乙類群樣本13340124001025111522
樣本23560104101230141721
樣本33450183501126121619

下列關于甲、乙兩個類群之間物種豐富度和種群密度的比較,正確的是 (  )。
A.甲類群的豐富度大,物種2的種群密度小
B.甲類群的豐富度小,物種4的種群密度大
C.乙類群的豐富度大,物種7的種群密度小
D.乙類群的豐富度小,物種10的種群密度大
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甲類群中物種種類比乙類群中物種種類少,因而可確定甲類群
的豐富度小,乙類群的豐富度大;通過表中數據分析比較可知,乙類群中物種7的種群
密度較甲類群中物種7的種群密度小,而物種4在甲類群的種群密度較乙類群的小。
答案 C
9.(創新預測)下圖表示A、B兩個特殊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下列有關解釋正確的是(  )。

①吃玉米的人所獲得的能量比吃牛肉的人獲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鏈單向流動,傳遞效率隨營養級的升高而逐級遞減、廴鬉和B中玉米的
數量相同,A能養活10 000人,則B最多能養活2 0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濃度的難
降解污染物,則A中的人比B中的人體內污染物濃度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解析 吃玉米的人所獲得的能量不一定比吃牛肉的人獲得的能量多,關鍵看生態系統流
入的總能量,也有可能后者比前者獲得能量多或一樣多;能量在相鄰的兩個營養級間的
傳遞效率是10%~20%,不隨營養級不同而發生變化;一條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難
降解的污染物積累越多,所以土壤中含相同濃度的難降解污染物時,A中的人比B中的
人體內污染物濃度低。
答案 D
10.某山區的坡地被濫墾,當遭到狂風暴雨侵襲時,局部山坡發生了山崩。經過一段時間后,有關山崩形成的土石堆積處首先出現的生物群集一般是 (  )。
A.個體體型比較大,且對環境適應性較強的類型
B.個體體型比較小,且對環境適應性較弱的類型
C.低等生物,且地衣首先在土石堆上定居
D.多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通常以種子繁殖
解析 本題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群落的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
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所以土石堆積處首先出現的生物群集大多為一年生,且能產生大
量種子的草本植物,這些生物對環境適應性較強;出現地衣階段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
答案 D
11.(高考改編)右圖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種群密度的關系,據此分析得出的正確表述是 (  )。
A.在K2時控制有害動物最有效
B.圖示規律可作為控制人口增長的依據
C.該圖可用于實踐中估算種群最大凈補充量
D.在K2時捕撈魚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獲量
解析 A項中,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動物應在K2之前最有效;B項中,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主要措施是實行計劃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來減少凈補充量,不能靠
增加死亡率來減少凈補充量;C項中,可通過出生率和死亡率來估算種群最大凈補充量;
D項中,在捕撈魚類后使種群數量降低至K2能獲得最大的種群增長速率,但不能獲得最
大的捕獲量。
答案 C
12.(2010•江蘇生物)某城市的一塊荒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被改造成另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改造前后的一些變化見下表。據此作出的相關判斷中錯誤的是(  )。
植物種類植被覆蓋率群落中的植物優勢種
改造前20種10%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30種25%菖蒲、蘆葦、睡蓮

A.改造增加了該區域的濕地面積
B.改造后該區域的植物多樣性增加
C.改造后該區域的小氣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物質
解析 菖蒲、蘆葦、睡蓮屬于濕地生態系統中的典型植物;改造后植物種類增多,生物
多樣性增加;植被覆蓋率增加,該區域的小氣候會得到改善,A、B、C項正確;生態系
統改造是為了改善生態、生活環境,并不是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物質,D錯誤。
答案 D
13.(2010•浙江理綜)某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多種植食性動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動物種群個體數量的變化如圖所示。若不考慮該系統內生物個體的遷入與遷出,下列關于該種群個體數量變化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若A點時環境因素發生變化,但食物量不變,則A點以后個體數量變化不符合邏輯
斯諦增長
B.若該種群出生率提高,個體數量的增加也不會大幅超過B點
C.天敵的大量捕食會導致該種群個體數量下降,下降趨勢與B~C段相似
D.年齡結構變動會導致該種群個體數量發生波動,波動趨勢與C~D段相似
解析 若A點環境因素變化,增長的過程可能會有所變化,但由于食物量不變,A點以
后個體數量變化最終還是符合邏輯斯諦增長,A項錯誤;從圖中個體數量在K值附近波
動可以看出,該生態系統是一個相對成熟穩定的生態系統,若出生率提高,種群密度增
大,環境阻力增加,種群數量會隨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動,不會大幅超過B點,B
項正確;種群數量波動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敵,當種群被大量捕食時,下降趨勢與B~
C段相似,C項正確;年齡結構變動會導致該種群數量波動,但環境容納量基本不變,
所以,種群數量也是圍繞K值波動,趨勢與C~D段相似。
答案 A
14.硅藻的生長需要硅酸鹽。下圖是對兩種淡水硅藻——針桿藻和星桿藻的研究結果,虛線表示海水中硅酸鹽的濃度μmol/mL。圖中a表示單獨培養針桿藻、b表示單獨培養星桿藻的情況,c表示兩種硅藻在一起的培養情況。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c圖中曲線②表示針桿藻的生長情況
B.星桿藻的生長情況對硅酸鹽的依賴程度更高
C.單獨培養針桿藻種群密度將不斷增大
D.相同條件下單獨培養兩種硅藻,星桿藻的K值更小
解析 分析a、b圖可知,針桿藻能迅速利用硅酸鹽,當硅酸鹽濃度下降之后,針桿藻的種群密度也隨之逐漸下降,而星桿藻在硅酸鹽濃度下降之后,其種群密度仍在增加,說
明星桿藻對硅酸鹽的依賴程度較低,因此當兩種硅藻放在一起培養時,針桿藻在競爭中
就處于劣勢,因此c圖中的②表示針桿藻的生長情況。存在競爭時才會降低其K值,選
項D錯誤。
答案 A
二、非(共30分)
15.(12分)(創新預測)入侵物種會對當地群落結構和生物多樣性發生災難性影響。某課外探究小組的同學在一塊荒地中,對某種入侵植物和幾種本地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連續五年的調查,調查的結果如表所示(單位:株/m2)。
年份
植物20012002200320042005
A10.09.286.85.5
B3.02.11.10.30.1
C0.30.61.11.52.3
D3.02.00.400
E3.22.81.71.30.5
請分析回答下面的問題。
(1)在所調查的A~E五種植物中,你認為入侵物種是________,
請在給出的坐標中繪出該物種的種群密度變化曲線。
(2)通過調查分析知道,入侵種群在原產地時,AA個體為24%,
aa個體為4%;侵入該地區后,Aa個體為48%,aa個體為16%。
則該物種在入侵后的基因頻率________。(填增大、減小、不變)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調查地塊的物種多樣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調查地面上的植物、動
物種類以外,還應進行________________的調查。
(4)該課外探究小組的同學在學校實驗田中劃出了5塊面積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區域,分
別種植了數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區域內的植株分布都是均勻的,待成熟后,統計數據如
下表,請分析回答下面的問題。
區域號區域植株數莢果數/植株數每個莢果中種子數
1208.36.0
2406.85.9
3603.96.2
4802.75.9
51002.16.0

①請用生態學原理,簡要解釋各組大豆隨植株數增多而莢果數減少的原因____________。
②通過對表中數據分析,你還能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物種入侵時由于環境資源充足,數量增加很快,呈“J”型曲線。(2)原產地中Aa=72%,故A=24%+12×72%=60%,a=4%+12×72%=40%;入侵該區后,AA=36%,
故A=36%+12×48%=60%,a=16%+12×48%=40%,因此基因頻率不會發生改變。(3)
生物多樣性不僅包括地面上的植物、動物、微生物,還包括土壤中的動物和微生物。(4)
大豆所能利用的資源一定,種群數目越多,平均利用資源就越少。
答案 (1)C 如圖 (2)不變 (3)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 
(4)①種植密度大,種內斗爭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資
源(如水分、光、礦質養料等)少,所結莢果就少 ②大豆的
種植密度對每個莢果中種子數目基本沒有影響(或隨大豆
的種植密度增加,所結的種子總數減少)
16.(18分)下圖1表示生態系統中各成分之間的聯系,圖2為一定時間內某一生態系統中的幾個種群數量變化曲線,請據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圖1中能構成群落的是________,圖2中的乙相當于圖1中的________。
(2)種群丙在A、B、C、D四個時期中種內斗爭最激烈的是________期。
(3)某地區因環境污染造成E中出現部分白化苗,則F、D的數量是________。
(4)下圖是某人工魚塘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中部分環節涉及的能量值(單位為103
kJ/m2•a)。請據圖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①圖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貯存;能量從該生態系統的第二營養級到第
三營養級傳遞的效率為________。
②試分析圖中植食動物、肉食動物和頂位肉食動物隨營養級的升高需要的有機物輸入越
來越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從圖1可以分析出A代表無機環境中的CO2,E代表生產者——綠色植物。圖2中的乙是初級消費者,相當于圖1中的F。(2)種群數量最多時種內斗爭最激烈。(3)由
于E是生產者,其數量減少后,所有消費者的數量也都減少。(4)先從三級消費者看起,
三級消費者從肉食動物獲得了0.18個單位的能量,那么肉食動物的總能量為2.1+5.1+
0.05+0.18=7.43,但是7.43個單位能量中有5個是外界輸入的,所以肉食動物從植食動
物獲得的能量是7.43-5=2.43,則植食動物的總能量為2.43+4+9+0.5=15.93,由于
植食動物從外界輸入了2個單位的能量,但已被同化,無需減去。所以第二營養級到第
三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為2.43÷15.93=15.3%。因為能量在傳遞過程中不斷損耗,流到更高
營養級中的能量會越來越少。
答案 (1)B、C、D、E、F(缺一不可) F (2)A (3)都將減少 (4)①(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15.3%、谀芰苛鲃又鸺夁f減,以及維持各營養級較高的輸出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9954.html

相關閱讀:寧夏銀川九中2015屆高三2月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
高中生物試題指導:解答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
江西省2019屆高三第一次聯考測試生物試題及答案
廣東肇慶市201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
談高考生物復習的回歸課本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