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4屆高考生物必修3群落的結構和演替第一輪復習題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4屆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必修③ 第三單元 第二講 群落的結構和演替課時跟蹤檢測
(限時:3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中物種的豐富度取決于各類生物的生態位。下列關于生態位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群落中生態位越相似的物種競爭越激烈,結果會導致物種的豐富度下降
B.一定區域內生活的各種群中食性相似,棲息環境差異不大,有利于生物的進化發展
C.群落中各種群的生態位分化越大,生物生存下來的機會越大,物種的豐富度就越大
D.一定區域內生活的各種群間生態位重疊越多,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解析:群落中生態位越相似的物種競爭越激烈,在競爭中有些個被淘汰,甚至有些物種會滅絕,導致物種的豐富度下降;各種群中食性相似,棲息環境差異不大,生物之間的競爭越激烈,對生物進化越有利;群落中種群的生態位分化越大,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展,但生態位重疊越多,越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答案:D
2.線蟲與昆蟲病原體可被聯合用于害蟲的防治。線蟲首先感染宿主昆蟲,然后細菌從線蟲中逃出、繁殖,并殺死昆蟲,最后線蟲以分解的蟲體為食。這一事實說明(  )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敵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綜合防治害蟲
B.有害生物的天敵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物
C.同一宿主可同時被多種寄生物危害,寄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物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蟲的抗性進化,防止環境污染
解析:題干事實說明昆蟲被線蟲和細菌寄生,線蟲又被細菌寄生。一種寄主可以被多種寄生物寄生,一種寄生物也可能侵入多種宿主(但也有專一寄生的),寄生鏈是生物鏈之一,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A項中的基因工程、B項中的捕食者。D項中的防止環境污染等內容與題干信息無直接關系。
答案:C
3.下列有關群落演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與演替之初相比,頂極群落的結構更為復雜和穩定
B.形成哪種頂極群落與年平均氣溫和降雨量等氣候條件密切相關
C.頂極群落一旦形成,將永遠保持原狀
D.熱帶雨林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動調節能力更強
解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斷進行的,頂極群落一旦形成,在沒有受到影響的條件下會較長時間保持一定的動態平衡。
答案:C
4.某山區的坡地被濫墾,當狂風暴雨侵襲時,局部山坡發生山崩。經過一段時間后,有關山崩形成的土石堆積處首先出現的生物集群一般是(  )
A.個體體型比較大,且環境適應性較強的類型
B.個體體型比較小,且環境適應性較弱的類型
C.地衣首先在土石堆上定居
D.多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通常以種子繁殖
解析:群落的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所以土石堆積處首先出現的生物集群大多為一年生。能產生大量種子的草本植物,這些生物對環境適應性較強。出現地衣階段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
答案:D
5.豚草是原產北美的植物,某課外小組對某地區的一片閑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五年的調查,部分結果如表所示(單位:株/m2)。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
豚草0.30.61.11.52.3
狗尾草10.09.286.85.5
龍葵3.02.00.400

A.可以推測該區域植物的豐富度在增加
B.調查豚草的種群密度應該采取樣方法
C.豚草入侵,不改變該區域群落演替的速度與方向
D.該區域豚草的種群數量將保持“J”型增長
解析:從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豚草種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種群密度降低,龍葵被淘汰,因而該區域植物的豐富度在降低。由于豚草入侵,該區域群落演替的速度與方向發生了改變。豚草的種群密度不斷增大,種內斗爭激烈,最終呈“S”型增長。
答案:B
6.(2014•南通質檢)下圖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過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該群落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群落結構越來越復雜
B.人類活動不改變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該群落演替是群落內部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顯的垂直結構,沒有水平結構
解析:該群落的演替應是次生演替;人為活動改變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顯的垂直結構,同時也有水平結構。
答案:C
7.(原創題)已知物種A與物種B具有捕食關系,縱坐標表示生物量,橫坐標表示時間,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圖所示的變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導致B的減少
B.②圖所示的變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導致B的增加
C.③圖所示的變化是由于A的減少而導致B的增加
D.④圖所示的變化是由于B的減少而導致A的減少
解析:在各圖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確定A、B間的捕食關系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會導致B的增加。
答案:B
8.在棄耕農田演變-過程中,相關變化趨勢正確的是(  )

解析:棄耕的農田演替成森林的過程中,物種的豐富度逐漸增加,達到生態平衡時,物種數量保持相對穩定。隨著植物的增加,總光合作用增加,但是達到穩定后,總光合產量將不再增加,總光合產量反而減少,但是在穩定后,總光合產量將穩定在一定水平上。
答案:B
9.用相同的培養液分別培養A、B兩種微藻,得到兩種微藻的生長曲線如圖甲所示,圖乙表示A、B微藻分別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線,F將兩種等體積的微藻混合培養在磷元素濃度略低于KB的環境中,隨時間的推移,預期兩種微藻的數量變化曲線是(  )


解析:從圖乙看出,在磷元素濃度低于KB的環境中,B微藻生長速率大于A微藻,所以,磷元素濃度低于KB時,B微藻利用磷元素大于A微藻。將兩種等體積的微藻混合培養在磷元素濃度略低于KB的環境中,兩種微藻處于競爭狀態,B競爭能力強于A,數量增多,A數量減少。
答案:D
10.下表為三個穩定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調查的統計數據。
草原類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植物總種數16010080
平均種數(種數/米2)201810
平均產量(千克干重/公頃)2 000900200
旱生植物的種數比例(%)25.049.178.0
據表可以確定的是(  )
A.在植物豐富的區域采用樣方法獲得數據
B.典型草原中各種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經草甸草原的總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豐富度最高
解析: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植物總種數包括該生態系統內所有區域的所有植物物種,因此不能通過樣方法獲得該數據;因種數、產量等與種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關系,盡管典型草原的植物總種數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種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流經草原的總能量為平均產量與面積的乘積,因不知各類草原的總面積,因此不能得出總能量的大小關系;旱生植物的豐富度為植物總數×旱生植物的種數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種類分別是40、49、62種。
答案:D
11.甲、乙、丙、三種螢火蟲對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不盡相同。它們分布區域的溫度和濕度的范圍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
A.乙能適應的環境溫度范圍較甲窄
B.丙能適應的環境濕度范圍較甲廣
C.甲能適應的環境溫度范圍較丙窄
D.這三種螢火蟲有可能同時分布于溫度、濕度范圍很窄的同一棲息地中
解析:由圖可見,甲適應的溫度范圍窄而濕度范圍廣,乙適應的溫度范圍廣而濕度范圍窄,丙在溫度和濕度適應范圍介于二者之間,甲、乙、丙三者沒有共同的交叉區域,因而三種螢火蟲不可能同時分布在溫度、濕度范圍很窄的同一棲息地中。
答案:C
12.下圖為某一區域M、N兩物種的資源利用曲線,其中表述正確的是(  )
 

A.曲線不重疊時,M與N不存在競爭
B.b越大,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弱
C.M、N將呈現“J”型增長
D.d<b時,M與N種間競爭激烈
解析:僅從食物關系來看,曲線不重疊時,M與N無競爭關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資源上可能會發生重疊而產生競爭關系,所以僅憑曲線是否重疊不能確定二者是否存在競爭關系。b越大,說明該生物的食物種類和數量越多,適應能力越強。“J”型增長的發生是以沒有生存斗爭為前提的,顯然,M與N存在競爭關系,不可能滿足“J”型增長的發生條件。當d<b時,兩種生物的食物種類重疊部分增多,競爭會加強。
答案:D
二、非選擇題(共52分)
13.(18分)某野外調查小組在我國東部地區對東部群落進行深入調查,獲得下面有關信息資料,請分析回答:

(1)調查獲得了樹林中物種數與樣方面積的關系圖(如圖1):該野外調查小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圖1顯示,調查該地區物種數的樣方面積最好是________。
(2)調查小組對該地區的樹種進行了辨認和掛牌(如圖2),并進行生物多樣性研究:樹木A與樹木B之間的差異屬于________多樣性,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樹木A與樹木D、E、G之間的差異屬于________多樣性。
(3)調查小組對一塊荒地的幾種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連續五年的調查,調查的結果如下表所示(單位:株/m2).
  年份
植物  20012002200320042005
A10.09.286.85.5
B3.02.11.10.30.1
C0.30.61.11.52.3
D3.02.00.400
如果4種植物中有一種屬于入侵物種,則該入侵物種是________;入侵物種往往會對本土物種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圖3是調查小組從當地主管部門獲得的某物種種群數量的變化圖,據此分析該種群在30年中種群數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年間種群的增長率為________。
解析:(1)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的小動物的種群密度一般用樣方法。(2)樹木A和樹木B是同一物種的兩棵植物,兩者的區別在于遺傳物質不同,屬于遺傳多樣性,同一物種基因型的多種多樣是由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的;樹木A與樹木D、E、G是不同物種的幾種植物,屬于物種的多樣性。(3)表格中四個物種,只有C物種的數量逐漸上升,因此C最有可能是外來物種。(4)在第10年開始λ<1,可知從第10年開始該種群是負增長(種群數量減少),第15年之后增長率雖然開始上升,但λ還是小于1,種群數量依然在減少;直到第20年λ=1時,種群數量停止減少,故第20年時種群數量最少。第20~30年間λ無變化所以種群數量增長率為0。
答案:(1)樣方法 S0
(2)遺傳 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 物種
(3)C 新環境中缺少天敵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搶占食物、空間等資源 (4)20 0
14.(15分)下表是某地區森林群落演替過程中相關量統計,試根據表中數據回答問題:
調查時間
調查項目   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
葉面積指數2.486.6111.2817.76
光能利用率(%)20.342.388.995.9
總初級生產量[t/(hm2•a)]17.4355.50116.61150.81
凈初級生產量[t/(hm2•a)]1.5014.5223.8826.00
(1)從數據分析,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物種豐富度變化趨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統計表明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生態系統光能利用率變化與葉面積指數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繪制生產者呼吸量與葉面積指數之間的關系坐標曲線圖。
(4)下圖是1953~1996年間該生態系統生物量(有機物量)統計圖,據圖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變規律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對該地區某時間群落結構進行調查時,可以采用________法對植物豐富度進行調查,同時注意調查不同物種______________情況,以獲得群落的垂直結構。
解析:(1)演替的結果是群落物種的豐富度增加。(2)從表格數據可看出在演替過程中隨著葉面積指數的增加,生態系統光能利用率也增加。(3)圖見答案。(4)生物量演變的規律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系統的生物量逐漸增加,最終趨于穩定。(5)對該地區某時間群落結構進行調查時,可以采用樣方法對植物豐富度進行調查。對不同物種空間分布情況的調查可獲得群落的垂直結構。
答案:(1)逐漸增加 (2)隨著葉面積指數的增大,光能利用率升高(或正相關) (3)據呼吸量=總初級生產量-凈初級生產量,描點、連線如右圖
(4)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系統的生物量逐漸增加,最終趨于穩定 (5)樣方 在空間上的分布(分層)
15.(19分)單細胞銅綠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華,因此受到廣泛關注。下面是有關銅綠微囊藻的研究,請回答問題:
(1)利用配制的X培養液培養銅綠微囊藻8 d,每天定時測定其細胞數量,發現銅綠微囊藻數量呈指數增長,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個體,這是因為銅綠微囊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
(2)某同學用X培養液培養銅綠微囊藻時,加入粉綠狐尾藻(一種高等水生植物),結果銅綠微囊藻生長受到明顯抑制,重要的原因是這兩種生物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資源時存在顯著的競爭關系。
(3)也有人提出假設:粉綠狐尾藻能產生化學物質抑制銅綠微囊藻的生長。請利用下列實驗用具,完成實驗設計,探究該假設是否成立。
用具:
銅綠微囊藻,粉綠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養液的各種無機鹽,500 mL錐形瓶,蒸餾水,顯微鏡,血球計數板,蓋玻片,玻璃缸,微孔濾膜(可以除菌)等。
實驗步驟:
①材料準備:在裝有7000 mL蒸餾水的玻璃缸中種植一定數量且生長良好的粉綠狐尾藻,在適宜條件下培養8 d。準備接種用的銅綠微囊藻。
②培養液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實驗分組:取錐形瓶6只,分為兩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接種與培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觀察與統計:每天定時用血球計數板對6只錐形瓶內的銅綠微囊藻細胞進行計數,計算平均值,比較兩組間的差異。
(4)若(3)中假設成立,則實驗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對于單細胞生物來說,都具有體積小,生殖周期短的特點;影響水生植物生長的重要限制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和水中的無機鹽離子;在進行實驗設計時要注意認真審題,研究對象是粉綠狐尾藻產生的化學物質而不是粉綠狐尾藻,本實驗的單一變量是粉綠狐尾藻產生的化學物質,所以可以用其培養液來替代粉綠狐尾藻。
答案:(1)個體小、世代周期短、無性生殖
(2)光照、無機營養、二氧化碳
(3)②用蒸餾水配制X培養液;用微孔濾膜過濾玻璃缸中的水,用濾液代替蒸餾水配制X培養液
③在對照組的3只錐形瓶中分別加入150 mL用蒸餾水配制的X培養液,在實驗組的3只錐形瓶中分別加入150 mL用濾液配制的X培養液
④在6只錐形瓶中分別加入等量的銅綠微囊藻,并將上述培養瓶置于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培養8 d
(4)對照組銅綠微囊藻呈指數增長,實驗組受抑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9241.html

相關閱讀:寧夏銀川九中2015屆高三2月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
廣東肇慶市201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
談高考生物復習的回歸課本
江西省2019屆高三第一次聯考測試生物試題及答案
高中生物試題指導:解答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