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講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區域與區域差異
1.區域:是指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可量度的實體,如北京市、黃河三角洲等。作為一個實體,區域包含自然、經濟、社會方面的許多要素。
2.區域差異:是指兩個地區或者多個地區之間的差別。研究區域差異,只要是比較區域發展的自然、經濟、社會條,分析自然和社會經濟條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探討區域內部自然與人要素間、區域和區域間相互聯系的規律,從而為選擇區域發展方向、調整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提供依據。
例1 (2011屆東省濰坊市高三新程質量抽樣監測)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在中國北方蜿蜓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隱隱就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讀黃河流域圖,回答問題。
黃河流域作為一個區域,其劃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單一指標劃分 B.利用綜合指標劃分
C.以等降水量線為指標劃分 D.利用氣候、地形等指標劃分
命題意圖:本題主要考查區域劃分的標準,難度較小。
解析:黃河流域是按照單一指標劃分的,即按河流這一指標劃分的,故排除B,c,D項,選A。
答案: A
探究點二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較
長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區;②都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雨熱同期
地理環境差異地理位置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入?诘靥幬覈鴸|北地區的中部
氣候條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東面降水較少;溫暖季節及生長期都較短
土地條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土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少黑土分布廣泛;多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多
礦產條礦產資貧乏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人類活動差異農業耕作方式水田耕作業旱地耕作業
主要作物水稻(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一年兩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備注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的西部適宜發展畜牧業
工業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①輕工業:依托當地發達農業基礎發展②重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發展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例2 不同區域,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建筑物呈現諸多不同。不僅傳統民居如此,而且現代城市的住宅樓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傳統民居的差異,分析形成這些差異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方強,其原因是 。
②北方民居的墻體嚴實厚重,南方民居的墻體輕薄,其原因是 。
③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其原因是 。
(2)下面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城市住宅樓的差異,分析導致這些差異的自然原因:
①如果不考慮地價、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積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其原因是
。
②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樓房,北方樓房的南北間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 。
命題意圖:本題凸現了區域內部的整體性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區域的整體性不僅表現為自然環境具有整體性,也表現為人環境的整體性,自然環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同的區域由于所處的位置不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環境,進而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解析:北方地區比南方緯度高,特別是冬春季節獲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夠獲得較多的太陽輻射,利于提高室內溫度。北方地區特別是在冬春季節,氣溫比南方低,風沙比南方大,墻體嚴實厚重,利于防風保暖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墻體嚴實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我國的降水量從北到南逐漸增加,濕度也逐漸加大。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是為了便于排水、通風、除潮。
答案:(1)① 北方地區比南方緯度高,特別是冬春季節獲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夠獲得較多的太陽輻射,利于提高室內溫度。② 北方地區特別是在冬春季節,氣溫比南方低,風沙比南方大,墻體嚴實厚重,利于防風保暖。③ 我國的降水量從北到南逐漸增加,濕度也逐漸加大。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是為了便于排水、通風、除潮。
(2)① 因為北方地區比南方緯度高,特別是冬春季節氣溫比南方低,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墻體應嚴實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② 特別是在冬季,北方的太陽高度比南方低的多,為使北方地區的樓房獲得較充足的陽光,樓房的南北間距應比南方大。
【變式訓練】根據我國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依下列字母a、b、c、d、e所代表的內容,下列答案符合下圖所示的是 ( )
a.熱量資不足 b;有臺風的影響 c.有充足的灌溉水 d.地勢平坦 e.土壤肥沃
A.①—a ②—b ③—c ④—d ⑤—e
B.①—b ②—c ③—d ④—e ⑤—a
C.①—a ②—c ③—e ④—d ⑤—b
D.①—a ②—d ③—c ④—b ⑤—e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兩區的比較,以鍛煉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解析: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東部季風區,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珠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因此土壤肥沃也是兩地共同的區位條。但松嫩平原因緯度高,因此熱量條不足;珠江三角洲位于東南沿海,夏秋季節經常受臺風威脅。
答案:C
探究點三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為例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由若干平原組成;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但不同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不同:
①一些原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開發時期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原因分析
早期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①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②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
②長江中下游平原糧食生產地位的變化
總體地位發展區位條分析
農業社會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地和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①水稻具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②人口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使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可以精耕細作
工業社會全國“糧倉”的地位和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較低。
例3 (2011•聊城模擬)不同性質的區域有不同的區域發展道路。一般地,人們將資型地區的區域發展道路分為初期階段、成長階段、轉型階段和再生階段四個階段。據此完成12~13題。
1.大慶是典型的資型城市。大慶市現在處于區域發展的哪一階段( )
A.初期階段 B.成長階段
C.轉型階段 D.再生階段
⑵下列正處于成長階段的資型城市(地區)是( )
A.內蒙古東勝 B.東東營
C.遼寧阜新 D.江蘇蘇州
命題意圖:本題主要考查教材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更深一步的理解區域發展階段的差異。
解析: ⑴大慶市隨著資的開發利用,區域發展中出現了諸如資枯竭、環境污染等問題,經濟發展優勢逐漸喪失,必須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已發展到轉型階段。⑵東東營、遼寧阜新、江蘇蘇州發展時間較早,大多處于轉型階段,而內蒙古東勝起步較晚,目前發展速度較快,處于成長階段。
答案: ⑴C⑵A
【時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讀圖,回答1~3題。
1.地理界線P南北兩側種植業不同,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條不同 B.水熱條不同
C.土壤條不同 D.光照條不同
2.圖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區劃分的依據是( )
A.土壤和植被 B.水與植被
C.地貌和氣候 D.地貌和水
3.有關Ⅰ、Ⅱ、Ⅲ三個自然區的敘述正確的有( )
A.Ⅱ區比Ⅲ區緯度高,故熱量比Ⅲ少
B.Ⅲ區比Ⅱ區緯度低,故太陽光照比Ⅱ區強
C.Ⅲ區與Ⅰ區南部距海遠近不同,故以400 mm等降水量線為兩區界線
D.Ⅱ區比Ⅰ區北部降水量少,故以400 mm等降水量線與I區北部為界
(2011•臨沂模擬)讀圖,完成4~5題。
4.圖示內容主要反映了區域的( )
A.整體性特征 B.差異性特征
C.開放性特征 D.穩定性特征
5.圖中區域發展水平產生差異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地理位置差異 B.氣候、地貌差異
C.人種分布差異 D.礦產資條差異
(2011•七臺河模擬)讀下圖,回答6~8題。
6.甲、乙兩圖所示區域農業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熱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7.甲圖中P平原區域開發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發揮( )
A.氣候資優勢 B.動物資優勢
C.勞動力資優勢 D.土地資優勢
8.下列能夠正確體現乙圖所示區域的特征的項目是( )
①有廣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熱同期,大陸性氣候稍強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種植業 ⑥綜合性工業基地 ⑦重工業基地 ⑧旱地耕作業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2011•重慶模擬)讀我國地理自然分區局部圖,完成9~11題。
9.決定甲、乙、丙、丁四大自然區域差異的基本因素是( )
A.土壤和水 B.氣候和地貌
C.土壤和植被 D.地形和植被
10.綜合考慮緯度、地形、氣候等因素,四大區域中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且氣溫年較差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關于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區域和乙區域之間沒有整體性的特征
B.乙區域與丙區域之間有相對一致性
C.丙區域與丁區域之間有顯著的差異性
D.甲區域和丁區域獨立存在,丁區域的發展變化不會影響甲區域
區域的發展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成長階段和衰落階段。初期階段主要表現為以傳統農業為主體,成長階段可分工業化階段和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結合下圖回答12~13題。
12.在區域發展的初期階段,下列關于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及產業特征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表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
B.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工業化處于起步階段
C.工業化的起步于本階段科技的創新
D.人地關系的不協調已表現得比較明顯
13.圖二中A、B、C各點分別代表區域發展不同時期的產業結構特征。從區域發展的過程看,其正確的順序應該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大慶市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地處松嫩平原中部,過去是一片茫茫的荒原,人煙稀少。隨著油田的開發,大慶一躍成為我國最大的“石油城”,目前人口已經達到242萬。讀大慶油田石油常量增長示意圖,回答14-15題。
14.20世紀60年代,大慶當時處于區域發展的( )
A.初期階段 B.成長階段 C.轉型階段 D.再生階段
15.1976年,大慶油田的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 000萬噸,下列各說法中,在該階段最可能存在的是( )
A.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簡單,人類對地理環境影響微弱
B.大慶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日趨復雜
C.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D.開始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綜合題
16.圖22是“美國東北部地區簡圖”,圖23是“中國東北地區簡圖”,請你比較這兩個地區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條等方面的特征,回答下列問題。
(1)自然環境特征相似性方面的比較:
①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氣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礦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會經濟發展差異性方面的比較:
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美國東北部地區中國東北地區
城市區位因素A城市:B城市:
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20世紀60—70年代
國內人口遷移狀況
(3)請說出圖22所示地區的農業地域類型,并運用農業區位原理分析其成因。
(4)圖23中C區域有“北大荒”之稱,建國以后該地區大量開墾荒地,發展糧食生產,成為“北大倉”,F在“北大荒”不再開墾,試分析其原因。
17.(2011•韶關調研)讀我國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示意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從階段一到階段二,甲地農業生產方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請說明最可能的變化是什么,并分析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2)從階段一到階段二,該地工業結構和工業布局發生了哪些變化?
(3)乙、丙兩個工業區形成的區位條分別有哪些?
(4)從階段一到階段二,該地交通發生了哪些變化?
(5)分析城市工業用地的變化趨勢,并分析主要原因。
(6)從階段一到階段二,該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護環境?
18.(2011•威海模擬)下圖中的甲圖和乙圖為我國的兩個區域,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兩區域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優勢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區域位置優勢政策優勢主要開發的能主要環境問題
甲
乙
(2)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兩區域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試分析產生這一現象原因上的差異。
(3)甲、乙兩區域內都有我國的著名河流,但它們對各自區域經濟發展所發揮的主要作用卻有很大不同,試說明原因。
(4)從兩區域的合作基礎看,兩區域最適合合作的工業部門應當是________工業和________工業,與此相關的國家重大工程是________工程。
(5)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兩區域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分析兩區域在外貿活動中貨物運輸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
參考答案與試題詳細解析
1.【解析】地理界線P是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種植業不同,北側是小麥種植業,南側主要是水稻種植業,主要影響因素是水熱條不同,南方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多,北方為溫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少。
【答案】B
2.【解析】圖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區劃分的依據是地貌與氣候。
【答案】C
3.【解析】Ⅰ、Ⅱ、Ⅲ三個自然區分別是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青藏高寒區。Ⅱ區雖然比Ⅲ區緯度高,但由于地勢低,所以熱量條要好于Ⅲ區;Ⅲ區光照強于其他兩區主要是由于地勢高,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的原因;Ⅲ區與Ⅰ區南部以3000米等高線為劃分依據。
【答案】D
【答案】D
8.【解析】①②⑦⑧是甲圖所示區域特征。
【答案】B
9.解析:我國四大自然區域的劃分是以地貌和氣候為指標的。
答案:B
10.解析:太陽輻射總量與日照時間長短有直接關系,影響日照時間長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天氣狀況;氣溫年較差大的地區,其氣候的大陸性強。
答案:D
11.解析:圖中甲區域和乙區域同屬于東部季風區,同具有季風氣候特點;區域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區域之間具有差異性;一個區域的發展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另一個區域的發展變化。
答案:C
12.解析:
答案:B由圖一可知,區域發展初期階段第一產業比重最大,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說明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工業化處于起步階段。
13.解析:由圖一可知,區域發展初期階段第一產業比重最大(如圖二中C點),成長階段第二產業比重最大(如圖二中A點),衰落階段第三產業比重最大(如圖二中B點)。
答案:C
14.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20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石油產量很少,可以推出為初級階段,故選A。
答案:A
15.解析:此時大慶處于發展的成長階段,這一時期的特征是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日趨復雜;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各種資被大量開采,導致資面臨枯竭,并且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大量廢棄物,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答案:B
16 解析:本題以美國東北部地區和中國東北地區為例,考查地理環境差異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分析時結合各自自然和人地理環境特點回答即可。
答案: (1)位置:都位于中緯度地帶,都臨近海洋,都位于國土的東北部(任答一點)
地形:都以平原為主
氣候:大陸性氣候都較強(或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礦產資:都有豐富的煤和鐵礦資
(2)
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美國東北部地區中國東北地區
城市區位因素A城市:政治(首都)B城市:資(石油)
主要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和內河運輸為主鐵路和公路為主
20世紀60—70年代
國內人口遷移狀況人口大量遷往南部
和西部“陽光地帶”由黃河、長江中下游
平原遷入開發邊疆
(3)乳畜業 靠近美國東北傳統工業區,城市眾多,人口稠密,乳、肉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大,該地區緯度較高,無霜期短,土壤貧瘠,不適宜種植谷物,但有利于牧草生長。
(4)三江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沼澤,是重要的濕地資,它對調節氣候,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17.解析:第(1)題,階段二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農業由種植業向城郊農業不斷轉變;市場需求及交通運輸的發展,利潤也更高。第(2)題,工業結構和工業布局從圖例和注記中可以得到充分體現,正確表述是關鍵。第(3)題,乙為傳統工業區,要考慮環境因素、交通等,丙為高新技術產業區,要考慮科技水平及人員素質、優美環境、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等。第(4)題,仔細對比左右兩幅圖片可得出,該地交通布局更加合理,運輸方式增加,線路密度增大等。第(5)題,工業生產對土地的需求大,對環境影響明顯,因此現代城市發展使工業不斷向城市外緣移動,地租低,環境污染小。第(6)題,從階段一到階段二,可以從圖中看到具體措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和綠化帶,優化了產業結構,減少對煤炭資的開采,城市功能區合理調整。
答案:(1)變化:由水稻種植業為主變為城郊農業為主。
原因:甲地變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場需求起主要作用;生產蔬菜、花卉等農作物的利潤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運輸更為便捷。
(2)工業結構:傳統工業數量減少,出現新興電子工業。
工業布局:傳統工業向東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區移動、集中,電子工業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區聚集。
(3)乙:位于城區河流下游和垂直于盛行風向的遠鄰,有河流作隔離帶,對城區污染;交通便利;工業用水方便。
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發達;接近高速公路并與機場相連;位于城區河流上游,環境優美。
(4)交通運輸方式增加,交通運輸線路更密集,交通布局更合理,鐵路移出城區,出現環城公路。
(5)向城市外緣移動,沿交通線集中分布。原因:地價相對低,降低成本,改善城區環境。
(6)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和綠化帶,優化了產業結構,減少對煤炭資的開采,城市功能區合理調整。
18.解析:甲區域為我國西北內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乙為我國珠三角地區。新疆地處邊疆,邊境貿易發展較快;石油、天然氣資豐富,吸引了大量人口遷入。珠三角地區對外開放較早,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務工和經商,新疆塔里木河主要為當地農牧業發展提供灌溉水,珠江水量豐富,航運價值高。區域合作中,新疆主要提供資優勢,珠三角則具有資金和技術優勢。
答案:(1)
區域位置優勢政策優勢主要開發的能主要環境問題
甲與多國相鄰,有邊貿優勢西部大開發,沿邊開放石油、天然氣、煤荒漠化嚴重
乙沿江臨海,交通便利改革開放的前沿及著名僑鄉核能環境污染嚴重
(2)甲區域吸引大量流動人口遷入與其發展邊境貿易與資開發給人們增加了較多的經商與就業機會;乙區域則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高、就業機會多、經濟收入高等因素有關。
(3)甲區域河流主要作用是解決了灌溉水不足的問題,乙區域河流主要作用是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
(4)紡織 能 西氣東輸 (5)甲:鐵路;乙:水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6333.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