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2屆高三地理二輪專題復習學案:中國地理 專題7 景觀與區劃
第一節 地域分異規律與景觀劃分
一、景觀概念
16世紀末,“景觀”主要被用作繪畫藝術的一個專門術語,指陸地上的自然景色。17—18世紀,景觀一詞開始被園林設計師所采用,他們基于對美學藝術效果的追求,對人為建筑與 自然環境所構成的整體景象——景觀進行設計、建造和評價。這時的景觀成為描述自然、人及其共同構成的整體景象的一個總稱,包括自然和人為作用的任何地表形態,常用風景、風光、景色、景象等術語描述。這種針對美學意義的景觀理解是后學術概念內涵的之一。
最初的景觀泛指一片或一塊鄉村土地的風景或景色,F在是指客觀存在于地表自然界的、具有自己特征和特殊地位的區域單位,它既不同于土地單位,又與其他區劃單位有區別。
景觀有下列五方面的主要特征:
景觀是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兩種屬性一致性最大的區域。景觀的這一特征是其他區劃單位和土地單位都不具備的。
景觀界線與氣候區、地貌區、土壤區、植被區等的界線大致符合。
景觀能夠提供對區域的典型自然特征和自然資的全面認識從而有別于土地單位。
景觀的個體特征和非重復性都比土地單位顯著,因此可對每個景觀進行單獨研究。
相對于土地單位而言,景觀具有較長的歷史,對外部影響具有較大的穩定性。
由此可見,景觀是一個特征十分明顯的區域單位,然而至今還沒有關于景觀的精確而詳盡的定義。有學者指出,“地理景觀應當是這樣一個發生上一致的地域,在其范圍內可觀察到地質構造、地貌形態、地表水和地下水、小氣候、土壤變種、植物群落和動物群落的同一種相互聯系的結合的有規律的和典型的重復”。這一定義著重指出了景觀的發生統一性和形態結構的復雜性。
我們對景觀定義為:景觀是。ɑ蛑荩┰诎l生上的獨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帶性和非地帶性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態單位的質和量對比關系,并以此對比關系與其相鄰景觀區別。因此,景觀是地表的獨特的地域地段,但又是地表的組成部分之一。景觀以形態單位質和量的對比關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界的特點和天然資的多樣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單位。
景觀或自然地理系統與生態系統概念是有明顯差別的。通常,生態系統是指生物群體及其生境相結合而成的整體。生態系統的整體僅以生物有機體為中心,即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所組成的生物界,它是聯系那些直接有關的生態因子進行研究的,整體中不包括起間接作用和影響的一些因素,例如生物群落所處的地貌條、根層以下的基質、地下水以及群落外界的其他因素等在內。另一方面,生態系統與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基本相同。景觀的研究是以自然地域為中心,通過有機界與無機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把那些直接或間接起作用的因素和生物群落綜合起進行整體性的、地域性的考察。所以,生態系統與景觀或自然地理系統兩者之間既有一定的重疊部分,也有一定的不重疊部分。兩者的研究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二、地域分異規律
(一)概念
景觀除綜合整體性特點外,另一重要的特點是地域性,即地域分異的規律性。它是指:
整個景觀或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按確定方向發生有規律的空間分異的現象。例如,從赤道至兩極、從濕潤的沿海至干燥的內陸、從麓至高頂部,甚至在局部地段(如坡和谷底)中,都可以觀察到不同屬性的地理環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這些現象的成因、特性、表現形式和彼此之間的關系等,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從地域分異的成因看,由地帶性分異因素和非地帶性分異因素形成的地帶性差異和非地帶性差異,是最基本的地域分異規律性,兩者的成因不同,表現形式亦各異,故彼此不是從屬關系而是并列的關系。但它們共同作用于地球表層,反映出相互干擾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并派生出復雜多樣的、層次不同的實際地域分異圖景。
從地域分異的規;虺叨瓤,地域的空間結構可分為大、中、小各級的空間尺度,或分為全球性、全大陸性、區域性、地方性和局地性的各種結構層次。這些不同尺度、不同規模的地域結構層次之間,具有一定的從屬關系,即高層次的地域分異規律是控制低層次地域分異的背景或外界因素;而低層次的地域結構單元的分異排列關系是構成高層次地域分異的基礎。景觀的每個層次根據其具體的分異因素和相應的結構特點,完成特定的功能和體現各自的整體性的特征?傊,景觀各地域單位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都是按等級層次進行的,體現出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從屬關系,而部分與部分之間則為協同和共軛的關系。
(二)影響地域分異的因素
1、太陽輻射能
太陽輻射能和地球內能是形成地域分異的兩種基本因素,它們在空間上或時間上的影響都是不平衡的。兩者在地球表層自然界中的特殊表現,決定了地域分異最基本、最普遍的規律性,即緯度地帶性與非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簡稱地帶性)的基本成因是,太陽光線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所引起太陽輻射沿緯度方向呈不均勻的分布。地帶性的表現是地球表層許多自然地理現象和過程由赤道向兩極呈有規律的遞變。從赤道至極地可分為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等熱量帶。每一個熱量帶氣溫、氣壓、風、降水、土壤、生物群落等也有其共同特點,從而使各緯度帶具有若干共同的景觀特征。
各個緯度帶組成成分具有明顯的地帶性,決定了作為這些組分綜合的“景觀” 也具有地帶性。
2、海陸位置
地球內能作用產生的地表形態和大地構造的區域性差異,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水熱條和其他成分在區域上發生一定的分異,也有一定的規律性。海陸分布及其對比關系形成了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差別,大陸內部和東西兩岸各植被類型的差別,以及景觀的干濕度差別。這種差別常常呈經度分異的方向變化,故習稱為經度地帶性,或稱為干濕度地帶性。
3、地高度
隨著地高度的增加,氣溫隨之降低,從而使自然環境及其成分發生垂直變化的現象,稱為垂直帶性或高度帶性。形成垂直帶的基本條是構造隆起的體,而其直接原因是熱量隨高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5~6℃)。只要體有足夠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帶。垂直帶的劃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為主導標志,并結合熱量和水分狀況進行。垂直帶的數量、順序等結構型式,稱為垂直帶譜。帶譜的下部的起始帶稱基帶。垂直帶譜的性質和類型主要取決于:第一,帶譜所處的在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中的位置,即基帶座落的具體地點;第二,體本身的特點,如相對高度與絕對高度、坡向、體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條的變化等。
三、中國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
中國自然景觀和地域分異規律是指,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其自然地理綜合體及其組成成分沿地理坐標確定的方向,從高級單位分化成低級單位的形成過程,或各最終結果中所表現出的空間組合規律。
(一)緯度地帶性規律
中國自然景觀的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以東部濕潤區最為明顯。自北而南依次出現下列自然景觀地帶:
1.寒溫帶針葉林漂灰土景觀地帶。
主要分布在北緯49º以北的大興安嶺北部地區。這里是我國最寒冷區,多年凍土層分布廣泛。代表性的植被類型是耐寒的興安落葉松,群落外貌是冬季落葉,結構簡單。此外,有小片的樟子松林。落葉松林經采伐后,大部分為樺木、楊等闊葉樹次生林代替。針葉林下發育的土壤是漂灰土,凋落物灰分中硅的含量豐富而鹽基較貧乏,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強酸性反應。
2、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暗棕壤景觀地帶。
主要分布在長白地與小興安嶺。這里距海較近,氣候濕潤,分布著以海洋性針葉林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例如紅松,闊葉樹種有楓樺、紫椴、槭、水曲柳、花曲柳等。原始林經采伐后,生長楊、白樺林。如果再經破壞則成為雜木林,在麓南坡尚有蒙古櫟純林。暗棕壤是針闊葉混交林下的地帶性土壤,凋落物鹽基較多,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反應,肥力較高。
3、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棕壤景觀地帶。
主要分布于遼東半島及華北的地丘陵地。這里夏熱多雨,冬季干冷,闊葉林冬季落葉,故又稱夏綠林帶。其建群種主要是由包括遼東櫟、槲櫟、栓皮櫟、麻櫟等各種落葉櫟類與其他落葉闊葉樹(榆屬、楊屬、柳屬)組成的地帶性森林植被。此外,還有溫性針葉林,例如赤松、油松等。棕壤土層深厚自然肥力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應,適于發展暖溫帶果木林。
4、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景觀地帶。
包括秦嶺一淮河以南,南嶺以北,橫斷脈以東廣大地區,依植被、土壤的分布又可分為北、中、南三個景觀地帶:
①北亞熱帶是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黃棕壤景觀地帶。
分布于長江以北,秦嶺一淮河以南的低丘陵區。以含有青岡櫟等常綠闊葉樹的落葉林(麻櫟、栓皮櫟、白櫟等)為主;針葉樹以馬尾松林為主。在現狀植被中,由于群落的次生性較強,因而外貌近似落葉闊葉林。黃棕壤的性質具有黃壤與棕壤的某些特征,呈微酸性反應,自然肥力較高。
②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景觀地帶。
是亞熱帶的典型部分。主要分布于江南丘陵及云貴高原東部等地。植被由常綠青岡、拷、古櫟和茶科、樟科、木蘭科、金縷梅科等種為主組成,葉面多革質、光滑發亮亦稱“照葉林”。針葉樹有馬尾松、云南松、杉樹、柏樹等。毛竹林分布也很廣。地帶性紅壤分布范圍較廣,東部約自長江以南至南嶺地,西部包括云貴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緣地區,多發育在較深厚的紅色風化殼粘土層上。黃壤主要分布在海拔較高、多云霧,干濕季節不明顯的地方,以貴州高原分布最廣。本地帶適宜發展茶、油桐等亞熱帶經濟林。
③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赤紅壤景觀地帶。
分布于滇、粵、桂三省區南部,閩東南及臺灣中南部。天然植被為偏濕性的季風常綠闊葉林,森林上層以樟科、殼斗科為主,中下層種類繁多,以大戟科和蕓香科最多,并有藤本和附生、寄生植物。赤紅壤兼有磚紅壤與紅壤特點。
5、熱帶雨林、季雨林磚紅壤景觀地帶。
包括廣東、廣西、云南、臺灣諸省區的南部,西至西藏南部的亞東附近,地帶性土壤為磚紅壤。本帶的典型植被類型為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珊瑚島熱帶常綠林和紅樹林。
①熱帶常綠闊葉雨林。
主要分布于臺灣南端、海南島東南部、云南和西藏南部局部濕熱的谷或低地。雨林的喬林層結構復雜,一般可以分為三層或四層,喬木高大,通常在30m以上,甚至達50m(近20層樓房),分枝很高,樹皮光滑而薄,具有板狀根。樹葉多為大、中型,常形成顯著的滴水葉尖。林內藤本植物豐富,樹上密生附生植物。老莖生花現象僅見于喬木,也見于灌木及藤本植物。在種類組成上有龍腦香科的龍腦香和坡壘、青皮、望天樹、娑羅樹。此外有梧桐科、肉豆蔻科、橄欖科、棕擱科、茜草科等植物,種類十分豐富。
②熱帶季雨林。
分布于熱帶周期性干濕季節交替的地區,包括滇南谷地、海南島、雷州半島、臺灣等地。我國熱帶季雨林面積比熱帶雨林廣闊。季雨林的群落結構和雨林相比,上層喬木層較矮,一般在30m以下。樹干尚直,但分枝較低。樹皮較厚而粗糙,除榕屬外,板根多不發達,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的數量與種類都比雨林為少。群落外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上層喬木層以落葉或半落葉樹為主。所以,林冠有旱季稀疏、雨季郁閉的季相變化,這與雨林終年郁郁蔥蔥的景象不同。構成季雨林的樹種很多,濱海地帶是我國紅樹林分布的地區,種類豐富。這里由于常年高溫多雨,化學風化及淋溶作用強烈,富鋁風化殼深厚。磚紅壤全剖面均為紅棕色,呈酸性反應。此外,在海南島西南部及云南南部紅河河谷等地,由于地的阻隔和焚風作用,形成干熱稀樹草原的生物氣候環境,而分布有燥紅土。本地帶是我國發展熱帶作物的重要基地。
(二)干濕度帶性規律(中國自然景觀的經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中國自然景觀的干濕度帶性分異規律決定于東西方向上水分條的差異,呈與經線斜交、近東西更替的分布圖式。主要出現在溫帶與暖溫帶的廣大地區
1、溫帶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觀地帶。
溫帶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分布在大興安嶺西麓的低丘陵以及東北平原的黑土、黑鈣土區,主要由禾本科草類和雜類草組成。如貝加爾針茅與羊草等。這類草原外貌華麗,季相變化顯著,草層較高,最高可達100厘米。常見喬木有蒙古櫟、白樺、楊、柳、榆等。黑土系列是森林草原下地帶性土壤,包括黑土、白漿土、黑鈣土、灰黑土。以東北地區分布面積最大。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具有明顯的腐殖質累積過程,形成了深厚的腐殖質層,具有發展農牧業和林業的良好條,尤其是黑土、白漿土和黑鈣土是發展農業的重要土壤,生產潛力很大。黑土主要分布在長白地和小興安嶺的前波狀臺地平原上。黑土區較低濕的地方還發育一種白漿土,常與黑土呈復域分布。黑鈣土分布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半干旱草原地區,以及大興安嶺兩側的丘陵麓。在大興安嶺中段的西坡,常與黑鈣土呈復域分布的灰黑土,是半濕潤森林類型下發育的土壤。
2、暖溫帶森林草原褐土景觀地帶。
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喬木以遼東櫟、楊、樺為代表,亦有油松、側柏。土壤系列包括褐土、黑壚土、摟土、綿土。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在中性或堿性環境中進行的腐殖質積累,石灰的淋溶和淀積作用匪顯,殘積一淀積粘化現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褐土主要分布在暖溫帶東部半濕潤地區,例如燕、太行、呂梁、秦嶺等地和關中、晉南、冀西、豫西等地的丘陵盆地中。
3、典型草原栗鈣土景觀地帶。
典型高原分布于內蒙古高原東部、鄂爾多斯高原東部與黃土高原的西北部。建群植物主要是喬本科草類,地帶性植被是幾種針茅。例如大針茅、克氏針茅(阿爾泰針茅)、本氏針茅(長芒草)、短花針茅等。這類草原草層一般高30~50厘米。栗鈣土是典型干草原下的土壤類型。與黑鈣上相比腐殖質積累過程較弱,而鈣化過程增加,土壤的粘化過程微弱。
4、荒漠草原棕鈣土景觀地帶。
荒漠草原分布于內蒙古高原的西部,以及荒漠區的地下部。在極端干旱的昆侖、阿爾金可分布到很高的高度。典型植被為旱生性較強的小針茅,例如沙生針茅、戈壁針茅、石生針茅、短花針茅等。超旱生矮半灌木與灌木也比較多,如冷蒿、旱蒿、灌木亞菊等;哪菰輰影邇H10~20厘米,生長稀疏,總覆蓋度不超過15%~30%。棕鈣土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的西部和準噶爾盆地北部等地。是溫帶荒漠草原地帶性土壤。從腐殖質和碳酸鈣的聚積過程看,棕鈣土仍屬草原土壤形成過程,但從鹽分和石膏的累積過程看,其土壤性狀又反映出荒漠區土壤過程的某些特征。
灰鈣土主要發育在黃土母質或較細的洪積物上,水分條稍好。與棕鈣土相比,其腐殖質的累積過程稍有增強,而鈣化過程則有所減弱。它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西北部、銀川平原、湟水中下游平原、伊犁河谷等地。
5、荒漠漠土景觀地帶。
包括阿拉善高平原、河西走廊、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溫帶和暖溫帶荒漠帶,以及柴達木盆地。在氣候干旱條下,土壤鹽分較大,植物種類非常貧乏,具有適應干旱生境的生態特征,并以灌木或半灌木為主。其中以藜科的屬種最多,菊科、豆科、麻黃科等也占相當比重。漠土系列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等。這些土壤的共同特點是沙性強,大多含礫石,表層為淺灰色多孔狀結皮,腐殖質含量低,石灰的表聚作用和石膏與易溶鹽的聚積作用都較強烈。棕漠土不僅出現很厚的石膏層,而且形成鹽盤,腐殖質含量甚低;易啬梁妥啬翞闇貛c暖溫帶典型的漠境土壤,灰漠土為溫帶漠境邊緣的過渡性土壤。
總結我國自然景觀的水平分布特點,可以看出我國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結構圖式是由濕潤環境下的海洋性地帶譜和干旱環境下的大陸性地帶譜構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在干濕度帶分布中,仍有緯度地帶性差異。例如,同樣半濕潤的水分條,在溫帶為森林草原黑土景觀,在暖溫帶則為荒漠棕漠土景觀。
(三)垂直地帶性分異規律
青藏高原是一系列具有垂直結構的高大原。在廣闊的高原面上又有一系列脈聳立,高原面上的地又有景觀的垂直帶譜;同時高原還有一系列深陷的河谷,形成反向的垂直帶譜。從整體上看,在廣闊的高原面上,有其自然景觀的水平分布規律?梢姡嗖馗咴木坝^分布具有垂直與水平的復合形式。
我國地面積廣闊,地自然景觀類型多。地垂直帶譜,一方面受地所在水平地帶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受嶺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響。同一水平地帶中的地,其垂直帶結構相近似,可列入同一類型。我國自然景觀垂直帶譜也可分為東南濕潤海洋型與西北干旱內陸型,兩者之間為一些過渡類型。
在西北干旱內陸的地,從麓至頂,氣溫降低,而濕潤程度在一定高度內則逐漸增高。影響自然景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濕潤狀況。常見的植被垂直帶有:荒漠、荒漠草原、地灌木草原或草甸草原、森林、亞高草甸,土壤則從地灰漠土依次遞變為地棕鈣土、栗鈣土、地黑鈣土、地森林土、地草甸土。西北干旱區地垂直帶譜可分為半濕潤和半干旱森林草原和草原、半干旱荒漠草原、干旱溫帶荒漠、極端干旱荒漠等類型。
東部濕潤地區的地,自麓至頂,濕潤程度雖有一定增加,但其變化不甚顯著,這里熱量條的改變是影響自然景觀變化的主要因素。垂直帶譜中以各種類型的森林植被、土壤為主。自下而上逐漸從暖熱地區的類型過渡到寒冷地區的類型。如在亞熱帶地區,常見下列垂直帶:地常綠闊葉林一紅、黃壤;地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一黃棕壤;地落葉闊葉林一棕壤;地灌叢草甸一草甸土。
總之,由于溫度和水分的地區差異,在不同緯度地帶和經度地帶,地垂直帶譜的結構是不同的,但從不同側面也反映了自然地理特征的水平分異規律。
四、中國自然區域分異規律及其特點:
(一)趙松喬方案
1、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及其基本輪廓
東部:由熱量而決定的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顯著。
西北部:由水分而決定的經度地帶性分異規律顯著。
青藏高原:在垂直高度變化的基礎上疊加了水平地帶的影響。
2、三大自然區的基本特征
項目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青藏高原區
新構造運動以沉降為主,平原、盆地廣差異性上升運動顯著,形成高平原、大盆地與高強烈隆起上升,形成巨大的高原
氣候季風氣候顯著干旱、半干旱的大陸性
氣候高寒氣候
河流外流河,雨水補給為主絕大部分為內流河,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內流河、外流河皆有,冰雪融水與雨水混合補給
外營力流水作用占優勢風力作用占優勢冰凍作用強烈
植被土壤森林——農田,富鋁土、淋溶土、半淋溶土草原、荒漠草原,鈣層土、荒漠土高草甸草原、高寒荒
漠,高土
人類活動影響廣泛而深刻局部地方影響較強影響微弱
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顯著I經度地帶性明顯水平與垂直地帶性復合分布
(二)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委員會(黃秉維方案)
建國初期,為了適應生產建設的需要,中國科學院于1956年開始組織人力,并成立了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前后經過三年時間的努力工作,于1958年完成了各自然要素部門區劃,在此基礎上于1959年又編制出中國綜合自然區劃(黃秉維主編)。該區劃的目的是通過綜合自然區劃認識中國自然綜合體,了解全國各地自然界的基本情況,其特點:
1、區劃目的任務明確,為農、林、牧及水利等事業服務
2、有較完整的區劃理論、依據、指標,區劃的方法比較合理、嚴謹,它運用地理相關法,從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特點入手,在區劃體系上作了全面考慮,采用多級分類單位系統,將全國劃分為三大自然區。六個熱量帶和一個青藏高原區,18個自然地區和亞地區,28個自然地帶和亞地帶,90個自然省。
3、資料豐富,觀點新穎,在科研和生產實踐方面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任美鍔等方案
任教授他們認為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已從定性漸趨于定量,自然區劃的指標必須有數量的概念,這是正確的,但機械運用某一數值,作為全國各地區自然區劃的不變指標,則結果常不符合實際。例如中國科學院方案中劃分熱量帶的主要指標活動積溫,他們認為該指標雖然能表明一地熱量資的多寡,但它在一年內的變化過程對農業生產意義更大。如果活動積溫數值大,但夏溫特別高,而持續時間短,對農業生產并非完全有利;反之,活動積溫數值雖略小,但熱季如果持續時間長,則又可適當地補償積溫數值的不足。因此,需要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定出不同的數量指標。如云南南部冬季多晴天,日照豐富,基本上又不受寒潮影響,這就可以適當補償活動積溫的不足,故準熱帶的活動積溫指標在云南可比兩廣稍低。
特點
1、 在綜合分析自然因素的基礎上,根據自然條差異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將全國劃分為8個自然區,26個亞區,58個小區
2、 在劃分高級單位自然區時,是將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兩種規律同時并用,系“多指標法”
3、 區劃等級單位簡單明確,對中國自然地理特征反映還比較清楚,在生產和上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是地帶性因素(熱帶)和非地帶性因素(原)在具體條下的矛盾統一體。
區劃等級單位應簡單明確,但又能充分表示自然界地域分異的需要。他們認為中國科學院方案(黃秉維)等級單位太多,完全可以將帶、地區、地帶三級合并為一個等級單位即地帶,這樣可以將熱量和水分結合,更能反映綜合體地域分異的實質,也有利于安排生產。所以方案僅劃了三級,即區、亞區和小區。全國共分8個自然區,28個自然亞區和42個自然小區。各級自然區域的命名,一律以常用的地名為主,不加熱麥、濕潤程度、植被、土壤等專門術語,從而使自然區域的命名不致過于冗長。
自然區:全國共分8個自然區,即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內蒙、西北和青藏。其中東北、華北、華中和華南四個區位于我國東部,水分比較充足,地形以平原和低為主,自然景觀的分異主要由于熱量差異,及由此而引起的植被、土壤等的不同。這四個自然區,每一個約相當于一個熱量帶范圍,東北區主要是溫帶,而寒溫帶在東北面積很小,故不另劃一區,華北區大部分相當于暖溫帶,華中區相當于亞熱帶,華南區大致相當于熱帶。劃分熱量帶的主要參考指標是活動積溫,同時還考慮了植被、土壤、動物和農業植被的反映。
大興安嶺以西和長城一線以北,東南季風的影響逐漸減弱,水分條對自然景觀的作用,代替了熱量條而居主導地位,成為區域分異的主導因素,可劃分為草原景觀為主的內蒙區和以荒漠景觀為主的西北區。二者界線為干燥度4,界線呈南北向,與東部四個區界線大體作東西向完全不同。
西南區和青藏區的劃分,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形條及由此而引起的區域范圍以內的生物氣候的差異。西南區最主要特征是熱帶原,即它在水平地帶(基帶)上屬于熱帶,地形上為原,故具有熱帶原特有的“四季如春”的氣候,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熱帶原性的植被和土壤。熱帶原景觀的形成,主要由于大氣環流的影響。即夏半年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受熱帶大陸氣流的控制,因此可以熱帶大陸氣流影響的范圍劃定西南區的東界和北界。青藏區地形是自然地理特征形成和發展的主導因素,氣候特點是高寒,自然景觀主要為寒漠與高草甸草原。它的北面以昆侖與西北荒漠區為界,東南大致以3000米等高線與西南區為界。
自然亞區:上述8個自然區面積都很大,其內部自然景觀和土地利用方向還有一定差異,可以再分出若干二級區,稱為亞區。亞區的劃分一般也是按照綜合分析所有自然因素并找出主要矛盾的原則考慮的。例如華中區跨緯度約12º,南北熱量有一定的差異,據此劃出江漢秦嶺亞區和江南南嶺亞區;又如內蒙區跨經度約20º,自東向西,由于水分條的差異,內部亦可分為東部草甸草原,中部典型草原和西部荒漠草原三個亞區;西北區高與大盆地的地形,使水分熱量條的差異有所深化,故可以地形界線將西北區分為北疆、天地、南疆、阿拉善河西、祁連地、柴達木盆地6個亞區。
自然小區:仍根據綜合分析和探討主要矛盾的原則,依不同的亞區內部區域分異規律進行劃分。如華中區的江南南嶺亞區,面積較大.地形結構復雜,根據地形及由此而引起的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差異,可分為四川盆地,貴州高原,江南低盆地和南嶺地四個小區。各個小區各有其明顯的自然地理特征。又如柴達木盆地,根據其內部濕潤程度的不同,可劃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小區,前者為半荒漠地區,后者為荒漠地區。
該區劃對中國自然地理特征的反映也還比較清楚,在生產和上有一定的使用價值,運用方便。
(四)中國自然地理分區方案(草案)(高校教材)
一、該區劃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的特點和地域分異規律,在總結了前人綜合自然區劃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高等學校教學的需要,而制訂的一個簡明區劃。
二、區劃等級單位系統為兩級。第一級區劃單位為自然地區,第二級單位是自然地理副區,全國共分為8個自然地區、35個副區。
自然地區:是根據水熱組合的共同特征及與其相聯系的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共同性和改造利用方向的基本一致性而劃分的。將全國劃分為8個自然地區。其中5個地區(即東北、華北、華中、西南、華南)分布在東部季風區、2個地區(內蒙古、西北地區)分布在蒙新干旱區,還有一個青藏地區分布在青藏高原上。
作業:
1、簡述中國自然景觀的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景觀地帶位置氣候特點代表植物土壤特性
寒溫帶針葉林漂灰土景觀地帶北緯49º以北的大興安嶺北部地區我國最寒冷區、多年凍土層分布廣泛耐寒的興安落葉松、樺木、楊等闊葉樹次生林漂灰土、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強酸性反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5305.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