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屆高三地理二輪專題復習學案:中國地理 專題11 晉陜內蒙古區
第一節 地理概況
第二節 能重化工基地
第三節 草原畜牧業基地
第四節 土地退化問題
第五節 省區內部差異及發展方向重點:闡明晉陜內蒙古區的地理特征和地域差異。
闡明晉陜內蒙古區的能、礦產分布及其工業經濟布局
的特征和發展前景。
提出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問題和整治對策。
闡述草地畜牧業開發與可持續發展模式。
第一節 地理概況
晉陜內蒙古區,共轄327個縣(旗、市),總面積154.58×104km2,總人口9278萬。本區是中國重要的能基地和畜牧業基地,也是中國自然環境脆弱、農牧化交錯和土地退化最為嚴重的地區。
一、地與高原、盆地交錯分布二、季風邊緣與自然氣候地帶的南北更替晉陜內蒙古區是我國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的邊緣區,從而使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東北遞減。南北跨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四個溫度帶;東西跨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四個干濕地帶,氣候的地域差異性和過渡性十分顯著。
三、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
晉陜內蒙古區土地自然植被及土壤覆蓋的地帶模式從亞熱帶濕潤森林,經暖溫帶、溫帶半濕潤森林草原、半干旱草原,到溫帶干旱荒漠草原、荒漠。在人類活動過程中,土地覆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為突出的是黃土丘陵地區,原有的森林草原覆蓋已被墾盡,代之的是地表裸露的撂荒地或旱耕地。
土地利用特點(1)南糧北牧的土地利用區域分異。
(2)土地利用數量比例草地最多,占45.1%,林地占13.3%;耕地占8.3%。
(3)主要土地利用的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4)耕地質量較差,宜農荒地較多。
(5)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動影響,在農牧交錯地帶表現為有農有牧、時農時牧的變動。
四、人口、民族與可持續發展
人口密度為60人/km2,僅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半,但人口分布極不平衡,西211人/km2,陜西177人/km2,內蒙古20人/km2,胡煥庸線的霍林河-榆林段以北人口稀少,以南人口密集。人口密度分界線在年降水量300~400mm之間擺動。
蒙古族與漢族居住過渡的地區。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境內,約286萬人,4/5集中于東部4盟1市,多數人蒙語、漢語皆通,其他分布于西部和農牧交錯帶。五、資、經濟與發展:與全國相比,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屬低收入的下中等發達、較不發達省區,區位條為一般或差,晉陜好于內蒙古;資稟賦條相當好,西和內蒙古為全國最好;基礎設施西比較好,受益于能基地的開發。
以煤為首的能礦資特別豐富,鐵、有色金屬以及非金屬礦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本區礦產資開發、電力及原材料工業的建設受到水的制約,資組合、匹配不甚理想,但開發條相對較好,主要能礦產集中于或靠近于農業精華區,多種金屬礦產靠煤近水,加之黃河梯級開發,可以“水火共濟”,為中國大型能重化工基地建設提供了保證。
經濟內部差異性很大:西及內蒙古中部被劃為環渤海經濟區;內蒙古東部屬東北經濟區,而陜西和內蒙古西部被劃為西北經濟區。
第二節 能重化工基地
晉陜內蒙古區以其巨大的煤炭、有色金屬、稀土及非金屬礦產優勢和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成為中國最大的能重化工基地。一、省區優勢工業聯合優勢
西煤炭資得天獨厚,以“煤炭之鄉”著稱于世,截至1991年底,全省累計探明煤炭保有儲量2570×108t,占全國27%。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特別是煉焦煤、無煙煤均占全國的一半左右,是大型動力煤煉焦煤和無煙煤基地,擔負著供應東北、華北及東南沿海能的任務。鋁土礦是本區第2大礦種,1991年探明保有儲量8.4×108t,占全國40%以上。
內蒙古煤炭資豐富,潛力巨大,1991年底煤炭探明保有儲量近2010×108t,占全國1/5居第2位。承擔向東北三省輸送電力和向京津送電的任務。內蒙古是世界上罕見的稀土資集中地區,其遠景儲量達1×108t,占全國的95%。銅、鉛、鋅、鎢、錫等也是內蒙古優勢資。豐富的煤炭資為高耗能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提供充裕的能保障。
陜西煤炭資保有儲量居全國第3位,有近煤就水發展電力工業的有利條。探明含油面積800km2,地質儲量7×108t以上,探明儲量4×108t。榆林西部特大型天然氣田,遠景儲量3.69×108m3,占全國遠景儲量的1/10。陜南地有色金屬、貴金屬具有優勢。各省區優勢工業聯合起的優勢:以煤炭火電為主的能工業和以有色金屬、稀土和煤化工等為主的重化工業。
二、晉陜蒙接壤地區——烏金三角
晉陜蒙接壤地區分布著中國和世界上罕見的特大煤田,被稱為“烏金三角”。它位于三省區的交接地帶,包括16個縣市,面積約6.9×104km2,F已探明含煤面積近3×104km,煤炭保有儲量2 505×108t,占全國的26.3%。本區煤炭多為優質動力煤,低灰分、低磷、低硫(含硫低于0.7%)、中高發熱量。煤層大多適于露天開采。該區沿黃河部分地段,水資相對富集,而且土地開闊,為建設電站提供了水和用地保障。此外,本區開發前景相當可觀的天然氣和鋁土礦資也是能重化工業的物質基礎。
三、水資與交通問題
晉陜內蒙古地區能重化工基地建設與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是水資短缺和交通運力不足。水資的缺乏:首先是水資總量貧乏,大部分為半干旱地區。第二,水資分布不平衡,黃河給予區域開發更多利用水資的機會,但是水量不穩定,受全流域總體配水制約,特別是黃河斷流問題逐漸加劇,對用水造成嚴重威脅。第三,水資損耗日益加大。一方面工業耗水,特別是火電工業與有色金屬工業耗水加大;另一方面水澆地及居民耗水大幅度增加,再加上降水不穩定和水土流失,水量平衡很難保證。
北煤南運和西煤東運:中國能空間布局存在較大的南北、東西差異,而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又進一步從需求上拉大了這種差異,鐵路運力緊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煤田區的開采和缺煤地區的經濟發展。國家在改進和增加運煤通道和運輸能力的同時還重點建設火電和煤化工基地,將煤轉化成電通過空中電網輸送出去,或將煤轉化成氣通過管道輸送出去,從而在提高資有效利用的同時,還可大大緩解交通運力緊張的問題。第三節 草原畜牧業基地
一、內蒙古草原
內蒙古草原從東往西隨氣候干旱程度的增加,依次出現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景觀,大部分保留天然狀態,為放牧畜牧業的主要基地。內蒙古草原面積88×104km2,其中有效天然牧場69×104km2,占全國草原面積的27%,居全國第1位。
草地生態系統在長期自然演變與人類活動下,普遍出現牧草種類組成簡化現象。草地退化已使得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現惡性循環,直接威脅畜牧業的發展。二、草地畜牧業
內蒙古畜牧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主要牲畜牛408.3×104頭;馬149.5×104匹,居全國第1位;駝4.6×104頭,居全國第2位;羊3561×104只,居全國第2位,其中綿羊數量2 249×104只。畜產品產量也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細羊毛34817t,居全國第1位,羊絨3534t,占全國的37%,居絕對領先地位。建立了以錫林郭勒、科爾沁草原為核心的細毛羊生產基地,以烏蘭察布草原為核心的半細毛羊生產基地,以鄂爾多斯草原為核心的絨羊生產基地,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為核心的商品牛生產基地。還建立有畜牧業出口基地,例如,白絨羊、活牛、馬鹿茸等出口基地,商品羊生產遍及整個草原。
內蒙古畜牧業基地與新疆、青海等西部畜牧業基地相比,具有最為優越的區位條,距離東北、京津及東部消費市場近,便于鮮活畜產品上市,交通暢通,消費市場可擴大到東南沿海及周邊國家。與廣大東部農區畜產品相比,受到的污染要少,大多天然放牧,為“綠色”產品。
三、畜牧業優勢、牧業化與名牌產品
蒙古族傳統食品主要有:白食、紅食、茶食和面食。在“占據更多市場的名牌戰略”指導下,提高畜產品的科技含量,抓質量和效益內蒙古奶類產量居全國第3位,羊肉產量居全國第4位。羊毛和羊絨是內蒙古畜產品的兩大優勢。
第四節 土地退化問題
晉陜內蒙古區是中國土地退化類型最多、發生范圍最廣,而且程度最重的地區。隨著國家大型能重化工基地的建設、牧業基地和農業開發,特別是人口增長造成資承載力的加大,土地退化日趨嚴重,對區域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一、土地退化類型、強度與分布
晉陜內蒙古區的晉陜黃土丘陵區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內蒙古農牧交錯地帶的草地是中國草場退化最嚴重的地區。此外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也是中國鹽漬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是中國東部地區凍融侵蝕最嚴重的地區。晉陜內蒙古區土地退化不僅類型多、程度重,而且分布廣泛,有40%的面積受水土流失威脅,30%的面積受沙漠化威脅,60%的草場發生退化,地域差異亦十分明顯。草場退化造成草地產草量減少、載畜量下降、草原物種多樣性減少與消失、草地生態系統環境質量下降。
二、土地退化成因
(一)自然成因第一,地貌及其物質的不穩定性。本區有一半以上區域為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穩定。還有大面積的第四紀松散沉積物覆蓋,特別是風成沙和黃土的連續、大片覆蓋,使地表物質極不穩定。此外,鹽堿土分布廣泛。
第二,外營力多變,降水不穩定。本區正處在東部季風區向西北干旱區過渡,由亞熱帶向寒溫帶過渡的位置。
第三,氣候演變,即變干、變暖。
(二)人加速
土地退化的主要人因子有3個:
第一,人們在農業化的進程中,改變著土地的自覆蓋,使地表反照率發生變化。
第二,不合理利用土地,使第一性生產力下降,或地表抗蝕性減弱,導致土地退化加劇。
第三,人們的素質是土地退化的社會原因。
三、農牧交錯地帶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主體位于晉陜內蒙古區。近半個世紀以,在治理上付出了大量的代價,也取得不少成功經驗和典型。然而“局部治理、整體惡化,局部提高、整體貧困化”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觀。當前本地帶有“八七”攻關貧困縣90多個,占晉陜內蒙古貧困縣的80%以上,幾乎都起因于嚴酷的自然生態條。
農牧交錯地帶是生態環境最不穩定而且脆弱、人類利用也最不穩定的地帶,是一條可與非洲薩哈爾熱帶草原退化帶相提并論的、世界土地嚴重退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牧交錯地帶土地退化的核心問題是降水多少的波動變化與土地利用中耕地開墾多少的波動變化及載畜量多少的波動變化之間的矛盾。因此,研究并預測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和變化幅度,調控人為開墾及養畜比例,實施波動農牧業政策,是控制這一地帶土地退化、促進農業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
第五節 省區內部差異及發展方向
一、西東、中、西地帶差異
總觀西全貌,中部為雁行排列斷陷盆地,東西兩側為地,形成東、中、西3個自然地帶。各個地帶內部具有自然條和環境結構的相似性,資開發和整治的相似性和經濟特征的相對一致性。
二、陜西省南、中、北地帶差異
陜西省從南向北由陜南地、關中平原和陜北高原3個地貌單元組成,它是資、環境、經濟與化等地帶分異的基礎。
三、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差異
內蒙古位于祖國北部邊疆,東西直線距離約2400km,南北直線距離約1700km,是我國地域最長的省區。內蒙古是中國第一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地跨東北、華北和西北,與八區相鄰。因此,內蒙古自然與經濟的東西差異和南北差異都十分顯著。
活動建議主題:晉陜蒙能基地開發中的土地整治問題
方法:討論方案
能力訓練:獲取、組合信息的能力,系統思維能力
要求:分組討論
思考與練習1、簡述晉陜內蒙古區的地理特征。
2、分析晉陜蒙區能重化工基地建設的資優勢?
3、分析內蒙古草原及其畜牧業地帶分異的特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7648.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