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5 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結束 中央集權的強化 科舉制的發展
陳橋兵變;北宋的建立;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作用及影響;科舉制的發展。
唐朝與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比較
唐朝
北宋
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權集中軍權:用和平手段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選編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集中行政權:派臣到地方做知州,又在各州設通判;集中財權:派轉運使到各州管理財政。特點
既加強了皇權,又使行政機構的效率得到提高從皇帝直接控制兵權入手,把地方的軍權、行政權、財權收歸中央,使地方割據的基礎得以鏟除,同時也給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任用賢臣。善于納諫,重視決策過程的集思廣益。吸取唐末以藩鎮割據的教訓。趙匡胤正是通過兵變奪取皇位的,因此特別注意把兵權、財權等控制在自己手中,消除地方割據的隱患。(2)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 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
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表現;慶歷新政的主要內容;王安石變法在理財、軍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失敗原因和歷史地位。
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比較
慶歷新政
王安石變法
異
中心內容
整頓吏治理財措施
主要是整治措施包括理財、軍事、教育等影響
對緩和社會矛盾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時間太短,起到的作用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相同點
背景: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農民反抗斗爭不斷發生;冗官、冗兵、冗費,財政困難;遼和西夏的威脅。目的:鞏固統治,挽救危機。作用: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結果:舊勢力強烈反對,因大地主大官僚阻撓而失敗。性質: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的調整,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國古代的改革與變法
改革類型
重要改革
改革內容
改革意義
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管仲改革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的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壯大,首先確定了霸主地位。推動社會轉型的改革
商鞅變法
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秦國經濟得到發展秦國實力增強,為秦統一全國創造了條。緩解封建社會危機的改革
慶歷新政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改革時弊,以整頓吏治為中心因為新政觸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阻撓而廢止。王安石變法
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甲法、將兵法等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軍事實力也有所增強。但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少數民族漢化封建化的改革
北魏孝帝改革
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孝帝順應民族融合的客觀趨勢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社會經濟的回復和發展,為北周統一北方和以后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決定改革成敗的因素
(1)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2)進步的改革有時也會因觸犯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阻撓而失敗。古代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1)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革除社會弊政是促進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標新要有遠見卓識,要堅決徹底。(2)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順應人民愿望的進步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反之,則阻礙歷史前進,加劇社會矛盾。(3)改革都與當時社會歷史條相聯系,并對當時及今后的歷史產生一定的影響。(4)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5)改革的成敗關鍵要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不能以改革者個人命運為標準。(6)改革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行之有效,推行改革過程中要用人等當。(3)遼、西夏的建立和宋遼、宋夏的和戰
契丹的興起和建國 宋遼的和戰 西夏的建立 宋夏的和戰
契丹國的建立;遼的“蕃漢分治”制度;宋遼和戰與澶淵之盟;西夏國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夏宋和戰。
(2009年全國Ⅰ.16)遼與西夏分別是契丹與黨項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兩者的相似之處是(C)
A.兩族均出秦漢時期的東胡 B.創立政權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漢字結構創制本民族字 D.均曾與北宋結為兄弟之國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戰
金的建立 遼和北宋的滅亡 南宋初年的抗金斗爭 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女真族的興起;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猛安謀克制;金滅遼和北宋;“靖康之變”;南宋建立;北方義軍抗金斗爭;岳飛抗金;紹興和議。
蕃漢分治制度、猛安謀克制度與八旗制度的比較
蕃漢分治制度(契丹、遼)
猛安謀克制度(女真、金)
八旗制度(女真、后金)
內容
“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治漢人”以戶為計算單位,300戶為一謀克,設百夫長一人,十謀克為一猛安,設千夫長一人特點
民族分治,實行階級統治兵農合一,軍政合一;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具有軍事征發、行政管理、組織生產三項職能,是一種兵農合一的社會組織作用
實際上是對漢族先進明的肯定和保護,同時也促進了契丹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會發展對金的社會社會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2010年全國Ⅱ.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賓館》詩中說:“苦寒不似東籬下,雪滿西把菊看”自注:“至是適以重陽,虜重此節,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勸。”從中可以得知:(D)
A南方人不適應北方的氣候 B金朝對南宋使臣極為尊重
C重陽節賞菊習俗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化
(2007年全國Ⅰ.40)(60分)根據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一:
圖8
二:1153年,金遷都燕京。據史書記載,在遷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爭論。反對遷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國旺氣,況是根本,何可棄之”。贊同遷都者的理由則是,“上京僻在一隅,,轉漕艱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處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關, 東西千里,峻相連,近在都鼓, 易于據守”;“燕京地廣土堅,人物蕃息,乃禮父之所”;“本朝與遼室異,遼之基業根本在北……我本朝皇業根本在南之燕”1151年,有司據陰陽五行學說規劃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顏亮言:“國家吉兇,在德不在地。使桀紂居之,雖卜善地何益?使堯舜居之,何用卜為”遷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忘舊風”,“燕飲音樂,皆習漢風”。
——摘編自《大金國》等
(1)指出1141年南宋與金”紹興和議”所確定的雙方分界線(4分)
答: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金遷都燕京的原國及其歷史影響。(16分)
答:原因:上京地處偏僻,不便衽統治;燕京地區是戰略要地;利于控制全境,便于南下攻宋;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明程度較高。
影響:促進民族融合,加快社會明和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加速了北京地區的建設發展,為此后歷代定都北京奠下基礎。
(5)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的興起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統一全國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設立 元朝的滅亡
蒙古的興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蒙古汗國的建立;成吉思汗的征戰;元朝的建立和全國統一,天祥抗元斗爭。元朝的疆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的行省制度。
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的比較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
相同點
都屬于統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機構;目的都是鞏固地方統治;都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用影響。不同點
地方與中央的關系、地方權力的大小
被封者的爵位和領地都是世襲的;諸侯國獨立性很大,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王國。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在轄區行駛行政管理權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其行政長官直屬中書省作用于影響
分封制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一些積極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據勢力,破壞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郡縣制與行省制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發展、完善,其積極作用更加明顯中國古代民族遷徙的流向
流向
原因
概況
特征
少數民族內遷(北方草原向黃河流域)少數民族游牧生產的不穩定性;漢族先進經濟化的吸引東漢初年南匈奴內遷;元統一后,邊疆各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相處伴隨著武裝進攻北民南遷(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北方戰亂繁多,南方相對定西晉時,中原人口大量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發生在戰亂時期;民間自發的內地居民向邊境遷移鞏固邊防;發展邊疆地區經濟唐朝末年漢族農民為躲避戰亂遷到長城以北;元朝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到邊疆地區發生在統一王朝;有政府組織、百姓自發兩類華人外流生活所迫唐朝時有人到南洋謀生;鄭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外族內流唐朝時許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到我國居住,元朝時形成回族意義: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助于不同地區化的交流與傳播;改變了中原人口過于集中的局面,人口分布漸趨合理,人口資得到合理利用;開發了祖國的邊疆地區,有利于國家經濟的全方位發展。(2007年全國Ⅱ.16)最早由中央政府設置的管理西藏事務的機構是(B)A.安西都護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烏斯藏都司(6)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化
科學技術 理學和史學
科學技術的成就: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三大發明的完成;建筑技術的提高;沈括的《夢溪筆談》;元朝歷法和天學家郭守敬。理學。史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學:宋詞的繁榮;李煜、蘇軾、柳永、辛棄疾、李清照詞作的內容、風格特點;陸游的詩詞;市民學——話本;元曲和關漢卿。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成就
外傳
影響
造紙術
(1)中國古代最初把字刻在甲骨青銅器上,后更多使用竹木簡和帛做書寫材料。(2)西漢是發明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粗糙,不適于書寫;(3)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制成能書寫的纖維紙,被時人成為“蔡侯紙”。公元4世紀傳到朝鮮,7世紀傳到日本,8世紀傳到阿拉伯國家,12世紀傳到歐洲和非洲,16世紀傳到美洲,19世紀傳到大洋洲成為人類明史上一項重要發明;促進了人類明的傳播印刷術
(1)調班印刷術: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868年)記載的調班印刷品是《金剛經》。(2)活字印刷術:北宋時期平民畢?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13世紀中期活字印刷術傳到朝鮮,以后有從西域傳到歐洲促進了化的發展,成為歐洲“新教的工具”火藥
(1)唐代,(2)北宋,(3)南宋14世紀初,火藥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在西方社會產生了巨大震動;鹚幇褮W洲“其實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
(1)發明及應用:戰國時人們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發明了指南儀器——司南。(2)北宋時發明了指南針,并應用于航海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條中國古代天歷法
時間
發展表現
地位就及影響
春秋
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記錄,比歐洲早600多年確立十九年七閏的原則形成我國固定的歷法系統,比西方早160年戰國
《甘石星經》世界上最早的天學著作西漢
“太初歷”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陽黑子的記錄世界上最早東漢
張衡對月食作了科學解釋世界上最早唐朝
制定了《大衍歷》標志著我國古代歷法系統的成熟僧一行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世界上第一次北宋
沈括創制“十二氣歷”有利于農事安排元朝
政府設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創制天觀測儀器,在全國范圍內主持了規?涨暗奶鞙y量,編訂了《授時歷》《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2010年全國Ⅰ.13)歐陽修上疏說:“京城近有雕印集二十卷,名為《宋》者,多是當今議論時政之言……詳其語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體,竊恐流布漸廣,傳之虜中,大于朝廷不便……(請)今后如有不經官司詳令,妄行雕印集,并不得貨賣!边@反映了(D)
A.宋代活字印刷術開始普及 B.書籍出版業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與契丹的關系緊張 D.化傳播方式變化影響政府管理
(2010年全國Ⅱ.15)宋人邢?上疏稱“臣少時業儒,觀學徒能具經疏者百不一二,蓋傳寫不給。今(雕)版大備,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時之幸也!边@說明:(C)
A藏書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術進步推動了化發展 D儒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6514.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