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古代中國的思想備考復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2年高考歷史備考必知考點(十)──古代中國的思想

背景

情況

影響

奴隸社會

1.老子

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思想言行被后人整理為《道德經》,又稱《老子》。

(1)“道”是萬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2)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諸如有和無、難和易、貴和賤等是互相依存、相互轉化的。

(3)政治上“無為而治”(不妄為,不胡作非為)。向往“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的原始純樸風氣!笆姑駸o知無欲”。

2.孔子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1) 思想核心是“仁”。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凹核挥鹗┯谌恕。

孔子的“仁”是一種有等差的愛.由親及疏,愛的程度是逐漸降低的。

(2)“禮”。 “禮”,是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按照周禮的制度把當時已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 “克己復禮”。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3)“為政以德”,要求愛惜民力。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他招收學生不分貴賤,是最早創辦私學的人之一,

整理出《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記錄的《論語》一書中,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

孔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1.孔子及儒家學派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滲入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2.孔子的思想在古代就傳播到國外,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亞洲許多國家接受了儒家化。儒家學說成為這些國家傳統化的組成部分。18世紀后,儒學傳到了西歐。法、德等國先進的思想家們從儒學得到很大的啟發。

孔子的教育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受教育者的范圍得到擴大。打破了西周時期官府壟斷教育的狀況。

對保留化典籍作出突出貢獻。

戰國秦漢

百家爭鳴的背景: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發展(鐵犁牛耕)引起生產關系變化,井田制瓦解,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歷史經歷劃時代變革。當時戰爭動蕩,不可能有統一的政治力量鉗制思想爭鳴。

2.“士”階層空前活躍。原本屬于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在社會身份上取得了獨立的地位,汲汲于爭霸事業的諸侯對人才的渴求,更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和崛起。

3.學術環境寬松活潑,使化人有可能進行獨立的、富于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宮廷化官員紛紛走向下層或轉移到列國,直接推動私家學者集團興起(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1)儒家

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代表新興地主利益。

①提出仁政學說,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②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發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③倫理道德觀上,主張人性本善說;倡導“養浩然之氣”的人格精神。

荀子,代表新興地主利益。

①繼承儒家思想,主張以禮教治國,但又對法家思想有所吸收,主張禮法并施。

②主張“性惡論”強調后天的教育。

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

(2)法家

韓非(代表新興地主利益)。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適應了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的需要)。

1.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成了哲學思想大發展。

2.是中國學術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化的基礎。

3.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國傳統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兩千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他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化的基本精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

1.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黃老之學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

2.董仲舒對儒學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造,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糅合了陰陽家、法家、黃老之學(道家)對孔孟儒學加以改造而形成了新的儒學思想體系。

1.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學說。他認為人君受命于天.進行統治,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譴責和威懾。因此人君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目的:給統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思想上的統一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

2.大一統思想。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的學說對于鞏固國家的統一有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君主專制集權,這是漢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張的根本原因。同時,董仲舒宣揚“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實質上是思想化專制。儒學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從此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化中的主流地位。

3.提出的封建倫理綱常,被后人奉為道德規范。不僅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支持,而且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國兩晉

南北朝

隋唐

五代遼宋

夏金(兩宋)

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代儒學從佛、道中吸取有益內容,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的儒學體系,即理學

1.“三教合一”。

唐宋時期,儒學、佛教、道教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彌漫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2.程朱理學。

(1)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

(2)主張:“理”是世界本原,表現在社會上是儒家倫理道德,即“三綱五常”,表現在人身上是人性,即要“存天理,滅人欲”;認識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③地位:朱熹編著成《四書句集注》等書。元朝曾將《四書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初確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程朱理學發展到鼎盛階段,還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產生了很大影響,

3.南宋陸九淵的心學。

南宋時期,陸九淵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淵;“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求理的方法是進行內心的反省。

元明清

1.明清之際一方面專制集權高度膨脹、禮教綱常愈趨嚴苛;一方面封建體制日益腐敗,正統禮教的腐朽黑暗暴露得更加充分。

2.程朱理學為標準的科舉考試使思想界出現因循守舊,陳腐不化的習氣。

3.明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1.王守仁的心學。

明中期,王守仁認為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從而引起社會動蕩,主張以心學更新理學。稱為“陽明心學”。

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認為“破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意識到重樹思想標準的重要性。

2.李贄的“異端”思想。

自稱“異端”,力圖沖破傳統儒學的束縛,有強烈的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局鲝垼浩瞥龑鬃铀枷氲拿孕牛徽J為人皆有私。

他對程朱理學大加鞭撻,否認孔孟學說是萬世至論,認為不能將其當做教條隨便套用。他反對絕對的思想權威,認為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不應以“四書五經”作為統一的思考標準。李贄反對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教,他認為人皆有私,“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努力尋求改革社會的方案。由此而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顧炎武、黃宗羲和王夫之等人。

顧炎武,寫出了《天下郡國利病書》等許多和實際問題密切相關的著作。

黃宗羲,著有《明夷待訪錄》等重要著作。公然宣稱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思想共同點:①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獨裁,提出限制君權、倡導言論自由的設想。

②經濟上重視發展工商業,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學脫離實際,提出“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為學要務實,關乎國計民生。

對宋明理學的評價:

1.消極影響: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扼殺了人的自然欲求。

2.積極影響: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凸現了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明清之際產生的民主思想還處于啟蒙狀態,與西方相比還有一定缺陷。原因有:①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資本主義萌芽從發展空間程度上看,缺少持續發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專制的縫隙中掙扎,決定了中國早期民主思想的發育不健全。②中國傳統化的束縛和影響,使進步思想家很難從根本上突破傳統倫理學說的羅網,建立起新的倫理學說體系。③高度強化的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也給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高考練兵】

一、選擇題

1.下列孔子思想中最能體現以民為本的是( )

A.“仁”和“禮” B.“仁”和“德治”

C.“克己復禮” D.“忠恕”之道

2、下列是孔子思想內容的有( )

①“仁者,愛人” ②嚴刑峻法 ③“政在得民” ④天道無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3.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相似之處( )

A.都主張體諒百姓,不要過分壓迫 B.都主張恢復周禮

C.都否認天命  D.都強調貴賤有序

4.老子思想中最有價值的精華部分是( )

A.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B.小國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義思想   D.樸素辯證法

5.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觀點實質上代表了( )

A.統治階級的利益 B.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C.手工業者的利益 D.不同階級或階層的利益

6.韓非子說:“明主之國,無書簡之,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其核心主張是( )

A.取消字 B.以法治國

C.實行吏治 D.厚今薄古

7.認為“惻隱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反映了孟子( )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8.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四處游說,講學,他們的共同點是( )

A.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進了化的覺醒 B.維護社會新秩序,倡導個性解放

C.追求社會安定,要求與民休息 D.主張實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會

9.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是( )

A.徹底拋棄法家思想 B.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C.向西域傳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為官僚隊伍主體

10.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不同階段的命運不同,主要取決于( )

A.思想內容變化 B.社會環境變化

C.統治階級觀念的變化 D.人民群眾態度的變化

11.在爭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大一統”二者的關系時,下面四種結論,正確的是( )

A.政治上的統一確保思想上的統一 

B.董仲舒的學說適應專制統治的需

C.漢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D.思想上的統一為政治上的統一服務

12.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中國思想界逐漸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其所反映的根本性問題是( )

A.中國思想化出現倒退 B.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

C.商品經濟發展受到限制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

13.唐朝時期詩人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公開宣揚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經歷,這說明唐朝時期()

A.出現三教合一趨勢 B.儒學出現危機

C.佛教取得統治地位 D.道教的發展

14.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是指( )

A.天體運行法則 B.社會發展規律

C.封建道德規范和等級秩序 D.“天人感應”理論

15.陸九淵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明顯,不用學習也能體會,認為求“理"應該是( )

A.“格物致知” B.努力讀書研究圣賢之道

C.進行內心的反省 D.“致良知”

16.王陽明主張( )

①“心外無佛,即心是佛” ②“宇宙便是吾心” ③“心即理也” ④“心外無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7.《焚書?答耿中丞》說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此材料反映的實質是( )

A.將孔子奉為偶像 B.否認孔孟學說

C.反對絕對的思想權威 D.維護傳統的禮教

18.與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的產生有關的是( )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 ②專制腐敗的王朝統治 ③八股取土的因循守舊 ④程朱理學對人們思想的束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明清之際黃宗羲等思想家認為當時社會弊病叢生的根在于( )

A.程朱理學已經不合時宜 B.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端

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土地高度集中,社會貧富不均

20.關于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和明清之際對君主專制的批判思想的評述,正確的是( )

A.都是從本質上否定君主專制 B.維護的階級利益相同

C.產生的歷史條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二、非選擇題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且賤者為政乎貴且智者則亂,是以尚賢之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大道廢,存仁義;……法令滋,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樸!

材料四 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圣人陳其所畏以楚其衰,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

──《中國通史參考資料》

請回答:

(1)以上言論都圍繞著什么中心問題?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張的核心是什么?

(2)為什么在同一問題上,當時社會出現各種不同的主張?

(3)上面的主張哪種對當時的影響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張哪種對后世影響最大?原因是什么?

2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前三代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余年而獨無是非哉,豈其人無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然則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爭也,如歲時然,晝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雖使孔子復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賞罰哉!”

──李贄《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

材料二 “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世間種種,皆衣與飯類耳。故舉衣與飯,而世間種種自然在其中。非衣飯之外,更有所謂種種絕與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贄《焚書》卷1《答鄧石陽書》

材料三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獲,而后治田必力;居家私積倉之獲,而后治家必力;為學者利進取之獲,而后舉業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說也。

──李贄《藏書》卷32《德業儒臣后論》

材料四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李贄《焚書》卷3《童心說》

材料五 王陽明認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

──《傳習錄》下

請回答:

(1)前四則材料分別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對儒學進行了怎樣的揭露和批判?對此你作何評價?

(2)結合相關史實分析材料四與材料五中的觀點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1.B 2.D 3.A 4.D 5.D 6.B 7.C 8.A 9.B 10.B 11.D 12.B 13.A 14.C 15.C 16.B 17.C 18.A 19.B 20.D

21.(1)圍繞的中心問題:如何治理國家才能鞏固統治。材料一主張用“德”和“禮”,材料二主張尚賢,材料三主張無為,材料四主張重罰。(2)答案要點:社會大變革時期;代表不同階層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張。(3)材料四嚴刑重罰的主張,因為適應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張,因為儒家學說經過西漢董仲舒的發揮,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22.(1)材料一中李贄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觀點。反對封建正統派“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表現了他反傳統反教條的無畏精神。材料二中他認為穿衣吃飯,解決溫飽問題,是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大計,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批判理學家們“存天理,去人欲”的說教。材料三所示,李贄在揭露批判理學家們“道心”“天理”等說教時,公開宣稱“自私”是人的天性。這種利己主義的人性論,顯然是錯誤的。材料四中反映出針對當時社會上的“弊病”,李贄要求“真心”、“真人”。這是要求個性解放的表現。(2)王守仁認為良知即是義理,是否合乎天理,要以良知為準則。李贄則相反,認為義理蒙敝童心,義理懂得越多,童心喪失得越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4929.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