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15-16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備考復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一單元 15-16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
[單元內容分析]
15世紀之前的世界歷史,各個地區的民族和國家基本上沿著各自的傳統發展路線平行地發展,地域性特征相當明顯,受制于地理隔絕及交通技術的限制,人類社會的橫向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人類社會從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跨越是橫向發展進程中的重大突破,這一具有根本性轉折意義的突破是與縱向發展進程中明形態的重大飛躍——工業明的興起聯系在一起的,人類由傳統的農業社會進入了現代工業社會,這個意義上的社會轉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現代化”。
1500年前后,西歐地區社會結構中有利于制度創新的各種因素通過一系列聯動的歷史運動會聚、互動,最終為工業明的誕生準備了知識基礎、制度環境和政治、經濟、化條,這些歷史運動包括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崛起、藝復興及宗教改革等。
[單元目標]
1、了解15—16世紀商品經濟、手工工場發展及資本原始積累的基本情況,理解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互動發展及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作用。
了解百年戰爭、英法民族國家及君主專制形成的基本情況,理解百年戰爭對英法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理解君主專制在15—16世紀對西歐各國經濟發展、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
了解新航路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的基本情況,辨證地理解新航路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的歷史作用。
了解藝復興及宗教改革的基本情況,理解藝復興、宗教改革的主要精神對摧毀封建制度及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作用。
整體地理解1500年前后西歐社會諸多歷史運動及制度創新對工業明誕生的重要影響。
2、通過閱讀本中的“獻選讀”等材料,使學生進一步提高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兩國君主專制差異等問題,使學生初步掌握對歷史中的人物、國家、事等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整理第一單元的知識,分析15—16世紀西歐社會演變的原因,使學生初步掌握從政治、經濟、化、對外等方面分析歷史問題、把握不同歷史階段總體發展趨勢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15—16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政治制度制度的改革和革命以及化的創新對于一個民族、國家崛起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民族意識對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使學生認識到人主義的思想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理性精神的進步對于人類思想進步的重要作用,并使學生客觀地看待地理大發現及由此帶的殖民擴張的罪惡。
[單元建議]
1、教學重點:
(1)15—16世紀西歐社會生產力發展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之間的關系。
(2)英法民族國家形成的背景與過程。
(3)新航路開辟的歷史作用。
(4)藝復興的實質以及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2、內容解析:
(1)資本主義的概念自于資本,它是一種財富積累的方式,也指通過運用特殊商品資本進行財富增值的方法。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它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私有制。業主采用雇傭勞動的辦法進行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通過剝削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勞動價值,獲得高額利潤。資本主義是同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緊密相連的,如果用有巨大財富但從不進行商品的生產和交換,那還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15—16世紀西歐社會發展的綜合力量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農業的發展使社會財富增加,使手工業得以進一步發展,也使商業迅速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呈現互動發展的態勢,而此前歐洲瘟疫的流行及莊園制度的衰落進一步使原有的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發生解體,城市更自由地發展起,并提供了手工業、商業所需的自由勞動力,而資本的原始積累使生產者逐步與生產資料分離,而殖民擴張使海外市場及原料產地迅速得以發展,這一系列聯動發展使得西歐社會生產力得以迅速提高。建議教師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注意資本、市場、勞動力這些關鍵詞的解讀。
(2)公元1000年以后,隨著城市的興起及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新興的城市力量希望借助王權伸張自己的,希望國家統一,改變封建割據的局面。王權高舉著正在形成的民族代言人的旗幟,不斷強大,他們對內抗衡封建領地貴族,對外伸張民族利益。在這一過程中,各國民眾的民族意識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歐洲國家形態——民族國家逐步形成。歐洲兩大重要民族國家——英國與法國的建立就是在戰爭中萌發民族意識,在戰爭中王權崛起的過程。百年戰爭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還是領土和民族利益之爭,這都表明當時國家和民族的觀念開始在歐洲成熟。而對于英國而言,在玫瑰戰爭中,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個家族爭奪王位,為此不惜兵戎相見。戰爭打了30年,結果是舊的封建領地貴族自相殘殺、消滅殆盡,一個新的勢力崛起。這個勢力代表著國家的統一與和解,在消滅封建勢力的基礎上,建立了都鐸王朝。恩格斯曾經說:“對英國幸運的是舊的封建諸侯已經在薔薇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
(3)新航路開辟在15—16世紀之交的成功,是歐洲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科學技術進步及探險家冒險精神勝利共同作用的產物,帶有極強烈的對于財富的追求目的。這一歷史事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是巨大的,它開啟了人類明橫向發展的重大突破,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引起“商業革命”,使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并引起“價格革命”。但是新航路開辟本身帶有不可推卸的原罪,即對于財富的貪婪,殖民擴張給亞、非、美洲人民帶空前的浩劫。教師在處理這一部分內容時,要更多地使用辨證的方法客觀分析這一歷史事。
(4)意大利藝復興最根本的原因,是工商業的發展帶的城市世俗生活的繁榮。不妨把藝復興看作是中世紀晚期悲觀、死亡、災變、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結束。那場奪去歐洲五分之二以上人口的瘟疫,顯示出歐洲封建主義已經走到盡頭的事實。從那時起,危機和制服危機就成為人們探討的話題。知識分子深感不安,特別敏感的詩人,天才的藝術家們,都深刻感受到秩序紊亂和經濟崩潰所帶的壓力。圍繞著如何振興歐洲的問題,他們無與倫比的創造力被激發了出,在承襲歐洲傳統化的同時,體現了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化。而宗教改革則是在宗教外衣掩護下的階級斗爭,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一次偉大嘗試,這場斗爭不僅打擊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勢力,直接動搖了西歐封建統治的基礎,也體現了新興的民族國家崛起的獨立追求,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新教思想改變了中世紀人們的許多想法。宗教改革家一再向世人宣示,世俗的工作是為上帝服務。路德認為所有的工作是一種真正的基督教的天職,同神父和其他神職人員一樣。這就與中世紀的把工作當作一種罪行進行懲罰、認為工作有失紳士身份的傳統封建觀念有所不同。新教還通過反對奇跡提倡理性。新教徒強調過有計劃的生活,反對得過且過。有些新教徒不主張在世俗世界中行樂,他們身體力行提倡勤儉節約,這對資本的積累不無好處。很明顯,勤奮工作、理性、節儉,同中世紀的生活方式有了許多差距。中世紀教會所主張的禁欲、虛無,都與強調積極進取的新教原則很不一致。
(5)教學建議中提到的教學重點,建議從經濟、政治、宗教、化四個層面引導學生考察整個西歐的15—16世紀。西歐15—16世紀的歷史演進過程相當復雜,特別是這些重大歷史運動間的互相影響,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沒有太多的認知基礎,因此抓住資本主義興起這一核心概念,從經濟、政治、宗教、化等四個層面探討演進的前因后果,便于學生系統地掌握這段歷史的概貌,也便于使學生承上啟下地認識到15—16世紀在整個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演進中的重要奠基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0087.html

相關閱讀: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