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屆高三地理二輪專題復習學案:中國地理 專題12 長江中下游區
第一節 自然條分析
第二節 經濟特征與產業結構
第三節 生態建設與區域發展
重點:闡明長江中下游區的地理、資特征。闡明長江中下游區發達的農業、工業、交通等的
特征和發展前景。
提出長江中下游區在資開發和利用中的主要環境問題。
長江中下游區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蘇和上海7省市。面積約89×104m2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9.3%,2001年人口約36 667萬,占全國總人口的28.7%。本區自然條優越、自然資豐富、經濟發達,長江沿岸處于我國經濟網絡的軸心位置,其經濟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一節 自然條分析一、低丘陵與平原相間的地表結構
本區地勢西高東低,低丘陵與平原相間分布。
淮北平原:江蘇與安徽北部為黃淮平原的一部分,稱為淮北平原。
淮陽地:包括大洪、桐柏、大別及其東延的江淮丘陵。是長江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地兩側氣候土壤、植物均有明顯差異。
長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漢平原、洞庭湖、鄂東沿江沖積平原、鄱陽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長江三角洲等組成。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5m以下。河網密度達4.8km/km2三角洲的南北兩翼各有一個大的碟形洼地,北為里下河平原,南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壩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近期發育的沙洲尚處在長江南北汊流包圍之中,例如崇明島、長興島、橫島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與長江北岸連成一片,成為江淮平原的組成部分。
江南丘陵:包括長江以南,雪峰以東、南嶺以北的廣大低丘陵區。紅巖盆地廣布,紅層地貌發育典型。 南嶺地:江西、湖南南部為斷續的東西向的南嶺地,南嶺古稱“五嶺”包括大庾、騎田、萌渚、都龐、越城等地。
西部邊緣地:本區西部為一系列較高的地,自北向南有武當,大巴東段的神農架和巫、武陵、雪峰等。
二、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熱量資豐富,年平均氣溫介于13~20℃之間,≥10℃積溫為4 000~6500℃。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長江以北0~2℃,江南2~10℃,南嶺一帶10~12℃。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華北區多1~2倍,比西南區也要豐富些。降水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長江中下游區是全國冬雨比率較高、春雨最為豐沛的地區。
梅雨是本區降水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上海、南京、蕪湖、九江和漢口五站的統計,梅雨期的降水各占該站6、7兩月降水總量的70%。梅雨期的長短、降水量的大小,對本區旱澇影響極大。三、河湖眾多水資豐富
(一)河流的特點
(1)水量豐富。
(2)汛期長,由5月持續到10月。5個湖群 (1)兩湖平原湖群。
(2)贛皖湖群。
(3)蘇皖湖群。
(4)太湖湖群。
(5)江淮湖群。(二)水資特征平均年水資總量5954×108m3,占全國水資總量的21.7%。水資的特征為:
(1)水資豐富。
(2)河流水系、湖泊發育。
(3)天然水質好,但人為污染嚴重。
(4)水旱災害。四、過渡性的亞熱帶植被與土壤
(一)自然植被明顯的南北過渡性
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北為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喬木層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夾有少量耐寒的常綠喬木樹種。典型常綠闊葉林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南。本區針葉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較高處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種類較單純。分布在本區南部海拔較低處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種類較多。本區竹林分布廣泛,種類甚多,例如毛竹、剛竹、淡竹等。有許多經濟價值很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亞熱帶特有經濟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烏桕、油茶等。茶的產品種類很多。果樹中以紅橘和甜橙最為著名。暖溫帶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和天然植被一樣,在經濟林木上也充分顯示出長江中下游區自然景觀的南北過渡性特征。(二)富鋁化顯著的土壤
本區占優勢的地帶性土壤是紅壤和黃壤,北亞熱帶以黃棕壤為主。長江以南,500~900m以下的低丘陵多屬紅壤和地紅壤分布所在,黃壤大多散見于較高的地。本區水稻栽培歷史悠久,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廣大區河谷地區,都有水稻土分布。湖蕩洼地有零星的沼澤土。濱海平原有局部鹽漬土。地土壤垂直帶譜南北不同。
五、礦產資不夠豐富
本區除有色金屬礦產等少數資外,從總體上看,礦產資比較貧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稀土資豐富的地區,是銅、鎢、銻的主要產地。本區鎢礦的資量約占全國的55%、銻礦占38%、銅礦占36%。
鐵礦主要分布在沿長江兩岸、湖北的大冶、黃石、鄂州,安徽的廬江、馬鞍、梅等地均有規模較大的鐵礦,是武漢、馬鞍、南京、上海等鋼鐵基地的礦基地,但這些鐵礦中貧礦占儲量的90%以上。錳礦分布在湖南湘潭、安徽沿長江一帶。
能資相對較少。
水能資豐富。長江三峽河段和清江、漢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陽湖水系均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本區可能開發的水能資約5500×104kW,占全國總量的12.2%。非金屬礦產資中,明礬石、金紅石、磷礦石、水泥用石灰巖等儲量較大。
第二節 經濟特征與產業結構
長江中下游區開發歷史悠久,早在隋唐時期,長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水熱條,開始大規模開發。晉朝到宋朝曾出現北方人口和化、經濟南移的高潮,本區很快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地區。近代,本區又以其優越的區位條和便利的長江水道運輸,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和中心,漢口成為內陸的工業中心。一、區域發展條
(1)優越的區位條:本區地處我國經濟“T”形總體布局框架的交叉結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雙重地緣優勢。
(2)良好的空間資:低平坦的地勢與豐富的水熱資的良好結合。
(3)投資環境優越:水運四通八達、鐵路、高等級公路、高速公路縱橫交織。上海、武漢是我國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資豐富:人口素質較高,教衛生等社會條較好。
(5)資本雄厚,技術較先進。
(6)市場容量大。
本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其自然資較少,人多地少,基礎設施、生態建設與發展尚不相適應。二、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與農業基地建設
(一)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
(1)農業綜合發展水平高,農產品總量大,商品率高。本區耕地面積占全國的20.6%,2001年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29.0%,其中稻谷產量占全國的51.5%;油料產量占全國的38.7%,其中油菜籽產量占全國的65.0%,芝麻產量占全國的53.9%;桑蠶繭產量占全國的42.5%;亞熱帶林產品、果產品占有更高的比重,茶葉、柑橘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5.0%、42.5%。2001年全區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占全國的29.78%。農產品的商品率高,1997年凈調出區外糧食770×104t。本區是全國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基地。
(2)集約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率高、農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
(3)鄉鎮企業在農村經濟中占重要位置。鄉鎮企業數占全國的32.8%。鄉鎮企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
(二)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
(1)長江中游平原農業基地建設。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及鄱陽湖平原,土地總面積13.6×104km2。農業開發歷史悠久。熱量條能滿足稻麥兩熟、棉麥兩熟的需要,糧食商品率達40%以上,是全國性重要商品糧基地。占全國淡水魚產品的52.7%,其中養殖產量848×104t,占水產量總量的85.9%,是全國以養殖為主的淡水魚最大產區。
(2)長江三角洲農業基地建設。歷是農業富饒的魚米之鄉、絲綢之鄉,是全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農業生產基礎和經濟技術較好,各項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和飼養業水平都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集約化程度高,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的道路上有了較大進展。市場條好,是本區農業發展的有利因素。長江三角洲歷是中國糧食高產區。但由于人口迅速增加,鄉鎮企業擴展,近年用于糧食作物的耕地急速減少。
太湖平原過去盲目圍墾,河道被人為堵障,一些城市、工礦企業防洪排澇能力薄弱。必須加強綜合治理,保護太湖平原良好的生態環境。(3)江淮地區的整治建設。是全國冬小麥最適宜區,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1/2。成為國家以麥、豆為主的商品糧及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之一。本區又是暖溫帶水果商品生產的理想基地。本區歷史上是旱澇鹽堿危害嚴重的地區,1949年以,國家把治淮作為水利建設的重點之一。目前防洪排澇的工程標準不高,需加強區域水土治理,提高排澇抗旱能力,從深度廣度上提高農業生產水平。(4)江南地、丘陵盆地的治理與開發。人均糧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亞熱帶林果生產占有重要地位。速生用材林占有林地的70%以上,是人工用材林基地。同時也是我國柑橘原產地之一。但本區水土流失造成危害很大,主要表現在:①塘水庫淤積普遍嚴重;②河道淤塞,航程縮短;③侵蝕土壤表層,土層變薄、有機質含量減少,無機營養淋失,土地退化。防治水土流失必須從合理利用紅壤丘陵著手,以中小流域為單位,水田和農林牧全面規劃,綜合治理。三、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一)工業發展特點
(1)經濟增長速度較快。
(2)工業結構較為合理。
(3)東部沿海滬、蘇、浙,以長江三角洲為核心,工業部門齊全,形成了以加工業為主體的完整強大的工業體系。
(4)鄂、湘、皖、贛四省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二)工業基地建設
(1)機械制造業。本區為全國最大的機械制造業基地,門類齊全。上海是全國最大的機械制造業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業成套設備制造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精密儀器儀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2001年汽車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9.7%。江蘇的機械制造中心有南京、常州、無錫、蘇州、鎮江、南通、徐州等。浙江的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1%。湖北的運輸機械制造也占有突出地位。
(2)紡織工業。是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其產值約占全國紡織工業產值的1/2。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達的紡織工業中心。
(3)化學工業。上海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的發祥地,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綜合化工基地。江蘇化工產品產值居全國首位。南京是化學工業基地。
(4)鋼鐵工業。本區是全國鋼鐵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上海是全國重要的鋼鐵基地,鋼、成品鋼材產量均位居全國首位,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12.4%和10%。武漢是也是大型鋼鐵工業基地。
(5)有色金屬工業。有色金屬礦產是本區的優勢資之一,而且區內電力(水電)充足,為有色金屬冶煉提供了有利條。
(6)電力工業。水力資豐富,具有良好的開發條。華東電網和華中電網構成本區強大的供電系統。
四、水路陸路交織的交通運輸網
本區位于我國水陸交通的樞紐地帶,交通運輸業發達。
1.長江航運線 長江是我國最重要的河運干線,由干流和漢江、湘江、贛江、信江以及淮河、京杭運河構成東西向和南北向運輸干道。通航里程、客貨運量分別占我國內河的72%和80%。
2.海洋運輸 上海、江蘇、浙江在全國海上運輸網中具有中樞地位。上海港是全國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第三大港,有近150年的國際通航史,通往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寧波港、舟港、連云港等是重要海港。3.縱橫交錯的陸路運輸網五、加速發展旅游業(略)
第三節 生態環境建設與區域發展
一、區域發展
1.區域發展方向
綜合開發長江中下游,建立沿江產業密集帶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綜合農業生產基地。加強區內東西南北的橫向聯合,走積極參與國內外勞動分工之路,更好地發揮對內對外輻射的樞紐作用,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
2.區域發展布局
(1)沿海開發軸線。以上海為軸心,以江浙為兩翼。江蘇,以沿江地帶為開發重點,呼應浦東,爭取在21世紀初形成一個產業帶、兩個經濟核心區、三條經濟軸線、五個經濟中心的生產力布局格局,即沿江產業帶,蘇、錫、常經濟核心區和寧、鎮、揚經濟核心區,東隴海、通榆河、蘇北京杭運河軸線,徐州、南通、連云港、淮陰和鹽城五個中心。浙江,其經濟核心區是杭嘉湖平原,也是全省今后發展的重點。
(2)中游沿江開發軸線。湖北是長江中游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重點建設三個地帶,即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沿岸地帶;鄂西長江沿岸地帶;以襄樊為中心的十堰至隨州鐵路沿線地帶。湖南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中心,優先發展湘江沿江產業密集帶。安徽經濟布局,以沿江、合肥及皖北為重點。江西重點是贛江沿岸和浙贛沿線兩大產業帶。
二、生態環境建設
(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洪澇災害嚴重。1991年江淮洪澇,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1998年長江洪水,湘、鄂、贛受害面積約100×104hm2,經濟損失嚴重。湖泊淤塞、圍墾,造成調洪能力降低,河道行洪能力減弱,防洪工程標準低,年久失修,險工隱患多。
(2)環境污染加重。長江沿岸工業及生活廢水年排放總量約130×108t,約占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31%,廢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每年達100億元以上。長江中游主要污染物為COD、BOD5,氨氮和揮發性酚,主要超標項目是大腸菌群。長江下游各江段水質已超過Ⅲ類標準,且以有機污染為主;春、太湖、巢湖均因水質污染嚴重,被列為全國治理重點限期對象。酸雨影響范圍日益擴大。
(3)水土流失。本區屬于南方地丘陵水土流失區,水土流失范圍廣。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贛南、鄂東、湘西北等地區,江西的興國、湖北的蘄春和湖南的安化是水土流失嚴重的縣。
(4)生物生境惡化,物種瀕危。由于人口增加,環境污染等原因,嚴重影響生物的繁衍。
(二)生態環境建設 (1)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育林與退耕還林,嚴禁開墾大于25°的坡地,已開墾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結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調整水利系統工程,適應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后長江中下游水利系統的變化。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行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占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沙石。
(3)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和海堤建設,提高城市防洪和抗御風暴潮的能力。
(4)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對上海、南京、武漢、長沙、南昌、九江、宜昌等工業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把環境保護與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活動建議
主題:長江產業帶的經濟發展布局戰略
方法:用略圖方式繪制經濟發展布局
能力訓練:地圖抽象能力
要求: 每組完成1張圖
思考與練習
1、簡述長江中下游區的地理特征、經濟發達的自然和人因素。
2、分析長江中下游平原洪澇災害特別嚴重的原因。
3、分析梅雨對長江中下游區的農業有何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8121.html
相關閱讀: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