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 理解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3.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并認識其作用。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①農業:余糧收集制
②工業: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
③商品:取消商品自由貿易
④分配:強制勞動,實行實物配給制
2.新經濟政策
(1)原因:
①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日益顯現;
②蘇維埃政權面臨經濟、政治危機。
(2)內容:
①農業: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②工業:允許外國/本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采取租借制、租讓制形式, 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③商品:允許自由貿易。
④分配:廢除平均主義配給制,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3)作用:
使工農業生產得以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實現工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列寧在落后的俄國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二、“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1.政治表現
①高度集權,破壞了民主集中制,造成個人的高度專權;
②干部職務終身制,對干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
③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盛行。
2.經濟表現
①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②用行政命令干預經濟,排斥貨幣、市場關系和價值規律的作用;
③為了給工業化提供資金,犧牲廣大農民的利益,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三、蘇聯的改革
1.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
2.了解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后果
1.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
(1)經濟上:
①農業:(改革的突破口)
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
削減農業稅,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
大規模開墾荒地和種植玉米。
②工業:
擴大地方權力,但沒有使企業獲得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
(2)政治上: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判。
2.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
(1)內容: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
推出“民主化”和“公開性”,縱容自由化思想;
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
(2)后果:
改革逐漸背離社會主義方向,整個社會處于失控狀態→1991年,蘇聯最終解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8279.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