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綱解讀】
1.中國傳統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歷程。
2.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內涵、特點、影響。
4.孔子思想的在中國和世界的地位和影響,與時俱進的現實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與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較,理解東西方化。
6.儒家思想在近現代的發展演變。
【專題講解】
一、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與孔子、孟子、荀子及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
(1)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儒家思想產生的背景。“百家爭鳴”的含義: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學派涌現及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百家”,意為數量多,有儒、墨、道、法、陰陽、雜、縱橫、兵家、等。所謂“爭鳴”指各家各派從本階級的利益、要求出發著書立說,廣收門徒,爭相發表宇宙和社會的看法。“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有深刻的社會原因:第一,在經濟上,由于鐵器和牛耕的推廣使用,封建經濟興起,井田制崩潰,為“百家爭鳴”提供了物質條。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改革圖強,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第四,在思想化上,從“學在官府”到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士,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化的基礎,形成了中國的傳統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化的主流思想。“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鬃邮谴呵锬┢谥乃枷爰、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儒家思想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他的哲學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但他主張的“禮”是“周禮”,奴隸社會等級之禮。 政治上主張“為政以德”(民本思想),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反對暴政和任意刑殺,以此調整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體現了古典人道主義,具有進步意義,后人多加以肯定。倫理觀上主張“性相近也”。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采取啟發式!坝薪虩o類” 是教育史上的創舉,推動了社會改革,并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成為最負盛名的偉大教育家!皩W而時習之”“當仁不讓于師”。 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教育貢獻:創辦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隸主貴族壟斷的局面;暙I: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鬃铀枷氩荒軡M足新興的地主階級統治者的要求,未能受到重用。今天,孔子的思想主張,政治上強調以民為本,倫理道德上強調階級調和、社會和人際關系和諧,如注重自我修養、尊老愛幼、遵守社會公德的精神依然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受到世界各國的尊重和推崇。
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孟子名軻,有“亞圣”之稱,著有《孟子》。荀子名況,著有《荀子》。戰國時期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戰國后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顯學。
時代著作重要思想主張
孔子春秋
圣人整理六經;后人整理《倫語》!叭收邜廴恕焙汀翱思簭投Y”(核心);
為政以德(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
編撰化典籍(六經)。
孟子戰國
亞圣《孟子》
仁政,省刑罰、薄稅斂;
“民貴君輕”;性善論;先義后利。
荀子戰國
儒家學說集大成《荀子》
綜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施政主張“仁義”、“王道”;君民 “舟水關系”;性惡論 ;“人定勝天”。
思想比較 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
同政治主張為政以德仁政禮法并重
民本思想愛惜民力民貴君輕君舟民水
異人性論性相近性善論性惡論
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
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響
儒家孟子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義利觀,先義后利!睹献印烦蔀椤八臅敝,孟子成為“亞圣”。
荀子“天行有!,“制天命而用之”;性惡論;禮法并施。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傳統哲學影響深遠。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力”、“節用”和“節葬”。戰國時期的顯學,別其他學派吸收,戰國后不被重視(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道家莊子“齊物”、“逍遙”;”天與人不相勝”在學、美學等方面建樹頗豐,莊子的風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法家韓非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社會不斷發展,歷史不會倒退,主張變法革新。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西漢以后,與儒家互為表里,是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兵家孫臏重視戰爭規律和人的作用
(3)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和對待孔子的思想。
A.評價: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①“仁”:對于緩和階級矛盾,調整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的作用,對現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鑒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張,也體現了與時代同步的精神。②“禮”:帶有承認等級和階級剝削、壓制人民斗爭的消極性,以后的歷代統治者都把它作為進行階級壓迫的思想工具。
B.做法:古為今用,批判繼承。①對孔子思想中大量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繼承。A.孔子強調”仁”、“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強調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古代社會和諧思想的典型,在提倡和諧社會的今天,儒家思想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大的意義。尤其是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諧人際關系,與時俱進,與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異曲同工的。B.孔子思想中“民無信不立”的誠信觀念、“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華,對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②對有些內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禮”,是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體現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在今天早已行不通了,但“禮”作為一般的政治、倫理、道德規范,仍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C.孔子思想的深遠影響:①孔子的學說經過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儒學禮教德治的精神,能夠有效地促進人格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協調入際關系,有利于培養進取精神,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儒學在中國化長期穩定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中國傳統化的主流。②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的化品格,在世界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③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和教育家,被推崇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
(3)諸子百家思想的歷史影響以及啟示。
A.影響:①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突出了古代中國特有的民本思想。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對后世化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后2000多年中國古代化學術發展的道路、特點及其中的各種問題、思想(除了佛學的傳入之外)都可以從先秦百家爭鳴中追溯到其頭。②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后經過不斷發展最終脫穎而出,一枝獨秀,成為中國傳統化主流思想。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 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了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化的基本精神。
B.啟示:思想自由是百家爭鳴給我們的一條重要啟示。百家之學之所以能夠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良好的發展,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同這時期思想自由的氛圍分不開的。思想自由是百家爭鳴的真精神,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遍價值,是化繁榮和社會健康發展的保證,彌足珍貴。以史為鑒,我們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繁榮社會主義化事業,就必須切實貫徹雙百方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和影響
(1)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漢代儒學能成為官方正統思想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決定的:一是漢朝統治者實現大一統的需要;二是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順應了漢朝大一統的需要。西漢武帝時國力強盛,但社會潛伏著危機:諸侯國的勢力膨脹,威脅中央政權,土地兼并劇烈邊境不寧,都威脅著西漢的穩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權,,適應經濟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黃老之學”。董仲舒把儒學糅合道家、陰陽五行家思想創立新儒學思想。提出“君權神授”和 “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加強君權;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央集權;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形成封建倫理道德規范。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適應了當時統治的需要,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影響:漢武帝肯定新儒學思想,積極推動儒學。起用學儒者參政。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學所壟斷。興辦太學,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憑太學生的資格入仕,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在全國各郡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儒學得到推廣。儒學取得獨尊地位,逐漸成為中國傳統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維護統一多民族的政權,也禁錮了思想自由。
(3)儒學的發展(宋明時期):宋明時期,儒學從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內容,形成更為理論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體系。其“新”主要是指,在外佛教化與本土道教化的不斷沖擊下,建構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學本體論思維之上,通過詮釋心性與本體、倫理與天道的聯系及人與世界的關系,使儒家道德學說獲得了形上性和整體性的論述,傳統儒學內部的邏輯結構、價值轉向、道德結構都獲得了新的認識。 新的儒學體系以“理”或“天理”為核心,所以稱為“理學”。作為一種哲學化的儒學,理學具有雙重性。它的出現更加強化了封建主義的精神壓迫,使人們屈從于封建主義的統治,桎梏人們的創造思維。同時宋明理學又是儒學思想中的精華的發揚光大。理學家們的辯證思維言論,體現出豐富的價值。宋代以,“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明中期,王守仁把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心學”日益占據重要地位。
三、宋明理學的含義及其影響
(1)宋明理學的含義:宋代出現新的儒學體系,即理學。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使儒學面臨嚴重挑戰,儒學地位下降。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宋朝時期,儒、道、佛融合為新儒學——理學。北宋理學代表是程顥、程頤兄弟,南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
二程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把天理與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認為“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仁與萬物俱生。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理氣論”“心性說”。認為先有理后有氣。還把倫理道德與理氣論結合起。認為仁、義、禮、智等道德準則也是天理的反映!靶男哉f”是認為人的性情都是善的,因此,人應該克制情感,用道德理性約束指導自己的行為,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把握“理”的辦法是“格物致知”。
程朱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元朝曾將朱熹編著的《四書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朝繼承下,從而確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明朝時期,理學發展為心學(陸王心學)。陸九淵的心學理論:①認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②提出“發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心學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王陽明心學理論提出的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學已經成為人們求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逐漸失去尋求圣賢學問的精神。王守仁等認為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從而引起社會動蕩,主張以心學更新理學。內容:認為世界本是人心,“心即理”。提出“致良知”的學說(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強調自我的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2)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相同點:①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承認“理”的存在。②本質相同,都有助于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③都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④都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
不同點:①對世界本原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內在的“心”。 ②認識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發明本心”以求理。
(3)宋明理學的影響:理學由程朱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轉變為主觀唯心主義,是宋明儒學主流,在政治、教育、社會教化等方面影響深遠。理學強調道德修行,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但是用“三綱五!本S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強調“重義輕利”,產生消極影響。
四、 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到批判的背景、原因。
(1)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的背景。經濟因素:統治者極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階級基礎:工商市民階層伍擴大,他們要求反對封建束縛,發展商品經濟。思想因素:宋明理學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錮人們思想,三綱五常扼殺人性,人們要求掙脫思想束縛,追求個性的自由發展。政治因素:統治者加強義中央集權,專制統治走向極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明清之際出現思想批判是適應時代潮流的。
(2)四大思想家的思想及其評價。明末李贄的思想:第一,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第二、批判道學家的虛偽。第三、抨擊封建社會的一些傳統觀念,強調個性發展。
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共同思想:
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專制。A、君主批判思想的內容①君主的橫征暴斂和專斷加劇了王朝的危機,他們逐漸認識到君主專制制度是諸多弊病的根,從而無情地揭露專制帝王的罪惡。②提出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其中最主要的觀念是倡導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以保證各級政權機關清正廉潔、決策正確和國家社會安定。B、具體表現:黃宗羲否定舊儒學的“君為臣綱”,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發展了民本思想;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王夫之認為天下土地不能為帝王私有,應當“耕者有其田”。 C、影響:以顧、黃、王為代表的君主批判意識是在明清之際政治經濟天崩地裂的社會環境下產生的,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他們的思想在其后數百年間仍具有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
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提出“工商皆本”。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顧炎武和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學心學空洞無物,不能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主張“經世致用”。
學術上,主張“經世致用”,研究的學問不能空洞無物,要能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王夫之還有較好的運動觀和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A、“經世致用”思想內容:①主張學以致用,關注現實問題。針對明代八股取士、讀書人只知誦讀程朱注解、嚴重脫離社會現實的情況,他們主張為學應求務實,應關乎國計民生,致力于社會變革。②主張“工商皆本”。明末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工商業地位日漸突出,明末進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 B、影響:經世致用思潮影響深遠。其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證學術之風氣,而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也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泉。
到了近代,康有為在維新變法運動中把西方政治學說與儒家思想相結合,重新抬出孔子,宣傳變法的必要性。新化運動中,陳獨秀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全盤否定儒家化。化大革命中,儒家化再次被“革命”。
評價:明末清初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繼承傳統儒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觀點,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會走向衰落背景下產生,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啟蒙的歷史進步性。但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根本上有別于西歐的啟蒙思想,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對當時的封建專制起了一定的沖擊作用,但無法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
(3)明清之際的民主批判思想未能實現中國社會轉型的原因(需要結合中國當時的經濟、政治、化思想以及國人的精神風貌等方面去考慮、探究)。
①經濟:重農抑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②政治:高度強化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壓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發展,缺乏政治基礎。
③思想化:禮教綱常嚴厲,推行化專制,阻礙了早期民主想的傳播。缺乏思想化基礎。
④國人風貌:人們深受禮教毒害,迷信愚昧,難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眾基礎。
【題型突破】
題型1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
【例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私學發展,涌現出大量人才 B.諸侯爭斗激烈,各種治國觀點層出不窮
C.階級階層間關系復雜,矛盾眾多 D.社會處在劃時代的重大變革時期
【名師點睛】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處在劃時代的重大變革時期,由于生產力的顯著變革引起生產關系的劇烈變革,社會矛盾、階級關系、人才、思想、制度都會發生變化。
【答案】D
【方法技巧】考查對“百家爭鳴”背景的理解。經濟變革決定政治變革。
題型2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和影響
【例2】漢武帝之所以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是因為(。
①儒家理論有助于維護政治統一 ②儒家思想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 ③儒家理論使皇權得以神化
A.①② B.②③ C.① D.①②③
【名師點睛】董仲舒新儒學中的“君權神授”、“大一統”等思想符合漢武帝建立統一大漢帝國的要求,而且漢朝到漢武帝時國力日益強大。
【答案】D
【方法技巧】考察學生理解能力。既要知道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目的,也要理解董仲舒新儒學的內涵。
題型3 宋明理學的含義及其影響
【例3】宋代理學的核心思想是(。
A.天理是萬物的本原,主宰萬物 B.仁學思想
C.心性論思想 D.人心是萬物的本
【名師點睛】考察學生對宋明理學核心思想的掌握。D為明朝心學的觀點。
【答案】A
【方法技巧】比較宋代理學和明朝心學核心思想的區別。
題型4 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到批判的背景、原因
【例4】明清之際三位進步思想家的思想實質是在新的歷史條的活躍,他們使儒家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麼思想( )
A.經世致用思想 B.批判君主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農抑商思想
【名師點睛】題目要求實用,能解決國計民生問題。A符合強調實用的意思,反對宋明理學的空洞。
【答案】A
【方法技巧】思想是社會經濟背景的反映。關注國計民生正好反映了明清商品經濟繁榮的要求。
【高考真題精解精析】
【2011高考】
1.(2011年新標卷綜26)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蓋使朝廷之上,閭閻之細(民間百姓),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與這一論斷的精神實質較為接近的是
A.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B.民為根本 C.天下為公 D.民貴君輕
【解析】:廟是中國古代官方興建的祭祀孔子的場所,從唐至清,數量增多,在全國
各地分布范圍廣泛,適應了封建統治者加強專制統治的需要。
(2011年北京卷綜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在清代被列為禁書,其主要原因是該書
A.將人性與天理對立起 B.質疑孔子的權威性C.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擊君主專制制度
【答案】:D
【解析】:綜合黃宗羲的民主啟蒙思想及其歷史作用,正因為其抨擊君主專制制度的核心思想及歷史作用,故被清朝廷列為禁書。A項是宋明理學的主張;B項是李贄的思想;C項是南北朝以的思想融合趨勢。
(2011年天津卷綜歷史3)長期以,儒學是一種士大夫之學。明代思想家李贄則提出要正視“世間惟下下人最多”的現實,強調“我為下下人說,不為上上人說”。這說明李贄
A.反對儒家的正統思想 B.倡導只為下下人說
C.批判地發展傳統儒學 D.抨擊君主專制制度
【答案】:C
【解析】:從材料看,儒學一直是少數士大夫壟斷,李贄認為普通百姓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一種思想學說要為大多數人服務,被大多數人所擁有,這既是對儒學被少數人壟斷的批判,也是對儒學的發揚光大。
(2011年安徽卷綜12)安徽境內歷史遺存豐富,人景觀眾多。圖3中體現儒家倫理思想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1年廣東卷綜14)“虎溪三笑”講的是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僧人慧遠一起品
茗暢談、樂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虛構的,卻在唐宋詩歌、繪畫作品中時有出現。據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當時
A.儒道佛出現融合的趨勢 B.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C.詩歌創作呈現繁榮局面 D.繪畫風格以寫實為主
(2011年上海市單科歷史13)理學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說。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惡標準 B.圣人獨有的是非道德標準
C.通過學習獲得的良好知識 D.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規律
【答案】:A
【解析】:區分朱熹和王守仁二人在“良知”主張上的不同。前者指圣賢書的道理;后者強調內心反省。
(2011年海南省單科歷史6)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宜令郡縣皆立學,禮延師儒教授生徒,以講論圣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以革污染之習,此最急務,當速行之。”“復先王之舊”實質上是指
A.延續元朝典 B.繼承華夏傳統 C.復興漢唐制度 D.回歸周朝典制
【答案】:B
【解析】:題中材料主要說明了明初重視儒學教育,而儒學教育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故選B項;其余三項都強調制度,這不是儒學的主要功能,而是政府機構的設置與調整問題。
(2011年海南省單科歷史7)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君主專制,這主要是基于他們
A.對先秦諸子學說的闡釋 B.對宋明理學的批判與繼承
C.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啟發 D.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叛逆
材料二 史論
黃氏之說,根本上不脫離儒家思想道路,卻將儒家政治、社會觀推演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藍圖……若以為其所定仍與“現代”不謀而定其為無新見,則失于以“現代”事物為絕對尺度。
——趙繹峰《十七世紀中國政治、社會思想訴求的緯度》
材料三 史觀
我們專注于兩個主題——“傳承”和“交流”——的研究,以此理順世界歷史。這兩個主題集中反映了人類發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他們可以對人類發展的原因做解釋。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明的傳承與交流》
(1)據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說明黃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脫離儒家思想道路”,哪些又體現了“新見”?
(2)材料二主張用什么方法去評價黃宗羲的思想?運用這一方法,評價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3)結合黃宗羲與孟德斯鳩的思想在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進程中的影響,談談你對材料三的認識。
【解析】:
(1)“不脫離儒家思想道路”是從黃宗羲的階級屬性及儒家思想傳統角度而言,“新見”是指其民主啟蒙思想中對君主專制的批判。
(2)評價歷史人物及其思想的特定方法有兩個:歷史的方法、辯證的方法。即把他們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進行一分為二的評價。對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思想用歷史的方法即可以從時代需要及階級利益角度評價。
(3)按材料三的觀點,中國民主革命思想應該既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也要受外思想啟迪,二者共國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2011年江蘇省單科歷史21)
(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邦櫻孜渲写顺梢淮髮W者,開一代新學風,其思想脈絡清晰可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顧炎武《日知錄•廉恥》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無非以立天下之人倫!枪视腥藗悾缓笥酗L俗;有風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國家。
——顧炎武《亭林集•華陰王氏宗祠記》
材料三 理學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謂理學,……不取之“五經”而但資(宋明)之語錄,……又曰:“《論語》,圣人之語錄也。”舍圣人之語錄,而從事于后儒,此不謂不知本矣。
——顧炎武《亭林集•與施愚書》
請回答:
(1)顧炎武以拯救時代為己任。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顧炎武該思想產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顧炎武以社會教化做為拯救時代的重要途徑。依據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會表象,并概括社會教化的功能。(5分)
(3)顧炎武以儒學作為社會教化的資。依據材料三,指出顧炎武對儒學進行了怎樣的取舍?并說明其理由。(3分)
(4)在中國歷史上,顧炎武以怎樣的學風和時代責任感影響著時人及后世?(2分)
(4)識記本上對顧炎武提倡的學風的表述及后人對顧炎武時代責任感的概括。
(2011年浙江省綜38—(2))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饨ㄖВ鋵T谙;郡縣之失,其專在上。……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兴局佟瓱o肯為其民興一日之利者,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羈?
——顧炎武《顧亭林詩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二中“其專在下”、“其專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顧炎武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并予以簡要評價。(9分)
材料二 郡縣之失,其專在上……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顧炎武《郡縣論》
(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王夫之、顧炎武對郡縣制的看法。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郡縣制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8分)
【答案】:
(1)王夫之:從國家考慮,郡縣制不如封建制害處多。顧炎武:郡縣制缺陷在于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積極作用:郡縣制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國家統一及穩定,其制為歷朝所沿用。
二.古代中國科技、學和藝術
(一)選擇題
(2011年安徽卷綜13)圖4為蘇軾的《枯木怪石圖》,有評價說,枝干“虬(qiu,盤曲)屈無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體現其風格的是
A.“意存筆先,畫盡意在”
B.“筆才一二,像已應焉”
C.“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D.“以清雅之筆,寫林之氣”
【答案】:A
(2011年重慶卷綜13)我國古代有一位學者,被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
“完全可以和歐洲古代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相提并論”。該學者是
A.裴秀 B.酈道元 C.沈括 D.徐霞客
【答案】:A
(2011年上海市單科歷史12)以下是某一時期的詩人分布示意圖。根據所學知識判斷,
這一時期應該是
A.春秋戰國 B.秦漢 C.隋唐 D.兩宋
【答案】:D
【解析】:汴梁(開封)和臨安(杭州)作為政治中心,以及經濟中心南移,使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化繁榮,詩人較多,正好符合兩宋的情況。
(2011年東卷基本能力23)西懸空寺始建于北魏時期,是一處木質框架結構古建筑,緊貼崖壁,半懸空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北魏時期佛教已傳入我國 ②該建筑架構簡單,穩定性差
③木柱和橫梁之間的連接方式主要為釘連接 ④插進巖石內的橫木飛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撐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2011年東卷基本能力33)(1分)某些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因缺乏考證,有時
存在違背史實的錯誤。下列片段或場景不符合史實的是
A.岳飛說:“身為南宋子民,定當以抗金報國為己任。”
B.漢武帝對衛青說:“此番出兵匈奴,責任重大,愿大勝而歸!
C.顧閎中在畫《韓熙載夜宴圖》 D.隋煬帝乘龍舟沿大運河巡游
【答案】:A
【解析】:A項中“南宋”是后人所稱,不能是岳飛的自稱;其余三項符合史實。
(二)非選擇題
(2011年重慶卷綜37—(1))
材料一 乾隆年間,朝廷羅致大批人分批編纂書籍,完成了一大批圖書,其數量之多,范圍之廣,是前代所不及的。此舉被稱為是“稽古右,崇儒興學”的盛事。但與此同時,又蓄意借此以收繳并銷毀一切認為“違禁”的書籍獻,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字獄!氨芟仿勛知z,著書都為稻梁謀”,就是籠罩在字獄之下的知識分子狀況的真實寫照。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實?(6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史實的影響?(6分)
【2010高考】
1.(2010年廣東卷)“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边@首詩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獨尊儒術”
C.王陽明的“心學” D.顧炎武的“經世致用”
【解析】C 這首詩出自王陽明之手,詩中認為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標準,而萬物本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學” 的理論觀點。
2.(2010年新標全國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與之相對立的觀點是
A.“心外無物” B.“天地為萬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間也,物也” D.“舍天地則無以為道”
【解析】A 王安石認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從物質產生的,這種物質就是形體。形體是“有生之本”。這種從“人是一個感覺體”出發的人性論,是唯物主義的命題。體現了對探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考查。故答案為A。
3.(2010年上海歷史卷)宋代,儒學家們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思考人世間的倫理綱常。這個新角度是
A.從矛盾對立轉換出發 B.從天人感應出發
C.從萬事萬物本出發 D.從人的本性出發
【解析】C 此題考察第7分冊第2宋明理學的知識。如下描述:自宋初開始,眾多儒家學者致力于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他們在排拒佛、道的同時,融合佛、道思想,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創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備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4.(2010年上海歷史卷) 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講政治時大多站在民眾一邊,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與其他各家不同,為君主作參謀,專替君主打算。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B 此題考察第2分冊第5百家爭鳴的內容,法家主張實行君主集權制度,提倡專制獨裁,是為了統治者的利益考慮。故選B。
5.(2010年浙江卷) 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理學家辯論,甲方批評乙方做學問“支離”,乙方批評甲方做學問“太簡”。下列各項中,屬于當時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的是
A.格物致知 B.發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解析】B 抓住關鍵詞“理學”、“支離”。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學”一中,講述南宋思想家陸九淵批評朱熹的理學過于“支離”,說了很多,卻不能使人樹立起對儒學價值的堅定信念。因此,他反對埋頭書冊,主張于人生日用處直接體悟,“發明本心”,以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見,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陸九淵,乙方代表人物為朱熹!案裎镏轮笔侵祆涞乃枷;“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即天理是萬物的本原, 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項。
6.(2010年浙江卷)儒道思想猶如中國古代思想的雙璧。下列言論中,最能體現道家因循自然、崇尚無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D.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解析】A 本題為最佳選擇題!爸铺烀弥焙汀疤煨杏谐!笔擒髯拥乃枷,排除B、D項。選項A出自莊子《南華經》,原是“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時的有識之士順應自然,不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去破壞自然規律,或去影響自然,典型體現了因循自然、崇尚無為思想!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出自《道德經》,“芻狗”指古代祭祀時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們對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結束,就被丟棄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主旨是建議人要效法天地的“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的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
7.(2010年天津卷)《史記》載: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該材料主要表明
A.漢武帝廣泛吸納人才 B.平民將相大量涌現
C.儒學在民間開始興起 D.儒學地位顯著提高
【解析】D 引大意是“公孫弘因為(精通)《春秋》一經,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而升為三公的地位,被封為平津侯。全天下的讀書人都以此為風尚而激勵自己!贝祟}的題眼是“《春秋》”。公孫弘因《春秋》這一儒家經典而獲高位,而且起到了社會示范作用,這突出地表明儒學地位有了顯著提高。
8.(2010年東卷)“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边@一主張屬于
A.儒家“仁愛”思想 B.墨家“兼愛”思想
C.儒家“禮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B 題中意思是說,要視他國為自己的國家;視其他人家為自己的家;對待他人像對待自己一樣。反映的本質是要相親相愛,體現了墨家“兼愛”的思想主張。
9.(2010年江蘇卷)“圣人不責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為圣。”這句話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張?
A.朱熹 B.李贄 C.陸九淵 D.黃宗羲
【解析】B “人人皆可以為圣”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提出了挑戰。故正確答案為B。
10.【2010年肇慶中小學質量評估第二次統一測試】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因關心環保議題,開拍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記錄地球生態所將面臨的浩劫,而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面對地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你認為中國哪一思想學派最能回應此議題?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解析】A 題干的主題是環保問題,因人類的過度開發而導致人與自然的矛盾突出,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認為“道”為萬物之,無為而為,與題意相符;墨家主張“非攻”、“兼愛”、“尚同”等;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與禮,主要關注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關問題;法家主張變法、獎勵耕戰、嚴刑峻法。
11.【2010年浙江寧波十校聯考】2010年春節期間上映了史詩大片《孔子》?鬃邮菍儆谌澜绾腿祟惖,孔子的思想是屬于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我們要與時俱進地學習了解孔子與孔子的思想。當前我們提倡的和諧社會,其重要內容之一是社會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下列孔子的思想中,對今天倡導教育公平有借鑒意義的是
A.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B.以“禮”治理國家
C.“因材施教” D.“有教無類”
【解析】D 注意題中要求:教育公平?鬃拥慕逃枷胫兴裱慕逃瓌t是有教無類,打破門第的限制。
12.【2010年寧波科綜合模擬考試】“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徙役”。這句話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時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A “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徙役”。大意是:(君主對于)賢人便選拔上使其處于高位,給他富貴,讓他做官長;沒有才能之人便免去職位,使之貧賤,讓他做奴仆。反映了墨子的尚賢主張。
13.【2010年北京西城區抽樣測試】天壇是明清皇帝用祭天、祈谷的地方,
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
所起的獨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關系上升到理論并被統治者所
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黃宗羲
【解析】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理論。他神化皇權,宣揚“君權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統治天下,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時提出,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加以譴責和威懾。
14.【2010年南師大附中學情分析樣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順命》中說:“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于天亦可!睗h武帝對此言論十分欣賞,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 B.恢復禮樂秩序 C.加強中央集權 D.建立教育體系
【解析】C 董仲舒強調“君權神授”和等級秩序,這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因此得到漢武帝的賞識。
15.【2010年錦州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測】兩宋時期是中國傳統化主流思想演變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
A.尊道禮佛之風盛行 B.心學廣泛傳播
C.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形成 D.出現了批判君主專制的民主思想
【解析】C A項是隋唐時期的社會風氣,B項在明朝時期較為流行。D項是明清時期對社會想象。只有C項符合兩宋時期思想發展的狀況,形成了一程朱理學為核心的新的儒學思想體系。
16.【2010年北京海淀區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北宋大儒張載是理學創始人之一,他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體現了學者匡時濟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學以繼承儒學正統為己任
C.理學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的要求 D.說明理學思想有利于穩固統治秩序
【解析】C 理學強調的“理”是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理學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為官方正統儒學,故C項錯誤。
17.【2010年皖南八校第二次聯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他們主張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法律加以詳細的規定,法律是專為促進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而制定的……法家的這些原則為秦統治者所采納時,其效能顯示了出。秦統治者利用這些原則開始征服其他諸侯,建立第一個帝國。
材料二 西漢建國初期,由于經過長期的混亂,社會經濟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的境地。西漢統治者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出于恢復和發展經濟、安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了一個大轉變……
材料三 ……到西漢中期,具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急功近利,一反其先輩“清靜無為”的方針,采取積極有為的政策,“外事四事,內興功利”。在這樣形勢下,主張加強專制皇權和維護封建大一統的董仲舒新儒學便應運而生,而以新儒學為特征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也開始形成。
(1)依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法家的這些原則”是哪些原則?為什么秦統治者采納“法家的這些原則”?
(2)依據材料二,指出西漢初期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樣的“政治法律思想”?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建立新儒學的?
(4)依據上述材料,你認為導致統治思想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原則:主張以法治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因為法家的這些原則符合君主專制的需要,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2)西漢統治者采取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息。
(3)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陰陽家五行學說改造儒學;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
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宣揚“君權神授”,加強了君權;還提出了“三綱五常”,以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
(4)因素:歷史發展的需要;鞏固、維護統治的需要。
【2012高考押題】
1.隋唐時期創新許多制度,其中“免役收庸”的制度比較接近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張(。
A.墨子 B.孟子 C.莊子 D.韓非子
【解析】解答時首先明確“免役收庸”的含義,即可以以庸代役,從而使農民的生產時間比較有保證,對照選項的諸子百家,很明顯是B項,因為孟子主張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兩者極為相似,故選擇B項。
【答案】B
2.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人才流動頻繁,“朝秦暮楚”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其相關因素主要有(。
①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②戰爭頻繁,政局動蕩不安 ③諸侯為爭雄稱霸,重視人才 ④禮崩樂壞,平等思想成為發展趨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比較綜合能力,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變化迅速的原因。原因主要在于社會的急劇變化,才引起了代表不同階級、階層的人才流動頻繁,①②③項均屬于社會變化的因素,因此選擇B項。④的說法不符合當時的實際,因為禮崩樂壞是對的,但平等思想卻不正確。
【答案】B
3.我國自古以重視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的創新,下列舉措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首創意義的有(。
①孔子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 ②漢武帝建立太學,用儒家經典作為教育內容
③洋務派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 ④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辦學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故①項正確;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開始用儒家經典作為教育內容;洋務派開始派遣留學生、進修生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開了中國教育直接向西方學習的先河;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辦學思想是中國人第一次的開明教育思想。所以四個選項都是正確的,故選擇A項。
【答案】A
4.下面四幅圖片依次為:世界化遺產──孔府、孔廟、孔林和2005年國際孔子化節。從下述圖片中,我們可以獲取哪些正確的歷史信息( )
①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倍受后代推崇 ②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影響很大,全球華人祭孔,傳承民族化 ③“三孔”的旅游資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開發,推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④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德治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考查考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辨證分析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④項錯誤,我們對待傳統化的態度應該是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我們要弘揚、借鑒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答案】C
5.孔子是中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孔子思想觀點體現了和諧社會的內涵
B.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反對政治制度改良
C.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對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產生了影響
D.孔子的辦學思想對推動我國古代化教育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解析】考查考生再認、再現基本歷史事實的能力,體現了對教材小字內容的關注?鬃釉谡紊现鲝堉鸩礁牧,認為可以“損益”舊的的法。
【答案】B
6.下列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都江堰很好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大型生態型水利工程。
B.荀子的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C.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農耕縮小,畜牧業擴展,有利于緩解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D.唐詩“憶昨深里,終朝看火耕”這一現象,對自然生態平衡產生了不利影響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農業人與自然的關系,充分與現在的可持續發展聯系。“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掌握自然規律,并且按其規律改造自然界為人類服務。這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選B項。
【答案】B
7.古籍記載:戰國時期“墨子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它沒有反映出的歷史現象是( )
A.“兼愛”主張得民眾的支持
B.封建經濟發展,小生產者隊伍壯大
C.“非攻”主張適應了當時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需要
D.私人辦學在不斷發展
【解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戰亂爭雄,所以“非攻”主張只是小生產者的美好愿望,而不可能是各國的需要。
【答案】C
8.在評論秦朝滅亡時,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說:“在證明了法家思想確有效用的同時,秦王朝也(從反面)體現了孟子的一個思想的正確——政府最終還是要依靠被統治者的默認。”此處孟子的“一個思想”具體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貴君輕”,統治者要實行“仁政”
C.兼相愛、交相利 D.加強中央集權,防止人民反抗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根據所學知識不難判斷出B項是孟子的思想觀點。
【答案】B
9.據分析統計,《孟子》一書中關于水利的談話有11次,都涉及黃河洪水泛濫殃及鄰國。從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看,解決的根本之道在于( )
A.各國減少戰爭,專力治黃 B.各國加強協調,統一治黃
C.統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為政,加強治理
【解析】在我國古代小農經濟形態下,水利興修、道路交通等大型公共工程設施的興建均依賴于統一中央政權的力量。
【答案】C
10.下列哪項是孟子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展(。
A.“為政以德” B.“節用而愛人” C.關心愛護百姓 D.“天下為主,君為客”
【解析】D是黃宗羲對儒家民本思想的發展。
【答案】D
11.黃宗羲是我國明末清初杰出的民主思想家,其思想的進步因素中對構建近代社會影響最大的是( )
A.激烈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提倡“法治”,反對“人治”
C.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主要是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近代社會”,然后進行分析比較。一是近代社會指資本主義社會逐步取代封建社會等,其到的標志是:民主取代專制,法制取代人治,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二是黃宗羲是思想家,因而必然強調其思想的影響,在這三個標志中,法制取代人治屬于思想方面,所以本題選擇B項。
【答案】B
12.明清時期出現反對君主獨裁的進步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A.知識分子具有憂國憂民思想 B.封建專制的殘酷壓迫
C.商品經濟的發展 D.接受了資本主義民主思想
【解析】首先由于明清時期的閉關自守政策,中國知識分子不可能接受外民主思想,故D項排除。其余A、B、C三項皆是原因。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A項可排除。B項并不是導致民主思想產生的必然結果,而商品經濟恰恰是民主思想產生最重要的社會基礎。故C項符合題目要求。
點評:思想屬于化的范疇,而一定的化又是一定政治經濟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決定社會政治的根本因素在于經濟。因此,任何思想(思潮)的出現,其根本原因都只能是社會經濟的發展。
【答案】C
13.黃宗羲是我國反封建思想的先驅,下列與他有關的是(。
A.得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害”的結論
B.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的民主思想
C.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觀點
D.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責儒家經典并非是“萬世之至論”
【解析】B、C、D分別是顧炎武、王夫之、李贄的思想。
【答案】A
14.明末清初學者唐甄在《潛書》中說:“兩千年皇帝皆盜賊”,下列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主張與唐甄相似的是(。
A.顧炎武 B.黃宗羲 C.王夫之 D.李贄
【解析】注意比較明清思想家的異同點。黃宗羲有兩個主要思想:批判君主專制制度和提出“工商皆本”。題目考查的是他的批判君主專制的思想。
【答案】B
15.明清時期,思想家認為當時社會弊端叢生的根在于( )
A.程朱理學已經不合時宜了 B.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端
C.商品經濟的發展 D.社會貧富不均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當時社會弊端叢生的根是封建專制衰弱帶的種種弊端。
【答案】B
16.明清之際思想批判的內容,不包括(。
A.批判宋明理學 B.批判重農抑商
C.批判君主專制 D.批判“農工商皆本”
【解析】D項內容應該是他們共同主張的內容。
【答案】D
17.下列內容中,屬于黃宗羲在政治方面的主張的是(。
A.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B.“工商皆民生之本”
C.主張物質第一性 D.“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解析】本題考查黃宗羲的政治觀點。
【答案】A
18.下列關于明清之際思想批判產生的社會影響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農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業的發展
C.對君主專制造成了猛烈的沖擊
D.直接推動了變革當時的社會實踐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D項的效果沒有取得。
【答案】D
19.下列關于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和明清批判君主專制的思想的評述,正確的是(。
A.都是從本質上否定君主專制 B.維護的階級利益相同
C.產生的歷史條相同 D.都有一定的進步性
【解析】兩者都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具有進步性,反對暴政,但形成的歷史條不同。
【答案】D
20.“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A.維護封建禮教 B.主張學以致用
C.反對迷信崇拜 D.抨擊腐朽統治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從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題中觀點是反對迷信孔子。
【答案】C
21.某同學寫關于民族氣節方面的作,可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C.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D.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考察學生對諸子百家名言思想的理解。
【答案】D
22.董仲舒在《深察名號》中認為“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對這一思想理解最準確的是(。
A.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感嘆人性本惡,呼喚王道
C.建議以禮人法,以禮人俗 D.認為民性本善,君權天授
【解析】考察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對董仲舒思想的理解。
【答案】D
23.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世界觀、人生觀,為塑造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礎。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對應的排列組合是( )
A.君子、俠客、隱士、英雄 B.英雄、俠客、隱士、君子
C.君子、俠客、英雄、隱士 D.英雄、隱士、俠客、君子
【解析】可用排除法,儒家的人生觀是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做英雄,道家的人生觀是消極避世做隱士。
【答案】B
24.董仲舒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對這段話的理解,不正確的是(。〢. 宣揚“天人感應”學說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對儒學的新發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動搖的
【解析】考察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對董仲舒思想的理解。
【答案】D
25.春秋時期,魯國的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后能夠成為中國古代傳統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長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體系根據時代的需要在不斷豐富和完善②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終沒有得到廣泛傳播④封建官辦教育對儒家思想的大力傳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③的觀點不準確,有一些朝代宗教受到統治者的推崇而獲得廣泛傳播。
【答案】D
26.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痹谏鲜鼋ㄗh下,出現了(。
A.百家爭鳴 B.焚書坑儒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三教合歸儒
【解析】仔細閱讀材料,材料體現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這一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儒家思想至此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
【答案】C
27.奶奶不斷嘮叨:“老天爺爺,你怎么不掙眼,這雨沒完沒了地下,你還叫我
們窮人活不活!币陨鲜悄硨W作品中的片段,“奶奶”的話表達了中國傳統化中對“天”的敬意,這與
中國古代哪一學派有關( )
A.道家學派 B.法家學派 C.儒家學派 D.墨家學派
【解析】古代的“敬天”和“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等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答案】C
28.儒家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荀子根據時代需要
對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現在( )
A.主張“仁政” B.提倡“以德服人” C.主張“禮法并用” D.提出“天人感應”
【解析】考查學生對荀子思想內容的了解。
【答案】C
29.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東西,如果他們相信荀子的理論,可能
對小孩采取的態度是(。
A.認為孩子的本性是惡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會改正錯誤的
B.認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錯誤是一時糊涂
C.認為孩子的本性是惡的,必須得到嚴厲的懲罰,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認為孩子犯錯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環境不好,應擇善而居
【解析】荀子認為性本惡,但是經過后天的教育能夠由惡變善
【答案】A
30. 2010年12月第,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訪問中國期間,特意到東曲阜參觀,并作了“溫故知新”的題詞。這一題詞的深刻寓意是( )
A.中日化同根同
B.日本人民特別崇拜中華明
D.中國的儒家化在今天仍然是維系中日關系的基礎
C.中日兩國人民要繼承友好交流傳統,促進兩國關系的新發展
【解析】本題緊密結合時事,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中日關系低潮之后,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開始了中日友好關系的新篇。
【答案】D
31.明清之際形成的進步思想,最能體現時代發展趨勢的是(。
A.經世致用 B.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C.工商皆本 D.天下為主,君為客
【解析】必須知道“時代發展趨勢”是世界資本主義的興起,這樣就可以選出!
【答案】C
3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提出了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的觀點,這與西方的啟蒙思想極為相似。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啟蒙運動的發展已對中國思想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B.黃宗羲的思想對啟蒙運動生產了巨大影響
C.黃宗羲的思想的產生是商品經濟發展帶的必然結果
D.黃宗羲思想的產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而啟蒙運動的產生具有必然性
【解析】考察中西方思想比較。中西方的新思想互相影響不大,AB排除。反封建專制思想的產生應該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答案】C
33.下列哪項不屬于李贄的思想(。
A.破除對儒家經典的迷信 B.完全否定孔子
C.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 D.肯定人正當的私欲
【解析】李贄批判孔子和儒家思想但不完全否定孔子。
【答案】B
34.下列對中國傳統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闡述,錯誤的是(。
A.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我國早期的儒學 B.漢武帝時期儒家學說開始定于一尊
C.兩宋時期產生的理學實現了儒學的更新 D.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們是中國傳統思想化的背叛者
【解析】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應該是批判發展了儒家思想,如黃宗羲發展了民本思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是主張承擔積極的歷史責任。
【答案】D
35.反對君主專制,主張以民為本的思想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的結果 B.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與發展的結果
C.思想家個人思想意識水平提高的結果 D.社會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解析】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的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會走向衰落背景下產生,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的要求,具有反君主專制和關注民生的歷史進步性。
【答案】B
36.下列有關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理學與心學相繼占統治地位
B.理學由主觀唯心向客觀唯心演變并走向極端
C.早期啟蒙思潮潛滋暗長
D.“靜即含動,動不舍靜”是指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統一的
【解析】B項說法錯誤。理學是由客觀唯心向主觀唯心演變。
【答案】B
37.黃宗羲認為:“然則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 而非天下之法也!凑撜咧^有治人無治法,吾以謂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黃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決定的
C.反對君主專制,實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憲制
【解析】材料中黃宗羲鮮明地說出先有“治法”后才能“治人”,法治觀點鮮明。
【答案】C
38.宗羲的“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與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的關系是(。
A.前者是對后者的否定
B.前者是對后者的肯定
C.前者是對后者的繼承和批判
D.兩者毫無關系
【解析】學生很容易把B、C兩個混淆了。黃宗羲的“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是否定君主專制,而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的提出是為了使當時的統治者更好地統治人民,所以前者并非對后者的簡單肯定。所以選C項更合適。
【答案】C
39. 18世紀的英國學者亞當•斯密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代表作《國富論》中闡明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重要性,以下與他的觀點最接近的見解是(。
A.“從字義通經義,從經義通義理”
B.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解析】“工商皆本”的思想是重視資本主義工商業,把它放在首要位置,這是資產階級的觀點,同時也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觀點之一。
【答案】C
40.列材料:
材料一:至論天下之理,則要妙精微,各有攸當;恒古恒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為能盡之;而其所行所言,無不可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____(南宋)朱熹《行宮便殿奏扎》
材料二:前三代,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余百年而獨無是非者,
豈其人無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
——(明)李贄《藏書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浼吹弥玻脛兲煜轮撬,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夕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黃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長也,子孫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為之法。然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變封建而為郡縣,以郡縣得私于我也;漢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屬于我也;宋解方鎮之權,以方鎮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謂之法乎?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請回答:(1)據材料一、二,指出李贄的觀點同朱熹的觀點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2)材料三、四中,黃宗羲把批判矛頭分別指向了什么?這是一種什么思想?
(3)材料四中,“秦變封建而為郡縣……漢建庶孽……宋解方鎮之權”分別是指哪些事?
(4)黃宗羲的思想實質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特征?在當時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案】(1)朱熹認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變的;李贄反對以孔子的思想為衡量是非的標準。隨著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受到懷疑。
(2)封建君主專制和封建法制。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3)秦實行的郡縣制;漢初的封國制;北宋削減節度使權力。
(4)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啟蒙的作用。
41.作為中國傳統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曾經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個東方大國,是歷朝歷代的治國方略,更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思想淵,繼承和發揚儒家傳統倫理思想中的精華,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回答:(1)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誰?其思想核心什么?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世稱其為“亞圣”。簡要指出他對儒家思想發展的主要貢獻。
(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是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請把與“修身”、“齊家”相對應的儒家名言的序號填在后面的括號內。
修身:( ) 齊家:( )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供養、贍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②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⑤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4)請在上面有關“修身”或“齊家”的儒家名言中選取一至二條,從字面意思、完善自、我、和諧社會建設的角度談談自己的認識。
【答案】(1)孔子;仁
(2)他把孔子“仁”的思想發展成為更加系統的“仁政”思想;他發揮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在倫理觀念上主張“性本善”。
(3)修身:( ④⑥⑦ ) 齊家:( ①⑧)
(4)評分說明(三個等級):字面意思的理解,自我完善角度的認識,和諧社會建設角度的認識;能夠從
三個以上層面論述,邏輯嚴密,語句通順;有概括性結論的。
42.17世紀到18世紀,中國明末清初時期,儒學有了新發展,也碰到新的挑戰,出現了四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期西方正開展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出現了新的思想。請比較分析他們思想內容、影響、原因。
【解析】西方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與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較,理解東西方化。此是高考的一個重點內容,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對比能力。
【答案】
西方中國
17-18C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
內容批判天主教,批判封建專制
提出民主政治方案 批判君主專制制度
影響
進一步打破精神枷鎖,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理論準備。 解放了思想,啟蒙了民主思想
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自然科學的重大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專制加強,
自然科技走向落后
4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將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絕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仰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三》
材料二 顧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興工商業。主張在雁南、雁北發展紡織業;在西北澤地區開采礦產;在東南沿海通市舶,發展海外貿易。
材料三 ……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也。
———王夫之《黃書》
請回答下面問題:
(1)依據材料一、二、三黃宗羲和王夫之分別提出什么經濟主張?與我國古代傳統政策有何差異?
(2)分析他們的經濟主張產生的社會背景及積極意義。
【答案】(1)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應該“痛絕之”工商業中不切民用的有害因素。王夫之提出“經世致用”,重視工商業發展的主張。我國封建社會傳統經濟思想是重農抑商。
(2)背景:反映了明末清初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思想要求。積極意義: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今天也有借鑒作用。
4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說:“令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紀統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材料二 朱熹說:“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豈不是天理?又說:“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熏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
材料三 他公開以“異端”自居,畢生以反對禮教、抨擊道學為己任!磳Α跋桃钥鬃邮欠菫槭欠恰,提出天理、人欲沒有區別的見解……
材料四 “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勢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猶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陳獨秀選編》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 西漢時期,董仲舒讓儒學的地位發生了什么變化?評價這種變化。
(2)依據材料二 朱熹將“天理”與“人欲”對立,以天理遏止人欲,根本目的是什么?
(3)依據材料三 他是誰?如何看待孔子和儒學?簡要分析其原因。
(4)依據材料四 陳獨秀如何對待“孔教”?簡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1)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化的主流思想。評價: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也禁錮了思想自由。
(2)以封建倫理道德規范人們的行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3)李贄,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否定“存天理、滅人欲”。原因: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人們追求發展商品經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要求。
(4)陳獨秀全盤否定儒家思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認為孔教與共和水火不相容。
原因:反映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壯大,民族資產階級反對專制,追求民主共和的要求。
4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漢武帝和他的近臣將所謂“儒術”擴展之后又延長,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權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種種理論與實踐的步驟?鬃铀岢淖陨碇s束,待人之寬厚,人本主義之精神,家人親族的團結和禮儀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構成官僚集團行動上的規范。孟子所倡導的人民生計與國本攸關也毫無疑問地被尊重。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材料二 從18世紀后期起,伏爾泰開始接觸中國化,他特別推崇中國的儒家思想,對孔子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房間里常年掛著一幅孔子畫像。他反對君主專制,希望有一位開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為貴,君為輕”被他當作武器攻擊封建君主專制。伏爾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認為孔子是用道德的說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熱和個人崇拜影響別人!鼱柼┦菑闹袊爬匣袨榉▏鴨⒚删窦橙I養。
——《儒家思想與法國大革命》
材料三 儒教中包含的這種共同體意識在韓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攪业默F代化成為主要目標時,全體國民能夠形成集團協力組織,大規模地開展經濟建設!褰讨鲝埲吮仨毰c天奮斗,與人奮斗,提倡力爭!沁@種剛健有為的性格、自強不息的精神,韓國才能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讓經濟穩步復興。
——王淑臣《韓國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蘊》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統治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 說明伏爾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指出儒學對韓國的影響。
(4)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解析】中國古代儒學的創立、發展演變過程及其地位影響,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答案】(1)作用: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構成了官僚集團的行為規范;使封建政府關注百姓的生計。
(2)原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觀點為武器攻擊封建君主專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說服力影響別人;從中國古老化中為法國啟蒙精神汲取營養。
(3)影響:儒學的集體意識和自強不息精神推動韓國的現代化建設,促進韓國經濟的發展。
(4)儒學是中華傳統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人類明寶貴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和世界明的
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46.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是社會政治、經濟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也是學術發展、化昌盛的時代。請回答:
(1)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發展、化昌盛”所呈現的歷史現象,并從經濟、政治和階級結構等方面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2)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在調整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社會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張?
(3)概括西漢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解析】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與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內容是重點,學生應該重點加以掌握。
【答案】(1)現象:百家爭鳴。
原因:①經濟: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制度逐漸形成。②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制度尚未建立。③階
級結構:出現地主階級和農民、小手工業者等不同社會階層。
(2)孔子:仁、禮;孟子:仁政。
(3)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主流(正統)思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9420.html
相關閱讀: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