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二中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歷史摸底試卷
(考試時間120分鐘 滿分150分)
一.(共60分,每小題2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
1.公元前1792年,漢穆拉比成為古巴比倫王國的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法典》是他留給后人最重要的歷史遺產,公元前1792年屬于
A.公元前18世紀初B.公元前18世紀末C.公元前17世紀初 D.公元前17世紀
2.西歐中世紀莊園中設有教堂、法庭。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
A.莊園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B.莊園是農村基本的經濟組織
C.莊園是農村基本的社會組織D.莊園是領主統治農奴的工具
3.后人研究伯利克里,下列材料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
A.伯利克里的演講稿B.《荷馬史詩》
C.希羅多德的《歷史》D.油畫《陣亡將士葬禮上的伯利克里》
4.《夢溪筆談》中提到“若止印三二張,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敝谐霈F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造紙術的重大改進 B.雕版印刷技術的推廣
C.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D.化市場的迅速擴大
5.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普遍的價值取向是
A.仁義道德B.追功逐利C.清靜無為D.兼愛非攻
6.下列各項中,概括表述中國古代“民族融合”含義最佳的一項是
A.揚長補短,共同發展 B.共同反抗階級和民族壓迫
C.物質、化交流不斷 D. 遷移、雜居、共處、通婚
7.明朝對外關系的新現象有
1)開始與非洲國家交往 2)開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3)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4)開始翻譯西方科技著作
A.1)2)3)4) B.1)2)3) C.2)3)4) D.2)4)
8.“華夏民族之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保愐≌Z)下列史實不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A.完善科舉程序 B.創立行省制度 C.火器名目繁多 D.形成官制度
9. 清政府1759年頒布的條例規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貿易期間,必須住在商館之內,不準攜帶武器,不準雇用中國仆婦。這可以說明清政府
A.準備斷絕中西貿易往 B.高度關注西洋商人的安全
C.對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 D.認識到學習西方的必要性
10.中國古代第二次大統一與第三次大統一時間相距
A.810年B.800年C.700年D.690年
11.“如果從地理與歷史的角度看,1492年應該可以看作是近現代全方位交流意義的全球化的開始”。(白海軍《2049,相信中國》)理解中“全球化的開始”的真正含義是
A.世界從封閉逐步走向開放 B.國際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從分散開始走向整體 D.人的注意力轉移到現實生活中
12.下列各國國慶日及其相關事件搭配不正確的一組是
A.美國——7月4日——《獨立宣言》
B.法國——7月16日——大革命爆發
C.中國——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D.蘇聯——11月7日——十月革命
13.“我們很弱‚不能跑或跳。我們整天拖著重擔。通過黑暗的煤礦地下道‚或整天駕著鐵輪‚在工廠里團團轉!币韵滤捻椗c上現象有關的是
A.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B.法國大革命 C.宗教改革 D.工業革命
14.“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此歌詞反映的時代主題是
A.扶清滅洋 B.抵制日貨 C.打倒列強 D.抗日救國
15.為研究九一八事變的歷史真相,某學者搜集了當時的資料,其中最可質疑的是
A.事變制造者留下的日記B.日本媒體當時傳播的照片
C.東北軍將士的回憶D.日本政府新近解密的檔案
16.“設有用兵和戰之事,雖國王裁奪,亦必由巴厘滿議允。國王行事有失,將承行之人交巴厘滿議罰。”(魏 《海國圖志•大西洋英吉利國》)材料中的“巴厘滿”是該國某一機構的音譯詞。這一機構是
A.內閣 B.議會 C.首相 D.最高法院
17.某史學家說:“對于西方的挑戰,中國的反應之所以遲鈍,是由于中國社會在19世紀中葉面臨很不平常的歷史環境。內部事務萬分火急,至于對西方則可以暫緩一步!边@里所講的“西方的挑戰”是指
A.發動戰爭,瓜分中國 B.提出“修約”,擴大市場
C.資本輸出,壟斷經濟 D.門戶開放,利益均沾
18.“與鴉片戰爭后之全無反應對照,1860年間的改革在實踐方面很嚴肅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傳統的名目自保。他們小心謹慎,但傳統中國之架構已被他們打下了一個大洞!笨梢杂∽C上述觀點的史實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維新變法 D.清末新政
19.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列強從清政府處共取得通商口岸
A.15 個 B.16個 C.17 個 D.18個
20.“一個民族的覺醒,通常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民族面對著或者經歷了以往沒有遇到過的嚴重危機,甚至整個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第二,還要這個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燒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奮起救亡,勇于變革,就可以改變目前的艱難處境!保ㄒ浴抖兰o中國的崛起》)下列能夠反映20世紀中國“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和“奮起救亡,勇于變革”的史實是
A.《馬關條約》和公車上書 B.瓜分狂潮和義和團運動
C.《辛丑條約》和戊戌變法 D.《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
21.“淞滬一隅,抗戰亙于三月各地將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筑成壕塹,有死無退!辈牧戏从充翜麜鸬姆e極作用在于
A. 取得了抗戰以的首次勝利 B. 推動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C. 粉碎日軍迅速滅亡中國計劃 D. 扭轉了抗戰初期的不利局面
22. 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有色人種的首屆洲際大會”是
A.日內瓦會議 B. 萬隆會議 C. 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 D.上海APEC會議
23.二戰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世界經濟的無序惡性競爭,戰后初期國際社會為此做出了積極努力。下列各項與此無關的是
A.亞太經合組織的問世 B.關貿總協定成立
C.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D.世界銀行的運行
24.深圳是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有人認為它具有“兩個扇面”的作用。“兩個扇面”指的是
A.對外開放和對內交流 B.技術革新和對內交流
C.對外開放和對內輻射 D. 管理更新和引進外資
25. 20世紀70、80年代,中國和蘇聯先后進行了改革。結果蘇聯最終在改革中解體,中國卻走上了健康的社會主義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中國制定了恰當的民族政策 B. 中國較早擺脫蘇聯模式束縛
C.中國有鄧小平理論的指導 D.中國經濟、國力增長很快
26. 1961年,東德政府修建柏林墻,阻隔東、西柏林之間的往。東德政府將柏林墻定名為“反法西斯防衛墻”,其含義是
A. 抵制西方勢力的滲透 B.阻止歐洲一體化進程
C.防止法西斯殘余勢力進攻 D. 反對美蘇冷戰對峙
27.有人說:“董仲舒……開啟了儒學神學化,儒家宗教化的進程。”提出這一觀點的依據是因為他提出了
A.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 “三綱五常”
C.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D. “致良知”
28. “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必盡索之于經,而必無悖于經”(張之洞《勸學篇》)下列四項中符合上述觀點的是
1)“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 2)“立國根本,尚禮義不在技藝”
3)“師夷長技以自強” 4)“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A.1)2)3)4) B.1)2)3) C.2)3)4) D.1)3)4)
29.史學家傅斯年說:“我們存而不補,這是我們對于材料的態度;我們證而不疏,這是我們處理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內使他發現無遺,材料之外我們一點也不越過去說!彼挠^點是
A. 不應該補全材料 B.不應該解釋史料
C. 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 D. 應堅持過去之說
30.以下各項“人類諸種族的混合”,“物種從分離到混合”,“資本的世界性流動”,“東西明的交匯”,對這些內容進行主題概括,最準確的是
A.全球化B.現代化C.資本主義化D.殖民化
二.非(共90分,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31. 羅馬法的發展
材料一 羅馬人在思想意識方面最重要的貢獻在于,他們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習俗。 ——斯塔夫里阿諾斯
材料二 凡以遺囑處分自己的財產,或對其家屬指定監護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得為了任何個人的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 ——《十二銅表法》
任何人不能僅因為思想而受懲罰
拷問不得施加于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民法大全》
材料三 婦女不得參與任何公務;因而他們不能擔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職責,或提出訴訟,或為他人擔保,或擔任律師。奴隸和隸農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主人,服從‘命運’的安排,對逃亡的奴隸和隸農必須嚴加懲治。 ——《歷史必修I政治明歷程》(岳麓版)
請回答:(12分)
1)依據以上材料,結合已有知識,分析羅馬法所經歷的“理性”發展。(4分)推動羅馬法發展的因素是哪些?(2分)
2)根據材料二、三,你如何評價羅馬法?(6分)
32. 明清對外貿易
材料一 假使世界上有一種一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于向中國進貢了。這并不是中國呆如木瓜,而是一種榮譽心和類似父母或長兄、長姊,那種天下共主責任感的綜合反應,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國的友邦失望。 ——柏楊《中國人史綱》
材料二 “片板不許下!,“不得私出海”。 ——明太祖實錄
材料三 順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頒布《廣東平定恩詔》,明確規定“廣東近海,凡系飄洋私船照舊嚴禁! ——屈大均《廣東新語》
請回答:(9分)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一本萬利的交易”?其思想和經濟根是什么?(4分)
2)除材料一涉及內容外,明清時期還實行什么對外政策?同時期的西方實行了什么對外經濟政策?(2分)
3)材料三中清初為什么要繼續實行“飄洋私船照舊嚴禁”的政策?(1分)結合史實說明清朝的此項政策的變化。(2分)
33. 社會轉型
美國著名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史學名著《全球通史》中,盛贊中國數千年歷史上發生過的“三次改變中國政治和社會結構的大革命”。這三次“大革命”除了發生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次外,其他兩次分別發生在公元前221年和公元1911年。
請回答:(14分)
1)公元前221年和公元1911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什么大事? (2分)
2)為什么斯塔夫里阿諾斯稱這兩件大事可與新中國成立這件大事并列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的大革命”?(2分)請結合中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在這兩個時期所產生的不同影響闡明這一觀點。(10分)
34. 對戊戌變法的研究
材料一 戊戌政變大事記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 御史楊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稱:“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即日到京,將專政柄! 維新派人士譚嗣同深夜密訪袁世凱,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徹底交權。
9月19日(八月初四)慈禧太后自頤和園回宮。
9月20日(八月初五) 光緒帝先召見袁世凱(袁于當晚回到天津),后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
9月21日(八月初六) 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宣布“臨朝聽政”。當晚,袁世凱從楊崇伊處獲悉太后重新訓政,為保全自己,和盤托出維新派的密謀。致使事態擴大,導致后大批維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殺。
——《戊戌變法史事考》整理
材料二 關于戊戌變法的研究,所依據的材料主要是運動過后不久出現的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康有為后的陳述如《康南海自編年譜》。由于作者就是當事者,所以很難作為信史。但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強化了康梁系話語,而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釋幾乎一直沒有看到。 ——《回顧戊戌、重溫歷史》
請回答:(9分)
1)材料一所反映的引發戊戌政變發生的因素有哪些?(3分)
2)過去認為袁世凱告密直接導致政變發生。請依據材料一判斷,這一觀點是否成立?請說明理由。你認為袁世凱告密與戊戌政變的進程有何關系?(3分)
3)材料二所提及的兩部獻為什么“很難作為信史”?由此,你認為在史學研究中應注意什么問題?(3分)
35. 歐洲一體化
材料一 歐洲主觀統一的軌跡,表現出兩大特點:一是從以戰爭和暴力為手段的統一走向建立在和平和自覺基礎上的真正統一;二是歐洲主觀統一的過程也是一個歐洲統一觀念從思想家向政治家延伸的過程。 ──李濟時《歐洲統一從客觀到主觀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
材料二 1950年春,讓•莫內在阿爾卑斯區步行,集中靜思歐洲的前途:1949年以冷戰的升級;由于美國經濟進入蕭條期,即將結束的馬歇爾計劃不可能延長;聯邦德國成立引發法國公眾輿論開始擔憂德國威脅的重演……。莫內敏銳地感覺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歐洲走向聯合的機遇!獌龋┢鸩萘艘粋方案,要旨是將法、德煤炭和鋼鐵資共同置于一個“超國家機構”的監督管理下,同時邀請其他歐洲國家自愿參加。1951年,法、德等六國正式簽署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協議。盡管協議與莫內的草案有所區別,但總的說,堅冰已經突破,更廣泛的歐洲聯盟的前景出現在地平線上。
──崔永元《“歐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亞洲啟示》
材料三 今天是歐洲歷史性的一天。……在今天,我們要歡迎歐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0個新成員國(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耳他、波蘭、 斯洛伐克和斯洛尼亞)和7500萬新的歐盟人民。在歐洲一體化進程啟動了50年后,冷戰造成的歐洲分裂已一去不復返了,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聯合的歐洲。……多樣性的聯合,將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更好地解決彼此間的共同問題;多樣性的聯合,也會使我們更有效率地為整個歐洲的安全和繁榮而努力工作。
——歐盟委員會主席羅馬諾•普羅迪(2004年5月1日)
請回答:(16分)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近百年,試圖以戰爭與暴力手段實現歐洲統一的史實兩例,并分析其失敗的共同原因。(4分)
2)依據材料二指出,歐洲突破“堅冰”、走向聯合的因素有哪些?(3分)“堅冰”突破后,歐洲的合作是怎樣—步步深化的?(4分)
3)據材料三,歐盟新成員國大多原屬于哪一政治集團?指出它們加入歐盟的背景,并說明歐洲實現“多樣性的聯合”的主要意義。(5分)
36.“慶祝中共成立90周年”(15分)
2011年是中共成立90周年,上海市××中學高二(1)班出一期“慶祝中共成立90周年”黑板報,請你按要求完成以下劃線部分內容。
1)專欄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歷程 (9分)
內容
時期主要事件選材說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
國民革命時期資料①:北伐戰爭選材說明①: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從根本上動搖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土地革命時期資料②:________選材說明②:_______________
抗日戰爭時期資料③:________選材說明③:_______________
解放戰爭時期資料④:________選材說明④:_______________
2)專欄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共歷程 (6分)
內容
時期主要舉措選材說明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
過渡時期資料⑤:________選材說明⑤: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探索時期“三面紅旗”
革時期紅衛兵運動
新時期資料⑥:________選材說明⑥:_______________
37. 幾個世紀以,在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世界的經濟中心隨著世界各地區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也在變動著,大致經歷了從亞洲到大西洋沿岸,再到亞太地區的演變過程。
材料一 早在190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就說過這樣一句話: “地中海時代,隨著美洲的發現而結束了,大西洋時代正處于開發的頂峰……”。
——《亞太經濟》1985年04期
材料二 戰后,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轉移。亞太地區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它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打破了二三百年世界經濟發展一向以大西洋沿岸為中心的格局。21世紀“將是太平洋世紀”。
——《亞洲新勢力---2030: 世界經濟重心轉移》
材料三
亞太經合組織會徽 亞太經合組織國家分布圖 世界第三大市場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問題:(15分)
1)列舉16—19世紀的史實,說明世界經濟重心向“大西洋時代”轉移這一觀點。(7分)
2)結合材料二、三論證“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轉移”的觀點。(8分)
松江二中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歷史摸底試卷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選擇題(共60分,每小題2分。)
12345678910
ACACBADBCD
11121314151617181920
CBDDBBBBBD
21222324252627282930
CBACCACBCA
二.非選擇題(共90分)
31. (12分)
1)“理性”發展:公元5世紀,形成了《十二銅表法》,奠定了羅馬法的基礎;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只適用于公民內部《公民法》;進入帝國時代,形成了適用于境內各民族的共同法律“萬民法”;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4分)
因素:平民的斗爭、統治者的重視、大批法學家的研究推動、統治地域廣大的國家的需要;(2分)
2)積極:法律保護以遺囑形式分配財產的合法性,體現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法律不單獨針對個人而制定;提倡思想自由,法律區別對待犯罪嫌疑人,對未成年人區別對待,刑不加未成年人,比較人性化,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是羅馬留給后人最持久的遺產,閃耀了理性的光輝,他的法律精神為歐洲近代法律和近代社會產生影響
局限:婦女沒有公民權(性別歧視);奴隸和隸農沒有任何權利;“任何人”不包括奴隸;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有階級性)(6分)
32.(9分)
1)理解:這是一種有官方控制和壟斷的 “朝貢貿易”。外國朝貢的同時可以附帶貨物進行貿易,政府以數倍的代價作為交換。(2分)
根: 思想:儒家的禮,以禮待人、以禮服人。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2分)
2)明清:海禁政策;西方: 重商主義;(2分)
3、原因:隔離東南沿海的反清武裝(1分)
康熙時因局勢穩定,下令開禁,在廣州、漳州、寧波、云臺設立海關,允許外國商船貿易。隨著西方勢力滲透,對外政策逐漸收縮,乾隆時只允許廣州一口通商。(2分)
33.(14分)
1)大事:BC221年,秦統一六國,首創中國歷史上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封建王朝。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首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2分)
2)原因:這兩件大事都改變了中國政治和社會結構,推動了歷史發展,因此稱之為“大革命”。 (2分)
觀點:
秦帝國建立時期,中國處于封建社會上升時期,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建立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促進作用(1分):有利于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和交流;大型工程的修建;抵御外族進攻;(2分)這一制度改變了分封制,促進中國向封建社會轉型。(2分)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如答其他,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分)
清朝后期,中國處于封建社會衰亡時期,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高度強化,對中國歷史發展起了阻礙作用(1分):統治者大興字獄;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實行閉關鎖國,中斷對外交流;(2分)辛亥革命推翻這一制度,以民主共和制替代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推動了歷史的進步。(2分) (5分)
34.(9分)
1)因素:楊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緒帝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引起守舊勢力的恐慌;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反對變法。戊戌政變的發生是維新與守舊、統治集團內部權力之爭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3分)
2)不成立。從材料可見,袁世凱告密是在戊戌政變發生后。(2分)關系:袁世凱的告密對政變的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促使事態擴大,加劇了政變的激烈程度。(1分)
3)是當事人的陳述,容易加進主觀色彩(偏見),影響歷史真實。(1分)重視史料的甄別、辨偽、互證;關注、收集正反兩方面的史料。(2分)
35. (16分)
1)拿破侖帝國和法西斯德國都曾試圖通過征服戰爭實行對歐洲的獨霸統治。(2分)
共同原因:發動戰爭,損害歐洲各國人民利益,引起歐洲廣泛反抗。都建立在軍事征服基礎上,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和民族意識。(2分)
2)因素:美蘇以歐洲為主戰場的“冷戰”;美國經濟援助有限;聯邦德國成立引起擔憂;讓莫內的主觀努力。(3分)
深化:1967年成立歐共體(或:1957年《羅馬條約》,1958年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1993年成立歐盟(或:歐洲關稅同盟成立;統一農業政策實施;統一大市場的動作);2002年歐元正式啟動。(4分)
3)集團:社會主義陣營(華約)。(1分)
背景:兩極格局的解體(冷戰的結束),歐洲一體化的推動。(2分)
意義:增強歐盟的實力,有利于歐洲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歐洲的安全和繁榮。(2分)
36.(15分)
1)專欄一:(9分)
資料②:井岡革命根據地的開辟;(1分)
選材說明②: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1分)
(或者是:遵義會議的召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紅軍長征的勝利——實現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
資料③:百團大戰的勝利;(1分)
選材說明③: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1分)
(或者是:中共七大的召開——為中共在毛澤東思想旗幟下,領導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資料④:三大戰役的勝利;(1分)
選材說明④:國民黨軍隊的主力被基本消滅。全國解放指日可待。(1分)
(或者是:渡江戰役的勝利——南京解放,宣告國民黨統治的結束)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黨的領導,武裝斗爭,統一戰線(3分)
2)專欄二:(6分)
資料⑤:1950—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1分)
選材說明⑤:消滅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國幾千年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1分)
(或者是:“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為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打下初步基礎;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了經濟基礎)
資料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分)
選材說明⑥:做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成為現代化建設新起點。(1分)
(其它答案亦可,不作舉例)
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2分)
37.(15分)
1) 新航路開辟后,英法處于大西洋沿岸有利的地理位置;憑借其海上實力對外殖民擴張掠奪財富,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原始積累;(2分)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分)英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成為“世界工廠”。(1分)工業革命后通過商品輸出、殖民擴張,使英法等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隨著英美法等國為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建立,標志著“大西洋時代”的到。(2分)
2)19世紀末美國工業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一位,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一戰后美國紐約取代英國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通過華盛頓體系美國與英國取得相同的制海權等。(3分)日本通過一戰和戰后“凡—華”體系,擴大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1分)而戰后英法開始衰落。英國喪失其海上的霸主地位,并由于經濟的衰落而喪失了“日不落帝國”的優勢地位等。(2分)二戰后,中國的發展,東盟的建立、APEC等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都提高了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影響力。(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0311.html
相關閱讀: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