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三理科生物上冊入學考試試題(含答案)
一、(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題1分,共20分)
1.有關生物膜結構與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A.膜載體蛋白的合成不需要ATP B.葡萄糖跨膜運輸不需要載體蛋白
C.線粒體外膜與內膜的主要功能不同 D.變形蟲和草履蟲的細胞膜基本組成成分不同
2.蛙的神經元內、外Na+濃度分別是15ol/L和120ol/L。在膜電位由外正內負轉變為外負內正過程中有Na+流入細胞,膜電位恢復過程中有Na+排出細胞。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Na+流入是易化擴散,排出是主動轉運 B.Na+流入是主動轉運,排出是易化擴散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動轉運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動轉運
3.下列有關細胞生命活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A.衰老細胞的細胞膜通透性改變,物質交換能力提高
B.免疫系統中的記憶細胞既有分化潛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
C.癌癥的形成是正常細胞突變造成的,與人的年齡無關
D.凋亡細胞內的基因表達能力都下降,酶活性減弱
4.非同染色體上的DNA分子之間最可能相同的是
A.堿基序列 B.堿基數目 C.A+TG+C的比值 D.堿基種類
5.下圖1表示溫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圖2的實線表示在溫度為a且反應物初始量一定的情況下生成物量與時間的關系圖。則當溫度增加一倍時生成物量與時間的關系是
A.曲線1
B.曲線2
C.曲線3
D.曲線4
6.同一物種的兩類細胞各產生一種分泌蛋白,發現組成這兩種蛋白質的各種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順序不同,其原因是參與這兩種蛋白質合成的
A.tRNA種類不同 B.RNA堿基序列不同
C.核糖體成分不同 D.同一密碼子所決定的氨基酸不同
7.下列群落的演替類型中,屬于次生演替的是
A.在大片沙丘上進行的演替 B.在火災后的草原上進行的演替
C.在火巖上進行的演替 D.在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8.某蛋白質由條肽鏈、n個氨基酸組成。該蛋白質至少有氧原子的個數是
A.n+ B.n-2 C.n- D.n+2
9.人體內下列各項生理變化與右圖變化趨勢相符的是
XY
A.外界溫度身體耗氧量
B.血糖濃度胰高血糖素分泌量
C.甲狀腺激素含量促甲狀腺激素含量
D.細胞外液滲透壓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10.1960年,法國科學家發現達烏耳黃鼠的黃色性狀無法穩定遺傳:黃毛老鼠相互交配,總產生黃毛老鼠和黑毛老鼠,比例約為2:1。由此可以得出
A.黑毛鼠是雜合子 B.黃毛基因是位于X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
C.純合的黃毛基因可能致死 D.黃毛是由多個基因決定的
11.以基因型為RRYY和rryy的二倍體植株為親本,欲培育出基因型為RRrrYYyy的植株,下列方法可行的是:①F1不斷自交 ②以秋水仙素處理F1 ③利用F1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
A.②或③ B.③ C.①或② D.②
12.通過顯微技術破壞玉米根尖分生區細胞中的高爾基體。培養幾天后,再觀察該根尖細胞,預測的結果是
A.細胞停止分裂 B.產生多核細胞或多倍體細胞 C.正常分裂 D.不能形成紡錘體
13.下面是人體細胞分裂時,A、B、C、D四個不同細胞分裂期染色體和DNA的統計數據,那么非同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可以發生在
A.A時期
B.B時期
C.C時期
D.D時期
14.分析下列各圖,正確的是
A.圖甲由于單側光照的影響,胚芽鞘將向光彎曲生長
B.圖乙莖卷須中生長素含量外側比內側少,所以外側生長得快
C.圖丙中若固定光,暗箱(連同植株)勻速旋轉,幼苗將彎向小窗
D.圖丁中放的胚芽鞘向一側彎曲,而放N的不彎曲
15.右圖為血糖的生理調節過程,據圖分析判斷錯誤的是
A.血糖升高刺激胰島分泌C,從而使血糖降低的過程屬
于體液調節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腦,通過神經支配胰島分泌D,從
而使血糖上升的過程屬于神經調節
C.分泌物C與D的生理效應表現為拮抗作用
D.分泌物C的靶細胞幾乎遍布全身
16.圖甲、乙分別表示同一細胞兩個不同部位的部分結構,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A.該細胞可表示神經細胞
B.圖甲的分泌物一定是在核糖體上合成后,最后由
高爾基體分泌的
C.圖乙所示的興奮傳導形式是電信號,②表示興奮部分
D.圖乙將電信號傳至甲后轉化為化學信號
17.下列關于正常人在寒冷環境中體溫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ks5u
A.皮膚溫覺感受器興奮 B.皮膚血管收縮,降低熱量散失
C.機體散熱大于產熱,體溫下降 D.調節中樞在下丘腦,與大腦皮層無關
18.下圖表示人體某一免疫過程,與此有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表示的是細胞免疫過程,且細胞a是巨噬細胞
B.同種抗原再次進入人體,細胞b能增殖分化成細胞c
C.圖中d為抗體,且能分布到血漿或組織液中起作用
D.圖中B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通常還需要助T細胞的作用
19.人類紅綠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禿頂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結合下表信息可預測,圖中II—3和II—4所生子女是
BBBbbb
男非禿頂禿頂禿頂
女非禿頂非禿頂禿頂
A.非禿頂色盲兒子的概率為1/4 B.非禿頂色盲女兒的概率為1/8
C.禿頂色盲兒子的概率為1/4 D.禿頂色盲女兒的概率為0
20.下列關于基因工程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大腸桿菌獲得的能產生人生長激素的變異可以遺傳
B.通常一種限制酶只能識別一種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各種不同的限制酶切割DNA后都會形成粘性末端
D.標記基因的作用是鑒別受體細胞中是否含有重組DNA分子
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題2分,共30分)
21.基因重組發生在?
A.精卵細胞形成受精卵的過程中 B.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
C.有絲分裂形成子細胞的過程中 D.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
22.關于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通過注射青霉素抑菌屬于被動免疫
B.每一個成熟的T淋巴細胞只帶有對應于一種抗原的受體
C.反射弧是實現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
D.—個效應B細胞只能分泌一種抗體
23.下列有關參與免疫過程的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A.效應B細胞都由B細胞經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
B.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效應B細胞、效應胞毒T細胞均能識別抗原
C.只有細胞免疫過程中有白細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產生ks5u
D.人體內T細胞和效應B細胞核DNA分子數量相同,細胞器的數量不一定相同
24.將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進行不同處理。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圖中縱坐標的側芽指頂芽下的第一個側芽),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頂芽摘除后,側芽生長停滯
B.甲摘除頂芽后側芽生長快,與生長素促進作用有關
C.細胞分裂素與側芽的生長無關
D.甲為對照組,乙、丙為實驗組
25.右圖是基因型為AaBb(兩對基因獨立遺傳)的某動物組織切片顯微圖像。如果不考慮交叉互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按分裂過程判斷,圖中標號的先后順序為①?→②?→③
B.該動物為雌性,②和③是次級卵母細胞
C.基因A和基因a的分離發生在②細胞中
D.③正常分裂結束后能產生1種基因型的細胞
26.下列對有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觀察洋蔥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中,將已經解離、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載玻片上,滴一滴
清水后輕輕蓋上蓋玻片后即可鏡檢
B.對酵母菌進行計數時,要使用血細胞計數板制成裝片,計數室中酵母菌若有粘連,要數出
團塊中的每一個細胞
C.對已提取的葉綠體色素進行分離的實驗中,應加有機溶劑,如95%乙醇等
D.檢測試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適量本尼迪特試劑,搖勻后即可觀察顏色變化
27.下列有關某海洋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太陽能流入生態系統必須依賴于一種具有雙層膜結構的細胞器
B.該生態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時初級生產量總是大于次級生產量
C.該生態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不再從外界獲得CO2等物質
D.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總量與消費者及分解者釋放的CO2總量相等
28.如圖是反射弧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刺激c點,檢測各位點電位變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若檢測到b、d點有電位變化,說明興奮在同一神經元上是雙向傳導的
B.興奮由c點傳導到e點時,發生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換
C.a點檢測不到電位變化,是由于突觸前膜釋放的是抑制性遞質
D.電表①不偏轉,電表②偏轉兩次
29.神經電位測量結果如右側曲線圖,該圖中1、2、3、4、5是五個不同階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狀態下神經元的細胞膜內外沒有離子進出
B.4主要是由膜內K+在短期內大量涌出膜外造成的,該過程
需要離子通道,不需要消耗能量
C.若組織液換成Na+濃度更高的海水,會導致記錄到的電位變化中Y點下移
D.若組織液換成K+濃度更高的液體,會導致記錄到的電位變
化中X點下移
30.右圖所示為某島嶼上某生物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食物是影響cd段波動的重要內性因素
B.cd段波動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的變動
C.b點時種群有最大自然增長率
D.該種群發展過程中,ab段幼體所占比例小于cd段幼體
比例
31.下列關于森林群落垂直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B.群落中的動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C.動物在群落中的具有垂直分層現象與植物具分層現象有關
D.喬木層的疏密程度不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分布
32.右圖食物網中a表示鳥的食物中動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鳥體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產者量為y,那么x與y的關系可表示為
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0ax+10x
33.右下圖是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中旅鼠的天敵、植物、旅鼠之間數量變化關系的示意圖(圖中不同陰影的面積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個體數量)。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所含的食物鏈為捕食食物鏈
B.這些生物的種群數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動
C.旅鼠的種群數量主要是由外性因素調節的
D.旅鼠的天敵、植物、旅鼠之間的的數量變化是一
種正反饋調節
34.結合下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a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核糖交替連接而成的結構
B.只要能獲得相同的粘性末端,可以用不同種b切割a和d
C.c連接雙鏈間的A和T,使粘性末端處堿基互補配對
D.若要獲得未知序列的d,可到基因庫中尋找
35.某人群中某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發病率為19%。一對夫婦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們所生的子女患該病的概率是
A.10/19 B.9/19 C.1/19 D.1/2
三、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50分)
36.(6分)某草原上生活著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無角,通常情況下這種鹿的雌雄個體分群活動(生殖季節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應”假說解釋這種同性聚群現象,即一群形態相同的食草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回答下列問題:
(1)該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屬于 (填“不同”或“同一”)種群。
(2)生態學家通過標志重捕法調查兔種群密度。在1 h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并標記40只兔,第二次捕獲30只,其中有標記的15只。第二次捕獲時該種群密度是 只/h2。若標記的兔有部分被狼捕食,則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 。
(3)為探究“鹿角效應”假說是否成立,某同學用狗(能將拋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項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組實驗:甲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2個相同的項圈,乙組同時拋出2個相同的棍棒,丙組則同時拋出1個項圈和1個棍棒。記錄每次拋出后狗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時間。若丙組平均時間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兩組,則實驗結果支持該假說。測試時間要求甲、乙、丙三組拋出項圈或棍棒的距離 (填“相同”或“不同”)。本實驗中的項圈和棍棒,分別模擬草原上的 。
37.(12分)某實驗小組用小球藻進行實驗,探究影響光合速率的因素。他們將一定量的小球藻浸入適宜且相同溫度的培養液的試管中,以白熾燈作為光。移動臺燈可改變光與試管的距離;CO2濃度分別設置為0.05%和0.03%,根據實驗結果繪制成曲線1、曲線2(如圖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C、D兩點的光合速率,可見限制D點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EF段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若C處突然關閉臺燈,葉綠體中C3酸含量將________(填“增加”/“不變”/“減少”),NADP+含量將 (填“增加”/“不變”/“減少”)。
(2)F點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缺鎂培養液培養小球藻,其他條件不變,F點應向 移。
38.(8分)為探究酵母菌的細胞呼吸,將酵母菌破碎并進行差速離心處理,得到細胞溶膠和線粒體,與酵母菌分別裝入A~F試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質,進行了如下實驗(見下表)。
試管編號
加入的物質細胞溶膠
A B線粒體
C D酵母菌
E F
葡萄糖。 。。 。。 。
丙酮酸。 。。 。。 。
氧 氣+ 。 。 。
注:“+”表示加入了適量的相關物質,“-”表示未加入相關物質。
(1)會產生CO2和H2O的試管有 ,會產生酒精的試管有 。
(2)需氧呼吸產生的[H],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與氧結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對該氧化過程沒有影響,但使該過程所釋放的能量都以熱的形式耗散,表明DNP使分布在
的酶無法合成ATP。若將DNP加入試管E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填“能”或“不能”)繼續進行。
39. (12分)現有翅型為裂翅的果蠅新品系,裂翅(A)對非裂翅(a)為顯性,雜交實驗如圖1。
(1)上述親本中,裂翅果蠅為 (純合子/雜合子)。ks5u
(2)某同學依據上述實驗結果,認為該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請你就上述實驗,以遺傳圖解的方式說明該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
(3)現欲利用上述果蠅進行一次雜交實驗,以確定該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體還是X染色體。請寫出一組雜交組合的表現型: (♀)× (♂)。
(4)實驗得知,等位基因(A、a)與(D、d)位于同一對常染色體上.基因型為AA或dd的個體胚胎致死。兩對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響,且在減數分裂過程不發生交叉互換。這兩對等位基因 (遵循/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以基因型如圖2的裂翅果蠅為親本,逐代自由交配,則后代中基因A的頻率將 (上升/下降/不變)。
40.(12分)甲狀腺激素調節機體代謝,動物患低甲狀腺激素疾病往往食欲不振、反應遲鈍常呈嗜睡狀。該疾病的病因可能有三種:下丘腦缺陷、腺垂體缺陷、甲狀腺缺陷。現欲研究某實驗兔低甲狀腺激素疾病的病因,請根據以下提供的實驗材料與用具,完善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思路,并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和用具:患低甲狀腺激素疾病的實驗兔、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藥劑、注射器、激素含量測定儀等(要求:實驗不分組,答題時對具體的注射、含量測定方法等不作要求)。
(1)實驗原理:
①下丘腦通過對 活動的調節影響甲狀腺的活動。
②通過注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以血液中 (以下表述用a表示該物質)含量變化為觀察指標。
已知健康動物的實驗結果(單位略)如下表所示:
注射前注射后
健康動物1030
(2)實驗步驟:
①
②
③
(3)預期結果與結論
如果注射前測得的a含量比正常值低,注射后測得的a含量升高,則病因是下丘腦缺陷;
如果注射前測得的a含量比正常值 ,注射后測得的a含量 ,則病因是腺垂體缺陷;
如果注射前測得的a含量比正常值 ,注射后測得的a含量 ,則病因是甲狀腺缺陷。
答案
36.(6分) (1)同一 (2)80 偏大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37.(12分) (1)CO2濃度 光照強度 增加 增加
(2)該光照強度(與光相距105 c)時小球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左
38.(8分) (1)C、E B、F (2)線粒體內膜 能
ks5u
39.(12分) (1)雜合子 (1分)
(3分)
(3)非裂翅(♀)×裂翅(♂)或 裂翅(♀)×裂翅(♂)
(4)不遵循 不變ks5u
40.12分)(1)腺垂體 促甲狀腺激素(每空1分)
(2)①取若干只患低甲狀腺激素疾病實驗兔,測其促甲狀腺激素含量,處理分析數據;(2分)
②分別注射等量適量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藥劑;(2分)
③一段時間后再分別測其促甲狀腺激素含量。處理數據并分析前后促甲狀腺激素含量的變化。(2分)
(3)低 不變 (2分) 偏高 升高 (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1078.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物試題指導:解答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
談高考生物復習的回歸課本
江西省2019屆高三第一次聯考測試生物試題及答案
廣東肇慶市201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
寧夏銀川九中2015屆高三2月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