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選擇題
1、(2011•全國新標綜•T24)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系起。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 )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化心理認同
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思路點撥】本題以董仲舒言論為切入點,考查考生比較分析和理解問題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對西周政治制度的準確把握,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
【精講精析】選C。分封制通過層層分封確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內大權獨攬,享有較強獨立性,A項錯在有效控制;土地與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國家手中,D項錯誤;周王對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權獨攬,B項不符合事實;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把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從而把國與家結合起,形成天下一家的化心理認同,對后世影響深遠。
2、(2011•海南單科•T1)秦統一后,“廢封建,立郡縣”,確立專制集權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續到明清!胺滞踝拥埽詾槠练,是歷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緣分封長期存在說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權長期穩定 B.血緣分封是中央集權的基礎
C.分王子弟是皇權的一種體現 D.周代制度受到歷代政權推崇
【精講精析】選C。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東周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兼并戰爭不斷,周朝政權也因此被推翻,選項A與史實不符;中央集權的基礎是郡縣制,削弱地方勢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權否定分封血緣,選項B錯誤;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與宗法制,而封建時代的中央集權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之所以長期實行血緣分封,主要是維護皇帝的特權。故選C。
3、(2011•上海單科•T7)歷史是復雜的。有時吸取前人的歷史教訓會導致新問題的產生。下列史實能佐證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漢推行郡國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漢啟用布衣將相
C.隋二世而亡,唐廣招賢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實行寬簡舒緩法令
【思路點撥】本題通過“歷史教訓”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精講精析】選A。本題解題關鍵是“吸取前人的歷史教訓而導致新問題的產生”,秦朝滅亡后,漢代統治者認為秦短期而亡是因為郡縣制,實行了結果郡國并行制導致王國問題的產生。B、C、D三項,都使新王朝初期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并沒有產生新的問題。
4、(2011•廣東綜•T13)隋唐以前,官府設有譜局,考定父祖官爵、門第。此后該現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終結 B.察舉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設立 D.科舉制的推行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注重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重點考查的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被隋唐的科舉制所取代。
【精講精析】選D.因為材料反映隋唐以前,魏晉南北朝時期選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品評官根據出身門第劃分等級選官,門閥世族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隋唐以后,采用科舉制選拔人才,把考試與做官聯系起,有利于打破貴族壟斷?婆e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官府考定門第現象就逐漸消失了,所以選D。
A宗法制盛行于周朝,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春秋戰國逐步瓦解,不符合題意。B察舉制是漢代地方向中央推舉人才,不符合題意。C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出現的中央官制,主要體現的是相權一分為三,分工明確,對皇帝負責,與題意不符。
5、(2011•東綜•T9)錢穆在評論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它“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治”。這一制度是( )
A.郡縣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
【思路點撥】解答本題時應把握題干中的有效信息,該制度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的興趣,有利于加強“中央之統治”,從這兩點入手,對應分析備選項,得出正確答案。
【精講精析】選C?婆e制的創立為不具有貴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參政的機會,不僅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同時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AD兩項只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容易任人唯親,薦舉人和推薦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團。
6、(2011江蘇單科T2)右圖所示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制( )
A.為選拔士族子弟而設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縮小了人才選拔的范圍
D.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
【思路點撥】解答本題應對圖片中“進士出身分布比例”進行分析,并結合科舉制的相關史實理解。
【精講精析】選D。科舉制的設立使貧寒子弟獲得了參與政治的機會,從而擴大了人才選撥的范圍,故A、C不符合題意?婆e制是以考試成績作為選撥官吏的標準,與九品中正制完全不符,故B有誤。圖片反映出科舉制已經兼顧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等多個階層,但士族子弟比重仍然最大,表明其還不完善。故答案為D。
7、(2011江蘇單科T4)據《南臺備要》記載:“江浙省……調兵剿捕之際,行
省官凡有輕重事務,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ㄈ缃瘢┓灿姓{遣軍
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边@段材料可以反
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與中央權力之爭難以調和 B.獲得了緊急事務處置權
C.行政長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權力不再受到中央節制
【思路點撥】解答本題應對題干中“凡有調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边M行分析理解。
【精講精析】選B。A不能從材料反映出,也不符合行省制的特點,可以排除。元朝行省的行政長官完全由朝廷任命,權力受中央的控制,故C、D均有誤!胺灿姓{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北砻髟慕阈惺~@得了“調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的緊急事務處置權。故答案為B。
8、(2011•海南單科•T4)《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述,元朝時“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離開舊都而遷居新都”。這里的“契丹省”指的應當是( )
A.嶺北行省 B.遼陽行省 C.甘肅行省 D.云南行省
【思路點撥】解答本題需要學生知道少數民族“契丹”興起的地理位置,還要對元朝行省圖有一定的認識。
【精講精析】選B。契丹,是活躍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遼陽行省轄地包括今庫頁島,外東北,西伯利亞東部,中國的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據此可以判斷契丹省應為遼陽行省,故選B項。嶺北行省為蒙古和回紇族聚居地,甘肅原是西夏族聚居地。排除A、C。
9、(2011•北京綜•T13)中國古代常常通過分割和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下列表述準確的是( )
A.西漢通過削弱諸侯王勢力分化相權 B.北魏實行三長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權 C.宋代設立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財權 D.清設軍機處消除了皇權與相權矛盾 【思路點撥】解答本題時應注意中國古代丞相制度的演變。
【精講精析】選C。皇權與相權的斗爭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宋代通過分權分割相權,其中三司分割丞相的財權,故C項正確。西漢時期通過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對抗以丞相為首的外鈔的權力。故A項錯誤;北魏實行三長制是為了削弱地方勢力,故B項錯誤;。從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沒有丞相與皇權的斗爭,故D項錯誤。
10、(2011•海南單科•T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體沿襲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財政的官員,俗稱“藩臺”。該官職的正式名稱是
A.節度使 B.樞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思路點撥】解答本題需要學生準確再現史實的能力。
【精講精析】選D。清朝稱掌管一省財政民政的布政使為藩司,俗稱藩臺。節度使是唐宋時期的官名,樞密使主管軍政,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
11、(2011•天津綜•T1)下列各組古今地名對應正確的是( )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開封 ③臨安--蘇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點撥】解答本題時應注意古今地名的稱謂。
【精講精析】選B。元代的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市;宋代的汴梁,即為今天的開封市;古時的益州,即為今天的成都。而臨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選①②④。
12、(2011•安徽綜T22)李大釗說:“歷史的真實,有二意義:一是說曾經遭遇過的事情的記錄是正確的,一是說關于曾經遭遇過的事的解喻是正確的。前者比較的變動少,后者則時時變動。”這是因為( )
A.歷史學是人學科,具有不確定性 B.歷史學家闡述歷史,難免主觀因素
C.人類知識不斷增長與歷史觀的變化 D.歷史認識總是越越接近歷史真實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史學觀點,如何理解對同一歷史事件不同的看法受時代、史觀的影響。
【精講精析】C。A項歷史學也是社會科學,歷史事實總是客觀存在的,是確定的;B項不全面,解喻歷史的不一定是歷史學家,觀點的不同也不僅僅是主觀因素;D項主要是對歷史事實的解讀而非歷史真實性。C項隨著人類知識的增加和不同的歷史史觀,對歷史事件認識是不一樣的。故判斷C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13、(2011•全國新標綜•T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按“官有能而祿有功”的原則,廢除血緣世襲的貴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漢初,秉承法家理念,功與能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個人品行對于引導、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視。東漢時,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矯情虛偽而無實際才能成為普遍現象,曹操執政,強調“唯才是舉”,功、能者優先,“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西魏北周選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藝者,為其可以治民!睆娬{對官員的品行和政績考核!捌渲拘忻撸瑒t舉之;其志行不善者,則去之……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試之,考而察之。”
——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材料二 唐代將品德與任職態度方面的“四善”作為考察官員最重要的內容:“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蓖瑫r規定各類職務的最佳業績標準,稱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結果?己朔譃榫诺龋骸耙蛔钏纳茷樯仙希蛔钊茷樯现,一最二善為上下……居官飾詐,貪濁存狀,為下下!薄吧啤笔谦@得薪酬獎勵與迅速提升的關鍵。
——據《新唐書》
材料三 取士概歸學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為合格之國民。
查科場試士,但憑字之短長,不問人品之賢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為世詬譏。今學堂定章于各項科學外,另立品行一門,用積分法,與各門科學一體考核,同記分數,共分言語、容止、行動、作事、交際、出游六項,隨處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試時,亦以該生平日品行分數,并合計算。
凡算學、地理、財政、兵事、交涉、鐵路、礦務、警察、外國政法等事,但有一長,皆可保送。俟考試時分別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為主事、中書、知縣官。
——摘編自《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會奏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暨上諭立?婆e以廣學!罚1905年)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至唐官員選拔所體現的“德”、“才”觀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1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清末對“德”、“才”的新認識。(10分)
【思路點撥】本題要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為線索,在此基礎上歸納概括選官制度變化的過程、原因及其對清末教育的借鑒,考察學生的歸納概括比較能力。
【精講精析】第(1)題,考查秦至唐人才選拔的依據變化和原因。變化可從材料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祿有功”、“個人品行”、“唯才是舉”、“品德與任職態度”等角度概括,原因可從社會背景、官員選拔、傳統思想影響等方面分析。第(2)題,首先注意從材料中歸結出清末對德才的看法,然后綜合前面的德才觀進行評價,可從時代需要、人才培養等方式概括。
【參考答案】(1)變化:秦至漢武帝時,以功勛、能力為選拔官吏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后,選拔官吏越越注重官吏的個人品行;曹操強調“唯才是舉”;西魏北周時強調德行優先,同時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顧、以德優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對制度建設的影響日益深入:具體歷史背景影響人才選拔的標準;建設高素質的官吏隊伍。
(2)德和才都是國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調學校在德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過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養成;在官員選拔中更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
繼承古代德才兼備的人才觀;適應時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養
14、(2011•上海單科•35)選官制度
中國歷史上的選官制度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西周、漢代與唐代是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問題:(12分)
(1)按示例填寫表格。(6分)
(2)簡要評述漢、唐的選官制度。(6分)
【思路點撥】本題以選官制度為切入點,說明了高考重視對主干知識的考查,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歸納概括能力。
【精講精析】第(1)題,主要考查基礎知識,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如世卿世祿制、察舉制、考試成績。第(2)題,在評述漢、唐的選官制度即推舉制、科舉制時一定要注意一分為二,即要看到積極,也要看到局限。如推舉制可從其舉薦優秀人才和結成特殊關系等角度入手;科舉制可從統治基礎和真才實學等角度分析。
35.(1)
答案1:回答符合史實。(6分)
①世卿世祿制;②推舉制:③考試成績
其他答案。(0分)
35.(2)論據(4分)
答案1:能全面評述兩種選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舉制而言,推薦者若出于公心,舉賢不避親,也能選拔到優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舉人與被推舉人之間結成特殊的施恩、報恩關系。就科舉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則上皆可參加考試,擴大了統治基礎,但若考試內容不恰當,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實學。
答案2:單方面評述兩種選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組織(2分)
答案l:敘述連貫成結構。(2分)
答案2;敘述較連貫。(1分)
其他答案:羅列論據。(0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3052.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