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模塊一 專題四 近代列強侵華與舊民主主義
革命時期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探索
(限時45分鐘,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右面漫畫中的“大餅”代表著中國,而圍著大餅的是手中握有匕首的列強,他們迫不及待地對著“大餅”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餅的主人則只有振臂疾呼,望餅興嘆。漫畫中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現的時期是
( )
A.19世紀初期
B.19世紀中期
C.19世紀末期
D.20世紀初期
解析:本題側重考查考生讀圖的能力和遷移知識的能力。漫畫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聯合侵略。19世紀末期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就是最好的證明。
答案:C
2.(精選考題•南寧模擬)這個條約的簽訂改變了長期以中國與外國人之間經商的習慣和組織,開始了新的貿易制度。一夜之間,過去原本舉足輕重的行商遭到削弱。這個條約最可能是指( )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解析:提取信息:這個條約使中國打破了和外國在通商方面的習慣,特別是行商的作用削弱,所以應該是《南京條約》,出現五口通商,使行商的作用削弱。
答案:A
3.右圖所示是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紀念館,里面的旅游景點不可能有( )
A.(水師)提督署
B.丁汝昌寓所
C.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
D.林則徐雕塑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紀念館是為了紀念中日戰爭中發生的英雄和人物。1894年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與日寇激戰于黃海。提督丁汝昌和艦長鄧世昌英勇奮戰,最后壯烈殉國。同樣,北洋海軍將士也為了保衛祖國奮力戰斗,還有很多人壯烈殉國。因此,在這個紀念館里可能會有A、B、C三項景點。D項應該在林則徐紀念館里。
答案:D
4.初高中銜接教育期間,一中學為高一學生制定了一份有關歷史的調查問卷,“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臺灣)丘逢甲《往事》),要求回答讓詩人“夜夜夢臺灣”的不平等條約。如果你收到這份問卷并填寫此項時,你應該選擇(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解析:此題容易把幾個條約混淆起,而《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受到臺灣軍民強烈反抗,作者參與了反割臺斗爭滿懷悲憤。
答案:C
5.下圖中的情景反映的應是哪一次戰爭帶的后果(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解讀圖片的能力。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刺激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1897年冬,從德國侵占膠州灣開始,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答案:C
6.魯迅說:“至于中國所謂的手段,在我看,有時也應該說有的,但絕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華’。然而,夷又哪有這么愚笨呢,卻先一套‘以華制華’給你看。”其中最能體現列強“以華制華”策略的條約應該是( )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解析:本題利用圖示線索法可迅速解答。
由上面圖示可知,答案應該為D項。
答案:D
7.目前全國共有翼王紀念亭臺五座,分布于廣西、四川、江西、重慶等省市。位于廣西貴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達開所作的對聯“忍令上國衣冠淪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還我河”。后,李宗仁為該亭題寫了“還我河”的橫匾。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還我河”充分表現了石達開的英雄氣魄
B.石達開把推翻清王朝統治作為其主要奮斗目標
C.抗擊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達開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動機
D.石達開的民族意識是狹隘的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叭塘钌蠂鹿跍S諸夷狄”其中的“夷狄”主要指的是滿洲貴族,而非外國侵略者,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是石達開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動機。
答案:C
8.“他(孫中)進校以后,天天談革命……常常談起洪秀全,稱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沒有成功”。(《興中會革命史要》)孫中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 )
A.將暴力斗爭矛頭直指滿洲貴族統治
B.徹底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C.英勇抗擊中外反動勢力的剿殺
D.表達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孫中民主主義的目標,這里的韃虜指滿洲貴族,與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孫中崇拜洪秀全。
答案:A
9.史學家認為:“魏的思想雖不夠充分,但卻十分可貴,朝這個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睋@種觀點判斷,太平天國運動朝“這個方向走下去”的表現是( )
A.制定《天朝田畝制度》 B.提出《資政新篇》
C.創立拜上帝教 D.永安封王建制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解析的能力。從中“十分可貴”,“能上道”等信息可知這個方向是正確的,結合“太平天國運動”這一信息,只有B項是正確的。A項具有空想性,排除;C、D兩項具有封建落后性和愚昧性,排除。
答案:B
10.“對歐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國!粓鲠槍ν鈬鴦萘Φ某鸷藓蛺鹤鲃∫砸环N古老的形式爆發出”。(H•G•韋爾斯《世界史綱》)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保路運動 D.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斗爭主要矛頭對準外國侵略者,而且以“一種古老的形式爆發”,指的是一次反帝的農 *** 動。
答案:B
11.(精選考題•武漢模擬)據統計,自武昌起義至1913年底,國內新成立的公開團體有682個,其中政治類團體312個,主要集中在京、津、滬、寧、穗等地,而京、滬兩地又占1/2以上。出現上述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
B.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
C.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D.《臨時約法》規定了民主權利
解析:從材料中時間可判斷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前后,尤其《臨時約法》規定國民有集會、結社等自由后出現了政治團體成立高潮。故選D項。
答案:D
12.(精選考題•上海高考)“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又殺宋教仁,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確是袁世凱。”這幅挽聯中提及的事件最終引發了( )
A.護國運動 B.武昌起義
C.五四運動 D.二次革命
解析:本題考查二次革命,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由“殺宋教仁”“確是袁世凱”等信息可知,該挽聯揭露的是袁世凱制造的“宋案”,D正確;護國運動反對的是袁世凱復辟,A不符合題意;B、C與題意顯然不符,可以排除。
答案:D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國歌,是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近百年中國國歌的演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一個縮影。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1911年10月清政府“諭旨頒行”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首國歌《鞏金甌》。該歌由嚴復作詞,皇室成員溥侗譜曲。歌詞是:鞏金甌,承天幬(喻指恩澤),民物欣鳧藻(喻指喜悅),喜同胞,清時幸遭。真熙?(喻指怡然自得),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材料2:1912年1月3日,孫中在南京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國歌《五旗共和歌》。該歌由沈恩孚作詞、沈彭年譜曲。歌詞是:亞東開發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明,世界和平永葆。
材料3:1913年4月8日,北洋軍閥政府的國會決定將《卿云歌》作為國歌,歌詞為《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卿云爛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國會議員汪榮寶(原大清民政部左參議)在最后加上“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請僑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時音樂家約翰•哈士東譜曲。
材料4: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議通過了美術大師徐悲鴻的提議,以1935年的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即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2009年3月,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建議將原的“奏國歌”改為“唱國歌”。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2及所學知識,分析《鞏金甌》和《五旗共和歌》所宣揚的政治傾向的不同之處。結合史實說明其各自的意圖是否得以實現。(8分)
(2)材料3中“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寫入國歌說明了什么?(2分)
(3)根據材料4及所學知識,分析《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時代背景。(6分)
(4)根據材料4,分析新中國自誕生以一直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意義。(4分)
解析:本題以近代以中國國歌的演變為切入點考查近代中國政治的演變。第(1)問要根據《鞏金甌》和《五旗共和歌》頒布的時代背景并分析其內容作答。第(2)問根據辛亥革命的結果分析作答即可。第(3)問要抓住“1935年的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這一信息并聯系所學知識分析。第(4)問根據《義勇軍進行曲》內容,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1)《鞏金甌》宣揚皇恩浩蕩,為清王朝歌功頌德,但最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五旗共和歌》宣揚民主共和,世界和平,但后辛亥革命的成果卻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2)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在踐踏我國東北三省后,又在華北大地上肆意橫行,中華民族已到了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作者為喚起“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奮起抗日而作。
(4)激勵人民居安思危、勿忘國恥;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艱苦奮斗。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自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后,中國業已醒。
——《中國先睡后醒論》
材料2:內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豐皇帝不得不發布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第一個“上喻”。此時距離鴉片戰爭已過去20年,清王朝喪失了20年革新突變的寶貴時間。但這畢竟是古老中國發出的尋求自強的聲音。
——《復興之路》解說詞
材料3:自鴉片戰爭以,中國人中間實際上就不斷有人做著各種各樣的西方夢:夢想有西方的堅船利炮,夢想有西方的新型工業,夢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夢想有一種全面的西方式的現代化……
——何懷宏《中西化的相遇與沖突》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2,指出近代中國為“尋求自強”而采取的重要實踐活動。(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實踐活動沒有使中國“醒”的原因。(8分)
(2)材料3中所述中國人的“西方夢”具有什么特點?(4分)
(3)你對材料3中所述的具有“全面的西方式的現代化”這一特征的歷史事件有何認識?(6分)
解析:該題考查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歷程。第(1)問的第一小問要注意材料的時間信息“1860年”,這可聯系到洋務運動;第二小問需要從洋務運動的特點和目的進行分析。第(2)問考查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歷程,結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3)問要準確理解“全面的西方式的現代化”即指新化運動,而對新化運動要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評價。
答案:(1)實踐活動:洋務運動。原因:清政府內部頑固派的阻撓與破壞;洋務派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核心;洋務派只是單純地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沒有認識到西方的先進有政治制度的保證。
(2)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由船炮到近代工業、制度、思想化的過程。
(3)新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推動了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但全面否定中國傳統化及全面肯定西方化的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1.(精選考題•通遼模擬)據載19世紀以前,英國東印度公司駛往中國的船舶經常裝載90%的貴金屬,有時高達98%是貴金屬,只有極少的貨物。此現象直接反映了當時( )
A.中國生產力水平較英國發達
B.中英兩國生產方式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C.正常的中英貿易中中國出超
D.中國自然經濟體系下的商品貿易活躍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鴉片戰爭前,中國農耕經濟高度繁榮,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加之統治者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外國商品很難進入中國市場,而西方國家卻需要中國的茶葉、瓷器等物品,因此在正常的中英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的地位。
答案:C
2.(精選考題•寧波模擬)1906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寫道:“幾乎所有西方大國都向駐上海的領事館派出了司法官處理司法事務!边@一情況的最初依據是 ( )
A.《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B.《馬關條約》
C.《辛丑條約》 D.《九國公約》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再現史實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司法官處理司法事務”這一信息,再現所學,《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規定,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即英國的僑民、商人同中國人發生沖突,犯了法或成為被告,只能由英國駐中國的管事官——領事去裁判,中國政府不得過問,中國的司法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
答案:A
3.(精選考題•南師附中模擬)歷史上,吳老師組織學生探討《甲午戰爭是近代前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題,下列關于“列強的侵略”分析正確的是 ( )
①由沿海深入內地、谟缮唐份敵鰹橹鬓D變為資本輸出為主 ③由軍事侵略為主轉變為經濟侵略為主、苁怪袊胫趁竦匕敕饨ɑ某潭却蟠蠹由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已經深入內地,故①錯誤;列強對中國侵略是軍事侵略與經濟侵略相結合,故③錯誤!恶R關條約》規定日本可以在中國內地設廠,標志列強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轉化為資本輸出為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故②④正確。
答案:C
4.《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具有相一致的方面。對此,正確的表述是( )
A.都反對封建主義壓迫
B.都成為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
C.都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
D.都是從未實施的空想
解析:《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后期的綱領,故B項錯誤;《資政新篇》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故C項錯誤!短斐锂制度》和《資政新篇》雖然都未真正實行過,但《天朝田畝制度》具有空想性,而《資政新篇》缺乏社會條件,故D項錯誤。
答案:A
5.(精選考題•汕頭模擬)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實行總統制,《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后,又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上述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責任內閣制在中國行不通
B.民主與專制的斗爭激烈
C.中國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會基礎
D.專制獨裁的傳統在中國沒有受到沖擊
解析:責任內閣制設立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約束袁世凱,防止其專制獨裁,根本目的是維護共和政體。而袁世凱將之改成總統制,目的是要獨裁專制。這一變化說明民主政治實現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需要與專制進行激烈的斗爭。
答案:B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康有為認為,要達到幸福快樂的大同之世,必須推行“公養”“公教”“公恤”的社會福利制度。婦女懷孕后入公立政府組建的“人本院”贍養,實施胎教,嬰兒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嬰院”“慈幼院”撫養;兒童6歲入“小學院”,11歲入“中學院”,16歲入“大學院”,20歲畢業,經過長達14年的義務教育培養,使每一個年輕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專門的技術訓練;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傷致殘,可以進入社會舉辦的“醫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療;人到了晚年,則可進入社會舉辦的“養老院”“恤貧院”,受到“公恤”。
——據康有為《大同書》整理
材料2: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故對于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筑大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土地之歲收,地價之增益,公地之生產,林川澤之息,礦產水力之利,皆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經營地方人民之事業,及育幼、養老、濟貧、救災、醫病與夫種種公共之需。
——孫中《國民政府建國大綱》(1924年)
材料3:溫家寶總理在精選考題年春節團拜會上的中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指出康有為的社會福利主張的特點。其思想是什么?
(2)根據材料2及所學知識,指出孫中民生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3)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下,關注和改善民生尤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請舉例說明國外歷史上的成功經驗。
解析:第(1)問的第一小問需要結合材料進行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思想的既有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又有西方的民主思想。第(2)問要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第(3)問可結合羅斯福新政或聯邦德國相應的福利措施回答。
答案:(1)特點:社會福利制度化;政府救濟與社會救濟相結合;救濟與教育有機結合。思想繼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也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2)將民生問題擺在國家建設的首位(或高度關注民生問題的解決);明確提出了以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的途徑;明確提出了通過政府調節解決社會福利問題;提出了解決以土地為核心的財富分配問題。(答出其中3點即可)
(3)美國羅斯福新政中實行救濟和舉辦公共工程、保護勞工權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任舉一例即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3222.html
相關閱讀: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廣東省“十二校”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