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世界近現代文化史梳理復習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二輪考點梳理】
1.世界近代思想史(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
2.世界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經典力學;進化論;相對論和量子論;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3.世界近現代(19世紀以)學藝術史(學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4.(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歐洲的宗教改革)。
5.(選修)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僅選取世界近現代史相關部分)(斯賓諾莎、洛克和盧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內容;英國國會與國王的殊死搏斗;向封建專制統治宣戰的檄;構建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治框架;法國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的斗爭;人民群眾要求民主的斗爭)。
6.(選修)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牛頓;愛因斯坦)。
7.(選修)世界化遺產薈萃(歐洲藝復興時期的化遺產;具有警示意義的世界遺產)。


【二輪知識歸納】
考點一:世界近代思想史
(一)藝復興
A.新人教版——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
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十四五世紀,意大利出現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城市。這些城市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紛紛采取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政策,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興資產階級希望創造財富,也追求現世的享樂;他們重視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經營手段創造財富,勝過關心虛幻的神學說教。
藝復興:意大利是古代羅馬的故鄉,意大利人能夠接觸到大量的古代希臘羅馬化遺存,還有機會得到拜占廷帝國保留的古代希臘羅馬化典籍。實際上,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不是在提倡復古,只是借古代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階級思想。藝復興的核心是人土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藝復興首先在學藝術領域表現出。薄伽丘是藝復興時期著名學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十日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學家還有但丁和彼特拉克,他們和薄伽丘一起被譽為藝復興“學三杰”。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象表達了憎惡。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主義之父”。藝術領域,達•芬奇等藝術大師創作了許多杰出作品,一掃中世紀的呆板拘謹的宗教氣息。16世紀以后,藝復興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莎士比亞是藝復興時期英國卓越的戲劇家,他創作了《哈姆雷特》等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他借助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熱情謳歌人的偉大和高貴,稱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極富個性,充分反映了人主義思想。
B.人民版——神權下的自我(一)
古典化的“再生”:羅馬帝國滅亡之后,基督教在歐洲建立了神權統治;11世紀以后,西歐經濟發展,城市興起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14世紀,意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基督教化的反抗,但又沒有成熟的化體系取代。14世紀,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興起,它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化運動,是歐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藝復興高舉人主義的旗幟,從恢復被基督教禁欲主義所泯滅的人性開始。
人性的啟蒙:藝復興時期,人主義的表現形式是肯定人的欲望,歌頌自然的人性。意大利藝復興初期“三杰”:但丁,代表作《神曲》;彼特拉克(“人主義之父”);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談》,諷刺了基督教會的虛偽和腐敗,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貴族的等級觀念,再次提出了人類平等的思想。藝復興高潮時期的杰出代表:英國莎士比亞,代表作之一的《哈姆雷特》,刻畫了復雜的人類內心世界,歌頌了人間的仁愛和友誼,提升了人性的高尚與尊嚴。
C.岳麓版——藝復興巨匠的人風采
意大利的藝復興:中世紀,基督教會壟斷化教育,人們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維的蒙昧之中;意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新生的資產階級力求沖破教會的思想障礙;意大利特殊的人才結構;14世紀中葉蔓延于意大利的黑死病促使人們反省。“藝復興”從表面上看是歐洲先進知識分子復興希臘、羅馬古典化的運動,當時人們認為,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以后才獲得“再生”與“復興”。這表明了藝復興的新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但它不是單純的古典復興,而是反封建的新化的創造,它表現在科學、學和藝術的普遍高漲和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其實質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主義。人主義思想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人主義表現在思想上,否定神的絕對權威,肯定人的價值,強調人的可貴,頌揚人的力量;反對中世紀神學的禁欲主義和世觀念,肯定人有追求財富和個人幸福的權利,提倡人們現實生活和享樂;反對中世紀宗教束縛和封建等級觀念,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人主義表現在思維方式上,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神秘主義,推崇人的經驗和理性,提倡發展化教育,追求知識,探索自然,研究科學,造福人生。人主義思潮的歷史作用就在于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促使人的覺醒,使人們把重點從世轉移到現世,意味著它對中世紀過去的批判;它提倡民主與科學,喚醒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從而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確立開辟了道路,意味著它對近現代未的指引。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學三杰”: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揭露教會的黑暗和腐敗,諷刺教士的奸詐和偽善,贊揚手工業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頌真摯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操,體現了作者反對教會禁欲、高揚人性的思想;但丁的《神曲》充滿著對教會和封建貴族的譴責,對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頌,帶有鮮明的人主義色彩,恩格斯稱他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彼特拉克在《歌集》中表現了人主義者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主義之父”。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壇三杰”:達•芬奇是意大利藝復新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科學家,知識淵博、多才多藝,恩格斯對他的評價很高,贊揚他“不僅是大畫家,而且與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達•芬奇尤以《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等畫馳名于世;米開朗琪羅是意大利藝復興時期著名的雕塑家、畫家、建筑師和詩人,他的藝術創作深受人主義思想和薩伏那羅拉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以現實主義方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個人而奮斗的精神面貌,富于人性和人的情感,在藝術上具有堅強的毅力和雄偉的氣魄,他被譽為“市民英雄的創造者”,代表作品有雕塑《大衛》《摩西》和梵蒂岡西斯廷教堂壁畫《創世紀》、《末日審判》等;拉斐爾從22歲到25歲創作了大量圣母像,從此聲名大揚,他沒有達•芬奇那樣經驗豐富博學深思,也沒有米開朗琪羅的雄強偉健的英雄氣概,他創造出圣母像最合乎當時人們的口味、被稱為一種“秀美”的風格,不僅使當時人傾倒,并且延續了400年之久,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者認為不可企及的典范,被后世尊為西方“畫圣”。
英國的藝復興:15世紀后期,新航路的發現刺激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藝復興運動由意大利擴展到西歐廣大地區。莎士比亞是英國大豪,他塑造了許多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他的人主義思想。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1590年—1600年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時期,這一時期,其作品充滿了樂觀主義情緒,相信人思想可以實現,歷史劇《理查三世》《亨利三世》,譴責封建暴君,歌頌開明君主,表現了人主義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據的開明政治理想。喜劇《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皆大歡喜》,描寫溫柔美麗、堅毅勇敢的婦女,沖破重重封建阻攔,終于獲得愛情勝利,表現了人主義歌頌自由愛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縛的社會人生主張。即使是當時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悲劇,也同樣具有不少明朗樂觀的因素。1601—1607年,這時英國農村的“圈地運動”正在加速進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暫時聯盟正在加速進行,王權和資產階級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正在瓦解,社會矛盾逐漸尖銳,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詹姆士一世繼位后的揮霍一無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劇,反抗迭起。這使莎士比亞的思想也產生了變化,其創作風格也從明快樂觀變為陰郁悲憤,其所寫的悲劇重在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四大悲劇全部在這一時期完成,集中反映了莎士比亞對這時期局勢的強烈不滿。
藝復興的意義:藝復興運動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在意識領域的反映,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在思想方面,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高揚了為創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展開辟了道路。在學藝術方面,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永放光芒。在自然科學方面,人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但是,藝復興運動具有一定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論”掩蓋階級差別和階級剝削。
(二)宗教改革
A.新人教版——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二)
宗教改革:16世紀時,天主教會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勢力很大,教會不僅在精神上統治著德意志,還從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財富,德意志因此被稱為“教皇的奶!薄5乱庵揪S登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口貼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列舉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謊謬,從此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認為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他主 張每個基督徒都有 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馬丁•路德的說法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許多地方興起,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這些教派統稱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還有加爾派和英國國教。新教紛紛簡化了宗教儀式,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在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千千萬萬的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B.人民版——神權下的自我(二)
與上帝直接對話:藝復興僅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中世紀的德國,經濟分散、政治分裂,羅馬教廷對德國的剝削與壓迫最多;1517年,教皇大量出售“贖罪券”,這種無恥的謊言和明目張膽的搜刮,激起了德國各階層民眾的憤慨。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主張:靈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誠的信仰;人人有權閱讀和理解《圣經》,直接和上帝溝通對話;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話,是基督的福音;《圣經》代表著理性,代表著思想自由。馬丁•路德創立了路德教,其后,歐洲出現了幾種新教派;宗教改革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和更內在的心靈角度,傳播和發展了藝復興以復蘇了的人主義;使西歐人從長期的基督教神權統治中解放出,為啟蒙運動做了思想準備。
C.岳麓版——挑戰教皇的權威
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論綱》:藝復興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歐洲以后,各國的人主義思想十分活躍。一些原本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響,德國的馬丁•路德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羅馬教會為樹立教皇的絕對權威,宣揚因行稱義,即依靠以教皇為首的教階制度和復雜的圣禮才能得救。馬丁•路德強調因信稱義的學說,主張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禮和神職人員。這一思想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主義色彩。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以修建教堂為名,印制大量贖罪券向教民兜售。這種搜刮民財的無恥行徑激怒了路德。他在一所大教堂門前張貼《關于贖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條論綱》),要求公開辯論贖罪券問題!毒攀鍡l論綱》宣稱,贖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個基督徒只要內心真誠悔罪,就能得到赦免。在馬丁•路德的引導下,宗教改革運動在德國拉開了序幕,這是反對天主教會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改革后創立的新教登上歐洲歷史舞臺,與原的天主教、東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獨樹一幟的加爾:德國宗教改革運動風靡全歐,許多國家先后接受新教。在這場運動中,加爾的新教活動富有時代特色。他被譽為“歐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偉大人物”。1536年,加爾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書。他主張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對天主教的等級觀念,否定教皇統治人民的權力。加爾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釋成先定論,即永生與永罰、成功與失敗,甚至貧富榮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無法改變。這是加爾宗教觀的核心。加爾的先定論否定對教皇的盲從,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權,在宗教改革時期具有積極作用。他的學說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他認為,一個人之所以發財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賜,“財富本身決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斥責,這樣做就是褻瀆神明!彼麖纳駥W角度論證世俗生活和個人奮斗的必要性、合理性。加爾的學說在西歐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廣泛傳播,為以后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歐洲宗教改革家雖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但并不迷信傳統、陳規,他們用人主義宗教觀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為西歐社會的思想解放、為人類不斷認識自己的歷史寫下了發人深省的一頁。
(三)啟蒙運動
A.新人教版——啟蒙運動
理性時代的到:在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科學家們揭示了許多自然界的奧秘,教會的很多說教不攻自破,人們有了更多的自信。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首先在思想領域展開了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思想束縛的斗爭,由此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歷史上稱之為啟蒙運動。17世紀時,英國出現了早期啟蒙思想。18世紀中葉,在封建專制的天主教國家法國,日益崛起的新興資產階級對封建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展開了激烈斗爭,涌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大批啟蒙思想家,推動啟蒙運動進入高潮。啟蒙思想家們不滿足于對人性的尊重,要求獲得人本身的解放,進一步發展了人主義。他們否定一切外在權威,認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只有人自己的“理性”。所謂“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啟蒙思想家們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實的黑暗,努力構建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美好時代。 他們以生動的筆,通過戲劇、小說等形式,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迷信,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等。
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他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他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代表作有《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等。孟德斯鳩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他認為國家的權力應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國王只能行使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應當分屬議會和法院;三權分立,彼此制衡。他還認為國家的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法律應當是理性的體現。孟德斯鳩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闡述了“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思想。他宣稱“人生而自由的,可是現在他卻處處戴著鐐銬”,封建專制就是束縛自由的鐐銬。他認為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統治者的權力自他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他違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權推翻他。盧梭還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是財產的私有。
啟蒙運動的擴展:啟蒙運動很快從法國傳播到其他國家,涌現出了許多啟蒙思想家,啟蒙運動得到進一步發展?档率堑乱庵局恼軐W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的總結?档抡J為啟蒙運動的核心就是人應該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他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他相信主權屬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就有的權利,但同時堅持人要自律,不能為了個人的自由而妨礙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圍之內。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專制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B.人民版——專制下的啟蒙、理性之光與浪漫之聲
呼喚民主和自由: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深入發展,西方的歷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代科學的興起、新航路的開辟;英、法等中央集權民族國家形成。17、18世紀,啟蒙運動開始于英、法兩國,隨后擴展到德國和荷蘭等諸多國家。啟蒙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思想家們以理性作為思想武器,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封建主義,為推翻歐洲封建專制制度的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他們力圖把人類生活世俗化,開辟一個非宗教的理性時代;他們關注社會,希望用理性的光輝映照出一個民主、科學的光明世界;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只是剛剛解開了套在人類理性上的枷鎖,而啟蒙運動的開展,理性與自由平等的思想才獲得迅速發展。
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啟蒙:霍布斯認為:每個人都有天賦的自然權利;但為了防止爭斗和戰爭,就有必要按照人們共同的意志,相互訂立契約,成立國家,保護人民的公共權利;舨妓沟乃枷雽ν品龣嗌袷诶碚、摧毀封建專制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洛克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政治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張:君主和政府的權力于人民,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保護人民的自然權利;主張國王及其政府應在立法權控制下行使國家的行政權;人民有權更換國王及其政府并推翻它;在政府與人民的爭執中,人民是最高的裁判官。洛克的主張為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對其他國家反對封建專制暴政的斗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政治啟蒙: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提倡自然權利學說;認為自然賦予人類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權利;不反對財產上的不平等;在反對君主專制的同時,贊成實行“開明專制”,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孟德斯鳩是資產階級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者。孟德斯鳩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認為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證是權力分立;立法權應屬于人民代表;行政權應集中于那些由人民選舉產生的臨時機構;司法權應獨立于行政權之外;三權之間的關系是互相獨立而又相互監督。三權分立學說是古代希臘、羅馬政治理論的發展;它體現了人民主權的原則,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盧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思想先驅,是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之一。盧梭的代表性思想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和基礎》、《社會契約論》等,闡述了民主思想。盧梭認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但現實社會卻給人們套上了枷鎖;他號召人們向不合理的封建制度開戰;他提出“主權在民”的主張,認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權力的表現和運用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盧梭“主權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權的合法性,描繪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藍圖,成為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導;直接影響了美國政治制度的建立;盧梭被稱為人民主權的捍衛者。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主張:在自然界里,人人享有與生俱的自然權利,包括財產權、生命權和自由權;人們通過契約組成國家,讓國家保障人的自然權利。百科全書派的思想主張體現了科學與民主的時代精神,成為法國啟蒙運動的中堅力量;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康德道出啟蒙的真諦:康德在盧梭“人生而自由”的基礎上,提出了思想的自由;指出封建統治階級總是阻撓人 *** 用自己的理智,實行愚民政策;他指出啟蒙運動的真諦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乞求于權威的意愿的被動狀態),即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可以運用自己的理智?档聦硇宰隽苏軐W的探討,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道出了啟蒙的真諦。
盧梭對“理性”的質疑:盧梭,被稱為“浪漫主義之父”。盧梭認為崇拜理性,把理性視為人類行為和真理的向導是不可靠的;理性有它的用處,但生活中很多問題,依靠情感、聽任本能和情緒辦事更可靠、更經常;對知識:人類天性本善,原始人是“高貴的野蠻人”,原始社會最美好,知識的進步有害于人類的幸福。盧梭指出了人類理性的局限性,揭示了科學對人類的生活是一把“雙刃劍”的道理,凸顯了人的情感和個性;把人從冷冰冰的理性原則的統治下解放出,讓人重新體會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密切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幫助人類重新確立對自然的尊重態度;它讓人們對不同明保持一種寬容的心態。盧梭浪漫主義思想使個人主義膨脹,為張揚個性而造成混亂和無序;它排斥和拒絕現代科技。
啟蒙運動對人主主義的發展:啟蒙運動是藝復興以人精神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人們從對人崇拜發展到對理性的崇拜,認為人類憑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整個世界;以人類的共同屬性為前提,指出人類社會應該滿足人對自由和平等的要求;崇尚理性,肯定客觀世界的規律性;提倡科學,重視知識,反對愚昧;提倡“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博愛”。啟蒙運動為批判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為人類的解放創造了富貴的精神財富;啟蒙運動最重大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它對人本身的徹底解放,也就是要使人獲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主權在民的政治啟蒙,是對人類自身最深刻的啟蒙;啟蒙運動給人類留下深遠影響的還有充滿個性的浪漫主義;可以說,啟蒙運動使人精神得到了深刻圓滿的體現。啟蒙運動是17世紀和18世紀在歐洲知識界獲得廣泛擁護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啟蒙運動之后,西方人精神不斷地發展、豐富和成熟,對后歐洲和世界的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6689.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