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處我國的內陸區,距海十分遙遠,因此受海洋的影響極小,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2.西北地區植被的東西差異較大(常以年降水量約200毫米的賀蘭為界),東部以草原
5.西北有穩定而水豐富的前洪積——沖積扇和沖積平原地區,還會分布著一個個的綠洲,它們是該地區自然條最為優越的地方,一個大的綠洲常常就是一個城市,如我國新疆的許多城市就是分布在綠洲上。
例1 下列因素中不屬于西北地區干旱成因的是( )
A遠離大西洋 B遠離太平洋
C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D.高大地阻擋海洋水汽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題目難度較小,主要讓學生注意掌握教材的基礎內容。
解析:西北氣候干旱的原因是:從海陸位置考慮,該地區深處內陸,遠離海洋;從地形考慮,有高大地對海洋水汽的阻隔,導致降水稀少,使西北地區成為全球同緯度地區中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大的地帶。
答案:C
探究點二 西北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
原因物條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有豐富的沙,除了地丘陵外,平地覆蓋著深厚的疏松沙質沉積物
動力條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風日數多且集中,為風沙活動提供了動力條
人為
原因
(決
定因
素)過度樵采這種破壞最突出的是在綠洲的邊緣地區,當地能缺乏,為了解決能不足的問題,樵采天然植被成為燃料的主要,如塔里木盆地邊緣
過度放牧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區,人類不合理地過度放牧,使草場資不及更新,從而出現了草場退化現象,出現斑點狀的土地荒漠化圈,如呼倫貝爾草原
過度開墾在半干旱的旱農墾區,為了提高糧食的總產量,大量地進行農墾活動,使草地變為耕地,不久之后,就退化為了荒地,如科爾沁沙地。此外,水資利用不當以及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也是造成荒漠化的首要原因
例2 (20ll屆重慶市高三年級考前模擬測試,二診)下圖為我國四個地區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圖(陰影為荒漠化土地)。讀圖,回答⑴-⑵題。
⑴圖中荒漠化的形成因素,正確的一組是
A.甲一凍融作用 乙一鹽堿化 丙一風蝕作用 丁一水蝕作用
B.甲一過度放牧 乙一鹽堿化 丙一風蝕作用 丁一凍融作用
C.甲一凍融作用 乙一水蝕作用 丙一鹽堿化 丁一過度樵采
D.甲一風蝕作用 乙一鹽堿化 丙一過度墾殖 丁一水蝕作用
探究點三 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協調,它包括三方面:一是預防具有潛在荒漠化危險的土地;二是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由于西北荒漠化主要是因貧困而導致的植被破壞,因此任何有效的防治沙漠化的戰略和對策都應以消除貧困為核心。
2.治理模式:首先要有明確的整治目標;其次針對不同自然條和各種外力作用的性質,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實施系統,這是完成荒漠化防治的基本保證。
地制宜。
例3 (2009年高考寧夏卷,37)閱讀圖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單位土地面積上植物的葉片總面積越大,生長速度和蒸騰量越大。圖6所示區域50多年,年年植樹,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蓋率不到1%。
(1)根據干濕地區的劃分,圖示區域屬于 區。導致該區域降水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2)在該區域進行生態建設,如果有①植樹造林、②種草、③自然恢復三種措施,你傾向于哪一種?請說明理由。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等國土整治方面的基礎知識。
解析: (1)從降水量看,這里的降水為200mm—300mm之間,則為干旱和半干旱地區,也可以根據經緯度判讀這里為我國的內蒙古地區也可以得出結論;我國降水從東向西降水差異原因是距海遠近(2)從當地的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條和植被的生長條得出結論。
答案:(1)干旱、半干旱地區 距海遠近
(2)選① 選②或③ 理由:該區域自然植被為草原和荒漠 森林生態耗水量遠大于草原(森林單位土地面積上的葉片總面積與生長速度大于草本植物),過量植樹,會加重區域旱情 種草或自然恢復,較植樹造林更符合自然規律,且投入較少。
探究點四 幾種常見的荒漠化
3.土地次生鹽漬化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由于氣候干旱、蒸發量大,以及引水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鹽分集聚所形成的現象。土地次生鹽漬化多發生在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
【時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2011•無錫調研)下圖為我國某區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圖。讀圖,回答1~2題。
1.圖示區域內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兩個省區是( )
①貴州 ②云南、蹚V西、苤貞c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該地區石漠化現象極為嚴重,其自然原因有( )
①土層薄,多坡陡、诙嗳芏础岛,地表水流失快、廴丝谠鲩L過快,對土地壓力大、芙邓慷,且多暴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千米,其中風蝕荒漠化187.3萬平方千米,土壤鹽漬化17.3萬平方千米,凍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圖所示的9個省區,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99%,據此回答3~4題。
3.荒漠化土地面積由大到小排列正確的是(省區簡稱)( )
A.內蒙古、甘、藏、青 B.新、內蒙古、藏、青
C.青、藏、內蒙古、新 D.新、藏、甘、青
4.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塔里木盆地地區,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有( )
A.大面積植樹造林
B.建立以綠洲為中心的防護體系
C.擴大綠洲農業的種植面積
D.退耕面積
(2010•聊城二模)農牧交錯帶是生態系統較為脆弱的地區。讀“我國農牧交錯帶分布范圍圖”,完成5~6題。
5.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a地區沙塵暴的是( )
A.加強天氣預報 B.改變農業生產結構
C.發展耐旱農作物 D.全面種草,發展畜牧業
6.b地區生態環境易遭到破壞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位于板塊交界地帶,多地震 ②毀林開荒,粗放耕作 ③人口增長速度過快、芴幱谖髂霞撅L區,降水多且雨季集中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2011•東北聯考)包蘭鐵路自包頭至蘭州,全長990千米,全線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衛和干塘間經過騰格里沙漠(如圖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獲198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完成7~9題。
7.采用麥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防沙、治沙,是因為( )
A.增加土層腐殖質,有利于植物生長
B.降低風速,減少沙丘面風沙的吹蝕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麥草這一類原料豐富,成本低廉
8.圖中綠洲在發展種植農業的過程中,最有可能出現的農業生態問題是( )
A.土地鹽堿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9.為促進圖中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
A.利用鐵路交通和豐富的沙,發展建材工業
B.利用黃河水,大力發展灌溉農業
C.擴大麥草方格沙障的范圍,對沙漠進行大規模改造
D.利用獨特的景觀和化,大力發展旅游業
(2011屆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查)讀圖4“我國西部各省區土地及草地退化狀況比較圖”,完成10—11題。
10.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甘肅省沙漠化占土 總面積比例最大
B.內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積與寧夏一樣多
C.西北各省區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貴州兩省水土流失嚴重的人為原因主要是過度放牧
11.保護和恢復西部的生態環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鎮的天然氣使用率,減少對林草的開發 ③生態重點地區實行嚴格退耕還林還草 ④從根本上減少對自然資的開發以保護生態環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讀我國西南地區某地 “石漠化與森林覆蓋率、生物多樣性、環境人口容量統計圖”,回答12~13題。
12.判斷圖中曲線名稱正確的是( )
A.①為石漠化面積、跒榄h境人口容量、蹫樯锒鄻有
B.①為生物多樣性 ②為環境人口容量、蹫槭娣e
C.①為環境人口容量 ②為石漠化面積、蹫樯锒鄻有
D.①為石漠化面積、跒樯锒鄻有浴、蹫榄h境人口容量
13.該地區石漠化產生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崎嶇 B.降水豐富
C.喀斯特地貌廣布 D.人類不合理的活動
下圖是我國西部某地區略圖,圖中左上方所示為當地鐵路沿線的草方格沙障;卮14~15題。
14.P地與Q地相比,P地( )
①年大風日數少 ②年降水量多 ③年降雪日數少 ④沙塵暴日數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在鐵路沿線設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態功能是( )
①截留水分 ②改變氣候類型 ③削弱風力 ④改變植被類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二、綜合題
16.讀某地區的地形剖面圖及C地區某地的氣候資料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中A地區目前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________,該問題產生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有哪些?
(2)B地形區為________,該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自然條有哪些?
(3)你認為治理該地區荒漠化應采取哪些措施?
17.喀斯特與黃土、沙漠、寒漠并列為我國的四大生態環境脆弱區。由于喀斯特環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喀斯特環境日益惡化,而石漠化景觀是其最直接的標志。下列是貴州清鎮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觀分布統計圖。
材料二 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觀分布統計圖。
材料三 石漠化地區惡性循環示意圖。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1)我國喀斯特石漠化地區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區)。
(2)潛在石漠化一般出現在地形坡度________以上地區。然而,實際上無石漠化現象最可能出現在坡度________以下地區;嚴重石漠化出現的坡度范圍是________________。
(3)最為嚴重的石漠化出現在什么方向的坡上,為什么?
(4)請指出該小流域石漠化嚴重的人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18.(2011•揚州模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1:科爾沁草原位于內蒙古東部,松遼平原西北部,目前大部分草地都已沙化。
材料2:1991~1996年,我國某研究機構在科爾沁沙地進行了放牧試驗,試驗分為3個放牧強度進行,即重牧(HG)(6只羊/公頃)、中牧(G)(4只羊/公頃)、輕牧(LG)(2只羊/公頃),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強度對草原植被的影響;圖1、圖2為根據實驗結果繪制的有關示意圖。
(1)在放牧試驗的最初2年,各放牧強度的物種豐富度均呈現________趨勢,不同放牧強度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從第3年開始,________區的物種豐富度明顯下降。
(2)三種放牧強度中,________使草層高度明顯下降;________使草層高度有所增加。
(3)材料2表明人們采用的環境管理手段是________。
(4)分析科爾沁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與試題詳細解析
1.解析:圖中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中、東部,貴州和廣西所占比例最高。
答案:D
2.解析:石漠化是地、丘陵地區的水土流失現象,水土流失嚴重時,大量沖刷表層土,露出了基巖。結合西南地區的地形地勢特點可知,多坡陡,土層薄,容易被侵蝕,結合這里氣候特點可知,降水量多且多暴雨。因此選D。
答案:D
3.解析:從圖中提供的數據可知B選項正確。
答案:B
4.解析:塔里木盆地地處西北內陸,降水較少,不宜大面積植樹造林,也不宜擴大綠洲農業的種植面積,而應建立以綠洲為中心的防護體系,以防綠洲退化為荒漠。
答案:B
5.解析:a地主要表現為過度農墾造成的環境問題,解決措施應為改變農業生產結構。
答案:B
6.解析:b位于西南橫斷區,位于板塊交界地帶,多地震,處于西南季風區,降水多且雨季集中,易造成生態破壞。
答案:D
7.解析:采用麥草方格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從而降低風速,減輕沙丘面風沙侵蝕;
答案:B
8.解析:該處綠洲附近引水灌溉發展種植業,會導致地下水位升高而出現鹽堿化;
答案:A
9.解析:沙漠景觀和草方格景觀和少數民族化對東部民眾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發展旅游業有一定的優勢,又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答案:D
10.解析:由圖可以看出,新疆地區土地沙化面積最大;內蒙古和寧夏水土流失所占比重大致相同;西北地區位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氣候干旱,形成大面積荒漠;云南、貴州水土流失嚴重的人為原因是過度破壞植被。
答案:C
11.解析:由于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因此應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保護植被,減少對薪柴林的破壞,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提高天然氣的使用率,我國目前能消費仍以煤、石油、天然氣為主,無法從根本上減少開發。
答案:A
12.解析:隨著森林覆蓋率下降,生物多樣性也必定隨著下降;森林覆蓋率越低,則石漠化面積越大,環境人口容量也隨之減小。
答案:A
13.解析: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使植被破壞嚴重,加劇了石漠化的產生。
答案:D
14.解析:P、Q分別位于賀蘭東西兩側。與Q地相比,P地由于賀蘭的阻擋,受冬季風影響較弱,年大風日數較少;由于距海相對較近,加之地形的抬升作用,年降水量較多;Q地位于沙漠地區,氣候更加干旱,在冬季風的影響下,沙塵暴日數多。
答案:A
15.解析:草方格沙障是利用作物秸稈固沙的工程措施,改變地表狀況增加摩擦力從而削弱風力,干草也可以截留水分。
答案:B
16. 解析:第(1)題,由A地區(鄂爾多斯高原)的位置判斷目前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土地荒漠化。自然原因從氣候、地表特征分析,人為原因主要是過度放牧、過度樵采和過度開墾。第(2)題,B地位于鄂爾多斯高原以北、臨近河流(黃河),為河套平原,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從光熱、水、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第(3)題,聯系教材知識回答。
答案:(1)土地荒漠化 自然原因:地處內陸,距海遙遠,受海洋影響小,降水少,氣候干旱;地表多為疏松的沙質沉積物,且大風日數多而集中。人為原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是荒漠化的決定性原因。
(2)河套平原 光熱集中、水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3)荒漠化的治理應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以防為主,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具體措施有:①合理利用水資;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能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17.解析:(1)我國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地區,故我國西南地區的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為我國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區。(2)讀材料一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觀分布統計圖知潛在石漠化一般出現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區;無石漠化現象最可能出現在坡度10°以下地區;嚴重石漠化出現的坡度范圍是10°~30°。(3)讀材料二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觀分布統計圖可知,石漠化在南坡最為嚴重;主要原因是南坡是迎風坡、向陽坡,氣溫較高、多雨,水熱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壞,石灰巖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蝕、沖刷等侵蝕作用,地表水土流失嚴重,巖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現象。(4)讀材料三石漠化地區惡性循環示意圖可知該小流域石漠化嚴重的人為原因主要是人口壓力大,人均耕地面積小,糧食需求大,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生產力下降,糧食生產不足等。合理化建議主要考慮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退耕還林,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等。
答案:(1)我國西南地區的云南、貴州、廣西等地
(2)35° 10° 10°~30°
(3)南坡。南坡是迎風坡、向陽坡;氣溫較高、多雨,水熱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壞,石灰巖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蝕、沖刷等侵蝕作用,地表水土流失嚴重,巖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現象。
(4)人為原因:人口壓力大;人均耕地面積;糧食需求大;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生產力下降;糧食生產不足等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惡性循環,逐步形成經濟貧困地區。
合理化建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退耕還林;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等
18.解析:第(1)題,根據圖1可以看出,在放牧試驗的最初2年,各放牧強度的物種豐富度均呈現增加或上升趨勢;不同放牧強度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由大到小的順序是中牧區>重牧區>輕牧區。從第3年開始,重牧區的物種豐富度出現明顯下降。第(2)題,閱讀圖2可知,重牧使草層高度明顯下降;輕牧使草層高度增加。第(3)題,材料2表明人們采用的環境管理手段是技術手段。第(4)題,注意要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分析。
答案:(1)增加(或上升) 中牧區>重牧區>輕牧區 重牧
(2)重牧 輕牧
(3)技術手段
(4)自然原因:氣候較干旱,降水少;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開墾、過度樵采、水資不合理利用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7440.html
相關閱讀: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